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医生害了你-自愈——人体无时不在的医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体是最好的医生

    现代医学发现,许多疾病不经治疗都有自动痊愈的可能,即“自限性”。事实上,每一种疾病发生后,人体都有促使其向着痊愈方向发展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能力有大有小,和身体的状态及致病强度有关。

    就当今自诩高度发达的医学水平而言,绝大多数治疗措施,仍然只是这种自愈能力的辅助手段。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许多疾病能够本能地自愈”,“患者自身同疾病斗争即是一种治疗,病因会因此清除”。

    17世纪著名医学家托马斯·西登纳姆(T.Sydenham)被誉为是英国的希波克拉底,在当时批评医生大量滥用药物时,他精辟地总结出,“医生所能做的最好事情,是给人体以每一个能够发挥其自愈力的机会”。

    当今许多学识丰富的医生都不得不承认,临床上真正由他们治好的病人比例并不是很大,这种情况在非手术科室尤为明显。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医生的作用,因为对病人的处理除了适当的治疗,还包括正确的诊断、预后估计以及安慰和护理。

    人类可以追述有医生的历史,相对于整个进化过程来说十分短暂,现代医学的真正发展也只是在抗菌素发明以来的一百多年里。那么,在没有医生的时间里,人类是怎样对付疾病的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道理——大凡今天能够存在的一切生物,都是大自然筛选的结果,必然它们都有抵御周围环境中不利因素的能力,因为没有这种能力者早已被淘汰出局。

    在众多疾病中,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人类每一次瘟疫的发生,幸存者均会对此种微生物产生强大的抵抗力,通过这一现象,人类发明了免疫接种,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发现,人体忍耐一些较轻的疾病,可以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人体在疾病痊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永远不可能被其他外在的力量取代。人体自身对疾病全方位、及时、精确地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当今医学水平暂时还无法达到。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体自身就包含有一个最好的“医生”。由于有这样一个无时不在的“优秀医生”,许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信。

    健康与平衡

    人体是地球生命亿万年不断进化的产物,其复杂性和精确性远非当今最精密人造仪器设备所能相提并论。尽管今天我们在研究人体结构、人体生理机能变化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离完全掌握人体的生命规律仍然相当遥远。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生命变化基本规律的认识。

    古代中国,我们的祖先在对人体基本解剖结构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按照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总结出一整套粗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直到今天,这些理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互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医学对生命最基本的认识——平衡。

    平衡意味着一定的量,不多也不能少,不高也不能低。人体的平衡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体与大自然外部环境的平衡。

    生命活动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比如: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水分、一定的氧气浓度等,而影响这些因素的外在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中维护内部环境的稳定,得益于人体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十分精确的调节手段。

    下面是人体最基本的几个平衡调节。

    笞体温平衡

    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不尽相同,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相差较大。深部温度比较恒定,通常波动幅度不超过1℃。我们经常说的体温指深部温度,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直肠温度平均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平均正常值比直肠温度低0.3℃,腋窝温度平均正常值比直肠温度低0.7℃。人体体温在清晨2~3时最低,午后2~6时最高,但相差不会超过1℃。女子在排卵后体温升高,一直到下一次月经来潮,但相差也在1℃以内。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一方面通过寒战,即我们俗称的“发抖”来产生热量(发抖的过程是肌肉不自主地规律性收缩),另一方面通过阻止散热来减少热量丢失,如皮肤毛孔收缩,即我们俗称的“起鸡皮疙瘩”。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皮肤血液流量增大,汗液增多,散发热量。狗因为没有汗腺,主要通过呼吸散发热量,所以夏天你看到狗总是在不断快速喘气。通过这些调节,人体始终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恒温条件。

    笞水平衡

    在人体中,总重量达60%的部分是水,水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其平衡更加重要。当人体缺水时,神经系统会传递给大脑口渴的信号,促使增加饮水。当水过多时,通过我们的肾脏增加尿的排泄。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口渴时,皮肤会发干,特别是嘴唇。实际上,这是人体在减少皮肤蒸发,减少表皮水量,以满足重要脏器的水需要。

