遇见,海明威:“迷惘一代”的永恒绝唱-只要有一个人在的地方,一定两个人都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不爱的理由有多苍白

    战争带给人的是外在的聒噪,不安,恐惧,但经历过这样复杂的战争后,却往往带给人的是心灵的升华和宁静。也许这种升华来自于对战争中生与死的反思,在反思中思考更多,也能得到更多。

    海明威从西班牙战争中受益匪浅,他的感触是,自己必须做的事就是写作。过去他经常这样想,只要战争存在,自己迟早会被杀死,所以根本不需要顾虑什么。可是现在,他并没被杀死,所以要继续工作……

    活着,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如同写作。海明威曾用许多表达方式来描述战争,用各种方法认真细致,一步一步地对它进行检验。可是,他却仍然觉得,没有一本能真正代表他的全部思想观点,因为战争实在太复杂了。

    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是:战争不是好东西,虽然有时候必须进行。但归根结底,战争不是好东西。如果有人说战争好,那他一定是在撒谎。

    年轻时,海明威在意大利参加战争。他热血沸腾,但是同时心里充满恐惧。多年来,他在战争的硝烟中成长。如今,他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诅咒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我需要的是写作。”

    海明威是个言出必行的硬汉子,他也确实开始创作战争主题的作品。比如《马德里的车夫》,《阿姆普斯塔》,除此之外还有一套短篇。金格里奇对海明威十一月刊登在《绅士》上的两个短篇颇感兴趣,一个是《谴责》,讲述一位齐科特酒吧的服务生如何认出间谍的故事。另一个是《蝴蝶和坦克》,描述了一个叫彼德罗的市民与士兵们的纠纷。海明威写的很精彩,《蝴蝶和坦克》的声誉极好,甚至被斯坦贝克称赞为“一篇近年来难得的最好的短篇小说”。

    他的剧本《第五纵队》也终于有了归宿,戏剧协会态度大逆转,竟然想请好莱坞的本杰明·格拉斯编剧改编此剧本用来演出。海明威不太认同这个编剧的修改方式,不过他还是决定静观其变。

    果然,一月初,他奔赴纽约跟格拉斯商讨剧本的修改事宜时,发现格拉斯竟然把剧本改得面目全非,可谓一塌糊涂。海明威恼火地发现,连剧名都被改成了《有名无实的第五纵队》。他给格拉斯提了很多意见,格拉斯也表示能接受。等海明威返回凯岛时,剧组已经开始挑选演员。

    此时的海明威文思泉涌,他常常在脑中构思新作。《绅士》杂志社很高兴海明威大作不断,二月号刊才登出他的短篇《激战前夜》,反响颇好。也就在这段时间,海明威构思了一个他颇为得意的小说,那就是《在湛蓝的大海上》。

    故事情节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渔夫,一次出海时钓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并与之搏斗四天四夜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海明威脑海中盘旋了好几年,如今才有了付诸笔端的打算。

    海明威决定去古巴,他想认真写一本长篇小说,与西班牙内战有关。这次去古巴,终于能踏实写书,每天都认真工作六七个小时。在以前,他绝对是不敢想象要写一部如此恢弘的巨作。但现在他已经完成了一万五千字,因为对战争的感同身受,还有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实在太震撼,他每次提笔讲述,总觉不知疲倦,工作精力旺盛。

    三月中旬,因为要看望儿子波比,他回了一趟凯岛。可是这次回来,波林让他大失所望。似乎波林已完全无心经营这场失败的婚姻,她在海明威离开凯岛时,交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每天都来家里做客,拜访,海明威无法静心创作。

    离开家的时间比预计的早很多,四月十日他就到了哈瓦那,又开始他热爱的写作,钓鱼,运动的生活。玛萨前来陪伴他,她已经倾心爱上了海明威,只想每时每刻在他身边。他们准备在古巴租房子,可是海明威根本没有耐心料理这些琐事。一切都是玛萨在办,她是个精致的女人,再破旧的房子也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海明威欣赏不已。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感情生活跟第一段婚姻的破裂极其类似,海明威近来常常想起哈德莉。他四十岁生日那天,给哈德莉写了两封感情真挚的信,署名是曾经用过的“塔泰”,还有“爱德华·埃威雷特·华克逊”。他现在愈发敬佩哈德莉,曾经和哈德莉一起度过的时光令海明威常常怀念。有一次,他真的去见了哈德莉,当时她和丈夫钓鱼归来,看到车子旁多了一辆汽车,原来是海明威。双方都很激动,十年未见,海明威能感觉到哈德莉现在很幸福,她终于有了好的归宿。

    可他自己并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波林八月份大病一场。海明威很想好好照顾她,但自己心有余力不足,最终弃波林而去。他只是一再重复每天不工作实在很寂寞,波林没有反驳。

    她心里明白,不爱的理由已经太苍白,再弥补也无济于事。一切都要随风而逝了,海明威决定要去跟玛萨会合。

    爱情终于抵不住诱惑,扛不过时间,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2.海明威游乐场

    表明了态度,要比暧昧不清要好得多。起码爱就是爱,不爱就离开。硬撑下去只会对两个人都不公平,两败俱伤的局面也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海明威离开波林后,和玛萨约好去爱达荷州中部的索图斯山地,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太阳谷。他和玛萨要在那里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认识这么久,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一起度假。

