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耶律楚材:满腹韬略的智谋名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9年),卒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3年),字晋卿,系契丹皇族后裔。其父耶律履,系金代学者,官至宰相。耶律楚材从政30余年,历仕元太祖(成吉思汗)、元睿宗(太祖四子拖雷)、元太宗(太祖三子窝阔台)及乃马真后(太宗第六后)三朝四代,其德才得以淋漓尽致地施展。他披肝沥胆,为蒙古远征西域、用兵南国出谋划策,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智谋,对于元统一王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辅佐君主,锐意治国,在倡兴儒学,制定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安定人民生活和引导蒙古走向“汉化”方面,建树了不朽的功绩,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和经济韬略;他忠心耿耿,事无巨细,只要与国与民有利的事,对君王他或强诤或巧谏,力争得以实现,为后人提供了对国事尽忠尽智的楷模。耶律楚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智谋名相。

    耶律楚材三岁时,父亲殒命。其母杨氏知书识礼,给予他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每天晚上都挑灯夜读,决不为贪玩赌棋而浪费时间,故很早就博览群书。及至青年时期,已在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等方面颇有造诣。他深谙儒学,修以佛道,还善抚琴,好吟咏,多才多艺。由于他出身于一个早已充分汉化了的封建士大夫书香门第,所以他很早就接受“汉化”,精通汉文,用汉字写作潇洒自如,而且文思敏捷,下笔为文,奋笔疾书,很少改动。他的这些渊博知识为他日后创建功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耶律楚材生不逢时,他成长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统一前的列国纷争阶段,诸强对峙,战事频生。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雄心勃勃,咄咄逼人,不断向金国发动进攻。在南方,偏于江左的南宋王朝,一刻也没有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向金国发起挑战。在西方,立国甘陕的西夏也虎视眈眈,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趁机与南宋结交,在金国的西北方向侵扰。而金国虽占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国势日颓,早已力不从心了。耶律楚材从十七岁出仕到二十五岁金国燕京陷落,几乎默默无闻地度过了整整八年,虽怀凌云壮志,但难有作为。城陷之后,他眼看金朝大势已去,国破家亡,前途渺茫,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智绝迹于世,弃俗投佛,拜万松老人(行秀)为师,学习佛理。他杜绝人迹,屏斥家务,专心一意,修身养心,虽遇大寒大热也不间断。终于参透了禅理,成了燕京城中著名的佛教信徒。三年的艰难时世,磨炼了耶律楚材的意志,树立了经邦治国的雄心。他作了两种准备:“否,则以简易之道治一心;达,则以仁义之道治四海。”他等待着一层抱负的机会。

    “困龙终有上天时”,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极需各种人才。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博学多艺的难得的人才,便遣人前往礼聘,询问治国大计。过着隐居生活的耶律楚材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极好机会,就欣然前往。成吉思汗了解到耶律楚材曾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的后裔,便说:“辽金世仇,我要为你洗雪国仇家恨”。不料耶律楚材这样回答:“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作了臣下,怎敢和君主为仇呢?”成吉思汗对他的十分得体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此人重君臣之情,恪守信义,值得重用。再加上耶律楚材身材魁伟,髯长鬓美,极其英武,回答询问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愈发高兴,便把他作为自己的亲随,不离左右,很快,耶律楚材就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才能,受到了成吉思汗的宠信。成吉思汗经常亲切地称他为“吾图撒合里”(蒙古语谓“长胡子”)。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耶律楚材终于找到了施展盖世才华的机会。

