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处世格言-少表现自己,学会示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要少表现自己,要学会示弱。做人做事,千万不要高调,相反一定要务求低调。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要学会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人不要过于优秀,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也不要太刚烈,过刚容易折断,历史反复证明,柔弱能胜刚强。要学会运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别人。同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一时间的激情根本就没有办法点燃梦想。强大的人容易招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柔弱能够将这种麻烦降到最低程度。

    做人做事,务求低调

    老狐狸认为,做人做事,务求低调,不要拥有盛名。

    拥有盛名对于一个有才德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相反还会有很多的危险和祸害。当前的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仇富心态,毕竟人心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那些有远见的富裕人群不但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财富,而且还要处世低调,即使很想做善事,也要隐瞒姓名。对于他们来说做善事不是为了取得好的名声,而是出于一种善良的天性。如果他们为了取得好的名声,往往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比如捐了一百万,别人会认为对于他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且,你今年捐了,明年就应该照旧。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有一个人对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给这个乞丐一百块钱,乞丐开始十分感激。后来,每回见到这个人就知道钱来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个人不来了,乞丐对此很生气。又这样过了几个月,乞丐看到了这个人,于是跑过去问他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过来给他钱?这个人说他最近结婚了,经济上有些拮据,所以没有给他钱。乞丐一听,很是生气,大声说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这种依赖的心态,可能他们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而别人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富有的人来说,固然可以通过做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但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否则自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倒不如当初就不给。富裕的人应该避免拥有盛名,一个人太富容易招祸,而不是招福。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用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冷冷清清,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周围往往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有不停地应付别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惫,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定型的原因,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应该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能够平静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不会太偏激,不会太极端,没有出名时,他能够坐得住;出名了,他也能够静得下来。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态没有平和的情况下,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不幸背上了盛名,就应该学会低调。好名声只是自己努力的副产品,如果名声太大或者太注重名声,那么人容易变得爱慕虚荣。不能刻意地把自己装点得过于完美,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拥有盛名的人必然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往往因为自己的盛名而被掩盖住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光环被打散,缺点就会暴露出来,同时会被无限夸大。人们会说:“真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一个人。”又或者说:“他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正如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那种誉满天下的人,而是那种荣誉毁誉都满天下的人。那种誉满天下的人往往会成为人造的神,而荣誉毁誉满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此,所有人都说你好,你拥有个好名声,不见得你很伟大,而那种有的人对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对你恨之入骨,或许你才是个伟大的人。

    老狐狸认为,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老狐狸认为,在时势未到的时候,人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待时而动。那些很是贫穷的人家要将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而那些穷人家的女儿也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这样的话,虽然并没有十分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但是却能透露出一股自然朴实的风雅。其实对于有才的君子来说,绝对不应该为了一时的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而自暴自弃。

    人要明白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而是自己的生存根本。一个人要牢牢掌握自己的生存之本,有了它,就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发展。

    人要学会韬光养晦,待时而动。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历史上最为着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

    曹操灭掉吕布以后,把刘备也带回了许都。许都朝廷上,曹操极力为刘备邀功。皇上因为他与自己同姓,便问起祖辈。刘备此时当然是说明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皇帝一听更是高兴,叫人粗略查了一下宗族世谱,便认刘备为皇叔。刘备此时的德望无可复加,在他心中自鸣得意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则寄望于刘备而令诸侯。以后举大事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不久,许田围猎,曹操过于猖狂,居然挡在皇上面前接受群臣对陛下的称颂。关羽动了杀机,刘备急忙制止。刘备隐隐感觉到有事情会发生。

    果然没有过多少日,董承求见。原来是带衣诏,皇上对曹操忍无可忍,于是想联络忠臣义士铲除曹操。刘备当然加入,毕竟他是皇叔,他始终要站在皇帝这一边。他想过了,站在皇帝这一边,如果皇帝取胜,他以后就能够取代曹操的位置;而站在曹操一边,他可能性命不保,因为曹操生性多疑,而且他与曹操还是有些旧怨的。但是他更要学会保护自己,现在在别人的屋檐下,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只能韬光养晦,他宁可别人说他是懦夫,说他没有大志,也不能不顾自己的性命去强出头,去抢风头。表面风光的人背后不知道受了多少罪。他刘备要留着性命为他日东山再起。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后园种起菜来。