    笞氧气平衡

    人体离不开氧气,这是因为食物转化为人体能量,基本上都需要通过与氧反应(氧化)完成,称为“有氧代谢”,氧化反应产生能量最经济,也最完全——生出的废物最少。无氧代谢产生能量不经济,也不完全,主要用在缺氧时的辅助供能。

    缺氧时,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增加氧气的摄入,如跑步后,氧气消耗太多,致使人体氧气不够,我们便会气喘吁吁;缺氧时,人体也通过无氧代谢来缓解部分能量需要,如跑步后肌肉的酸痛,就是因为无氧代谢导致局部乳酸生成过多所致。

    缺氧也可通过增加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来弥补,长期生活在高原氧气稀薄地区的人面色变红,就是因为血中红血球变多所致。

    氧气虽然重要,但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氧含量太高可以抑制我们的呼吸。在医院,许多呼吸不好的病人,对所吸入的氧气浓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这种时候可不是氧气浓度越高越好。

    笞能量平衡

    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就像机动车使用的燃油),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这些能量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其余50%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存储于体内,供机体利用。

    体内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键化合物是三磷酸腺苷(ATP)。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活性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功能活动,肌肉利用ATP完成收缩及舒张过程等等。

    当身体活动增加时,体内ATP消耗加快,使得血液中糖含量降低。血糖降低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促使人主动进食。当然,食物足够后,血糖升高,反过来刺激大脑产生厌食感,停止进食。

    人体平衡及自我调节的功能无处不在,很难一一道来。这些例子所要表达的是,我们的机体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其主要任务就是维护我们身体内外的平衡。我们的心跳,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消化、排泄、生殖、神经无不如此。平衡即意味着健康,一旦平衡打破了,失去正常的运作条件,机体就会受到伤害,就会产生疾病。

    疾病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就是平衡失调:创伤是物理机械的外在力量与我们肉体所能承受力量之间的平衡失调,感染是病原微生物的强度与机体抵抗力之间的平衡失调。平衡是两极的对称,平衡失调,可因任何一极变化引起:同样身体状况,致病因素太强,疾病产生;同样的强度的致病因素,身体素质过低,疾病到来。

    人体的平衡包括供给和需要的平衡。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有些看起来很好的东西,多了同样成为致病的因素:阳光美好,多了伤我们的皮肤;美味佳肴可口,多了伤我们的脾胃;少量的酒精使我们血脉通达,过量饮酒损害我们的肝脏和大脑神经;普通人用拳头轻轻捶击,会使我们的背部有舒适的感觉,若换成“拳王”拳击对手的力量,恐怕要脊柱断裂。

    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人体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当外伤、感染等发生时,组织的损会启动自身修复系统。

    以创伤为例:当创伤发生时(较小伤口),血管自行收缩而使出血自行停止(大的血管出血需要人工辅助,比如局部加压等)。不久,局部充血,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从血管中渗出,这些白细胞能清除伤口中的细菌和坏死组织。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结成网状凝固,干燥后结成痂皮。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收缩使伤口缩小,从第三天起,伤口底部和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向伤口的血凝块内伸入,逐步填平伤口。

    人体的自我修复过程称再生,再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再生的组织其结构和功能与原来的组织完全相同,称为完全再生;另一类为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来修补,而由疤痕组织来代替,称不完全再生。前者主要为创伤小或再生能力较强者,后者多为创伤较大或再生能力弱者。

    再生能力的强弱大小不一。表皮、黏膜、小血管、骨头等再生能力强,肌肉再生能力弱,神经特别是大的神经基本没有再生能力。

    蚯蚓在截成两段后,一段可再生出头部和尾部;蜥蜴的尾巴可以完全再生。虽然人体自我修复比起低等动物来十分不够(我们不能自己长出一个新的肢体或头颅),但就我们今天的各种治疗措施,包括再植手术来说,人体自我修复仍然是依靠的关键。