    然而,一个新来归顺的儒生想在以武力取天下的军事贵族中,取得充分的信任和巩固的地位,是很不容易的。有个名字叫常八斤的西夏人,因善造弓弩而受到成吉思汗的宠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矜骄,他不把文人放在眼里,有一次竟然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对成吉思汗说:“现在国家正是用武的时候,像耶律楚材这样的儒生,对打仗的事一窍不通,要他有什么用呢?”耶律楚材听了当仁不让,针锋相对地回敬道:治弓尚且须用治弓匠,难道治天下就不须用治天下匠吗?”成吉思汗听了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诘,从内心折服,更加重用他了。成吉思汗曾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乃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从蒙古太祖十四年到二十年(公元1219年—1225年),成吉思汗进行了著名的西征,其目的主要是对中亚的花刺子模用兵。出师的那天,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雨,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纷飞,深达三尺。有人怀疑用兵是否有利,成吉思汗也有疑虑,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蚀之期和修订历法,但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谋略家的思维,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无知而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军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盼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迅即发十万大军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全部占领了花刺子模国和中亚。成吉思汗把这次西征大获全胜看作是耶律楚材的卜吉所系。

    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取道回归,为了对西征时西夏拒绝出兵和西夏与金国缔约进行惩罚,成吉思汗决定征讨西夏。1227年6月,夏主投降。城破之日,蒙军将士争掠女子、财物,唯独耶律楚材仅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当时,同僚们对他的行为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制的药材救命,才得以生还。这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独具慧眼,见识深远。

    西夏已亡,既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又使金朝失却了犄角之助。窝阔台汗三年(公元1231年),蒙古经过休养生息,又把南下灭金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蒙古大军围攻金国的汴京,遭到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血战十六昼夜,城内外死伤者多达百万,汴京仍未攻下。后来,蒙军思得良策,联合南宋夹击金国,始得奏效。在汴京即将陷落前,蒙古军战将速不台特意奏请太宗窝阔台,要求破京屠城。耶律楚材闻讯后,急忙来到太宗的营帐奏禀:“军士连年征战,流血牺牲,目的就是要得到土地和百姓。得地而无民,那土地有什么用呢?”太宗有些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耶律楚材见正面劝谏未果,灵机一动,便运用一个谋略家智慧的另一面,巧借私欲来打动太宗,他说:“汴京是国都,能工巧匠、珍奇文物咸集于此。如果屠城,大汗您将一无所获。”太宗这才为其言所动,于是下令,进城后只捕杀金国皇族完颜一姓,其余一律赦免。这样,蒙军攻破汴京后,由于耶律楚材的智谋,使城中一百四十万居民的生命得以保全。自此以后,屠城滥杀之风,在蒙古军中得以废止。

    蒙古灭金之后,三权鼎立局面结束,蒙宋战争序幕从此拉开。蒙古上层统治集团里,有入主张挑起汉人与西域回回之间的民族矛盾,使其两相攻杀,蒙古可坐收渔翁之利。耶律楚材通过认真分析形势,权衡利弊,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南宋与西域相去甚远,军队疲惫,水土不服,势难火并。灭亡南宋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集中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略战术。耶律楚材还提出了一个成熟的灭宋方案。最后,蒙古军正是采用了他的方案,三军齐下,很快便形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于公元1257年灭亡了南宋政权。

    耶律楚材的治国之才,是在他经历了十年的西征,于蒙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结束战乱,返回燕京后,才得以逐步施展的。在此前,蒙古军事帝国因忙于西土战事,来不及制订规章制度,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管理无方,因此,派去的官吏生杀任情,孥人妻女,掠取财物,兼并土地,无所不为。其中,燕京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杀人如麻,市场挂满了示众的人头。耶律楚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禁潸然泪下。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着眼,他立刻入奏颁布禁令: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擅自向人民征收财物;囚犯需判死刑必须上报国家批准。违背这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贷。号令既出,各地贪暴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逐步安定下来。