    关羽、张飞不理解。他没有多说话,因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不管他们怎么不理解,他们对自己都是忠心耿耿的,这点绝对不用怀疑。不久,曹操便派了一大队人来请刘备过府。刘备还以为是带衣诏的事情泄露了,心里十分惶恐。一见曹操,曹操便冷言对他说:“看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心想这下完了。幸亏曹操随即说:“你在家种菜园不容易吧!”刘备这才放宽了心。曹操就是这种人,生性多疑,喜欢诈人,在平时的言语中这种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幸亏刘备反应有点迟钝,而曹操也把刘备当为上宾,不想让他尴尬。

    曹操邀刘备过府是请他喝酒的。曹操很久没有见过刘备了,探子回报说刘备在家种菜园,他不信。世人都说刘备是何等英雄,怎么会甘于去种菜园呢?正好府中梅子青青,于是决定以青梅煮酒来请刘备过府一聚。刘备得知原来是喝酒,心便宽了许多。

    曹操想了想,没有多少话题可说,总不能老提人家吕布吧,吕布都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不提也罢,而且提到吕布会让刘备想起徐州,好不容易他自甘堕落在家种菜园,让他想起徐州来干什么?于是就决定和刘备论一下天下英雄,也正好借这个机会看一下刘备是否真的沦落为种园人?

    于是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自然是不会指自己的。在这个时候只有那些逞口舌之利的人才会指自己是英雄。于是他说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等,凡是他叫得上名字,而且有一点气候的诸侯他都叫了一个遍。但他漏了两个人,一个是马腾,因为马腾是和他一起奉带衣诏的,他需要保护他的安全,因为他知道他所说出来的英雄都是曹操要铲除的对象;一个是自己,他是故意漏掉的,曹操论英雄,无非就是问刘备你看谁以后会是我最强的对手,因为以曹操的性格和今天的实力,他已经肯定自己是英雄了,既然他已经认定自己是英雄,而且是天下英雄,他自然不会允许其他英雄的存在。所以刘备绝对不可能说到自己,然而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隐隐感觉到曹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用意在于说试探自己的抱负。

    果然曹操将他所说的那些人都否定了,他们都不算英雄。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抱负,吓坏了,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这个时候有一个响雷打过,掩饰了他慌张的神情。曹操看了一眼刘备,很是不解。刘备慌忙解释说自己怕打雷。曹操没有多想,随口很轻蔑地说:“大丈夫会怕打雷吗?”刘备谢天谢地,果然让曹操消除了对自己的疑虑。曹操像吞了只死苍蝇一样,对自己认定刘备是英雄感到好笑,这种人连打雷都害怕,怎么可能是英雄呢?真是好笑。世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太虚了,他连刘表都不如。

    刘备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怕打雷,而是不想让曹操知道刘备有野心,因为刘备知道如果自己有野心,曹操会害怕的。曹操认为刘备怕打雷无所谓,只要能够保住性命就行。其实是英雄也罢,不是英雄也罢,在任何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丢了,还谈什么英雄,还平什么天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表现出自己有多聪明,有多能干,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我们的聪明和能干。这种时候,我们要善于保护自己,保全自己的实力。否则过于表现,别人会认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相反,只要还有实力,就一定能够有出头的一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狐狸认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如果不能做到韬光养晦,保全自己的话,很多时候想做一番大事情都很难。

