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礼仪着装,给人良好印象
做人做事,讲究给人良好的印象,而礼仪着装决定了给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一个人给人的初次印象几乎都是视觉上的,如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时,就形成了对他的初步看法,即所谓先入为主。例如,学校里对新来的导师、新来的插班生,单位里对新来的上司、新来的同事,介绍恋爱对象的第一次见面等,第一印象都会发生作用,双方都对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双方也都力图使对方对自己获得好印象,做为今后交往的起点和根据。所以,一个善于交际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怎样展示自己的第一印象呢?
①留意你的穿着
“先敬衣装后敬人”,从道德上说是不公正的,但面对现实的社会观念,我们尚无法改变。因为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尚需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个性的着装却一目了然,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留意你的穿着,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而是希望你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至于衣服是新是旧,质料是好是坏,却不是主要问题。
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这规格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而是人们观感的水准。有一本书叫《应酬之道》,书中提出,在与人见面前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鞋擦过了没有?
·裤管有没有痕?
·衬衣的扣子扣好了没有?
·胡须刮了没有?
·梳好头没有?
·衣服的皱褶是否注意到?
乍一听似乎可笑。事实上,这些小打扮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整洁的着装总是给人一种信赖感。
②展现你的风度
与衣着紧密相连的是人的风度。如果说衣着是一个人的审美力的反映的话,那么风度则是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的反映。有的人性格开朗,气质聪慧,风度则往往潇洒大方;有的人性格豪爽,气质粗犷,风度则往往豪放雄壮;有的人性格沉静,气质高洁,风度则温文尔雅;有的人性格温柔,气质恬静,风度则秀丽端庄。风度是性格和气质的外在表现,属于一个人的外部形态,是由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所构成的。与心灵相对而言,风度是人的一种形式,也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最先接触的。因此,从风度的好坏,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一个人的美丑。人是需要有美的风度的,你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应当表现出文明的美的风度。如果举止轻浮,言谈粗鄙,待人接物玩世不恭,甚至粗暴狂躁,那就不是文明礼貌的表现。
风度不是来自模拟得之,更不是装腔作势的结果,而是一个人的心灵美的外在表现,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好的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要有美的风度,关键在于各人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美的本质,形成美的心灵。古人早就说过:“诚于中而形于外。”心里诚实,才有老实的样子。心不诚实迟早要被人看破的,更何况风度这种人的外在美是没法装得像的。当然,人的风度是多样的,不能强求一律。人的风度的多样性,是为人的性格、气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无论性格、气质的多样性也好,还是风度的多样性也好,都应当体现出人的美的本质。而只有美的心灵,美的性格、气质,才能有美的风度。
③提高你的修养
强调“第一印象”在取悦中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首要效应,并不是本质的、内在的、不可改变的。
其一,双方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做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如一些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往往是凭仪表、长相而一见钟情,而不考虑对方的人性态度、个性品质而草率结婚。事实证明,这是靠不住的,往往会留下后患,最后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其二,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会愈来愈清楚,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其三,即使是第一印象的展示,也反映了人的个性品质,归根结底,它是一个人平时长期修养的结果。没有平时良好的修养,即使主观上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往往是东施效颦,装模作样,反而令人生厌。
真心话: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如果你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有所错觉的话,就很难修正自我的第一印象。即使能修正过来,也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大力气。
2.客气待人:礼多人不怪
不管别人给你送礼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他看重你的人或你的能力,意味着你被别人认可和尊重。所以做人就要不惧送礼,也不惧被人送礼。
