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体制创新(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是“等国家救助,靠外界支援,伸手要条件”,还是改革图强、创新发展?贵航集团分析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探索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及矛盾转化的条件,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走过的道路。领导班子根据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阵地前移”、“军民结合点上移”的发展新思路。

    所谓“阵地前移”指的是技术开发阵地前移、经营销售阵地前移、指挥系统阵地前移。具体来说,技术开发阵地前移就是将技术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首位,改变原来以生产为中心,技术部门是配合生产的保障系统的局面,从人员配备、待遇等方面向技术开发部门倾斜;研究所和企业技术开发部门也可以设到中心城市或沿海城市,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也为企业留住人才创造了条件。企业、研究所还可以与有关院校联合成立实验室、开办公司,把原本封闭的企业办成开放的企业。

    经营销售阵地前移就是把企业经营销售部门搬到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经济特区去,把位于三线地区的企业作为产品加工厂;经营销售人员利用外边信息量大、通信发达、交通方便的条件,通过承接订单方式组织企业生产。

    指挥系统阵地前移就是将贵航集团的首脑机关从安顺搬到省会城市贵阳去,一方面改善首脑机关与外界联系的交通、通信条件,便于对外交往;另一方面主要是改善首脑机关的社会环境,激发领导班子和机关人员的思维主动性,缩小与沿海城市及内地中心城市在思维方式、经营决策方面的差距。

    2000年10月,贵航集团总部从安顺搬迁到省会贵阳市,标志着贵航集团顺利实现指挥中心“阵地前移”,为贵航集团完成战略布局调整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贵航集团提出的“军民结合点上移”就是将军民分线从车间、生产线的层面上移到工厂层面;不是在企业中划分军品、民品生产线,而是根据企业特点、发挥企业优势,通过整合重组将企业划分为军品厂或民品厂,这样便于发挥优势组织生产,使贵航集团聚合各个厂的特长,以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贵航集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将所属企业按照专业分工、相对集中的原则,初步形成板块管理的模式。目前,贵州航空工业的飞机板块集中在安顺地区,发动机板块围绕着位于平坝的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贵阳地区几家企业捆绑上市组建了贵航汽车零部件公司;以力源液压股份公司为龙头组成的工程液压基础板块通过资本运作,正在重组为中国航空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平台。

    正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不懈努力,迎来了贵航集团“十五”期间大发展。2003年,贵航集团研制的“山鹰”高级教练机和特种飞机首飞成功,提升了贵航集团的科研、生产实力,军品生产突破了原有配套生产的格局,取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列入国家重点武器装备研制计划的项目。集团经济发展完成了由多年亏损到持续几年盈利的实质性跨越,职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贵航集团把企业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航空工业整体布局调整中取得了高级教练机和特种飞机生产制造基地的战略定位;贵州省也明确提出以贵航集团为龙头整合发展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更为重要的是贵航集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成果,已经引起国家高层领导重新审视三线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的作用。

    面对二次创业迎来的跨越式发展大好形势,时任贵航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谭卫东指出:航空为本是贵航集团使命决定的,也是建设强大国防战略储备能力的后方基地的必然要求;目前航空工业所有重点型号中都有贵航集团的配套产品,平时我们给主战场当好配角,战时从配角迅速转为主角。我们要放宽眼界,把贵航集团放到全国市场、世界市场去规划、去考量,确保航空工业顺利实现大集团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山鹰”精神,凝聚贵航集团士气,务实、求实、踏实地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敢于亮剑的勇气、说到做到的锐气,求实创新,激情进取,为贵航集团跨越式发展而努力拼搏!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过去封闭、半封闭的中国敞开了对外交往的国门。为了推进国防工业对外开放,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79~1980年先后批准国防工办、国防科委和当时负责军工行业的二、三、四、五、六、七、八机械工业部分别成立了中国新时代公司、中国燕山科学技术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航技)、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公司、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国防工业部门开展进出口工作若干暂行规定》开展对外贸易。

    军工系统各进出口公司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进入外贸行业、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国家扩大企业的外贸自主权,为制造企业直接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宽广的途径。

    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从中航技成立说起

    荣为人

    1978年这在年中春国天历史发展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于3月18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明确提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航空工业有287项科研成果获奖。1978年4月,邓小平在接见当时的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吕东时指出: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在航空工业表现得特别明显;关键在于抓规划、抓措施;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要百分之百保证飞机质量。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幕。这场大讨论带来了全党思想大解放,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吹响了进军号。

    12月18~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月22日~8月2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在天津召开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提出“科研先行”的方针和飞机发展“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目标,并对预先研究、科研手段建设和科技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制定了全面规划。

