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投资客-温州人的财富密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温州人有钱,地球人都知道

    温州人,有钱!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他们究竟有钱到什么程度呢?看看下面的场景:

    温州大学生活区那些停放的私家车,悍马、宝马、奔驰、本田、丰田、别克、宝时捷、凯迪拉克、还有越野车,等等。

    你也许会问:“有车怎么啦?这年头有车一点也不稀奇!”可你知道吗?这些车的主人都属于温州在校大学生,保安们不得不为他们配发一些专用通行证,以防与家长或老师的车区分不开。而我们大多数大学学生的交通工具,恐怕买辆自行车在校园里骑一骑就不错了。

    某地温州人,组织了一个“太太协会”,入会女士大约几百个人。这几百个人中,绝大多数太太都是年薪五十万以上的“富婆”。据说,这个“太太协会”轻轻松松就能凑出几亿元。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人一般没有男人挣钱多。在一个集体内,女人挣钱超过男人的,只是偶然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的主流是:男人挣钱比女人多。

    这时候,你看到这么多有钱的温州太太,是不是可以假想一下,温州的男士更有钱?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温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很会挣钱、很有钱,有钱的温州人多如牛毛。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被洋人杀的中国人多如牛毛。但躲在一个地方,洋人一般不敢轻易前去骚扰,那就是温州商人的祠堂。

    因为温州人财大气粗,所谓“经济基础支持上层建筑”,有钱人的身份地位就显得尊贵一些,势力就更大一下。洋人也怕有钱的温州人。

    温州人养活了一批经济专家,这批专家整天都在研究所谓的“温州模式”、“温州现象”,整天在琢磨温州人为什么有钱,顺带的,温州人的历史、地理、心理学等各方面都被当作研究对象调查起来。

    正是因为“温州人有钱”已经成为一种共同认知,成为这个社会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好比小说《红楼梦》,其中的奥秘永远也探讨不尽,所以有些人干脆以研究温州模式为业,“温州人”因此变成一种带有特殊文化意味的词汇。

    如果说美国人是害怕犹太人的——因为美国虽然很富有,但财富通常都被犹太人赚取了——那么近年来,犹太人开始害怕起温州人来。

    犹太人号称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但温州人的赚钱本领也丝毫不逊于他们,似乎有时候还会超越他们。以巴黎为例,近20年来,巴黎的温州人已高达15万,他们在巴黎第2、3、11区和犹太人展开商业竞争,温州人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越来越吸引消费者,犹太人多年经营的市场已经逐渐一点点被占去了,成为温州人的领地。

    温州商人是世界上资本积累速度最快人群。

    据统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地方,平均速度为8.6%。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地方,平均速度为9.4%。而与此同时,温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平均高达15%至20%!这个速度还只是平均速度,最高速度高达50%~60%的温商比比皆是。

    温州人敢投资房产、投资地皮、投资煤矿、投资造飞机、投资造汽艇等等一般人不敢轻易冒险的行业。

    温州人全民经商,连走路颤巍巍的老阿婆都会挣钱。

    温州人捐钱豪不心痛,随手一挥几十万、几百万都捐出去了。

    温州人借钱给别人,根本不需要借条,即使是很普通的朋友。

    ……

    我们能找出很多个温州人有钱的例子,正如温州人有很多种挣钱的方法一样。

    温州人这么有钱,我们怎么不羡慕,不好奇?为什么他们这么能挣钱?为什么我们不像温州人那么有钱?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我们却没有他们那样好的运气?世界各地都有穷人和富人,为什么温州人呈群体性的富有?

    为什么?

    萨特说:“存在即合理”。温州人整个群体相对来说都比一般人群有钱,必然有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解释。

    什么样的解释?下面这个小故事也许能让你悟道些什么。

    熟悉纽扣市场的人,肯定会知道温州商人邹文聪。

    与大多数温州人一样,邹文聪中学毕业之后就开始投资创业。由于家里比较穷,无法资助他,他就借了100块钱,从纽扣市场进了一批货,开始带着这批货开拓人生第一笔生意。可是他做生意的方式,大多数地方的人可能没法接受。

    当时,一颗纽扣只能赚几厘钱的利,邹文聪不嫌利润小,背着自己的包开始大街小巷地推销纽扣。没有固定的推销场所,也没有固定的顾客,他只是背着包毫无目的地推销,遇到一个集镇就停下来摆摊几天。然而这还不是最辛苦的,最麻烦的是遇到城管或者当地人的排挤,一有人找茬,他就立刻卷起包逃走。这样艰苦的生意,他从没想过改行做其他的。当包里的纽扣快要卖完的时候,他就背着包开始往回走,到达温州老家的时候,包里的纽扣刚好卖完。接着,他用赚来的钱进了一些纽扣,按照老方式接着到处推销。

