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6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年后,小阴氏被封为皇后。开始的时候,小阴氏还表现得不错,母仪天下、善解人意,也很善于协调和其他宫人、嫔妃的关系。可能是年纪太小的缘故,小阴氏也一直没有生育,但她并没有限制和帝对其他宫人的亲近。因此,和帝与其他寻常宫人生下过几个儿女。小阴后的贤德也让汉和帝深感欣慰,对她也就更加宠爱了。可是日子一久,再加上后宫日益充盈,小阴氏刁蛮、骄纵、好嫉妒的本性也渐渐显露出来,甚至在和帝面前也会使小姐脾气。开始的时候,和帝虽对她渐渐产生不满,但念在她年纪小,没有过于计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是过去了。可小阴后不但没有收敛、悔改,反而变本加厉。而促使小阴后转变的原因一是性情使然,另一个就是邓绥的入宫。

    邓绥守孝期满后,再次被征选入宫,16岁的她貌美若仙、体态修长、光彩照人,她一入宫,便使得后宫三千粉黛无颜色。因而,邓绥当之无愧地成了后宫的第一美人。自从见到了邓绥后,18岁的和帝心花怒放,很快将邓绥封为仅次于皇后的贵人,让她入住嘉德宫,整日与她如胶似漆。渐渐地,和帝发现,邓绥不仅是美艳无双,更有渊博的才学,柔顺守礼的性情,不禁对这位长辈姬妾刮目相看,越发割舍不下。刘肇将自己原本都给了表妹小阴后的热情与爱意,逐渐地分转到了邓贵人的身上。

    小阴后当然感觉到了丈夫的变化,她不能忍受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哥竟然如此迅速地移情别恋。也许阴氏家族的长辈曾经不止一次地教导过小阴后应该如何冷静地处理后宫争宠,怎样紧紧地抓住丈夫,只是对于不过十六七岁年纪、一向娇贵又一帆风顺的小阴后来说,这无疑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小阴后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丈夫的心里真正地装了其他人,更何况丈夫的新欢出身高贵不亚于自己,辈份上比自己还更高一级,容貌才学更是不知高出自己多少倍。如此,小阴后将邓绥视为劲敌也就不出奇了。

    和帝也似乎觉得自己有些愧对表妹,在邓绥入宫得宠后不久,就将小阴后的父亲阴纲特别晋封为吴防侯。然而不幸的是,这只是刘肇无法重燃旧情后的折价补偿,对于男女之情,他能够给予小阴后的却是越来越少了。到后来,皇后的长秋宫中甚至再也看不见和帝的影子。丈夫来得越少,小阴后就越嫉恨邓绥,一心只想找到邓绥的过失,动用皇后的权威处治她。

    可偏偏邓绥严守礼法、处处拘谨、行事低调、柔静温娴,从不轻言妄动,使得后宫里人人都对她赞不绝口,十分敬重。小阴后无论怎么努力,都抓不到邓绥任何纰漏和把柄。

    眼见小阴后的嫉恨一天比一天强烈,邓绥开始时常装起病来,但是她的装病也与众不同,她自称有病,是为了将皇帝对自己的专宠分淡一些,为此还亲自在宫中选择美女送给和帝,要他广种簿收。邓绥主动分惠的表现,不仅赢得了后宫妃嫔们的众口称扬,更让和帝觉得她有母仪天下的潜质,而对她赞赏有加、恩宠日隆。

    而邓绥的所作所为却让小阴后更加恨之入骨。小阴后当然知道邓绥向和帝多次推荐宫女的事情,而问题也正在这里:举荐宫女,这样露脸示好的事情,原本应该是皇后的分内工作,却都被邓绥代劳了,而为什么被她推荐的都是才人这种既没爵位又没家世的下层宫人,从来也没有将皇帝劝回皇后的宫中呢?小阴后对于邓绥取悦皇帝的心思看得明明白白,她越来越觉得,邓绥是在以退为进,将自己一步步逼上绝路。每当邓绥按宫规前来进谒皇后之时,小阴氏简直恨不得将这位所谓的表姨妈撕成碎片。偏偏邓绥的脸上永远平静如水,心思却又深不可测,对此,小阴后一点办法都没有。渐渐地,她不但恨邓绥,而且更恨透了刘肇。现在对于她来说,刘肇已经不是当年珍爱她、疼惜她的表哥、丈夫,而是一个被邓绥迷惑,随时都有可能废掉自己,将自己丢进万丈深渊的危险人物。

    大约是在公元101年的时候,和帝刘肇忽然得了重病,卧病不起,有一天甚至到了危殆的地步。消息自然立刻就传到后妃们的耳中。

    小阴后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为丈夫伤心焦虑,反而欢喜不已,认为老天终于长眼,要在自己还没被赶下皇后宝座之前,收走刘肇的性命了。小阴后多年郁积的愤怒终于等到了发泄的机会,就忍不住对自己身边的亲信密言:“皇子年幼,我是皇后,将来大事自然都将掌握在我手中。我一旦大权在握,一定要灭邓氏家族,不让邓家再有一个人活在世上,看她还能神气到几时!”