    当时的燕京城,虽为国都,但社会秩序异常混乱,每天傍晚,尚未天黑,就有一些盗贼驾着牛车闯入富家,搬取财物,如果反抗不与,则杀人劫货而去,谁也不敢阻拦追究。看来这些盗贼决非一般普通人物,处理起来可能棘手。睿宗对此亦有所闻,认为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此事,于是特派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经过仔细察询,了解这些盗贼的姓名,原来都是留后的亲属和势家子弟。耶律楚材毫不手软,将他们一网打尽,投入监狱。这些人的家属贿赂中使,企求从轻发落。耶律楚材知道后,晓以利害祸福,中使害怕了,只得听耶律楚材的意见,依法处理,最后结案,将十六个罪大恶极的首犯,绑赴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巨盗绝迹,燕民始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顺利实现帝位交接,作为一个有智谋的良辅,耶律楚材颇费了一番心思。自成吉思汗逊位后,依照蒙古国惯例,先由其四子拖雷代理国政,但太祖的遗命是将帝位传给三子窝阔台。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汗位的虚悬或错置,都将与国与民不利。古往今来,在最高权力面前,骨肉之间萁豆相煎之事不乏先例。于是,他敦促窝阔台尽快召开“库里尔泰会”,决议汗位。会议开了四十天,仍是议而不决。耶律楚材觉得会议不能再拖下去了,便亲自力谏拖雷:“推举大汗,这是宗庙社稷的大计,应该早日确定。”拖雷仍说:“意见不统一,是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听罢,十分坚定地表示:“此期不可变,一过此日,再也没有吉祥的日子了。”耶律楚材巧妙地利用了蒙古贵族迷信的弱点,终于促使拖雷决定了窝阔台登基的日子。

    为了严肃皇帝威仪,制定尊卑礼节,耶律楚材精心拟制了登基仪式,事先,他选中了察合台亲王,对他说;“你虽是大汗的兄长,但从职位上看去是个臣子,臣子对君王按照礼节应当跪拜,只要你带头下拜了,其他人就不敢不拜了。”察合台亲王觉得此话有理,在窝阔台登基大典上,他率领皇族及臣僚在帐下跪拜,使盛典进行得十分顺利。事后,察合台对耶律楚材称赞说:“你真是社稷的功臣啊!”

    蒙古原是草原游牧民族,正处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发展时期。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依仗弓劲马肥,兵强将勇,卉疆拓土,征服了大片领土。然而,蒙古帝国要治理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区,不进行一场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是不行的。耶律楚材作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和谋略家,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窝阔台决心采用“汉法”。耶律楚材便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进行改革和推行“汉化”过程中,耶律楚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制订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制度,窝阔台总是言听计从。耶律楚材的政策和制度包括:

    第一,革除屠城杀掠陋习,免除难民、降俘之死。蒙古统治者在初期的征战中,曾经下令:凡在攻城之时,敌人敢于武力抗拒者,城破之后,必严加惩处,悉数杀尽。耶律楚材认为,这种野蛮残暴的屠城杀掠政策,固然对敌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使无辜的百姓罹难,还增强了抵抗者拒降的决心,实为不智之举。他向太宗进谏,为确保百姓生命安全,在军队进军前,先将百姓迁往山后,让他们开采金银,栽种葡萄,这样不但使百姓远离战火,而且可提供皇室所需,可谓一举两得。他又诏令金国逃难之民,降者免死。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降者是危急则降,缓和便逃,还能补充敌人兵源,实难赦免。可是,耶律楚材却不以为然,他建议窝阔台造白旗若干,发给降民,使归本土,蒙古兵不得侵害之。此举不但救活了无数百姓,还消除了中原人民对蒙军的畏惧和仇恨心理。

    第二,谏阻“裂土分民”,建立中央集权。自成吉思汗建国以来,蒙古统治者就实行“裂土分民”的分封制。窝阔台汗即位后,也准备把新占领的中原地区分赐给各亲王和功臣。耶律楚材基于对历史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演变和斗争的深刻了解,在这关键时刻劝谏道:“裂土分民,容易引起彼此间的不满和猜疑,扩大矛盾和纷争,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金帛。”窝阔台说:“我已经答应他们了,怎么办呢?”耶律楚材为之策划了一个万全之策,就是由政府派遣官吏到各郡县收税,不让他们擅自课征,把向地方征税的权力收归中央。耶律楚材还建议:各州郡置长吏专管民事,设万户府总领军政,设课税所管理钱谷。三个部门间势均力敌,不相统摄,力量有限,骄横气焰就会受到遏止。窝阔台汗采纳了上述建议,制订了地方官军民财三权分立的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实力,压制了地方势力的扩张。