    温州人从不嫌弃小钱,也从来不嫌麻烦,靠着这样麻烦琐碎的投资方法,邹文聪的本钱越来越多,做生意的门道也越来越多。终于,积累了几年,这位游街串巷的纽扣商人终于开拓了一个大市场——投资大连服装,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庞大而固定的客户。他很快就在大连盘了一家店面,开了一个纽扣加工厂,专营纽扣的销售与加工,算是实现了创业的初步成功。

    看到的这里,你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温州人不怕麻烦。这个简单!我也能做到!但辛辛苦苦不嫌麻烦就一定能发大财吗?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劳累一生但却一无所获的人呢?

    接着看案例,还是温州人。

    这些年,美国经常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为了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政府曾经临时关闭过中国和阿富汗之间的边界。而一向以大胆著称的温州人似乎就没有想过在阿富汗做生意有生命危险,生意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阿富汗战火稍停的时候,一直在巴基斯坦做生意的金向东与方圣平,从巴基斯坦转战到阿富汗寻找商机。当时,阿富汗依旧很混乱,经常有人趁乱打劫,外地人到那里做生意,似乎会更加困难。善于标新立异的金向东与方圣平,以每天每人相当于150元人民币的薪水,聘请了4个坦荷枪实弹的民兵,专门护送自己做生意。

    一般乱世求财是比较容易的,温州人的精明让金向东与方圣平很快就发现了投资项目——为塔利班政府部门提供低压电器,很容易就收到塔利班政府部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订货单。

    当然,他们担的风险也很大,金向东与方圣平由于不经允许对阿富汗路人进行拍照被抓了起来,多亏与客户的关系好,塔利班的水电部长出面,他们这才逃过一劫。即使如此,他们在阿富汗做生意的激情仍然没有消失 。在温州商人的集会上,他们甚至得出“阿富汗变成火药桶后,喀什没有出现抢购和屯积生活物资的情况,对做生意影响不大”的结论。看来,阿富汗的温州人,不太容易撤离。

    在危机中寻找商机,这招你会吗?

    温州人那些看似或简单或复杂的“生意经”,其实并不像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

    总之一句话:温州人很有钱,温州人挣钱的方式很多,唯有用心钻研一下其中的诀窍,你才能成为有钱的“温州人”。

    投资是温州人的财富密码

    提起“温州资本”,稍微懂点经济学的人会不由自主地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而各省的政府官员们听到这里,会倒抽一口凉气,然后赶紧召开省级干部会议 ;再外行一点的人,可能摇头叹气道,不要相信“温州资本”,温州资本是个传说。——我看的是,温州资本会打垮本省的东西,所以温州资本被迫转移国外

    温州资本怎么了?究竟什么才是温州资本?

    知道“温州炒房团”吧,很多温州商人抱团在各地买很多房子,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次性现金付钱,资本就流入房市。房价上升之后,他们就跟开放商一起赚钱。买房子要花很多钱吧?他们总有办法依稀子付清全部房款,更有钱的人还能一下子购买多套。买房子所需要的这一大笔钱,就是“温州资本”。

    类似的,还有温州炒棉团、炒煤团、炒油团等等,“炒”这些商品所用到的钱,都属于温州资本。各省级政府官员之所以担心温州各种炒团,就是害怕温州资本涌入本省,搞乱正常的行情,因此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打击这种炒作行为。如山西省出台的有关政策,就导致很多融进来的温商无法抽身。

    不提这些所谓的炒房团、炒棉团、炒煤团、炒油团等造成了什么危害,单看温州资本。人们不免要问:温州人怎么这么多钱?

    财富的密码,就在于投资。

    这些各种炒团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是更大的投资、我们一般人想不到的投资而已。而他们投资所用到的这些钱,其实是早些年投资所赚到的钱。前面我们曾提到过,温州商人是世界上资本积累速度最快人群。他们就是通过这样利滚利的投资方式,钱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挣越多。

    这样说也许你仍然不太明白温州人的致富秘诀,那就将温州人和我们一般大众做个横向对比,对比的时间是10年前,那时候普通居民对投资还没有很强的敏感度。

    比如说,我们手头有5000块钱,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情况的话,我们一般人的做法,会将这笔钱存到银行,尽量不让自己乱花。

    假设温州人手头也有5000块钱,也没有什么特别情况。但他们通常不会将钱存进银行,他们会到市场上赚一圈,看看什么生意比较稀缺,然后就进货回来卖。

    结果呢,一年之后,我们手中的5000块钱,仍然是那么多,多出来的只有百儿八十块钱的利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很高兴,因为那百儿八十块钱是自己白白得的。而温州人呢,此时他那5000块钱可能已经变成8000甚至一两万了。

    这就是差距。

    当然,相当一部分门对投资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程度的了解,但与温州人比起来,我们毕竟对“投资”一词的认识少了很多年,当然也少赚了很多钱。那些温州炒棉团、炒煤团、炒油团等,他们之所以很有钱 ,是因为他们过去二三十年的投资积累,财富已经积攒到一定多的程度——据说温州的民间资本已经高达6000多亿!