礼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老王是不善客气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视,十步以外,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对于熟人,只会由听声音来辨别他是谁,因此不熟悉的人,往往误会他是自大成性。他为补救他的缺憾起见,就是对于小妹倒茶,也总是加上请你,或谢谢你,他们来到面前,有所陈述或要求,他总是起立,绝不坐在椅子上,有时还称他们先生。这些举动他们未必发生好感,但相信至少不会发生恶感。
某丙是某公司的最高领袖,高级职员去见他时,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来人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你说的话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对你看,好像视而不见,你落得一场没趣,只好悻悻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可想而知。就是对待朋友,同样也是爱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但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种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个辅助条件。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多礼似乎有点虚伪,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大,所以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多人不怪,在对人方面来说,礼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
然而多礼还必须诚恳,多礼而不诚恳,可得知其人的虚伪,虚伪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表示,你对于熟人,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所以能够被“久而敬之”,就在于他对人能够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面而言,并且,更须先由每一个人自身开始。
真心话:
“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不怪,原是为人做事之常情,所以万莫吝啬你的“礼”。
3.在称呼上下工夫,以吸引他人
称呼是礼仪的开始,会做人的人都懂得这一点,称呼上打动别人,交往也就容易起来。
称呼,就是对人的称谓。用什么称谓称呼人,既有个礼貌问题,也有个态度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交往中,聪明的人都讲究称呼的艺术。
1.日常惯用的称呼语
(1)亲属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公开场合使用;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也就不妥当了。
(2)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向真校长”等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不称姓而直呼其名,是最亲切、最随便的一种称呼。但这只限于长者对年轻人、老师对学生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没有这种特殊关系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礼貌,甚至还会使人生厌。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绝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不称“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如“米费子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如在大陆用得最广泛、最普通的“同志”称谓,而在港澳台同胞中,几乎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与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志”这一称呼。
(2)要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3)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同志”或“××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嘴甜的人不吃亏,他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和称赞。不过,在称呼别人外号时要切记:人的外号是人的一个特征,坏外号他是人最忌讳的称呼,不要把它挂在嘴上,说多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感情。
真心话:
称呼是每个人都非常重视的,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必将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给你带来不必要损失。
4.自我介绍,让别人记住自己
自我介绍是让别人认识你第一印象,所以一定要花点心思做个好的开始。