    第三,制止倒退,发展农业。窝阔台刚登帝位,有个叫别迭的蒙古贵族建议:“中原地区的汉人不懂得畜牧业生产,对于我们没有什么用处,不如把他们全都杀了,好在那里开辟牧场。”耶律楚材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变先进为落后的建议,反映了某些习惯草原生活的贵族的无知,如被采纳,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及时向窝阔台指出:“天下是广阔的,四海是富裕的,各地人民都会勤劳生产,只要政策好,他们就可提供大量的财富。”窝阔台听了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好,国家收入可以增加,又何必杀人呢?就按你的意见办吧。”一场破坏中原农业经济的灾难得以制止。

    第四,建立税收制度,代替军事掠夺。蒙古贵族崇尚武功,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连年征战,战事频繁,这样下去会“兵强而国蹙”。元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耶律楚材向窝阔台建议:“陛下即将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建立税收制度,仅中原地区的地税、商税以及酒醋盐铁山泽之利,一年可得五十万两银,八万匹绢,四十万石粟,军需就不成问题了。”窝阔台听后同意试行。于是,在河北一带建立了十路征收税使,遴选有德之士充任。公元1231年秋天,窝阔台在行宫中,面对十路课税使陈列在朝廷上的金、银、帛、粟等税物,欣喜万分,他高兴地对耶律楚材说:“你虽没离我左右,却能使国用充足,南国的臣僚中,有谁能比得上你呢?”

    第五,释放俘虏,安定民心。蒙古灭金后,大批百姓沦为俘虏,北返途中,逃亡者十有七八。窝阔台立下禁令,不准收留逃俘,违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于是,逃俘无人敢收留,食宿亦无着落,以致饿殍遍野。耶律楚材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对谏太宗说:“中原既平,所有百姓便都是皇帝的百姓。再说逃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为何要因一俘囚而连坐处死数十百人呢?”太宗顿然醒悟,遂取消此禁。

    第六,抑制高利贷者,反对过分剥削。随着国家区域的扩大,商贾的活跃,高利贷十分盛行。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维持生活和交纳赋税,有时被迫借债,年息高达百分之百。负债者至期无力偿还者,经常被逼得家破人亡。为了抑制高利贷者,耶律楚材规定了借贷政策,凡借贷者,以本息相等为极限,民间负债而无力偿还者,由官府代替偿还。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债务关系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当时政府官吏为增加收入,竟与商人勾结,承包了全国的课税、差发,这种把国家财政经济命脉交给商人的作法,是十分有害的。耶律楚材说:“这是贪利之徒,罔上虐下想出的恶主意,为害甚大,决不能干。”于是奏请窝阔台汗废除了。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统治者较快地适应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恢复了战乱造成的破坏创伤,把封建经济推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第七,尽忠尽智,强诤巧谏。耶律楚材从政治国有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殚精竭虑,忠心耿耿。只要他认为与国与民有利的事,总是事无巨细,想方设法,力争使之实现。他的想法不被君王接受,有时涉及君王本人,他总是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或强诤或巧谏,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主张得以实施,但又不影响他与君王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他历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窝阔台三朝达三十余年,始终君臣相得,乳水交融。

    公元1223年夏天,成吉思汗攻打花刺子模取得重大胜利后驻军铁门关,当地人送来一只怪兽,独角,身形似鹿,尾巴同马,浑身绿色,嘶鸣声咿唔又似人言。成吉思汗感到奇怪,询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从西征军事、政治目的均已达到,应立即结束战争的大前提出发,按古书介绍,借题发挥地说:“此兽名叫角端,它的出现表示吉祥。它能作人言,厌恶杀生害命,刚才的叫意是大汗你应该早点回国了。皇帝是上天的长子,天下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儿子,愿大汗禀承上天的意旨,保全天下老百姓。”成吉思汗听罢,立即决定结束西征,班师回国。

    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下诏简选宫室美女,以充实后宫。耶律楚材以“美女足以备用,臣恐扰民”为由,拒不执行。太宗开始大为气愤,但沉思过后,觉得耶律楚材以民为重,实属难能可贵,也就不再责怪。