    尽管他们有这么多钱了,但是敢闯敢干的温州商人仍旧携着自己的巨款到处寻找投资机会,在他们已经将资本转移到海外,打算在国外筹办银行,进军海外金融业。可以想象,他们的“大雪球”肯定会滚得更大。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点气馁:现在信息发达了,投资环境好了,大家都知道投资赚钱更快,我这点小钱还不够打个水漂呢!怎么能发大财呢?

    ——无时无刻都存在的投资精神是开启财富密码的钥匙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阿里巴巴只需在山洞前说一句“芝麻,开门吧!”山洞就会应声打开,走进去,阿里巴巴发现里面有大批金银财宝,欣喜若狂,顺便拿了一点,再说一句“芝麻,关门吧!”然后高兴地回家了。

    试问,一般人要想拥有里面的金银珠宝,都需要什么条件呢?

    至少要两个条件:1.找到那个大洞;2.知道暗语这把神奇的钥匙。而且最重要的条件是那个暗语,否则就是拿到财宝也走不出去,只能像阿里巴巴的哥哥一样困在里面。

    投资也是这样的,你若想拥有财富,至少也要满足两个条件:

    1.明白财富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通过投资一点点多出来的;

    2.需要知道开启投资之门的暗语,那把可以让你顺利接近财富的神奇钥匙。

    这把钥匙,就是投资精神,无时不刻不在的投资精神。

    那么,什么是投资精神?

    有人给温州资本下了一个定语,叫做“闲不住”的温州资本。“闲不住”,多形象,温州人从来不会让钱躺在一个地方没有变化,必须叫起来去生出更多的钱。因为:你投,或者不投资,钱就在那里了,不增只减。因为社会总财富在增加,物价总趋势是上涨的,同样一千块钱两年前你能买到的东西与两年后是不一样多的。 要避免这一点,只有将你的钱变成财富,能随着物价的上涨一起增加,或者增加得更快。

    可是这种投资精神具体要怎样运用呢?看下面一则案例。

    温州女大学生贾樟柯最近发了一笔财。

    事情是这样的。贾樟柯同学的男朋友,在老家开了一家小型的农家宾馆,适合旅游者暂住,前景很不错。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被开发,当地也越来越热闹起来,眼看形势不错,同学的男友就想对现有的设施进行一番改造,但苦于缺乏资金,一时无计可施。

    贾樟柯听到这里说:“怎么不找我呀,我有钱可以借给你们。”

    同学欣喜若狂,自然答应,但贾樟柯有个条件:这笔钱不是借的,而是以入股的形式投进去的,一年之后她要见到分红。同学的男友急用钱,当然一口答应,况且这也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毕竟这年头一个陌生人肯出钱给你用,这已经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了。

    后面的事就进行的很顺利了,贾樟柯与同学男友签好协议,注明自己精确的出资额及币种,明确了自己的收益分享权利及义务,就等着一年之后见分红了。

    贾樟柯这个还在读大二的女大学生都知道入股分红,而且很明白要办哪些手续,签哪些协议,由此可见温州人从小都很精明。但她让你更想不到的精明是,她其实跟其他同学一样,不是特别有钱。她所出资的那部分钱,是她当年的学费,而她当年的学费,是靠申请助学贷款解决的。这样倒腾来倒腾去,她既没耽误交学费,又白白赚了一笔分红!

    贾樟柯的故事够典型了吧?即使手头没有钱,温州人也有办法投资。

    我们一般人想到投资,都是手头有些闲钱才想这件事的。温州大学生都能空手套白狼投资个小项目,有钱的你还找不到投资方向吗?

    关键是要有投资精神,让这种精神像呼吸、吃饭一样,成为维持生命的不可缺少部分。要达到这种境界,你首先要信仰“投资”,将其看做一种宗教精神,时刻以“利滚利”的信仰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指引着你在做每项决定的时候都能想到预期收益,然后才有可能获得预期利润。

    总之,人人都追求财富,但发财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一味地蛮干。财富的大门是上了密码锁,只有有心人才能找到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温州人已经找到几十年了并且触摸到财富了。你的财富,就在某个山洞里锁着,等着你去与它亲密接触。

    投什么,什么就发烧

    《格兰姆全传》里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石油探勘者死后升入天堂 。

    圣·彼得拦住他说:“你的成绩足以让你登上天堂,但你发现了没?天堂里已经没有给从事石油者留居住的空间了,我没办法再将你留在天堂里。”

    石油探勘者想了一会儿,问圣·彼得:“我能不能跟已经居住在天堂的同行讲一句话?”