    然而被妒火烧红了眼的小阴后没有想到,自己信任的贴身宫女,平时常受邓绥的恩惠,也敬重她的为人,对皇后的所作所为早已看不过去了,这一席话立即就被飞报到了邓绥的耳里。

    邓绥其实早已知道皇帝假如不起,小阴后就不会放过自己,她可能早已不止一次想过这可怕的结局,但是当小阴后的毒誓传入耳中时,她仍觉得好似晴天霹雳。

    邓绥非常痛苦地泣诉道:“我竭尽全力侍奉皇后,如此的顺从于她。可她还是容不下我,看来我的祸事也不远了。我死不足惜,但却不能牵连无辜的家人。如今皇上病危,不知能不能撑过此劫,虽说女人没有为丈夫从死的义务,但是当年周公祈求替死周王,越姬也愿为丈夫替身。我决定效法古圣先贤,一来可以报答皇上的恩情,二来可以纾解宗族之祸,三者也不至于使皇后像当年吕雉那样制造‘人彘’,损害阴家的名声。如今只有让我先去了才是权宜之法。我只祈求皇上能平安康复,家人能和乐平安。”

    邓绥下了赴死的决心,身旁的宫人反复劝阻她,她都不听,吩咐准备好香案供品,准备当晚再做一次祷告后,就饮鸩自杀,并且亲自写了一篇祈祷文。当晚,邓绥正准备在嘉德宫内自尽,忽然听宫人报告说,皇上的病已经有了起色。邓绥跪在地上说:“谢天谢地,皇帝平安,我就心安了。”

    第二天,汉和帝的病真的痊愈了,这等于是救了邓贵人一命。后来这件事被汉和帝知道了,他对小阴后除了更加疏远外,又加了一层愤恨,于是便有了废后的想法。

    就在和帝病愈后仅仅几个月,公元102年四月,有人告发小阴后与其外祖母邓朱暗行巫蛊,私下诅咒宫廷,对皇帝不利。和帝派出中常侍张慎、尚书陈褒,要求严查到底。

    追查的过程果然严格,就连告发者没有提到的阴家其他成员也统统被捉拿,而且严刑拷问。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子小姐虽然受不了苦刑,但也都知道事关重大,一旦画押就是家族的灭顶之灾,更何况这事可能根本就没有,想招也无从招起。然而,钦差大臣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为不肯“认罪”,邓朱的儿子邓奉、邓毅,小阴后的弟弟阴辅都被活活拷打至死。其他的家人无奈,承认了巫蛊诅咒之事。和帝早已与小阴后不和,见此再不愿顾及旧情,立刻便废去皇后小阴氏,令她徙居桐宫。阴后无奈只得缴出玺绶,幽居于寂寞的冷宫。不久其父阴纲畏罪服药自尽,外祖母邓朱也因受刑过重而毙命。阴氏亲属被流放日南郡比景县,还有一些内外宗亲一律免官、罢爵,赶回老家新野去当老百姓。偌大的阴氏家族只剩小阴后凄惶孤冷,做了7年皇后的小阴后再也承受不住如此大的落差和家族覆没的惨痛打击,终日郁郁寡欢,少进饮食,以泪洗面,不久就愁病交加而死。和帝以一口棺木将小阴后草草收殓,当天就被抬出宫外,葬于荒野之中。22岁的邓绥在和帝废后的当年十月,被册立为皇后。

    安定边疆,宽缓为政,选官用贤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集团的势力之后,14岁的汉和帝开始亲理政事。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东汉朝在刘肇的统治政策下,并没有出现衰败现象。可以说,承继光武、明、章之治的和帝时期,是东汉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国力雄厚(把北匈奴赶到了欧洲),人口剧增(已经接近西汉全盛时期的人口数量),边陲稳定。汉和帝为人和政风近似其父章帝,从他亲政的所作所为来说,尚不失为一个英明有为的君主。

