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魅力永存的悲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尤以悲剧见长。他的悲剧,形象突出,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强烈。主人公尽管人生多艰,命运多舛,甚至蹈入死地,自身也不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或性格缺陷,但往往具有高贵的灵魂,显示出卓尔不群的品格,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雄浑悲壮,大气磅礴,与他置身其中的时代氛围,非常吻合。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通过一对青年恋人生死相依的爱情,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高贵,尽管世俗的偏见,可以毁灭他们的生命,但是他们的真情却可以超越现实,而显示出隽永无穷的魅力。

    在这部悲剧里,莎士比亚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为素材,揭露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给正常的生活和人的本性蒙上了阴影。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互相敌视,世代为仇,两个家族的人相遇之时,不是怒目而视,便是拔剑相向。一天,凯普莱特家举办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为音乐吸引,乔装打扮,潜入舞厅。在此,他遇到了凯普莱特的女儿——美丽动人的朱丽叶,二人在携手翩翩起舞中,顿生相互爱慕之情。尽管他们知道,两个相互仇恨的家族之间,要缔结起爱的纽带是多么困难,但仍抑制不住心头热烈的爱情。乘着夜色的覆盖,罗密欧来到来丽叶的窗前,他表白,与其得不到爱情而在这世界上捱命,“还不如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而朱丽叶则表示,“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

    两个年轻人在牧师的帮助下秘密举行了婚礼,可是不久,因为朱丽叶的表兄寻衅滋事,杀死了罗密欧的挚友,致使罗密欧一怒之下举剑还击,置其于死地。为此,他不得不离开家园。朱丽叶的父母开始强逼女儿与别人成婚,对此,朱丽叶宁死不从,牧师为她的真情所感动,给了她一瓶致人昏睡的药水,以诈死逃婚,并等待罗密欧的归来。

    凯普莱特家族不知有假,以为朱丽叶已死,便把她放入了家族的墓地。罗密欧赶来,见此情景,肝肠寸断,自杀身亡。而药性消失、苏醒过来的朱丽叶,见到了倒在身边的爱人,心中充满悲愤,决然一死去追随爱人的忠魂。

    血的教训终于使两个家族的人清醒过来,他们捐弃前嫌,言归于好。

    尽管剧中有争吵、有死亡,但却并不给人阴森恐怖之感,而洋溢着一种浪漫抒情的韵致。这是一部令人心醉也令人心碎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用青春的热血,酿造了爱与美的真醇。死神不再可怕,他仿佛在轻轻扇动着翅膀,为一对年轻恋人开启了天国之门;却把那巨大的暗影,留给自以为是、盲目奔突着的世人,让他们在悚然之中,在令人深深遗憾的死亡面前,反思自身的荒谬与愚蠢。

    二、《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作品,它本身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所作的透彻揭示,昭示着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家,对其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阐释。人们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论,也有人说,在一千个研究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故事,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丹麦传说,他留传到了英国之后,被变成了一部复仇悲剧,据说基德就曾写过一部同名剧作。但是,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一复仇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融入了特定时代的人文背景,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剧中,从国外归来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打击之后,又面临着新的尴尬处境:他那登上王位的叔叔居然迎娶了他的母亲。而此时,哈姆莱特之父、已故的丹麦老国王阴魂不散,他的鬼魂向儿子哈姆莱特诉说,自己正是被现在的国王克劳狄斯置于死地的,并要儿子为他报仇雪恨。

    哈姆莱特本来是一个满怀崇高理想,心地善良单纯的青年,对于人,他向来抱有信心和美好想像,他的一段台词,向来被人们当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推崇与赞美: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然而,丑陋的现实却给他纯真的心灵以沉重打击,他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迷惘之中。

    弑兄篡位,娶嫂为妻的克劳狄斯,在王位之上并不能安枕无忧,他害怕丑行暴露,也担心哈姆莱特向他复仇,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议下,他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以及哈姆莱特的朋友去试探他,想要弄清他心中的真实想法。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诡计,他既想承担起铲除邪恶,重整乾坤的重任,又怀疑鬼魂所言不实,使自己的行动丧失合理动机,因而终日忧心忡忡,迟迟未采取复仇行动。在内心的极端痛苦和深重矛盾中,他变得亦疯亦痴。