    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老狐狸认为,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人们要学会运用人生的智慧去生存,其实要保证自己生存的最好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不要表现得过于优秀,一条是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对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有演绎,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清代着名诗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显示得过于聪明,即便是很优秀,也希望他能够收敛光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遭遇灾祸,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为大将,统帅全国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军出发没有多远,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讨封赏。部将们疑惑不解。王翦解释说,现在他率领的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难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这场仗就很难打赢。向秦王讨封赏,秦王就会以为他是个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会拿全国军队反戈一击,这样才能平定楚国。像王翦这样的大将遇到秦王嬴政这样雄才伟略的国君时,都不免要装作糊涂,可见要取得国君的信任有多难。当时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胜归来位置远远高于自己,必然会向秦王进谗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军事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过于优秀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越突出。因此人们不要过于优秀。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为大家不愿意和过于优秀聪明的人在一起,他们没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而且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会很孤单。试想,如果别人与你相比处处不如你,他自然不愿意和你站在一起。这还没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而要求一旦没有达到,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进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一个人记忆能力特别强,他能够背诵圆周率后面30位的数字。有了30位,人们自然期待他能背出300位。他果然没有辜负众望,背出了300位。有了300位,大家自然期待能够背出3000位,于是他就拼命地背3000位的圆周率,到最后这个人除了会背圆周率以外什么都不会。尽管他被称为是天才,但是活得很不幸福。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目标是活得幸福,而不只是成就事业。当然成就事业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有些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一味地想成为过于优秀的人,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更何况,过于优秀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地同情。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就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分优秀,往往是难于接近的。

    要学会适应环境,既不要表现得太优秀,也不能表现得太过平庸。过于平庸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得不到认同,原因很可能不在自己,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得到认同。

    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要太张扬自己,即使自己很有才华,即使誉满天下,也要学会谦虚谨慎。

    拿人的惯常心态来看,如果一个人过于优秀,或者见解十分独特,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或许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多了,总是老生常谈,就会觉得啰啰嗦嗦。因此,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适当表现一下,得到赞扬后更要谨慎躬行,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优秀的人,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是疏远,也不是嫉妒,更不是崇拜。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任何崇拜到最后都会迷失自己。当大家对过于优秀的人发起群攻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态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群体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精英教育,那么他很容易将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以后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千万不要将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为能力非凡,谁也不是救世主,谁也不能在为难的时候一个人支撑起庞大的局面。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务实,要学会见机行事,而不要被一些迂腐的道德束缚住手脚。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就不要显得格外突出。

    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老狐狸认为,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做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过刚,而让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伤害。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于是拿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师生却死得实在是太冤枉。

    相对而言,五代十国的冯道做人就不那么刚烈,而是韧性很强。他的经历比较离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但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相反他最后活了七十三岁,与孔子同寿。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有名望,他并没有像那些乱世诸侯一样揭竿而起,而是当了一辈子官。他当官不说,而且在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六个政权中当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后被封为瀛王。

    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太刚,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对人不要太强势

    老狐狸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人都不要太强势,要学会温柔。然而,很多人得势的时候很强势,对人很苛刻,结果事情往往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鞅原名公孙鞅,又名卫鞅。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很贤能,准备向魏王推荐。这个时候正赶上公叔座得了重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魏王问他:“如果你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如果大王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能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魏惠王听了以后无言。不久公叔座病死,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下令格杀他。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去了秦国。他求见孝公,跟孝公讲了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孝公很是高兴,决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后,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这时商鞅对孝公说:“行动犹豫不决,就很难有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况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经常被世俗非议;那些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而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法;只要能够对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表示认同,便大胆任用商鞅推行变法。

    商鞅推行变法之前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因此没有人敢动。商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结果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商鞅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商鞅立即颁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好的人数不胜数。恰好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有人触犯它。”于是决定依新法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罚的,于是商鞅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国百姓知道这件事情后,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后,秦国逐渐富强了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都非常高兴。甚至当初那些说新法不好的百姓又有来说法令好的,商鞅认为这些人都是在扰乱教化,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虽然使得秦国日益富强起来,但是却招来了很多皇亲国戚的怨恨。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要和他交个朋友,赵良拒绝了。商鞅认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劳,然而赵良却说:“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投奔,但由于当时没有路费,于是他把自己卖给了秦国人,给人家喂牛。过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把他提拔起来,让他凌驾于万人之上,秦国人对此没有谁不满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拥立晋国国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内更是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民族都来朝见。由余听到这种情形,便前来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辞辛劳,能够忍受酷暑严寒,走遍国中,从来不用随从的车辆,也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行有来教育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见秦王,靠的是秦王宠臣的推荐介绍,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您当了秦国国相以后,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您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都是在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凭靠施德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您现在的处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赵良劝商鞅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还给秦国,自己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同时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人,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只有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没有听从劝告。