    这个要求不过分,圣·彼得同意了。

    这个石油探勘者果然只对同行们讲了一句话,他大喊道:“地狱里有石油了!”

    他的话音刚落,居住在天堂里的那些同行们,一窝蜂地跑出来,纷纷向着地狱的方向跑去。天堂里从事石油的人就剩下那一名石油探勘者,于是圣·彼得就邀请他到天堂居住。

    没想到这位石油探勘者迟疑了一下谢绝了,他说:“也许地狱里真有石油呢?”

    圣·彼得听到这里目瞪口呆。

    这个世界确实有一帮人,而且是相当一帮人,喜欢凑热闹,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结果就像那位倒霉的石油探勘者一样,总是被挤得找不到自己的空间。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精明的人,他们不喜欢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起哄,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甚至有时候,让自己强大的吸引力吸附别人,让别人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壮大声势。温州人就属于后者。

    在投资的时候,有一部分被称作“拣现成”的投资者,他们不敢冒险,不敢折腾,很少主动挖掘市场。看到最近什么生意比较火,什么项目比较赚钱,就跟过去,与大家共分一杯羹,结果不但只能分得很少一点,还惹得同行憎恶。

    与一般人“什么火投什么”截然不同,温州人从不跟风,而且总是能创造“投什么什么火”的奇迹——从席卷全国各地楼市的“炒房团”,到征战山西的“炒煤团”、出击新疆的“炒棉团”,乃至后来的“炒油团”、“炒电团”,莫不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温州人能屡创奇迹?三大因素足以解释:

    1.温州人敢于冒险

    一般人在投资时候的思维是:要稳,要可靠,如果没有前例可循,尽量不要涉足,否则砸场了怎么办?

    温州人通常却这样想:这个领域没人投才是好事,这说明没有人跟我抢利润。

    难道你不怕万一血本无归吗?

    做事前怕冷后怕虎的人,是很难成就大事的,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官场,还是其他行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有“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之称的温州商人王均瑶,因为“ 有超人胆识和魄力(美国《纽约时报》语)”,从一名普通的温州青年,成长为经受市场经济洗礼的优秀企业家,让人们见识了胆识与成功的必然联系。

    1991年春运期间,王均瑶一般坐着大巴车回老家过年,一边感叹着汽车的慢速,自然有人开玩笑说坐飞机去。王均瑶听到这里,不禁对飞机动了“歪心思”:人们都想坐飞机更快一些,我为什么不去包飞机呢?

    想到哪就做到哪。王均瑶立刻对客源展开调查,同时向湖南民航局递交了一份报告,表示自己想要承包长沙至温州的航线。

    私人包航线,这在当时还是异想天开,湖南民航局根本就将这份报告当做笑话。但王均瑶非常坚定,不但反复强调此事的可行性,而且还尽力打消民航局的疑虑:“风险我自己承担,民航局不用担一点风险。我可以先交几十万押金,等于我提前已经将风险给承担下来了,这样民航局就不用担心有任何经营风险。”双方反复讨论,最终王均瑶跑了很多部门,盖了无数个章,双方终于完成了协议。当年,长沙至温州的航线就开通了,当从长沙起飞的客机平稳降到温州机场后,胆大的王均瑶终于以实际证明了私人包航线的可行性。

    为了进一步拓展生意,王均瑶还创办了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2002年,已经在这个市场做出了一番成绩的王均瑶将自己的均瑶集团参股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第二年,均瑶集团被政府批准获得民营企业购买机场的权力,这仍是中国首次批准这样的投资。

    在民营投资航线这件事上,王均瑶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其胆识,“一时无二”这个词似乎不足以形容。每每谈及此事,王均瑶压抑不住激动:“(从此)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场。”

    王均瑶的事迹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第一个做某件事的人总是被人们记住,成功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火的也是那个第一个人,从众者往往被众人湮灭。

    2.温州人很抱团

    说起上海“斧头帮”,不但旧上海的人闻之变色,即使今天的人从影视中看到他们,依旧是又惊又怕。——你想象一下《功夫》中杀向周星驰的那些腰别厉斧统一服装的拼命三郎,即使你身怀绝艺,看到这场面,是不是也会不寒而栗?我们恐怖的不仅是“斧头”,而是“很多很多”斧头,那场面太震撼了。