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你应该知道,人们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这时,如果你能及时、简明地进行自我介绍,不仅满足了对方的渴望,而且对方也会以礼相待,自我介绍。这样,双方以诚相见,就为进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在参加社交集会时,主人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介绍得很详细。为了增进了解,你不妨抓住时机,多作几句自我介绍。时机有两种:一是主人介绍话音刚落时,你可接过话头再补充几句;二是如果有人表示出想进一步了解你的意向时,你可作详细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自信心。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怕见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似乎思维也凝固了,手脚也僵硬了。本来伶牙俐齿的,变得说话结巴;本来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贴了封条。这种状况怎能介绍好自己呢?要克服这种胆怯心理,关键是要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绍好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2.要真诚自然。有人把自我介绍称为自我推销。既然推销产品时需要在“货真价实”的基础上做宣传,那么推销自我时也不能不顾事实而自我炫耀。因此,作自我介绍时,最好不要用“很”、“最”、“极”等极端的词汇,给人留下“狂”的印象;相反,真诚自然的自我介绍,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闪闪发光,引起人们的注意。
3.要考虑对象。自我介绍的根本目的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印象,因此要站在对方理解的角度来说话。比如第一次参加某方面的研讨会,你站起来说:“我叫××,我来发个言。”此时在场的人一定会这么想:这是什么人?怎么从来没见过?他代表哪方面?他的意见值得听吗?所以,面对有这么多想法的听众,你只介绍“我叫××”是不行的,别人不会安心听你的发言。如果你理解了听众的心理,就可这样介绍:“我叫××,是××大学的教师,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望大家多多指教。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介绍,才不会使听众心中结下疑团,也才能使听众安心听你的发言。
所以,在介绍自己时,一定要重视那个或那群与你打交道的人,要随机应变。如你面对的是年长、严肃的人,你最好认真规矩些;如与你打交道的人随和而具有幽默感,你不妨也比较放松地展示自己的特点,作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绍来。
真心话:
在自我介绍中表现出你的口才,让它成为吸引人的广告,刻入人心。
5.介绍别人也要讲礼节
在交往中,经常需要介绍他人,如何介绍也是煞费心思的问题。
一般来说,介绍他人时应先向双方打个招呼:“请允许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或“我介绍你们相互认识一下好吗?”这样,可以使双方有个思想准备,不至于感到突然。
介绍不但涉及到礼仪,也涉及到一些技巧。按一般的习惯,作介绍时,如果是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应该先男士介绍给女士:如果男士年纪比女士大很多时,则应先把女士介绍给男士;如是不同辈分、职务的两个人,应先介绍晚辈给长辈,先介绍下级给上级;把一对夫妇介绍给他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先说丈夫,后说妻子;把两个群体相互介绍时,一般只介绍带队的、职务高的,随员笼统介绍即可。
有时,需要把某个人介绍给很多人,应该先向全体介绍这个人的姓名、职业,然后再依照坐着或站着的次序一一向这个人作介绍。如:“各位,这是电视台的记者刘方。小刘,这是公司董事长××,这是,总经理××,这是……”
有时,向大家介绍新来的领导、来讲课的老师或作报告的专家学者,只要把这个人介绍给全体人员就可以了,不必再一一向他作介绍。被介绍者要站立,向众人表示谢意,众人一般应鼓掌致意。介绍的内容,一般只包括姓名、身份。如有必要,也可介绍籍贯、个人性格、爱好、工作成就、所熟悉的老师、同学、朋友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双方能够很快沟通。
在介绍他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介绍时要热情诚恳,面带微笑,神情要镇定自然,落落大方,充满自信。即使遇到意外情况,也不要慌乱,从而造成一种融洽随和的气氛,给被介绍的双方留下难忘的印象。
2.介绍时口齿要清楚,并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便使听的人能够很快记住双方的姓名。
3.介绍方法要灵活,要随机应变。面对长者或领导,要使用尊称,如说“请允许我向您介绍……”。在朋友之间,可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有时不妨幽默一点。如:“这是我们单位有名的大胖子,外号‘肥仔’。”这样能使气氛活跃。
真心话:
介绍他人时,只能称赞,不能揭短,否则赢不来尊敬还会招来别人的厌恶。
6.巧妙地运用赠礼
一个小小的礼物能俘获一颗心,所以千万别在处世中省掉这一程序。
提到赠礼,可能会使人想到贿赂。其实普通人送他人礼品,是进行社会活动理所当然的手段之一。不过有些公司或人却严定“拒绝赠礼”的规矩。当然,致赠他人礼物,并非仅仅是表达内心谢意的一种目的。站在赠送者和接受者的立场来看,赠与收两方,还自然意味着弱者和强者的身份。赠礼如何才能恰到好处,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更是难以把握。
有人认为表示感谢对方的方式,最简单的就是招待宴饮。
“怎么样?晚上我请你喝一杯。”像这样的邀约,对方爽快地应允的人很多,但是赠送礼物就不这么简单了。
“我实在不能接受你的礼物!”一定很多人会如此拒绝吧!如此表示的人,是用心谨慎,不愿划分强者、弱者关系的人士。但是应用巧妙的方式,或视相互间交情的深浅而欣然接受的,也大有人在。
“真是太谢谢你,何必这么客气呢?”尽管表白“不愿受礼”,但只要赠送方式高明的话,再清高的人也会欣然接受。
吃饭、喝酒的方式,吃喝过后,当然就云消雾散了。但是致赠礼物却有“残留”的作用存在,可加强我们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不过,送礼的态度要极其自然,换句话说,绝不可让对方误会我们赠送礼物是想达成某一目的手段。否则,原本是想表达内心的感谢,结果反被对方瞧不起,或者导致被对方敬而远之的不良后果,那就枉费一番心血了。
真心话:
赠礼不一定就是“拍马屁”,它是你在编织人际关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运用的好,能让你受益无穷。
7.逢场不一定要做戏
逢场不一定要做戏,这是社交礼仪必备的一种方法,善于做人的人,不仅逢场能做戏,而且也能把不该演的戏拒之门外。
“逢场作戏”,是一句流行的话,也是交际场中的口头禅。遇到宴会,这是逢场了,可以作戏,遇到婚庆喜丧,这也是逢场了,可以作戏。打扑克牌也是,打麻将也是,凡是属于赌的游戏,无一不是。一场豪赌,力量较差的,往往足以倾家荡产,而商场中竟有以豪赌作结交工具,岂不吓人?