    太阳谷位于肯特丘姆老矿区市镇,是一个小村子的别名。美国经济大萧条对它几乎没有影响,为了开辟新的滑雪胜地,这个村子成了吸引游客的驿站。

    海明威喜欢这里是因为它冬天能滑雪溜冰,夏秋又能肆意地享受钓鱼狩猎的乐趣。景色十分美丽,小河清澈蜿蜒,数不清的野鸡在矮树丛里欢声尖叫。这里人流很多,道路常常灰尘漫天,车辆络绎不绝。海明威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的经济负担,他带着玛萨只想好好享受这份幸福。他们去了现代化的酒店大快朵颐,接着住进豪华的旅店。

    第二天,海明威就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分别是吉思·万·盖尔德和劳伊德阿诺尔德。他们一个喜欢绘画和写作,长相英俊。另一个是个高级摄影师,两人都不太想让海明威知道自己是做宣传工作的,聊天时比较躲闪。一开始海明威不太信任他们,但后来在总导游泰罗威廉的引导下,他和新朋友们一起游览太阳谷,也熟悉了这两个可爱家伙。

    海明威到哪里都会先制定计划,每次的计划几乎都一样,半天写作,半天游玩。他的小说已经写了十八章,差不多是全书的一半了。对于共产党的义务问题,他做了讨论。女人也是少不了的话题。这次的故事发生在马德里西北不格达拉马山区,在一个游击队营地。海明威还是决定根据真实情况做一定程度的更改,他喜欢立足于现实。

    不久,一件十分令人悲痛的事发生,吉恩·万·盖尔德意外地去世了。那天是周日,盖尔德在河上打野鸡,没想到同伴的猎枪不小心走火,正好打中了他。海明威没想到,前几天还见到盖尔德兴高采烈地告诉自己新的狩猎地,他们还约好一起钓鱼,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如此光景。

    十一月初,海明威和其他人来到肯特乔姆小山岗的墓地,这里如今沉睡着他的朋友盖尔德。受盖德尔的妻子所托,海明威写了悼词。他庄严地念着这篇悼文:

    “吉恩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出生在这个国家的西部,他通过作画来描绘他的祖国,通过写作来反映和歌颂他的祖国。他热爱这里的高山平地,热爱这里的一切,特别是当春天到来,积雪融化,花木吐出新芽,从蓓蕾初绽到繁花似锦的时候;他热爱阳光灿烂的夏天和高山上的牧草场;他热爱林中蜿蜒的小径和平静如镜,清澈湛蓝的湖泊……一年四季,他最喜爱的是秋天。秋天,到处黄澄澄,灰蒙蒙,棉花树上的叶子转黄了。……他喜爱万里碧蓝的晴空,那么浩瀚,虚幻……现在吉恩先我们而去。他壮志未酬,死有余辜……他的灵魂将回到他喜爱的地方,与山岳并存。”

    他不想对吉恩的死做过多悲伤的煽情,他只想客观地诉说出这种遗憾就足够。

    玛萨被派到芬兰去采访欧战,海明威很舍不得她走,但他没有阻拦。玛萨的事业心跟他是一样的,他知道新闻和采访对她来说意味着生命的意义。因为爱她,他支持她做的一切。玛萨一走,海明威感到很寂寞。他把他们的房间二零六号改成了“海明威游乐场”,每天邀请朋友来打牌,赌博。每天上午的写作工作一完成,下午就约上好友去打猎。

    在这段时间,海明威认识了克拉拉。她是吉恩的妻子的好友,也是海明威的朋友弗雷德的妻子。克拉拉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陪吉恩的妻子度过寡居的最初几周,她是个好心又善良的女人。克拉拉帮海明威处理那些积压的信件,这对海明威是个不小的帮助。

    而海明威也在文学和艺术上,给克拉拉不少启发。他告诉她,写作用词一定要规范,如果写错一个词,很有可能在稍后的写作中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克拉拉回芝加哥时,她忍不住流了眼泪,她总觉得,有一天海明威这个好友一定会给她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帮助。

    圣诞节快到了,可是海明威心情烦闷。玛萨不在,他寂寞难耐。生活像一个巨大的牢笼,苦闷得让人只想飞出去。克拉拉和哈德莉都邀请他去芝加哥过节,但他却想把小说高潮部分写好再说。其实海明威很想回去跟孩子们一起,但波林拒绝了他。波林知道,海明威不过是想回来看看孩子,他对家已经没有留恋。

    十二月十二号那天,海明威离开了太阳谷。他给波林的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想过要带孩子们去彼格特。可是家庭生活的破裂,使波林拒绝海明威的一切请求。海明威希望波林的父母明白,他对孩子们的关心一如既往,也愿意一直在物质上照顾波林。这封信感情真挚,写得十分感人。

    可是波林的母亲普菲弗太太的回信让他有些惭愧,她和丈夫为海明威与波林的婚姻破裂感到十分遗憾。他们无法理解海明威和波林到底怎么了,人生还有什么事能比家庭破裂更让父母痛苦的呢。他们很担心那几个无辜的孩子会受到创伤,希望海明威尽可能稳妥地处理好家事。

    也许只有内心纠结痛苦的人,才会到处寻找快乐的存在。婚姻再长,长不过爱情的维度。快乐很简单,但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抓住。

    3.丧钟为谁而鸣

    作家的职责莫过于创作优秀的作品,但作品是迎合自己的喜好,还是为读者而创作,那就要看作家个人的取舍。写作久了,自然就会和作品融为一体,在创作时加入个人的经历和观点。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要能打动自己和别人的心灵。