    温州人在经济领域打造了一个“斧头帮”。如温州炒房团,第一个温州炒房团157人,他们三天从上海买走了100多套房子,集合大家5000多万现金砸向上海房市,这在上海楼市引起不小的震动。与此同时,另一些温州老板们也纷纷结盟,组成炒房团,前往全国各地房市。他们每到一处,都在当地楼市激起千层浪。各种温州炒团,就是这样火起来的,他们想组成炒什么团,什么商品就火起来。

    且不说那些已经火了的各种炒团,就是小规模的抱团赚钱,也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如山东临沂有一个万博红服装城,这里如今已经是山东档次最高的服装批发城,生意很火。这个批发城的老板就是几个温州人人,他们原来只是在柯桥经营布料生意的,当发现临沂的市场之后,几个人一合计就合伙建起市场来。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年时间内,他们就获得上亿利润的收入。

    四处飘零的温州人,虽然他们每到一处人数上都不占优势,但凭着手中的巨资和这种抱团精神,涉足任何一个领域,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为,抱团不仅仅是一种合作关系,更是一种团队精神,传说狮子什么都不怕,但就怕狼群。因为狼群是一个团队,团队有1+1>2的作用。

    温州人深谙其中道理,所以每到一处,首先寻找温州商会,寻找温州同乡,大家抱团写作,互相帮助,互相推崇,形成一种十分震撼人的力量。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温州人四海为家、但从来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怜情绪的原因之一。

    3.温州人有巨资

    都知道温州人有钱,有钱到什么程度?钱对于他们来说,作用已不仅仅满足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可经营的事业,投资就是以“钱”为主角的大事业。

    周德文说:“温州百姓手里的流动资本约6000亿元 ,投资几乎是屡战屡胜。”温州民间资本究竟有多少?除了6000亿的说法,还有人认为更多,7500亿、8000亿。这些不同的数据也许是统计时间不同或地点的变更所致。数据的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他们都是巨资的拥有者。

    由于近几年投资煤炭、棉花的失利,温州资本一时没选好更惊心动魄的投资项目。针对于此,2011年,温州市外经贸局发布了《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一时间引起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媒体、温州资本拥有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温州的老板们,都很想知道这个方案的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温州资本的庞大。可是,有巨资,就能炒什么火什么吗?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有钱就有能力操控市场。

    有些网民不客气地说,温州人太可怕了,他们炒什么什么就涨价。

    以炒房团为例。通俗地讲,开放商盖好房子,一般人购买力不足,房价就上不去,房产这种市场,就处于低迷期。但温州炒房团来了,他们身怀巨资,毫不在乎房价,一口气就几套几套地买,而且都是现金交易。这样就给房市带来一种假象:人们群众的购买力上去了!房市火了!于是开放商就提房价,已经成为温州人财产的房子,自然也跟着增值。于是开放商又放出话来:现在购买房子都是可以增值的,于是原本没有购买力的普通人,就像奔赴地狱的石油探勘者一样,一窝蜂地将钱投向房市,房市看起来就更火爆了。

    因为有巨资,所有投资的时候毫不犹豫,大笔巨资投向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火爆了。可怕的温州人,就是这样可怕起来的,巨资是他们操纵市场的致命武器。

    因为敢于冒险,因为抱团,因为手中有钱,所以温州人就成为一种可怕的“势力”,这种势力让他们在投资领域无往不胜。再加上温州人敢于吃苦的精神、与人打交道时的诚信意识、对金钱那种近乎信仰式的渴求,等等因素,这些都让已经很强大的“温州势力”变得更传奇。诸多有利的投资因素,共同造就了温州人“投什么,什么就发烧”的神话。

    不是在投资,就是在去投资的路上

    稍微关注一下温州人,你就会发现,他们天生对投资充满热情:一会儿投资房产,一会儿投资地皮,一会儿投资煤炭,一会儿投资棉花,一会儿又忙去投资古董字画,一会儿可能又投资飞机、汽艇……总之,他们总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在投资,不是正在投资,就是正在投资的路上,或者正在研究那一步投资哪种商品更有投资价值。

    为什么温州人这么热衷于投资赚钱?