    几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店主要连带判罪。”商鞅这个时候才叹息道:“没有想到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于是逃往魏国,魏国也怨恨商鞅曾经欺骗魏国公子,拒绝收留他,并把商鞅送回了秦国。商鞅回到秦国以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属发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这个时候秦国出兵攻打商鞅,在郑国黾池大败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示众,并且警告臣民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最后还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残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后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结果落得被诛杀的下场,还被定了叛国的罪名。商鞅的得势是由于太监推荐,这并没有积累起很好的出身资本。在他得势后,又十分残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讲究一点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当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国的权贵。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变法,却得罪了新的王位继承人,因此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

    赵良对商鞅的劝告切中要害,但商鞅没有意识到情形已经糟糕成那种程度,同时还贪图于自己的安逸生活。人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摆脱,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明白奋起抗挣的原因了。

    老狐狸认为,与人交往,切忌过于强势和刻薄,真正的强者往往是温柔的。

    厚积才能薄发,一时激情点不燃梦想

    老狐狸认为,厚积才能薄发,一时的激情点不燃梦想。

    一个人有理想,就会为理想去努力。为了理想实现的一刻,人们往往要花费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当理想实现的那一刻,人们很可能会泪流满面。一生的时间实现了一个理想,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是实现这个理想吗?

    其实并不是。如果为了实现一个理想,而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之中,那么这个理想实现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实现理想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懂得享受生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意思是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极度的艰辛中,产生了大成就。司马迁这段话是在自己受宫刑发奋创作《史记》时自我激励的话。很多人从中读出了要想有大成就,必须付出倍于常人的艰辛。甚至有人进一步下结论,人要实现理想,往往会活在痛苦之中。

    事实上,司马迁的意思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很多人的意义延伸是不对的。要实现理想,获得大成功,固然需要有毅力,有决心,有努力,有付出,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一定要活在痛苦中,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艰难困苦中生活的人固然能够创造奇迹,但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也同样能创造奇迹。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成功人物,虽然他们通过非凡的努力达到成功,但是这种努力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甚至比很多人都幸福。这种人懂得平衡事业和生活,不但生活幸福,而且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其实,坚持理想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幸福生活。而且越是坚持理想,越是要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电视剧《决战玄武门》中,江丰一心想成为天下武功第一,这是他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离家到昊天门去学武。和他青梅竹马的秦惜惜舍不得他,于是不顾他的反对,一直跟随着。然而江丰醉心练武,冷落了她。她感情失落,这个时候李世民出现了。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等到江丰武功大有成就想找惜惜时,发现一切都已经晚了。后来秦惜惜成了帝位争夺的牺牲品,而江丰为了秦惜惜而答应帮助夺位。到最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个阴谋,自己悲情谢幕。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故事中的道理却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有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一展抱负,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牺牲,以为自己必须牺牲什么。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最珍贵的已经失去了。

    因此,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学会看重过程。不但要看重理想实现的过程,而且要看重理想之外的生活。生活和理想并不矛盾,只是人们的偏见在作怪。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就必须注重过程的点滴。任何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我们只看到结果,而忽略过程,就像只看到远方,而忽略了脚下的路,我们一定会忽略了脚下的陷阱,最后目标也无法实现。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固然有目标,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能够埋头赶路。

    台上精彩的表演,不是一天成就的,也不是即时发挥的,而是在于平时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19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被当时的媒体一致盛赞为天才,对此,萨拉萨蒂回击说:“天才?三十七年来我每天都苦练十四个小时,他们居然叫我天才?”我们要想表现优秀,就必须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仅盯着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坚信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古时,有一个人的箭术很好,从来都是箭无虚发,百步穿杨,被人们称为神箭手。周围的人都称赞他箭术高超,他有些洋洋得意。这个时候一个卖油的老人很是不屑,说这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神箭手一听,有些生气。卖油的老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于是表演了一下他的绝招:把油从铜钱孔穿过,但不打湿铜钱。神箭手心服口服。