    安定边疆,体恤老臣

    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东北有乌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匈奴单于,将辽东收归,改为渤海郡。西北有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然而,由于多年的征战劳累,随着年龄的增长,班超身体越来越差。从受汉明帝派遣出使西域到经营西域、镇守边疆,已经离开家乡和亲人31个年头的班超越来越思念故乡和亲人,他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我不敢奢望到酒泉郡,但愿活着能进玉门关。”班超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和帝说:“我听说古时的男子15岁拿起武器应征入伍,60岁交还武器养老还乡。我兄今已71岁还在边疆服役,他现在体弱多病,头发斑白,两手不太灵活,耳朵也听不清楚,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明亮,要撑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突然的暴乱发生,恐怕也不能顺着心里的意愿替国家卖力。这样一来,对上会损害国家治理边疆的成果,对下会破坏忠臣好不容易立下的功劳,让人感到难过啊。我冒死罪求得皇上可怜,为兄长乞求将尽的余年,以此安慰他在西域苦守的31个春秋呵!”力不从心的成语即由此而来。汉和帝看完奏章,非常感动,御准班超的第3个儿子班勇继父守西域,班超告老还乡。但是,班超回到洛阳仅一个多月,就因为胸肋病加重而去世,一代良将、旷世奇才,历经三朝,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爱民为本,宽缓为政

    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和帝也常常以此自责,如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他下诏首先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

    岭南(今广东地区)出产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和帝批示:“远国珍馐,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和帝当政时期,还曾多次下诏赈灾救难、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和帝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和帝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秉承仁义之心,从宽处理。这从他处理养母窦太后害死自己生母大宋贵人一事上即可看出。

    重视吏制建设,选官用贤

    和帝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据统计,和帝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宦官蔡伦是当年窦氏危乱后宫,以“生菟巫蛊”诬陷迫害大宋贵人的主审官,也正是他对宋贵人姐妹大用酷刑,屈打成招,致使她们最后双双自杀。对于这样一位行事极端、手段残忍的酷吏,汉和帝依然视其才而用之,任命他为中常侍,又在公元97年让其兼任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手工厂,专门监督制造各种御用器物。这正好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里,蔡伦大展其才,率领工匠们经过反复试验、原料比对,研制出来了纸——一种轻薄、方便的经济适用型书写材料,而且是寻常百姓都能用得起的书写材料。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第一批优质纸张献给和帝,和帝对于他的才能大加赞赏,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从夺回政权到亲理朝政,可以看出汉和帝是一个宽和仁爱的君主,这与他的谥号“和”是吻合的。但作为一个君主,明辨是非、当机立断,更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清除窦氏集团的斗争中,和帝做到了这一点;在废立后妃的过程中,这一点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刘肇的“四德”皇后之谜

    东汉中晚期,是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时代,一个很迷茫的时代,它上承让后世非常缅怀的盛世西汉、东汉初期,又下启充满英雄史诗色彩的三国,而夹在这两段历史中间的它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将这段时间置于绵绵几千年的帝国史长卷来看,它虽然称不上国祚沉沦、黄钟毁弃,但由宦官与外戚交织出来的政治又让后世拼凑出了一个瓦釜雷鸣的年代。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却涌现出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非常女性,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治世之才,成为国家的主宰,支配着民族的命运,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她大放异彩,其光芒甚至盖过了丈夫汉和帝。她的确值得史学家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她,就是东汉杰出的女政治家,素有“皇后之冠”、“四德并臻”美誉的完美皇后——邓绥。

    知书达理,少小有妇德

    前文已述,邓绥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如其父邓训于汉边疆为官十几年,在少数民族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与声誉。因此邓绥从小就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自幼就通晓经史,对孝顺的勤谨学习与实践更是不曾缺失过的。

    史书上关于邓绥的记载从她5岁的时候就开始了:

    邓氏一门自邓禹之时就笃行孝悌、家教甚严,所谓“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邓训幼承门风,“于闺门甚严”。邓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养成了遵循法度、克己奉礼的秉性,从小便深得家人的喜爱,祖母太傅夫人更视之为掌上明珠,一切起居都亲自过问。邓绥5岁的时候,这位太傅夫人还要亲自为她剪头发,因年高眼花,剪刀误伤到孩子的前额,血顿时就淌下来,旁边看的人都替她疼,邓绥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忍痛不言,仍然全力配合,还显出一副欢喜的模样,直到剪发完毕。事后,婢仆们都问她:“你难道不痛吗?”邓绥回答道:“怎么会不痛?实在因为奶奶爱怜才为我剪发,我如果哭喊,就会使奶奶为我伤心难过,我不愿让她伤心,所以才忍耐。”一个5岁的幼女,竟能说出这么体贴人的话,足见她是多么明白事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