    玛萨终于结束了在芬兰的工作,一九四〇年一月,她回到海明威身边,发现海明威的写作进度还不赖。她心爱的“大肥猪”没有在她离开时无所事事,而是工作娱乐两不误,这是她最爱他的地方。海明威已经把一部分样稿寄给伯金斯审阅,比如第一章开头那几段,还有法西斯在隆达本乡村展开大屠杀的场面描写。

    天一寒冷,海明威就无法舒服地创作。他喜欢坐在床上写作,这样就能维持体温。最痛苦莫过于明明气温冷若冰霜,还要在作品中描述某一个酷热难耐的上午。他的创作还算顺利,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做只满足于当一个能忠实向读者,领导他本人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作家”。

    待到二月之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海明威重新安排了生活计划,上午写作,下午两点进餐,午睡时会阅览书报。他和玛萨会跟一些巴斯克人打网球,这些人都曾为西班牙忠于共和政府派效力,但现在已遭流放。晚上大家累了就一起吃饭,喝酒。

    海明威甚至买了一只大公鸡,去斗鸡俱乐部比赛。可是玛萨对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满意,女人更需要浪漫。海明威就带她去看一场电影,回来后一起喝杯红酒再入睡。

    现在他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写作事业了,也许是因为他每次选取的题材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旦提笔,他就不可自拔地陷进去。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希望朋友们能对他的书做指正。他会给朋友讲述小说情节,或让他们看样稿,想听他们的意见。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飞行员本芬奈认为,海明威是把生活经验写进了小说。但海明威说:“没什么,不完全是这样,有些地方是虚构的。”

    四月初的时候,他已经写了三十二章。一开始他并不想写那么多,但现在觉得愈发收不了笔,想说的太多。书里提到很多他朋友们的名字,有的稍作了更改,有的直接拿来就用,比如杜朗,还有鲁卡兹将军。还有相当有名望的华尔特将军,在书里是高尔兹将军。那个被敌军奸污的女护士玛丽亚在这里也有了原型,但海明威暗暗把玛萨的外貌给了这个人物形象。罗伯特佐丹的形象和性格,多少跟海明威自己有些相似,尤其是他的火爆脾气。

    最让海明威头疼的,是给这部杰作取什么名字。他想了很多,比如“未被发现的国家”。他在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集里仔细查阅,甚至看了《牛津英文散文集》,却还是一无所获。有一天,他随意翻看了约翰顿的诗作,一段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无论谁死了,都使我察觉到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因为我是人类中的一员。然而,丧钟到底为谁而鸣?它是为你敲响的。”海明威大喜过望,这不就是自己的心情么,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适合给新书定标题呢。那就叫“丧钟为谁而鸣”吧!

    然而海明威的生活并不平静,受了巨大创伤的波林丝毫没有更改她不依不饶的性子,总给海明威写信,让他对自己的损失负责。海明威已决意和波林分道扬镳,但答应每月给她支付五百元以抚养孩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格里。

    玛萨跟海明威的生活也不太平静。房屋漏雨,把地面弄得一塌糊涂,玛萨爱干净,这简直让她暴跳如雷。再加上美国大陆传来的消息,那些虚假的政治宣传,让玛萨对美国和世界的形势都大为不满。可海明威正在写作的收尾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她。她一怒之下,收拾行李去了纽约。

    六月,玛萨和母亲回到海明威身边时,发现他胡子和头发都长得可笑。海明威的习惯,一直是不写完不理发。他在路上遇到熟人就会跟他攀谈,跟别人讲述自己小说的情节,希望听听别人的意见。为此曾耽误和玛萨母亲见面,让玛萨又一次怒气冲天。

    这本小说一共有四十三章,海明威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现在初稿已完成,他需要把它们用打字机打好,尽快送去纽约。为了尽早完成任务,就连在酷热的火车上,海明威都在校对稿件。

    等到火车到站时,他已经神思恍惚,不知身在何处。宾夕法尼亚车站,人流如海,海明威拖着行李,行李里面装着他满腹心血的宝贝。人群有着巨大的推力,将他推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行。

    他为了保证自己写的内容真实可靠,尽量不出差错,甚至请书中人物原型杜朗帮他审阅这部小说。杜朗感到很新鲜,抱着好奇心同意了海明威的邀请。他看完小说,觉得很吸引人,这么有吸引力的作品一定能取得成功吧。

    后期工作繁复冗杂,海明威寄出了样稿的完成版,等待着伯金斯和期克里希纳的反驳意见。他还决定取消后记,因为他觉得小说结尾处乔丹在积满松树叶的地面躺着的场景,跟第一章的第一句描述他在地上躺六十八小时的情节遥相呼应。这样的效果远比后记来的意味深长,也更合乎艺术规范。

    生活和工作就是天秤的两端,是把它们分开还是融合,要看一个人的处理方式。工作无法脱离生活,但生活如果还要夹杂工作,那就太无趣了。最好的人生,在一切都和谐的生活里,有着充满乐趣的奋斗目标。

    4.与玛萨在一起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女人以种种理由聚集在天才身边。他就像一块大磁铁,闪烁着耀眼的迷人光芒,将一个个纤弱细小或者坚强不凡的“阴极”牢牢吸住。