    人体细微的损伤随时都在发生,一次轻轻的挤压、一个小小的抓痕,都属于一定程度的损伤。为了应对损伤,人体的自我修复几乎二十四小时不断地在进行。

    人体的防御能力

    人体防御外部环境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得以持续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人体的防御系统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笞高级神经系统(大脑)支配的社会行为

    总的来说即趋利避害。这种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逐渐获得的。当被火烫过以后,脑子里形成的痛苦记忆会避免下一次的触摸。味道难受的东西,下一次会不愿意进食。

    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有语言文字,并不是每一种有害的东西都必须亲自尝试才能知道。通过间接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并不曾体验过的感受。根据这些间接的感受,我们接纳对身体有用的东西,拒绝有害的物质和行为。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一个人的经验、智力程度有关,受大脑自主支配。

    笞次级神经系统支配的保护反射

    包括两种,即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是当一侧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的时候,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弯曲。比如,火烫一下手,被烫的整个上肢会不由自主地缩回。这种反射使我们尽快脱离伤害刺激。

    如果伤害的强度较大,在同侧肢体弯曲的基础之上,对侧的肢体伸直,称为对侧伸肌反射。这种反射起维持我们身体平衡的作用,对侧肢体伸直可以支持更多的体重。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马上会得到证实。这一类型的能力和人的主观意识无关。实验去除动物的大脑后,反射仍然存在。

    笞人体表皮的机械阻挡作用

    人体表皮有阻挡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作用,是人体防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也有避免物理化学损伤的作用。不同部位的皮肤厚薄不一:脚底因为经常承受重力的摩擦较厚,暴露部位、劳动者的双手双肩可以增粗;皮肤对紫外线的阻挡能力根据颜色的深浅不一也不一样,颜色越深,阻挡能力越强,反之,越弱——人被太阳晒黑,是人体通过增加皮肤黑色素,以阻挡过多紫外线伤害人体的调节手段。

    笞眼、耳、口、鼻、喉各自分泌物的防御功能

    头部五官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内部相通,它们各自的分泌物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杀伤作用。眼泪、唾液、痰液、耳屎、鼻涕等,均是人体对付外来入侵的手段之一。痰液和鼻涕是人体正常分泌物与异物的混合物,人体用咳嗽和喷嚏反射来排除它们。

    当然,所有这些分泌物还有其他功能,比如眼泪润滑眼球、冲刷异物,唾液消化食物等。

    笞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敌”入侵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它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对“自己”和“非己”物质进行鉴别,对非己物质产生排斥效应,发挥保护作用。

    免疫系统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长或定居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免疫细胞有许多种,各有不同的功能,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粒细胞等;免疫分子则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制造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物质,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在人体内除了血液循环外,还存在着淋巴循环,它可以把从血管中渗出的一些成分回收后送回血管,沿途经过许多免疫器官,过滤掉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癌细胞等。

    免疫细胞可以吞噬或破坏进入体内的异物或老死、受损、异常的细胞。有的免疫细胞把细菌吞掉后牺牲,变成脓液;有的免疫细胞可以联合其他种类的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向来自体内外的敌害冲杀;有的免疫细胞在发现外来入侵者时会释放出“抗体”,抗体与入侵者结合,标示出入侵者的存在,引来吞噬细胞将其消灭。

    在人的一生中,免疫系统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12岁之前,儿童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青年是免疫系统最完善的时期。进入中年以后,免疫器官尤其是胸腺逐渐衰退,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因而,中老年人的免疫力会有很大的衰退,各种疾病接踵而来。

    一些生活和饮食上的因素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比如许多免疫物质都在肝脏合成,许多入侵者也在肝脏被消灭,但是酗酒、服药、劳累、疾病等因素,都会破坏肝细胞,损害肝功能,使免疫力下降。

    另外,情绪的大幅度波动,也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从而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就容易被传染上各种流行疾病,也易患癌症。

    免疫系统在给我们带来防御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相应的麻烦。这就好比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敌人作战,可能会伤害我们的基础设施,比如建筑、桥梁等等;这也好比防盗门可以阻挡盗贼,同样可以在丢了钥匙的时候让它的主人进不了门。