    在刚刚走出封闭、半封闭的中国,出国考察成为对外开放的先导。1978年2月16日,国家计委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中,提出了“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派出代表团529批,人数达3213人。其中,在4月由国务院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带队赴法国等西欧五国的考察团阵容强大、级别很高,最引人关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11月2日~12月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吕东及段子俊、陈少中、徐昌裕3位副部长率领25人的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法国、英国,考察了与航空工业有关的45家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据说这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以来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的第一个高级别代表团。出访的领导经过实地考察、了解,获得大量技术和经济贸易信息,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对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了解,探索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技术交流、经贸来往的方法、途径。以此为开端,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广泛与世界各国接触。

    1978年年底,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关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航空工业现代化建设”指示,提出“科研先行,引进科研测试手段、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的战略设想,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航空工业尽快利用已有的技术和实力,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尽快启动引进工作。

    一、高起点大跨步走向世界

    在中国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航技功不可没。

    1978年,在王震副总理倡导推动下,第三机械工业部开始考虑成立航空工业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当年10月,在原来部办公厅外事处基础上成立了由江同、刘国民负责的8人筹备小组。

    1979年1月2日,中央批准对外军事援助由原来的全部无偿援助改为收费、以货易货和无偿援助三种方式。1月3日,王震副总理即召集国防工业各部门领导会议,明确提出各部应积极出口产品,所收外汇原则上归各部自己使用。

    1月18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根据上述精神,决定成立外事领导小组,由段子俊副部长任组长,陈少中副部长负责日常工作;并上报成立中航技。1月21日,王震副总理即批示“同意”,随即国务院批准成立中航技;明确中航技的主业是从事航空产品进出口贸易。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抽调36人组建了外事局和中航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刚刚成立的中航技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眼花缭乱地面对涌进中国市场的廉价进口电子表、能做四则运算的电子计算器、在大街小巷招摇过市的“蛤蟆镜”和喇叭裤,挖空心思弄到购物票证在商场外排队争购进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时候,1979年3月3日,中航技在北京饭店与英国马可尼公司就引进电子火控系统改装歼7飞机开始了第一轮谈判。英方首先全面介绍马可尼公司及产品情况,然后中方详细介绍了歼7飞机。英方感到中国引进设备是有诚意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和有针对性。

    3月15日,中航技第一个代表团一行7人出访埃及,与埃及空军洽谈中国出口飞机、发动机的合同。在当时封闭、半封闭的外贸体制下,所有进出口业务都要通过对外经济贸易部所属的专业外贸公司去做;就是与航空工业有关的进出口贸易,航空企业、科研单位也只是侧重于技术方面,商务谈判与拟定合同的“主角”还是外贸部门。

    现在中航技要成为外贸活动的“主角”了,但是看别人做与自己动手干还是不一样。刚刚成立的中航技在对外贸易上还是一张“白纸”,没有经验,没有渠道,甚至连出国必需的外汇都没有;在起草出口飞机合同时参照的是以前从苏联进口飞机时签订的合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时任中航技副总经理刘国民率中航技第一个团组出国谈判,他在回顾当年经历时说:赴埃及谈判难度和工作量非常大。那时中航技刚刚组建,业务建设几乎一片空白,出发时甚至连回国的机票款都还没有着落。他说:那时我们不但要迅速熟悉有关的方针政策,还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准备,包括谈判的心理准备。面对要不要中国飞机还举棋不定的埃及空军,中航技代表团还要拿出相当大的精力介绍飞机和发动机的性能,从技术、经济方面给用户详尽分析,取得买方信任和支持。刘国民说,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苦,前后70多天基本上是连续作战。在中国驻埃及大使及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中航技首战告捷。

    1979年5月2日、3日,中航技与埃及空军签署了中国向埃及出口44架歼6飞机、6架歼教6飞机,出口220台涡喷6发动机和28台涡喷8发动机两份合同,合同总金额1.67亿美元。

    1980年6月,中航技与英国马可尼公司经过16个月的谈判,双方先后谈了10轮,最后中方第一次谈判时准备的满满10页各项设备的技术要求变成了厚达300多页的技术规范文本。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工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军工合作项目在英国国防部大厦里签字;中航技总经理孙肇卿在合同上签字,主持技术引进谈判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公司)总工程师兼歼7M飞机总设计师屠基达代表中航技在技术附件上签字。

    实事求是地说,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起点不低,步子迈得也很大。在回顾当年历程时刘国民说,正是有了首次出口销售的成功,才使中航技起步时期能有较快发展,才促成了中航技沿海地区子公司迅速组建。

    二、一波三折的第一步

    中航技成立,打开了航空工业对外贸易的大门。航空工业对中航技实行“航空集中、自主经营、放水养鱼”三大扶持政策,保证中航技能够有效经营和快速发展,从而也推动航空外贸工作为航空工业发展多做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