    一位叫做田福东的温商所说:“人们不常说‘人活一张脸’吗?大家做什么事都是要考虑自己的脸面的。我们温州人也不例外,只不过我们的脸面是有钱,有钱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

    也就是说,投资是温州人的财富密码,面子是温州人的成功密码。温州人之所以这么看重投资并且屡屡成功,全是因为面子在作祟,投资赚钱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赚钱、投资几乎已经可以当做温州人的一种特殊“宗教”。因为在他们看来,没钱不是缺米少盐,也不是缺衣少食,没钱是无能、是罪恶——如果我们一般人认为偷窃、抢劫是要下地狱的,那么温州人可能就认为,没钱也是应该下地狱的。而最快的挣钱速度,就是投资,正如我们在“投资是温州人的财富密码”中所说,利滚利,将钱向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本积累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种“信仰”的支持下,每个温州人都怀着了赚钱的激情,都充着创业的冲动。为此,无论男女老少,大家一致不怕走尽千山万水,不怕说尽千言万语,不怕历尽千辛万苦,只是想千方百计找到生财之路。

    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名誉会长朱海风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曾认识两名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一个是温州人,一个是上海人,都在美国读书。她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那个上海留学生,读书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呆着学校,毕业后在外面租了房子,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作之余就是逛街、去酒吧玩耍。那个温州的留学生,读书的时候就从学校里搬出来租房子住了,课余时间她打了两份工,后来她有了积蓄,就开始做点小生意。再后来,她就更有钱了,用了一点贷款买了几百平方米的房子,还有了自己的店铺。

    这个案例也许不足够说明温州人为什么有钱,但我们从中却足能够看到他们的“求财精神”。纵观国内大部分学生,有几个是求学时代就着手赚钱、着手构建自己事业的?温州人,从小就被灌输着挣钱才是王道、才是面子的理念,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投资这条生钱速度最快的捷径。

    然而“面子”并不是温州人对投资发烧的唯一动力,“老板”情结是投资的更大动力。如果说有钱是一件有面子的事,那么当老板是一件更有面子的事。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讲的:有一段时间内,全国下岗职工很多,各地的官员都在绞尽脑汁地想法安排这些人。温州的官员也在发愁,他们发愁的是,怎样贯彻国家执行相关下岗工的优惠政策。因为温州根本就找不到下岗职工,所有人都想自己当老板,国家的优惠无处可发放!

    所有的温州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当老板,哪怕只是一个卖扣子、卖打火机的老板,他们也不嫌弃。如果谁不小心成了一名打工者,那么即使他属于管理阶层、属于高级打工者,他们也会觉得没面子,浑身不舒服,业余也要找点小生意做,证明自己是一名老板。

    “老板”一词,字典里是有一条是这么解释的: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单位、企业里最有钱的那一位,而其他“非老板”相对来说就是没钱的,都是打工者。—— 都说温州人从小四处闯荡挣钱,文化水平不高,可对于“老板”一词的理解,温州人可谓已经掌握其精髓。在“有钱就是面子”的信仰支持下,他们果断地选择了“老板”这一有“钱途”的行业。

    “老板”一词还有另一个解释:决策者或下指令者,他们有权决定钱的流向,是一个企业的主宰。钱可以用来干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有的人选择了挥霍一掷千金,有的人选择了以此显摆自我,温州人选择了钱生钱、利滚利。

    选择之后,就是执行。于是没钱的温州人用小钱投资小生意积累资本,有钱的温州人用大钱炒房、炒煤。结果,无论是仅有小钱的温州小老板还是拥有大钱温州大佬,他们的钱都在翻番地增长,温州资本就这样越积累越多。

    促使“温州资本”产生地域效应的,不仅仅温州人独特的面子观和“老板”情结,更是所有温州人普遍性地对投资感兴趣,温州在中国可谓开创了一个“全民投资”的先例。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青壮年都出去闯天下了,家里只剩下老阿婆们。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老阿婆们一点也不“老眼昏花”,反而精明得很。

    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迷你超市”,超市里的商品非常简单:几包香烟,几块面包,几个打火机,还有从家里扯一根线拉出来的公共电话,那些老阿婆们,就是这些“迷你超市”的小老板。

    投资成本并不大,南来北往的路人只要有需要,顺手就能买到,方便得很,而且也花费不了多少钱。一个月下来,老阿婆的生意不一定要多红火,养活自己应该还凑合,即使不足以养活自己,至少可以为自己买些新鲜的菜吧,或者给自己买双些鞋吧?温州的老人,让你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发挥余热”。

    还有温州的女人们,她们投资赚钱的热情丝毫不逊于男性。“温州太太炒房团”据说就是楼市的一个传说:她们买房就同买菜一样,来去一阵风,豪掷千金,又很家常。这是今天的故事,是温州女人有钱之后的投资策略。而在资本积累不够的年代,她们就像男人一样忙着创业和打拼,曾经的全国热播剧《温州女人》就是对温州女人现实生活的写照。

    少年的温州人、中青年男人就更不必说了,只要有机会,只要手头有那么一点钱,他们就会拿来做本钱,投资创业。手头钱多的温州人就更不必说了,那一系列的“炒团”既是他们实力的证明,又是投资热情的体现。