曾经有某个商人在一场赌博中,把一间大别墅给输了,赌博结束就急于变卖财产,赌债还清之后显得懊悔不已。彼此聚赌,原是相熟的朋友增进感情,而争夺的惨烈却无异仇敌,这还算是作戏吗?俗语说:“赌近盗。”事实上,赌有时实在比盗还厉害。至于上夜总会、舞厅等,虽然在金钱的损失上,不会有赌的那样毫无节制,但却有损于你的德性,危害之烈,绝不在赌博之下。因为玩得多了,都会成癖,起初只不过是逢场作戏,时间久了就到处是场,随时是戏,办公室时,可以公然讲赌经,谈嫖事,下班后,呼朋唤友而去找他们的场,作他们的戏。一个薪水阶层的一月所入,可以在一个晚上完全输光,像这样的大败之余,哪还有精神上班?如果侥幸获胜,对这些赢来之物也绝不会重视,并且在赌博之后,往往还要再做其他的戏,花费掉一部分的金钱。都市生活的糜烂竞至于如此,年轻人如果意志未坚,在这血气方刚的时候,哪能出污泥而不染呢?
你是不能不逢场,但是逢场千万不要作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不会做戏,而且真的不会做戏,等大家都知道了,那么人家也绝不会邀你参加。也许你以为完全谢绝,会少了一种应酬工具,对于彼此情谊的联络会有影响。而且真的不会,也可能使得人家对你有不合群的感觉。其实联络感情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作这种戏,而这种方式所联络的情谊是否真实可靠,还成问题呢!其他方面,或者可以学时髦,这种时髦可千万学不得。
有的因为作戏成癖而至于堕落,却不曾看见过有谁靠了时常作戏,而飞黄腾达。你现在认识尚未真切,便可能把作戏当成交际的重要手段,有谁曾有过在赌友嫖友跳舞朋友中,得到缓急可以相助的知己?想从这种朋友中求知己,无异于从妓女群中觅贞女。这话虽然比较难听,事实却是如此!社会上的坏事,往往都以好听的名义,用作戏来联络情谊,也是一种欺人之谈,也是一种文过饰非之语,你一定总要认识得真切,万莫误入歧途。
真心话:
逢场作戏很可能假戏真唱,让你后悔莫及,因此,在不该作戏的场合万莫轻易做戏。
8.敷衍未必能占便宜
敷衍的手段,在不得已时,可以偶一试用,如以敷衍当做处世礼仪中的唯一办法,有时要吃大亏,甚至葬送前程呢!