    哈姆莱特借助一个剧团到宫廷来演戏的机会,让伶人们把鬼魂所言之遇害情景,演绎在舞台上,克劳狄斯顿时方寸大乱,恼羞成怒。这证实了鬼魂的话,哈姆莱特准备行动,可是,他不忍在克劳狄斯暗自祈祷时将其杀死,因而错失良机。他劝母亲疏远杀害父亲的凶手,却又发现帘幕之外有人在窥视自己,他举剑刺杀,杀死的却是自己深爱的姑娘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经受不住接踵而至的打击,于精神迷乱中蹈水而死。

    克劳狄斯试图假别人之手害死哈姆莱特,但可惜阴谋未能得逞。他又挑唆奥菲利娅的哥哥与哈姆莱特以剑决斗,并备下毒酒,让哈姆莱特必死无疑。结果,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与决斗对手,或死于毒剑,或死于鸩毒,死神将一切都统统带走。

    哈姆莱特短暂的一生,是孤独、愤世、忧郁、苦恼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思考、不断求索的一生。

    他的恋人奥菲利娅曾经为他的不幸遭遇而痛惜: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就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哈姆莱特本来是皇室的宠儿,娇嫩而高贵,在国王的荫庇下长大,他的父王就是他关于理想国王的典范,在他年轻的心中,正义和尊严,善良和纯正,早已成为人之为人的信念;他仪表非凡,天性聪慧,心地诚恳,命运赋予他以治国安邦的重任,他也确有一番雄心,让世道人心向着善良与美好的方向前进。

    然而父亲莫名其妙的死去,对他已是一个沉重打击,而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母亲的再嫁,对他来讲是更沉重的打击,他愤慨地说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认为自己不幸处在了颠倒混乱的时代,必须承担他所不胜任的重任。

    也许,哈姆莱特应当具备马基亚维里所标榜的“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猾”,但可惜如果是那样,这个人物就不会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了。存在于哈姆莱特身上的弱点,导致他滑向悲剧结局的因素,都是令人心潮激荡、唏嘘叹惜的。作为一个复仇者,他也许少了一些勇猛,但是却多了一份优雅的高贵,他不会为了目的不挥手段,他再三再四考虑的是,自己的复仇动机是否合理,采取的手段是否符合正义,潜意识当中,对流血牺牲的结局心存畏惧,这种畏惧不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保全,而是出于对别人生命的珍视。大有宁叫别人卑鄙无耻,而我固然要做一个正人君子的风范。他不是一个负气使性的人,也不崇尚争强斗狠,即使在他的宫廷里,他也保持儒雅、端庄、沉稳的学者态度,由于他品格的脱俗和精神的超拔,他与周围的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只好借助装疯卖傻的方法自说自话,将自己闭锁在一个孤独的空间里,寻找灵魂的归宿。

    哈姆莱特的毁灭,是邪恶对美好的毁灭,也是野心对纯真的毁灭。克劳狄亚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固然难逃一死,可是他处心积虑所制造的罪恶事件,却连带着毁灭了代表了人类的正义和良心的哈姆莱特,这说明在人类社会,真、善、美的理想人生的确立是多么不容易,它总是要在与邪恶的搏斗中,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人类的希望也许就在于此。人,永远不会甘心做命运的奴仆,做邪恶的俘虏,他们总是在理想的憧憬中,追求着尽善尽美的人生。

    继《哈姆莱特》之后,莎士比亚又创作了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对于人类出于邪恶的野心,采取不良行动所造成的悲剧多有揭示。有人将这四部悲剧合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其中,《奥赛罗》写正直淳朴的摩尔人、将军奥赛罗与威尼斯贵族少女苔斯德蒙娜相爱结婚,但是,他们纯真的爱情,却受到了奸佞之徒依阿古的破坏,他搬弄是非,造谣生事,致使奥赛罗怀疑妻子对自己不贞,愤而将其扼死。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愧悔不已,自杀身亡。