    器官移植最大的障碍,就在怎样才能克服人体对外来物质的抵制。每一项移植手术,后期在免疫抑制剂上所花费的代价远远超出手术本身。

    过敏反应是因为免疫系统的作用过度所致——免疫系统对那些并不会伤害我们的物质进行了错误防御,因此也称“变态反应”。

    笞其他

    眼睫毛、鼻毛也对微生物有一定机械阻挡作用,汗液有一定杀菌作用,阴道分泌物抑制有害细菌生长。

    人体的代偿和适应能力

    在某一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时,身体通过调整该器官或其他器官的功能、结构及代谢予以补偿、代替,使之满足身体正常运转需要。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代偿”,它是机体一种重要的抗病功能。

    代偿可分为功能代偿、结构代偿和代谢代偿三种形式。

    笞功能代偿

    结构不变,功能增加。在高血压的早期,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阻力增大,心脏通过加强收缩的力量来克服增大了的阻力,以维持人体必需的对血液的需要。

    笞结构代偿

    通过让器官、组织肥大来提高能力。长期的高血压使心肌肥大,使其收缩力加强;消化道狭窄时,狭窄以上部位扩张,肠壁肥厚;一边肾脏切除后,另一侧肥大。

    笞代谢代偿

    通过生化过程来补偿代谢上的损伤。如缺氧时,糖的有氧代谢受阻,能量供应不足,此时通过另外的无氧方法——糖的酵解加强以补充能量。

    功能、结构、代谢三种代偿常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一般来说,功能代偿发生较快,长期功能代偿会造成结构的变化,因此,结构代偿出现得较晚。结构代偿能够使功能代偿持久增强,而代谢的变化则是功能与结构变化的基础。

    机体代偿能力反映机体储备能力的大小。人体各组织器官有着巨大的储备力量,如安静时的心输出量及肺的通气量,只相当于剧烈运动时的1/10,因此,人体的代偿能力是很大的。积极锻炼身体能够增加身体的储备,同样也能提高疾病的代偿能力。

    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时,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这时机体往往改变自己功能、代谢或结构的一些特性,使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又达到统一。机体对环境的这种反应称为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适应反应很常见,例如,长期进行体力劳动和锻炼,肌肉会肥大有力,心脏也肥厚,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也较多,使机体更加适应体力劳动。又如进入高山地区,由于空气稀薄,会发生各种缺氧反应。以后通过骨髓的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工具)增多,同时,组织内小的血管扩张,流入的血液增加,以及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强等,使机体逐渐适应缺氧的环境。

    人体还有另外一种适应的手段,称为化生。它是组织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从一种结构变为另外一种结构的方法,比如患慢性支气管炎、肾结石时,其组织管腔内面的上皮细胞会变为一种耐刺激的上皮细胞。

    疾病症状对人体的保护

    当疾病发生后,经过代偿和适应仍然不能纠正平衡,人体开始相应产生一系列疾病症状。症状是患病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通常令人痛苦。

    但症状却是机体防御疾病的重要一环,比如发热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腹泻排除病原体等。症状给人带来的痛苦感觉提供疾病信号,疾病信号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抵御疾病,比如自我对伤口的简单处理、脱离损害环境、求医等。

    症状给人带来的痛苦感觉降低人体活动能力,强制局部或全身休息,以使人体把主要能量集中到对付疾病方面。

    下面是几种常见症状简介。

    本书是一本颠覆传统医疗保健观念的指南性用书,书中客观地揭示了现代医学、传统中医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帮助读者客观地面对疾病,避免不切实际的虚幻要求。作者透彻地分析了医疗行为中医生可能的行为方式、自我利益因素、医疗伤害产生的环节,帮助读者监督医疗的正规实施,避免医疗伤害。该不该看医生,怎样看医生,本书根据不同情况均给予了贴切而细致的指导。书中还详细地罗列了有关医疗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帮助读者在医疗伤害发生后,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笞疼痛