    至于这种引力能否在激情欲望冷却之后,经得起现实生活的粗粝打磨,那可不是天才要操心的事。没错,他发出过警告:“你对一个男人越好,你越是向他表示你的爱,他会越快地摆脱你”;当然,他更会推卸责任,对自己的自私、坏脾气、不良嗜好、风流成性视而不见。

    海明威正计划着带玛萨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去太阳谷度假,两个人过了三年的非法生活,他们决定在波林决定离婚后就结婚。

    这段时间海明威的工作任务繁重,大量的书稿需要他校对。闲暇时,当他们谈到海明威的父亲是自杀而死时,海明威证实了此事,并理直气壮地把自杀行为称之为“司空见惯的事。”

    他说,当一个人陷入绝境时,采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自己是允许的。他还十分详细地告诉玛萨如何熟练使用手枪。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海明威这段时间昏昏沉沉的,他连续二十四小时工作,急急忙忙想抢在截稿日期之前完成。可是情况并不像他预料那么好。他对于做一个循规蹈矩,尊重约期并为了践约牺牲周末休息努力工作的人已不感兴趣。对斯克里布纳的编辑部老爷们一周只工作两天的那种不急不躁的作风大为厌恶。他埋怨上帝没有让他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普通人,省得当一个专业作家,毫无止境地一页接一页地写。

    海明威早就想把他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卖给电影界拍成电影。在老熟人弗莱德的帮助下,这部作品自《永别了,武器》一书出版以来,成为海明威的又一成功之作。

    当《丧钟为谁而鸣》即将出版的的时候,出版社频频写信告诉海明威关于销量的估计。可他生来就是一个急性子,打电话给住在纽约的杰恩,要他收集文学批评界以及新闻界对该书的评价。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在人物的塑造,对话,制造悬念以及面临死亡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描写已达到了新的水平。虽然小说里没有明显地反映西班牙内战包含的深刻社会性,但是从小说所反映出来的,读者不难看到人类将面临着同种类型的战争。

    十一月四日,波林正式提出同他离婚了,在在离婚判决书上写明了男方抛弃女方的事实,故而孩子由女方照顾。对此海明威毫无异议,这段十三年的婚姻没有让海明威表现出丝毫的懊悔之意,这期间他一共写了七本书,买了一艘船,还在岛上建了所房子。

    波林见证了海明威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成就。海明威十分高兴地看到他和玛萨结识往来了四年,现在终于合法地成为夫妻,他兴致勃勃地开着车子,两人开始出发到纽约去,开始新的生活。

    转眼间,圣诞近在眼前,厄内斯特给玛萨准备的礼物是去维吉尼亚购物。他还特意吩咐助手在买东西时不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因为他最近出版了《丧钟为谁而鸣》一书而闻名,为了庆祝新婚和圣诞节,海明威到彼纳里奥去打野鸭。回家时已是满天星斗。他踏着星光回到那幢将永远成为他住家的房子,这样的情景颇为浪漫。

    海明威是一个听惯赞扬的人,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人的批评,贝西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致海明威的公开信,谴责他,说他的这部小说内容是虚假的,歪曲事实的,里面充满着诽谤和不民主的思想。

    他看了暴跳如雷,立即写了一封信回敬米尔特。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米尔特:

    “在这里我不准备说明你的信是如何的自以为是,逻辑是如何的混乱,思路是如何的呆滞。这里我只说明一点。照你说我在西班牙的时候只是一个狂热的捧场者。那太好了!你知道如下的事实吗?

    “在西班牙军队里除了第十五旅外,还有五十九万五千士兵;我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情况和行动都在你到前线去之前就发生甚至结束了,特别是在阿尔瓦赫离开美国之前就成为事实了。另一个勇敢的抨击手迈克戈尔德怎么不到西班牙去看看呢?我猜想他大概想留到下一次战争再去吧。

    “在我这本书问世之时,你和弗雷德对于马克思主义都狗屁不通。我还记得那一天我劝弗雷德去读点书的情况……太好了,科学家给了我经验和智慧。那末到底你要我为以前我未做到的为西班牙共和国的事业作出什么贡献呢?因为我没能在第十五国际旅指挥一个营,我就成为一个狂热的吹捧者。太好了,科学家!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不过从今以后咱们再不是朋友了,因为你发表了那封公开信。

    “显然你是相信你所听到的关于我的一切谣言,甚至不惜自己编造一些话对我进行谴责……自从你受伤以后,我再没见到你。彼此看法不同,这也难怪。因此,对于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就别去议论,免得自寻烦恼。

    “在战争中我们曾经是伙伴和朋友,指挥过作战,后来受了伤,可惜缺乏经验。因此,你别以老战士自居,对我空谈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战斗。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观点。还是让我们等着瞧,到头来看谁对世界的贡献大。

    “我将始终坚持正确的观点,随时拯救你于危难之中,而你大可不断地谴责我,特别是有人指示你这样做的时候。

    “总之,太好了,看了你的信后,我觉得你象一把锥子,甚至在你高兴的时候,你大可用刀子刺你朋友的背……那时你就感到更高兴吧?”