    由此可见,与其说温州人实现了全民创业,不如说温州人实现了全民投资。如果说一般人的生活是由工作和休息组成的,那么温州人的生活,就是由“投资”和休息组成的。正是这种来自骨子里的投资精神,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书写一个又一个传说。

    你看,温州人的投资路线在改变

    也许,下面一段历程更能说明温州人的投资精神:

    2001年,第一个温州炒房团诞生,157名温州商人浩浩荡荡奔赴上海房市,温州资本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几年,陆陆续续有2000亿温州资本涌向全国一线或者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甚至的远在迪拜、越南的房地产市场也有温州炒房团的身影。

    2002年,煤炭价格上涨,温州资本又大规模融入煤市,据说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被温州资本收购,“温州炒煤团”应时而生。

    2003年,棉花市场收购价放开,50多亿的温州资本涌进新疆棉花市场,形成所谓的“温州炒棉团”。

    仍旧是2003年,电力紧缺,几十亿温州资本进入四川、重庆等水电资源富饶的地区,开始投资小水电站的建设,于是投资市场上又冒出来一个“温州炒电团”。

    2005年,1000亿温州资本进入股市,闹哄哄的股市被激起朵朵浪花。

    2006年,温州资本进入有色金属矿产。

    2007年,西部油井也沾染上温州资本的“贵气”,“温州炒油团”成为投资市场一个新名词。

    近年来,温州人还投资过大蒜、生姜、黄金、古董、地皮、飞机,等等,可谓无所不投。尽管温州资本也有被套牢的时候,面临极大的风险,但温州人的投资热情似乎从来没有被磨灭过。他们不断变换投资目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丰富了投资市场,为这个原本严肃枯燥的市场创造了许多娱乐。人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不免好奇地猜测一番:明天,温州人准备投资什么?

    2008年之前,几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在打“奥运”牌,以奥运的精神来引导市场。温州人也不例外,但他们所投资的项目利润更大——炒房。他们打着“住奥运房,看奥运赛事”的口号,在奥运赛事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也赚得盆满钵满。而奥运结束之后,温州人似乎意识到了经济的不景气,又及时将资本从北京房地产市场中撤出来。

    对于温州这个以“赚钱”为信仰的人群来说,投资的唯一方向,就是有利润。——也许你会说,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将钱投在有利可图的地方,难道谁还喜欢做赔本生意吗?

    温州人的“有利可图”,目标是很明确的,如上面所说,一经发现北京房地产的下滑,立刻撤出资本。可并不见得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生意的,有的人喜欢在一个领域里死磨,不管这个领域目前的状况怎样,他都会尝试着坚持下去,也许他想有朝一日成为行业老大。温州商人就不是这样的,他们更“急功近利”。

    石家庄一条巷子里,原本有两家定做羽绒服的店铺。首先开此店的温州人,在大家都以为人们喜欢买牌子羽绒服的时候,他首先在那条巷子里创了“山寨版”的羽绒服,价格便宜,生意很不错。

    当地人看这个生意不错,于是不久也跟着做羽绒服生意。由于当地人人脉好一些,温州人的生意几乎抢走了一半,但总体来说生意仍然是不错的。即使如此,温州人仍然很快将店里的东西低价转让,改开“DIY”店,专门经营手工材料:不织布、丝网花、毛线、中国结、各种手工制作书及工具等,当然也有老板亲自设计的一些漂亮物件。

    一般人不会想到这种生意能火起来的,但没想到现代人动手能力这么强,尤其是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有事没事都去店里转一圈,买些材料回来自己做个小兔子、小饰品,挂在包包上或者送朋友。更重要的是,这种小器材的价格竟然都卖得很贵,温州老板说这是时尚、牌子,目前国内只有真正有内涵上档次的人才玩“DIY”。

    再后来,这条巷子里跟风的人又多了,很多“DIY”都冒出来。温州老板又在自己店里加了“格子铺”的形式:买店中的器材放在格子铺里店主会帮忙卖出去,不收取材料费,只收取租格子的费用。再后来,同行又多了,温州老板又变了投资方略……

    总之,温州老板总是极力避免跟同行竞争,即使他仍然在赚钱,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退缩。他所追求只是没有竞争的最高利润时,一有竞争或者低迷的苗头,立刻改变经营路线。

    这又引出另一种现象——与其说温州人紧跟市场,不如说温州资本在引领市场。

    一部分人认为,温州人之所以能快速发财,是因为他们时刻跟进市场脚步,什么东西赚钱多就去投资什么。这话说得固然不错,但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妥帖:与其说温州人在跟进市场,倒不如说温州人在引领市场,与其说他们在乎的是利润,倒不如说是利润的“最大化”。