    《李尔王》写国王李尔在年老之际,准备将国土分与三个女儿,在分封之前,他让她们向他表白孝心。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骗得了父亲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实言相告,惹恼父亲,被剥夺了继承权。两个女儿将李尔的权力和土地骗到手之后,立刻改变了嘴脸,将他赶到了荒郊野外。这使李尔悲痛欲绝,怒火中烧,陷于癫狂状态。考狄利娅对父亲心怀挚爱,她兴兵讨逆,却不幸与父亲一起,被两个姐姐俘虏,她还被送上绞架含愤而死。而高娜里尔和里根则为了追求一个无耻的私生子的爱情,相互仇视,彼此残杀,最终难逃一死。

    《麦克白》写原本善良的苏格兰英雄麦克白,在其阴险狡诈的妻子的怂恿和女巫的蛊惑下,犯下了弑君篡位的罪行,可是深重的罪孽又搅得他日夜不得安宁,恐惧和忧患,使得他不由自主地从血腥走向血腥,直到在被讨伐的战争中丧生。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和道德质询,通过邪恶之徒在犯下罪恶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处境和最终美梦成灰的结局,昭示人们对世俗功利应当保持必要的清醒,大可不必以盲目的追求去毁灭尊贵的人性。

    三、《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晚期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写罗马大将与埃及女王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当时的罗马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在庞贝纠集兵力逼近罗马之时,作为罗马三个执政官之一、能征善战的安东尼,却远在埃及,沉湎于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温柔富贵之乡。他好不容易才战胜自我的缠绵恋情,回到罗马,却又面临着执政官恺撒的训斥和二人分道扬镳的结局。为了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庞贝,狡猾的恺撒将其贤淑的妹妹许配给安东尼为妻,企图靠亲缘的纽带,将安东尼束缚在自己的手里。

    恺撒与安东尼联合后的强大势力,吓退了庞贝的猖狂进攻,他们按照恺撒的意志,订立了休战的盟约。而在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却终日沉浸在对于安东尼的思恋中,她不停地派人给安东尼送信,或打探有关他的消息。在她的殷殷企盼中,安东尼又回到埃及,而恺撒却以自己的妹妹受了委屈的名义,兴兵讨伐安东尼。战斗正酣之际,克莉奥佩特拉扬帆远逃,这样的举动,一下子摧毁了安东尼的斗志,因为他整个的心思都放在这个女人身上,意乱情迷之时,安东尼放弃了对敌人的追击,竟然不顾一切地追随克莉奥佩特拉而去。

    失去锐气之后,安东尼在战局中陷于被动,而恺撒在剿灭了罗马三个执政者之一的莱必多斯之后,长驱直入,逼近埃及,以求降服安东尼,永绝心头之患。见安东尼大势已去,他的部下纷纷倒戈,最后连最忠于他的大将爱诺巴勃斯,也投向恺撒的营地。

    危难之时,安东尼显示了冷静、宽容、高贵之心,他决心像个勇士一样,到战场上去,与恺撒一比高低。而对待那些背叛他的人,却不存报复之欲,以宽忍之心待之,他把大将爱诺巴勃斯的财物交还于他,感动得此人以自杀的方式显示了对背叛行为的愧悔。

    战场失利后,安东尼不愿做恺撒的俘虏,恳请卫士将自己杀死,而深爱他的卫士却情愿自杀,也不肯用自己的手,去结束安东尼的生命,最后,安东尼只得自裁,倒在了心中挚爱的克莉奥佩特拉的身边。

    作为胜利者,恺撒为了显示他的气度,亲自来探望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告诉她,她不必忧虑,她必将受到尊重和宽待。而克莉奥佩特拉,这个在别人看来,风流成性、水性杨花、妖媚惑人、巧言令色的女王,对于安东尼却存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了表示对这位英雄的忠诚,她毅然与恺撒斗智斗勇,最后以决然一死的举动,让自己摆脱了作为恺撒战利品的命运,也让恺撒炫耀胜利的美梦彻底落空。

    在这部写于晚年的悲剧中,足见莎士比亚雄风犹在,笔力不减,他于酣畅淋漓的描写中,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婉约细腻,真实动人,悲剧风格深沉浓郁,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