    其实,海明威在此时表现出了些微的不淡定,他大可不必如此生气。他生来就是如此高傲,卓越的才能总能让他在人群中发光,这些批评算不得什么,因为当时《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已经销售了十八万九千册了。

    一位哲人说,他人即地狱。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对于一个天才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海明威的自诩为钢铁意志的人,但却脆弱得经不起外界的一丝风吹草动。

    5.站在中国的大地上

    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它的传说经久流传,也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近过它。

    海明威的作品与生活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古巴等许多国家颇有关联,但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绝无仅有,而他和中国的关系也鲜为人知。所以,这段东方的奇幻旅程也成为他一生中的神秘之笔。

    事实上,最先是玛莎《柯里尔》杂志战地特派员的名义到中国采访中日战争,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新婚不久,不愿玛莎只身来华,故以他在文坛的地位,轻易获得在纽约发行的一家叫《PM》报纸的敦聘,担任中国战地特派员,于是,海明威夫妇双双到战时的中国采访。他们只是各自代表不同的报刊罢了。

    1941年1月底,海明威夫妇自旧金山乘船经夏威夷前往中国,目的地是重庆,但香港、马尼拉、新加坡各地也在采访之列。首站是香港,那时香港从中国内地去的难民聚集,日军有随时攫取之势,这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形同危卵。而香港的脏乱、穷困和中国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恶习,使得玛莎不能忍受。

    但海明威本人则并不在意她太太深恶痛绝的香港种种,反有种“得其所哉”的自在感。他在旅馆里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要不是他太太阻止,几乎要买鞭炮来放。海明威喜吃中国菜,而玛莎看到中国菜就反胃。还怪腔怪调地学会了几句广东话,能和当地的小贩苦力等小人物沟通。

    他们住在铜锣湾一家豪华旅店里。虽然日本侵华战争已持续了四年之久,日本人在香港这个国际城市横冲直撞自由进出,但海明威并感觉不到紧张的气氛。海明威说,“日本人的士气十分高涨,但道德败坏。”大约有五百个中国的百万富翁从中国内地带来了几千名妙龄美女。另外驻扎在沿海地带的军队招引来大批的妓女。

    当海明威对香港不那么感兴趣时,他便计划到战争前线去。但是因为那里的生活条件太差,天气寒冷,水土不服,手脚发肿,她感到烦恼不安。当军部里的人介绍她喝一种蛇酒——一种瓶装米酒,里面泡浸着小蛇——和一种鸟酒,即酒里浸泡着布谷鸟。一见到这东西,她心里就要作呕。海明威却十分欣赏蛇酒,他说饮了蛇酒可以医治头发脱落。

    海明威是经历过战场的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生入死,也见过西班牙内战的残忍杀戮,所以自然多了一些免疫能力。玛莎在此时则显得有些诚惶诚恐,她不知道丈夫为何能够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玛莎忍受环境的脏乱和疾病,还能正常饮食,正常工作与创作。。

    四月初,江南一派春色。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海明威夫妇乘飞机来到中国战时的首都重庆。这是一个灰色的山城。到处有被飞机轰炸、炮火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街道斜陡,多雾和湿淋淋的石级。他们住在旅馆里食品丰富,有大量热水供应,同地处前线的韶关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玛萨尽情地洗刷,享受近日来享受不到的卫生之乐。接着他们开始同中国政府的领导人进行一系列的会晤和谈话。

    海明威在重庆虽然住了不过一个多礼拜的光景,采访任务颇为顺利。他还秘密会晤了中共代表周恩来,非常欣赏周的智慧,说周是“绝顶聪明”之人。他对蒋介石好评不多。基本上他认为蒋的政府是独裁的,反民主的;重庆虽有中共办事处,但那只是装点门面的,别处的共产党人则被追捕、投入牢里,批评蒋政府的自由派人士的遭遇亦复如此。不过海明威对蒋政府领导的抗日战争是肯定的,对中国牵制日本所发挥的作用评价甚高。

    他还看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最欠缺的是空军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而在海明威发表这些看法时,陈纳德将军已开始招募前往中国协助抗日的飞虎队员了。作为一介文人,海明威能在军事上有此卓识,不得不佩服他洞察事物的犀利。

    出门远行常常碰到巧合,海明威夫妇在香港遇到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在马德里结识的雷曼拉威利,他获取了关于日本在广州市以外地方集结新的兵力的情报。除了这一次的冒险活动外,海明威在香港的主要活动是社会活动。他曾单独同首相夫人共进晚餐,也曾把重庆的情况简单介绍给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但是这两件事都减轻不了他心头逐渐积压起来的忧郁。

    他不想再待在这个地方了,每天目睹的都是死亡、流血,玛莎不止一次地央求他快点儿带他回去,是的,他应该回家了,回到那个充满阳光、希望的地方。

    没有人生来喜欢战争,此时的海明威,已经见过太多战场上的残忍和伤痛。他心疼这片土地,但是无力做些什么。只能深深祝福,全身而退。

    6.生活五味杂陈

    不同的眼光,造就不同的标准。当同样的事物摆在人们面前,总会因为不同的审美,或不同的判断,显现不同的口味。

    于海明威而言,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但是舆论袭来,他仍然显得有些心浮气躁。一部分人表示,《跨过河流》是令人失望的,苦恼的,困惑的,繁琐的,庸俗的。这些言论刺痛了海明威的自尊。当然,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大家赞扬。海明威将所有言论都搜集起来,寄给阿德里安娜。

    此时,海明威总是觉得右腿异常疼痛。忍耐不住,便找了医生做按摩,但是毫无效果。无奈之下去做了X光,竟发现腿内存有一枚一九一八年的子弹碎片。考虑过开刀,但还是放弃了。

    腿部的疼痛,加上报刊上的负面言论,让海明威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他常常对玛丽发脾气,有时当着客人的面挖苦她,有时像个孩子一样,将脏乱的碗碟放在妻子的椅子旁。