    老狐狸认为,要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示弱是麻痹他人的手段

    老狐狸认为,示弱是麻痹他人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保全自己,取得最终的胜利。

    历史上,司马懿就是通过示弱来取得政权的。

    曹睿在许昌得了重病,于是把后事托给了曹爽和司马懿,要他们同心辅助才八岁的太子曹芳。

    曹睿去世后,曹芳当了皇帝。曹爽很快就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从此司马懿装病不出,他的两个儿子也退居闲职。

    曹爽出身富贵,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出城打猎,过着帝王一般的日子。弟弟曹羲劝他收敛一些,以免遭人忌恨,曹爽却充耳不闻。但曹爽还是有些担心司马懿。

    曹爽的部下李胜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以辞别为名前去探望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故意装出十分病重的样子,麻痹了曹爽。

    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暗中密谋,要伺机杀了曹爽。有一天,曹爽和皇帝一起出城,司马懿于是招来以前的心腹将士,关了城门,同时向郭太后说曹爽奸邪乱国,应该降罪,并派兵守住浮桥,要杀曹爽。

    得知司马懿兵变后,手下众将都劝曹爽利用皇帝调全国兵力共同讨伐司马懿,但曹爽哭了一夜,却迟迟犹豫不决。后来司马懿派人传话说:“此举只是要你交出兵权,将军尽管放心回城商量!”曹爽居然信以为真,放弃了反抗。

    不久司马懿便查出了曹爽造反篡位的罪证,便将曹爽兄弟三人和手下全部杀掉。魏帝于是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父子三人共同执掌国家大权。

    然而,历史上有些人确实不懂得示弱,他们生怕不能表现自己,东汉质帝、东汉末年的杨修和弥衡都是这样的人。

    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儿。因为皇帝年幼,所以由太后临朝执政,而太后会习惯性地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一旦有的皇帝死后没有儿子,太后和外戚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们控制政权。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掌了权。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弟梁冀先后做了大将军。梁冀是一个十分跋扈的人,他胡作非为,公开勒索,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等到汉顺帝死了以后,接替他的冲帝是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只过了半年也死了。于是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个八岁的孩子接替,就是汉质帝。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十分聪明,对很多事情都看得清楚明白。他对梁冀的飞扬跋扈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朝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了,十分生气,当时虽然没有发作,但后来一想,这样聪明的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定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汉质帝哪儿知道饼里有毒,吃了以后马上觉得肚子不舒服,不久也就死了。从此梁冀更加跋扈。但后来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虽然梁冀死有余辜,但是汉质帝的死却让人觉得十分惋惜,他是很聪明的一个娃娃皇帝,但是他不够明智,在自己羽翼还没有长成之前就公然对守握重权的大臣挑衅,最后落得个被毒死的下场。如果汉质帝驽笨一点,或者即使聪明也不表现出来,而是在暗地里操作自己的计划,那么他也不至于让人如此惋惜。

    杨修,字德祖,弘农人,才识广博。太祖杨震、曾祖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皆位居三公之位,官高位显,而且都有清廉的名声,杨氏是当时声震朝野的名门望族。杨修在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除郎中,25岁时被曹操请署曹属主薄,很受器重。杨修和临甾候曹植意气相投,谈词藻、论古今,交往甚密,有着很多千古佳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最后被曹操给杀掉了。原因何在?就在于杨修过于显示聪明。

    杨修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喜欢说自己博学善言、文笔隽永,于是他恃才傲慢,目中无人,而且特别喜欢在曹操面前耍点小聪明,以为曹操是当时豪杰,自己能在他面前耍些小聪明,证明自己确实比他还要高明,殊不知这种想法本身是在意淫,最后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当一次边关给曹操送来一盒食品,曹操亲笔写上“一盒酥”三个字,便把它搁置一旁。杨修看了以后,便擅自做主让左右分吃了。当曹操问这是什么缘故的时候,杨修回答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我们怎么能够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听了,表面上嘻笑,但心里却十分厌恶。而杨修不知道,他自我感觉良好,他认为曹操不会为这种小事情生气,这样既可以显示长官大度,又能说明上下级亲密。而杨修完全错了,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埋下了祸根。曹操是能在小事上上纲上线的人,他能够提高到原则的高度上来看问题,杨修的作为完全可以看成是叛逆。