如果你是个比较熟悉环境的人,已经懂得些人情世故,觉得要做一个硬汉,不但是不能而且也不敢,愿做个一味敷衍苟合以立身的现代人,玲珑剔透、八方无碍,反而可以乐得如鱼得水,无所不入,贤人社会可以容他,常人社会也能容他,小人社会都能容他。这其中敷衍就是他做人处世礼仪中的唯一要诀。你要做这样的人,当然也必须具有若干必备条件:手腕够灵活吗?脸皮够厚吗?能够巧言令色吗?能够脱尽火气吗?能够抹去良心吗?如果是件件皆能,那么要做敷衍的现代人,是够资格了。
敷衍是现在处世礼仪的一个基本方法,该敷衍时绝对含糊不得。
但实际上好敷衍未必就能占便宜。比方某人与你只是一面之交,他来请求你代为设法安插一个位置,你很自然地为你写封推荐函,向某方介绍。某人拿到这份推荐函,心里十分高兴,以为你有求必应,真是一尊活菩萨,但是某人去求见某方的结果,却被回得一干二净,连丝毫希望都没有,他当然只怪对方的不买交情,不会怪你的面子太小。可是近来有人告诉某人,你的推荐函根本只是随意滥写,有机会也写,无机会也写,对方知道你的推荐函,向来只是一种春风人情,是一种敷衍手段,你的推荐,绝对不会产生效力的。经这个人一提,某人才知道你是个老奸巨猾,专门敷衍人家的人,试问这是好印象吗?这是好名誉吗?你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
当然某人与你初次相见,你是不会写推荐信的,对于他的请求,会说好的一定代为留意,同时安慰他几句,叫他放心,叫他等几天听回音。某人当然十分感谢,谁知你是有口无心,说过便忘。过几天,他来讨你的回音,你又是一番敷衍,说是前函还未答复,等再去函催问,某人当然信心为真,心里更加感激,但是临到最后,你的敷衍,终使他大失所望。他若是性情粗鲁的人,耐不住内心的反应,也许要说,既没有办法为什么不早点说,让我再三的徒劳往返,试问这是好印象吗?这是好感想吗?这是好名誉吗?你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
比方某人与你是老朋友,他找你给朋友介绍一个职业,你说:“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当然没问题!”某人也以为彼此是老朋友,必然不会对我使出敷衍的手段,谁知你再三说正在设法,结果却石沉大海,全无音信,使某人反而不便向你询问。试问这么一来他对你的印象如何?感想如何?万一你有事找他商量,他还肯为你出力吗?
真心话:
敷衍是经不起考验的,一经考验,敷衍的伎俩立即被拆穿,一经拆穿,还有谁来信你?信用丧失,岂不是得不偿失?
9.不必强争,万事“理”为先
处世时,假如你在愤怒之下,对别人发作一阵,你的气也许会随之消失,心中也高兴了。但是别人呢?当你高兴时他能分享到一点吗?你那挑战的口气、敌意的态度,会使他容易赞同你的意见吗?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假如你握紧两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找我来,说道:‘让我们坐下商谈一番,假如我们之间的意见有不同之处,看看原因何在,主要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去不是十分远。我们的意见不同之点少。相同之点多,并且只需彼此有耐性、诚意和愿望去接近,我们相处并不是十分难的。”
某工程师嫌房租太高了,要求减低一点,但是他晓得房东却是一个极固执的人他说:“我写给房东一封信说,等房子合同期满我就不继续住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减低一点我就继续租下去、但恐怕很难,别的住户也曾经交涉过都没成功。许多人对我说房东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说:‘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这一课,所以我将要在他身上试一下,看看有无效果。’”
“结果,房东接到我的信后,便带着他的租赁契约来找我,我在家亲切招待他。一开始并不说房租太贵,我先说如何喜欢他的房子,请相信我,我确是‘真诚的赞美’。我表示佩服他管理这些房产的本领,并且说我真想再续住一年,但是我负担不起房租。”
“他像从来不曾听见过房客对他这样说话。他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处置。随后他对我讲了他的难处,以前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40封信,有些话简直等于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吓他说,假如他不能让楼上住的一个房客在夜间停止打鼾,就要把房租契约撕碎。他对我说:‘有一位像你这样的房客,心里是多么舒服。’继之不等我开口,他就替我减去一点房租。我想能多减点,我说出所能负担的房租数日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临走的时候,他又转身问我房子有没有应该装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别位房客的方法要求他减房租,我敢说肯定也会像别人一样遭到失败。我之所以胜利,全赖这种友好、同情、赞赏的方法。”
有一段关于风和太阳的神话。风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道:我能证明我的力量大,看,地下正走着一个老者身披大衣,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把大衣脱掉。
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他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用手拉紧他的大衣。
最后风筋疲力尽了,停止了,太阳从云彩里走出来,开始对着那老者和气地笑。不久那老者便用手拭他前额的汗并将大衣脱去。于是太阳对风说:“仁慈和友善永远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
这个是有趣的寓言,但愿也能给你一些深刻的启示。
真心话: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凡事不必强争,有理自然占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