    蒙人饮酒甚盛,太宗也染此习,时时酩酊大醉。每此时,耶律楚材总是以“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的动情之言谏劝之,终使太宗省悟。不但自身控制饮酒,同时诏令近臣,每日只能进酒三杯。正是由于这种莫逆腹心之情,能够使得君臣相得益彰,亲甚兄弟。在一次集会上,太宗亲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骄傲地说:“我相信你,任用你,是先帝的命令。要是没有你,中原决不会有现在这样安定。我之所以高枕无忧,全是你的功劳。”

    蒙古国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日益兴旺起来,但那些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豪强贵族们,对耶律楚材恨之入骨,到处散布谗言诋毁他。有人说他“援用亲旧,必有二心,应奏知大汗,斩杀此人。”耶律楚材听了并不计较。好在窝阔台汗明察秋毫,深责其诬。对于谣言传播最恶者原燕京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太宗命耶律楚材鞫审之,耶律楚材以国事为重,不把个人恩怨记在心上,宽宏大度地奏请太宗日后处置。这种高尚的品德很受太宗赏识,他私下对侍臣说:“楚材不记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法他的为人。”

    耶律楚材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谏劝国君的机会,往往因势利导,收到奇效。有一次,窝阔台汗的宠臣杨惟中等人因包庇杀人犯被耶律楚材拘捕审问,窝阔台汗听信谗言,盛怒之下,不辨真假,反而把耶律楚材抓起来,继而又感到不对,有些自悔,命人把耶律楚材放了。耶律楚材却不肯罢休,说:“臣位至公卿,辅佐陛下处理国政,陛下下令逮捕我,认为我有罪,应当向百官宣布我的罪在哪里。现在却又释放我,说明我没有罪,这样轻易反复地处理问题犹如儿戏。如果国家真遇到什么大事,能够这样处理吗?”在场的大臣们听后不觉大惊失色,都为他这种“犯上”的语言捏一把汗。幸好窝阔台汗不是昏君,他对耶律楚材耿直是信得过的,不仅没有发怒,反而温言相劝:“我虽贵为皇帝,难道就没有一点过错吗!”耶律楚材借此机会,因事而发,立谏十策: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窝阔台汗深被他的公心所感动,准令照此施行。

    耶律楚材的奏议,窝阔台汗有时也不从其言,甚至一意孤行。尽管如此,耶律楚材也总是要力争到底。公元1239年,窝阔台汗利令智昏,竟将一国课税,转手出售于巨商。为此,耶律楚材声泪俱下,极言诤谏,仍未果。只好喟然长叹:“民之困穷,将自此始!”过后,耶律楚材仍尽忠于皇上,为国事而奔忙。

    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窝阔台逝世,乃马真皇后称制,她宠信曾用重金行贿的奥都刺合蛮,不少贵族畏惧其势,争往附之,耶律楚材遭到排斥疏远。眼见朝政紊乱,国事日非,他不忍心撒手不管,只要发现有“不便于民”的事,还是站出来仗义直言。一次乃马真后将盖了御宝的空白纸交给奥都剌合蛮,由他自行填写官职,擅发政令,耶律楚材知道后,当着乃马真后面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任用大臣,朝廷自有章法。不按规章办事,就乱了法,这样的诏令我不敢奉行。”经耶律楚材据理力争,终于收回空白御纸。

    可是,事隔不久,乃马真后又下懿旨:“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令史必须记录下来,如果不办,就要断手。”耶律楚材挺身而出诤谏道:“国家大事,先帝全都委托老臣处理,令史没有责任。如建议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还怕断手吗?”乃马真后听罢怒形于色,但耶律楚材毫无惧色,慷慨陈词:“老臣跟随太祖、太宗三十多年,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情,皇后岂能无罪而杀害老臣?”乃马真后瞠目结舌,一时亦无可奈何。

    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3年),耶律楚材因得不到信任,眼见奸佞当道,朝纲紊乱,国运不振,在忧愤中,抱恨长逝,终年五十五岁。一颗奠基元朝的智谋之星陨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