    不过,事情总还不至于那样早。在争议声中,《跨过河流》的销量依旧很好,这让海明威有了些许安慰。有三位将军专门写信给他,感慨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感动和震撼。接着,好莱坞的团队想要购买小说的版权,不过,海明威可有了经验,他拒绝了二十五万元的买断价格,而是签订了“租借合约”,这样,才能永久地分得利益。

    十月二十八日,阿德里安娜与母亲一起来拜访。海明威欣喜若狂,他像个毛头小子,清晨睁开双眼,就能嗅到空气里的甜蜜味道。他爱慕着她,但是不敢言明。他不敢与她过分接触,不敢与她共舞。但是,这种情愫就像一剂兴奋剂,让海明威的创作激情,保持到了最高值。

    这个激情澎湃的男人,一边维系着与妻子的感情,一边默默爱慕着他心中的缪斯。他的笔,仿佛被重新唤醒了生命,开始活跃起来。他计划了三本以海上生活为背景的书。分别为《年轻时候的海》、《远离家乡时的海》、《与大海在一起》。

    完成这些作品后,海明威的灵感又蠢蠢欲动。他开始动笔描写一个圣地亚哥老人的故事。十六年前,这个故事就存在于他的心里,但是没有动笔,此时,终于鼓起了创作的勇气。

    写到一半时,阿德里安娜与母亲搭乘飞机离开了这里。玛丽也一起随行,陪伴她们参观弗罗里达,再抵达纽约,而后回家。忽然间的孤独吞噬了海明威,他感到有些无所适从。空虚之下,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部作品之中。

    沉睡了十六年的圣地亚哥老人,终于在他的笔下苏醒,并成为经典,流传于后世人的精神世界里。

    作品完成后,出现了两个主动请缨的人,要为海明威做传记。一个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一个是普林斯顿学院的一位教授。经过多方面权衡,海明威委婉地拒绝了他们。他说:“当我死去了,它不会比我的尸体显得更为重要。”

    案头上的书稿越来越厚,海明威也感到了一种创作的满足感。他的《大雄狮》、《忠实的公牛》、《射击》等作品依次登上了报刊杂志。

    但此时,他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圣地亚哥老人的那篇。他经过精心删减,将作品减至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一个字。他将作品拿给朋友们传阅,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部书稿中,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他以往作品所不存在的。

    他将圣地亚哥老人的小说并入“海洋四部曲”当中,继续创作。不过,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不久,一位编辑联系到了海明威,表示对他的新作十分感兴趣,想要分批在杂志上刊登。

    海明威很高兴,于是兴奋地与其详谈。当问及稿酬时,编辑表示:“愿意用二万元购买《海上追踪》部分,和用一万元购买《圣地亚哥老人》部分。”这个结论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海明威的心头。

    正在商讨出版事宜的过程中,另一个噩耗传来——母亲在田纳西州去世了,享年七十九岁。

    当亲人的体温不在,当僵直的身体没入泥土的一刹那。海明威心头涌起万千酸楚。他知道,母亲在最后的岁月里并不快乐。

    他忽而想起了童年时光,那时的母亲那样年轻美丽,他们的生活仿佛没有冷色,每一天都是幸福的。他开始懊悔自己的任性,如果可以,他想要收回每一个有可能伤害过母亲的行为或者话语。

    悲痛中,海明威一个人乘着“彼拉”号出海,独自度过生日。临走时,他对查理士斯克里布纳表示,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可以将《老人与海》作为一本小书出版。这是“老人与海”名字第一次出现,他还不知道,这本书将会屹立于世界文学作品的巅峰,留下深远的影响。

    生活赐予海明威很多,比如亲情,比如天赋,比如家庭。同时,也摇摆地拨弄着这些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东西。让他时而狂热,时而心寒,时而幸福,时而孤单。

    7.战争给人类带来什么

    一九四二年,战争没有停止的意思。盟军的战斗滑入低谷,阴霾的氛围席卷着远离战场的美国。

    海明威觉得,这是新的倒霉的一年的开始。因为他觉得在这一年里,美国和他自己都得从深坑里缓慢地长时间地爬出来,边走边见机行事。

    这一年,在文学创作上,海明威并没有新的突破。事实上,他的注意力也不在于此,整个美国都弥漫着一种参战的氛围。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身在战争中的人类,又要为战争做些什么?

    海明威不断告诉自己,拍摄电影和出版文集可以激发士气,有助于美国士兵的作战,可是,他仍旧期望自己能对国家和社会做些更具体积极的事情。对他来说,与其写一些鼓舞士气的书,还不如到前线去打仗。他愿意到前线去打仗,如果他的儿子足够年龄参军,他也要动员儿子去参战,或者尽自己所能把钱捐给国家。

    他申请到前线去采访报道,可是申请书却遭到了约翰维勒委婉的拒绝。原因是在战争处于低潮的时候,前线部队不需要记者。于是,厄内斯特开始考虑心的计划,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展工作。

    不久之后,应诺敦戴维斯的邀请,海明威夫妇到墨西哥进行为期两周的客访。从墨西哥回来后,机会就来临了。

    一些纳粹党人伪造护照进入了哈瓦那。古巴最有影响力的报纸《马瑞纳日报》是由一个仇视美国的古巴大富翁开办的。一些大型的西班牙俱乐部纷纷地公开倒向轴心国一边,反对美国。当时,德国的协同攻击的潜水艇群正在加勒比海游弋,专门攻击盟国的油船和货船。