    温州人总有办法成功引领市场,这与他们的胆识是非不开的。温州人素来胆大,敢于走在国家政策的前面,而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据说,每一个成功的温州商人,都会将每日收看新闻联播当做必须执行的军规,每一项国家政策细微的变化,敏锐的温州人都不会错过,从而在细微的政策变化中寻找投资机遇。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兴增,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大学的创始人,他就是在国家政策还没完全放开的时候,完成了民资办学这项壮举的。

    那是在1999年,手头已经有一笔资金的周兴增决定弃商办学,在上海建校。当时他的建议并未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双方只是签订了一个意向书。然后周兴增就投资3亿元,在浦东康桥开发区开始买地、搞基建、盖楼舍,将办学所需的基本硬件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到上海市教委审批。

    谈起这个大胆的举动,别人问他:难道不担心政府不给审批?

    周兴增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若是不先搞办学的必备条件,那就永远也批准不了!”这种将政府一军 的巨额投资方法,恐怕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

    别人又质疑:“民办大学的招生,一般第一年没多少生源,难道你能确定自己不会赔本吗?”

    周兴增依旧不瘟不火:“等我超过1000人,请您再来恭喜。”

    结果2000年9月,周兴增的建桥学院第一年招生,报考人数就有5300人,当年录取了1352人(当年上海民办学校的正常生源可能只有300人)。2001年,上海教委破格准许建桥学院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序列,授予它独立颁发大学文凭资格的权力。

    后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每每谈起周星增,都会夸赞:“建桥是一条鲶鱼,把上海的民办大学给带动起来了。”

    古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紧跟市场潮流固然不错,但却不及抢占市场先机来得明智,如果能成功引领市场走向,那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功劳一件了。

    其实,紧跟市场也好,引领市场也罢,无论温州人的投资路线怎么变,追逐的东西一直没变——永远追逐最大利润,其他非最大利润的利润当放则放。正如一则段子所说:比尔盖茨掉了1000美元都不需要弯腰去拣,因为弯腰捡钱的这几秒钟他完全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在温州人的观念里,那些非最大利润的投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弯腰”,是非常不明智的。

    投资心经:钱,是投出来的

    如果你问温州人:“钱是省出来,还是赚来的?”

    温州人绝对会向你翻个白眼儿,不屑地说:“这种低智商的问题不要拿来问我。”

    温州人与人交流当然不会这么无礼貌,但心中对出这个问题的人绝对是非常看不起的。因为这种问题来连称之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正如我们问大多数人:“你是吃饭长大的,还是吃石头长大的?”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钱对于温州人来说,绝对是赚出来,温州人虽然有简朴的一面,但从来不认为钱是省出来的。因此,他们从不将钱放着睡大觉,也很少拿到银行里存起来吃一点利息。

    因为:

    1、钱只能用来投资,放一放就贬值了。

    十年前的1000块钱,与今天的1000块钱,所能买到的东西绝对是不一样。即使不考虑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等因素,结果仍然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结果。

    将钱拿来投资,不但可以避免这一点,而且还能实现金钱的雪球式增长。用来投资的钱,往往会随着投资项目的与时俱进而增值,不会随着时代前进而贬值。

    2、投资会进一步开阔你的视野,是进一步拥有更多钱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人舍不得吃好的,舍不得穿好的,舍不得用好的,舍不得多一些交通费、电话费、人情费应酬,总之生活的一切从简。结果他所结交的朋友,也是像他一样的人,大家都鲜有发财的机会。

    相反,有的人,该吃就吃,该玩就玩,该应酬就应酬,人脉关系越来越广,结交的朋友也越来越尊贵。最终,比较有钱的自然是后者。

    温州人的投资精神也是这样的,既然金钱放在那里会贬值,将它投到某个项目中,不但对此项目的信息了解更多,而且还会在此过程中积累很多经验,认识到很多有用的朋友。这些都是金钱买不来的财富,但却可以在投资中获得。

    更重要的是,除去投资风险中所担待的那一部分,投资总体来说还是赚得多,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钱投放在某个领域也比使之躺着睡觉得好。

    3、只有投资,利润才能翻番。

    温州资本的增长速度,全球领先,所以温州人才会越来越有钱,越来越能影响市场。

    投资就是他们不变的法宝,因为有投资,就有差价,就有利润。当你的投资资本越来越多时,差价就会越来越大,所获得收益也就会越来越多。在投资的领域,金钱就是不断快速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滚步幅越大。

    总之,在这个全民打工、全民创业的年代,只有投资才是快速致富的法宝。你投,或者不投资,钱就在那里,不增只减;你信,或者不信我,温州资本就在那里,只增不减;你学,或者不学我,我们就是这样,只投不捂;你跟,或者不跟我,财富就在那里,不声不语;来投资市场,或者让投资精神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