    曹操平时十分害怕遭人暗算,于是曾经对人说自己患有梦中杀人症,告诉左右在他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为了给自己的病症找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话没有说多久,就在寝帐中杀了一个为他盖被的近侍。之后,曹操假装如梦初醒,先是故作震惊,然后是泣泪送葬。这本是曹操公示天下,以保证安全的好戏,但就在曹操表面痛苦流泪,心中暗喜成功的时候,杨修在一旁指死者而感叹道:“丞相不是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说后更加厌恶杨修。

    事过不久,曹操在斜谷一战失利中,终于抓住了杨修整理行装准备退兵的把柄,给杨修扣上了个“惑乱军心”的罪名,堂而皇之地拿下了杨修的脑袋。纵览史册,杨修之所以被杀,绝对不是因为鸡肋的缘故。曹操是一代袅雄,纵横捭阖,气吞日月,他处死杨修也绝对不是一时的愤怒,而是经过认真权衡的。弘农杨氏在当朝四世三公,而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当朝太尉,杨修本人也才华横溢,作为一代名士而声名远播,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曹操杀掉杨修是要承担很大风险和骂名的,曹操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曹操在杀死杨修后,曾修书一封送杨彪,并让夫人卞氏寄书给杨修之母以作解释。两封书信都充满了对杨修满腹才华的溢美之词,但其中有“屡违我军令”的字句,这可见曹操杀杨修之心早就有了。杨修的放浪形骸、锋芒过露、自恃清高而放荡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他为曹操所不容。

    杨修并不是一个武将,屡违军令的事情也很难影响到战争的格局,事实上杨修的所作所为对战争的格局确实没有多大的影响。曹操兵败斜谷和杨修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曹操却以“屡违我军令”之名杀了杨修,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杨修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介入了曹操儿子的夺嫡之争,即使如此,但杨修在当时要想不死,却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只要不那么聪明就行,即使本身聪明得无法改变,也不要显示出聪明来就行,而他却做不到。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弥衡。弥衡是当时的名士,以骂人闻名于世。其骂人的技巧堪称空前绝后,旷古未有。最着名的一骂,就是击鼓骂曹操。当时曹操选贤任能,孔融举荐好友弥衡。曹操也久闻其名,欲礼而贤之。但没有想到弥衡的恃才傲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朗朗乾坤,人才济济,能入弥衡之眼的不过一两人。在大堂上,曹操引以为豪的一班文臣武将被弥衡贬得一钱不值,张辽当即要杀弥衡以出恶气,而曹操还算有点爱才之心,不忍心杀他,于是让他当了鼓手。此举是为了羞辱弥衡一番,杀杀他的嚣张气焰。而弥衡倒好,竟然在曹操大宴宾客这种庄重的场合脱了衣服,光着身子大骂曹操,这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骂,不仅是擂鼓大骂,还脱光了衣服骂当时权倾朝野的曹操。

    而高明的曹操并没有立即让他做刀下之鬼,而是把弥衡派到荆州刘表那里。当在曹操那里碰壁之后,弥衡却没有丝毫悔改,在刘表那里继续受挫。弥衡坚信自己并没有错,坚信自己是一颗金子,总有一天会闪闪发光,然而弥衡没有遵守入世的潜规则,他不是主动去适应那个社会,而是书生意气地寄希望于社会来适应他。于是弥衡被刘表派到江夏,弥衡又把刘表的大将黄祖骂了个狗血淋头。黄祖不是曹操,当场一刀就把弥衡给杀掉了,死的时候才24岁。

    曹操、刘表和黄祖究竟该不该骂姑且不论,即使假设他们该骂,但弥衡有何等资格来骂他们。最后在曹操和刘表的阴谋中,在黄祖的鲁莽中弥衡丢掉了性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