    于是,有关方面决定在哈瓦那成立一个反情报组织,防止纳粹的第五纵队人员渗透,进入古巴。厄内斯特说自己有这方面的经验,他努力争取能有这个机会去参加到战斗中。

    五月初,厄内斯特应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设想和计划,布莱顿大使就此问题同古巴总理磋商,最后同意授权给海明威着手筹办。

    五月中旬,海明威着手工作。他吸收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只要他们够勇敢。

    根据美国大使的意见,他们这个组织的非正式名称为“罪恶之店”。但不久,海明威把它改称为“骗子工厂”。

    这个组织关系不是很严密,它靠海明威个人号召力和请客喝酒以及金钱把这些人串到一起来,靠口头或书信的方式传递消息。这些消息汇集到芬卡,海明威将其翻译加工最后送交美国大使馆的佐斯。

    五月份还没有结束,厄内斯特又到美国大使馆提出另一项建议。他建议把他自己那条小艇彼拉号装备起来成为一只伪装猎潜艇。艇上配上训练有素的水手,火箭筒,手榴弹,短引爆炸弹,二到三挺五十毫米卡里希机关枪。

    小艇由海明威直接领导,它的航线在北海岸,远至巴哈马老海底遂道的东端,假装是一艘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采集科学研究标本。

    巡逻活动在六月开始,然而,不久之后,海明威就发现敌人根本不来上钩,他们的工作毫无成效,枉费心机。至此,他非常失望。从“彼拉”号的航海日志上可以详细了解到相关情况: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巡逻至帕尔达·帕格托里奥……下午五时半返航。

    六月十三日,凌晨二点至上午七点监视海面。天才濛濛亮就外出巡逻,距离十二公里,一直到天黑才返航。下午八时,温盖斯特乘辅助船去巴希亚洪达。

    六月十四日,凌晨四点监视海面。天亮前外出巡逻直到下午一点返航。下午四点,船停靠码头,搬运装备物资。

    期间,玛萨回到圣路易斯看望她母亲。海明威既指导“骗子工厂”开展工作又同皇冠出版社的瓦特尔谈论出版《战争中的人》文集。文集的出版在三月上旬就开始了工作,纽约皇冠出版社打算出一个内容与战争有关的文集。瓦尔特想翻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和《永别了,武器》,海明威的任务是给新书写个序言。

    读过选登的战争文学,海明威更加渴望到战场上参加斗争。他能为战争做的,除了刊登战争文学,做一些毫无成效又令人失望的反侦察工作,海明威更希望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勇士那样,去战斗。

    七月中旬,海明威的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格里到海明威那里去度假。玛萨却更加怏怏不乐,她渴望重新从事新闻工作。

    玛萨和海明威的关系越来越糟糕,这跟海明威前妻留下的孩子并无关系,因为玛萨喜欢他们,而且同他们相处得很好。

    海明威来去匆匆,行踪诡秘,出没于灌木林中。在家的时候,经常同“骗子工厂”雇请的人喝酒,一喝就是几个小时。最让玛萨难以忍受的是海明威的大男子主义,他常把海上巡逻时那套发号司令的办法用到处理家庭事务当中来。玛萨打算重新从事新闻工作,这是出于真心的,但更是对海明威的反抗。

    挣扎良久,玛萨离开了,她同三个黑人雇员乘坐一条三十尺长的单桅小帆船走了。留下海明威同他的孩子们一起住在单身汉宿舍里。

    西班牙内战爆发以来,海明威还是第一次单独同孩子们生活,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们接受反潜工作的训练,他们可以作为见习水手呆在“彼拉”号上面。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倒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可是玛萨不在海明威身边,晚上长时间的熬夜。海明威回忆起他的第一次婚事,让美好的回忆填补他心灵的空虚。

    四十三岁生日,晚上,厄内斯特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往事一幕幕在他脑海里不断展示。他记得他同哈德莉到威格去的路上看到山洞口积雪里的那只干瘪的豹子躯体;想起了莫格希恩的赛马,庞普罗纳的盛大节日;斯瓦茨华德的夏假以及在柯迪纳钓鱼的活动……

    8.生活如同一场轮回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海明威管理着“骗子工厂”的巡逻工作,暴晒之下,他的肌肤变成了古铜色。他开始不注重仪容,放任一脸的大胡子自由生长,像灌木丛一样浓密。

    到大使馆时,他常因为不修边幅而遇到麻烦。布里格说,“海明威到哈瓦那去总习惯穿一条褪了色的蓝色运动裤,一件满是汗气的衬衫。甚至光着脚板走在哈瓦那市中心区如弗罗里达酒家所在地的大街上。”

    每年七月份,海明威都要阅读《命运的中途》或者《她的私有的人》,弗雷德里克曼宁的小说。在意大利维派受后,每年到了受伤纪念日前后,海明威都要读。他觉得这是他读过关于战争中的人的最好的小说。

    在记录战争,虚构小说方面,海明威至始至终都不会放弃一个宗旨:反映现实。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自欺欺人。

    八月底,厄内斯特写完了《战斗员》的序,并且邮寄了出去。它是一篇一万字的个人随笔。这篇序言是在海明威独自带三个儿子的假期写成的,海明威自己曾说,作为父亲他要向这三个降临到这个乱得难以形容的世界的孩子负责。