    筲提供病变部位信号。

    人体大多数疼痛往往直接反映病变的部位,如体表创伤、头部疾病等等;体内的疾病一般也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疼痛,但在疾病早期有些可以表现为“牵涉痛”——心脏疾病左肩痛;阑尾炎早期上腹痛或脐周痛;胆道疾病右肩疼痛;急性胰腺炎左侧腰背部痛;尿路结石下腹部和会阴部痛。

    筲阻碍机体局部或全身活动,以强制病变部位或全身休息,促进疾病康复。

    比如,腰扭伤的疼痛可以使你不敢随意运动腰部,以休息受伤的腰背肌肉、筋膜、韧带,假如用止痛药后,局部毫无反应,你可能在不自觉中继续损伤受伤组织。

    筲疼痛的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吸引免疫物质流向病变部位,促进炎症消除和创伤修复。

    笞发烧

    人体温度每增加1℃,抵抗力可以增加约一倍。在一定程度内,发热可以增加人体免疫能力,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方式。

    部分专家认为,通常,小儿体温在38.5℃以下,成人在38℃以下一般不用退烧药。但如果体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对机体组织将造成重大伤害,必须降低体温。物理方法降低体温简单易行,像通风、减少衣物、凉敷(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酒精外擦等。

    民间和中医对一些病症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是有科学道理的。感冒通过盖厚被子、喝开水等让体温升高至出汗的程度,对杀伤感冒病毒应该有其中重要作用。但假如高热已经对人体本身造成伤害,我们还要紧闭门窗、盖厚厚的被子、穿厚厚的衣服,那就十分有害了。

    笞咳嗽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从外界吸入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而排出体外。所以,一般痰多的咳嗽我们尽量不用镇咳药,但刺激引起的干咳影响休息和睡眠,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

    笞呕吐

    呕吐可将有害的物质从胃里排除,从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水分丢失,电解质紊乱,碱中毒和营养障碍。

    笞腹泻

    腹泻可以因为食物中毒、感染、非特异性炎症、药物及化学毒物饮食不当、消化不良,以及肝胆胰腺疾病等诸多因素引起。腹泻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在于,可以排除各种致病微生物、毒物、或刺激性物质,因此临床治疗腹泻常常以抗菌、去因为主,直接单一止泻十分少用。

    但严重腹泻可以导致水及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控制病因的前提下,给予适量直接止泻药物效果会更好。

    一定程度的症状是人体保护自身的重要手段,对那些并不十分痛苦的症状,我们有理由忍耐。但较重的症状直接对身体产生伤害,则应该设法消除。

    症状轻重不仅和疾病程度有关,与机体的耐受力也不无关联。既然症状是一种感觉,患者自身的感觉最为重要。判断症状轻重及是否需要处理的标准,绝不能按照其他人的主观臆断。看起来很轻的疾病,部分病人可有较重的反应,这时候,一味强调忍耐甚至对病人进行指责是不恰当的。

    炎症反应的防御作用

    炎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炎”,其定义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性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这说明,炎症反应是那些单细胞动物和其他无血管的多细胞动物所没有的能力。

    炎症反应不同于免疫反应,后者主要在于识别异己、杀灭异己,而前者在于对一切损伤因子进行包围、消灭,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修复损伤。

    发炎的过程主要为:损伤后局部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人体内白细胞向局部聚集并冲出血管。这些白细胞吞入细菌然后将其杀灭。发炎的表现往往局部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可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细胞(淋巴结、脾脏等含有)增生、实质器官损害等。

    炎症是致炎因子对机体的损害与机体抗损害反应的矛盾斗争过程。一般说来,炎症过程中的变质、代谢障碍、血液停滞、发炎的器官和其他器官的技能障碍等等,都属于不利于机体的损害性反应;而充血,代谢增强,渗出和白细胞的吞噬、组织增生、发热、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抗体形成增强等,则属于有利于机体的抗损害性反应。

    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消灭致病因子,稀释毒素,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使致病因子局限在局部而不致蔓延全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