    书的内容有真实也有虚构,但海明威的创作宗旨是逼真。他希望文集里所选的文章应该向读者说明战争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主观去假设一番。

    《战斗员》文集和有限编辑俱乐部重印的《丧钟为谁而鸣》都在十月份出版。文集出版后很受好评,但购买的人并不踊跃。

    纽约时报的书评专栏上,赫伯特戈曼发表了一片书评。他说书在战争的描写上真是可信,时而让人印象深刻,时而使人惊恐万状,有时候甚至受到深深的感动。

    但是,海明威写的序言却引起评论家们的嫌恶。

    哈华德摩福德琼斯认为该书的内容选择不恰当,完全反映海明威的“死亡”及“如何死亡”的观点。

    军事分析家华尔特米利说:书的序言写得那么杂乱无章,漫无边际,不得要领而且怒气冲冲。

    厄内斯特决定不再领导“骗子工厂”,他告诉鲍勃佐斯,需要一个心腹来从事接收或联系秘密特务所提供的报导材料。他看好古斯塔夫,并同意他的妻子陪同他一起到古巴工作。

    古斯塔夫先一步抵达哈瓦那飞机场,海明威去接机,他们热情拥抱,两个人都很高兴,可是古斯塔夫并不急着接管那个反间谍阻止。他并没有被《斗篷和剑》的惊人情节感动。

    不久之后,玛萨回到了芬卡。她刚结束苏里南丛林之行,曼哈顿采访也告一段落伦,想回到家中好好进行休整。海明威讽刺地称之为“进行家庭采访”。

    由于玛萨需要安静地处理业务、写作,所以她并不希望古斯塔夫的妻子到古巴同住。可是海明威已经许下诺言,只好执行。

    鲍特到达的早晨,海明威和古斯塔夫开车到机场接她。

    迎面走来的人,脸色很不好,胡子也没有刮,带着一副邋遢相。鲍特看到这样的海明威,很失望。

    他们曾经在斯托克俱乐部跳过舞,在鲍特的印象中,海明威是个魅力无限的西班牙猛士,眼前这个粗野的男人简直令人费解。这让两人的友谊在鲍特心中蒙上了阴影。

    紧接着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让鲍特和海明威的关系变得糟糕。

    第一件事,海明威一只心爱的小猫不见了,他猜想猫是被村里的狗吃掉了。事后,为了报复,他准备打死一个农民的恶狗。鲍特知道后,指责海明威行止残酷,这让两人的好友关系恶化了。

    第二件事很滑稽,一天晚上,杜朗夫妇——鲍特的朋友,同大使馆的朋友一同跳舞。舞会结束后时间已经很晚了,他们回到芬卡。

    车子开到玛萨的楼下,司机出于无心,按喇叭吵醒了玛萨。害得她那天晚上吃安眠药,第二天精神不好影响工作。

    海明威对此十分恼火。他怒气冲冲地对古斯塔夫说,“我不知道你交的是些什么朋友,当时我身边要是有枪,我准会把他们全干掉。”对于杜朗夫妇来说,这是致命的一击。杜朗夫妇那天上午离开芬卡回阿姆波斯曼都旅社去,不久,玛萨给他们送去一束玫瑰花表示歉意,请他们多多包涵。

    至此,海明威和鲍特的关系彻底僵化了。

    然而,古斯塔夫在大使馆的工作却干得很出色。他懂得三种语言,说得漂亮而流利。他有个容貌动人的妻子,具有过去西班牙下级贵族那种彬彬有礼的风度。杜朗夫妇在哈瓦那社交中十分有名。他擅长写演说词,和人们相处得很好。

    与此同时,海明威的家庭关系也越来越紧张。“玛萨的聪明资质常常与海明威的天才相冲突”。

    五年的生活,玛萨愈发觉得海明威的利己主义严重。他想完完全全地控制住玛萨,为了反抗,夏秋两个季节,玛萨都要外出旅行。

    玛萨的眼中,海明威的才能已经不足以弥补他的利己主义了。他装腔作势,自吹自擂,对她许诺,明明没有做的却说做了;他神经过敏,认为生活象一潭死水,没有什么魅力。

    有天晚上,在哈瓦那的一个餐厅,众目睽睽之下,厄内斯特在责骂玛萨对芬卡的服务人员太吝啬,买给他们的圣诞礼物太少了。然后他独自开那辆“林肯”车回家去了,竟然丢下她一人不管。

    还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玛萨为了安全起见,坚持要开车。海明威用手背抽打她。玛萨很生气,故意把车开得很慢,大约每小时十公里。然后把车子开进通往林地的一条坑道,把厄内斯特留在那里自己走回家。

    “骗子工厂”的工作仍然进行,只是已经变成了一种业余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指责。

    与此同时,大使馆委任佐斯,把在古巴进行情报收集的各类机构组合起来。罗斯福总统下令,整个反间谍组织都迁入美国联邦调查局。

    联邦调查局派了十六名情报人员到古巴,他们无一例外地对“骗子工厂”的活动表示藐视,这激怒了厄内斯特。他愤怒地称这十六名情报员为“佛朗哥的铁骑”。

    经过海明威的申述,他取得了胜利,然而“骗子工厂”的活动已经停止了。忠心耿耿的特务们被解散了。至此,海明威早期为美国战争所作的贡献到此告一段落,他亲自导演的这出戏也就收场了。

    画了一个圈最后回到原点,海明威嘲笑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轮回,不过,他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只有自己心中明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