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8090不靠谱-独生代的疑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每年在超过50所大学与大学生面对面沟通,回答同学的超过3 000个现场直接提问或邮件提问的问题,以下选择一些与读者分享。

    问:80后现在开始慢慢进入到婚姻阶段,很多80后的男生女生对情感和婚姻其实是很困惑的,他们结婚可能是基于父母的要求或者一时冲动,进入婚姻状态后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其中的很多问题,我身边很多朋友结婚没多久就闹矛盾又离婚了。对此您有什么高见?

    袁岳:关于80后婚姻,我作过一点研究,曾发表过两篇关于80后怎么找对象、跟什么人结婚、结婚以后怎么样的文章。为什么相对于其他时代的人来说,80后的困惑会比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比较“独”,在婚姻关系、情感关系中可以分享和寻求支持的对象比较少,尽管会偶尔问一下父母,但也不完全听父母的。

    其实,婚姻能否长久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双方共同朋友的成熟程度。当出现婚姻危机的时候,他们共同的朋友能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帮助其分析婚姻中的问题,最后会发现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我过去做律师处理离婚案例时,发现其实婚姻中的大部分矛盾都是由鸡毛蒜皮的事情构成的,但积少成多变成了一地鸡毛,最后只好离婚。而当双方有共同朋友的时候,他就可以帮你们理鸡毛。今天的80后缺少的恰恰是足够的社交网络,尤其缺少共同的朋友。

    所以我对80后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是要发展共同的好朋友,跟朋友交流,让朋友和你们双方去分享,建立“第三方机制”。这个机制在未来长期的生活中还可以不断地扩展、增强,对提高婚姻质量和化解矛盾十分重要。

    问:我是一名90后的父亲,现在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作为父母该怎样给他们讲学习的问题?

    袁岳:我个人一向主张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好学生,要求孩子考试必须是第一名。我认为考试中进前十名的孩子,从制度上来说是优秀学生,但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属于“脑残”学生,其实能考个中等就不错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好,让他的兴趣多一些。很多孩子上学前爱好很多,范围也很广,喜欢小虫子、天上的星星,喜欢漫画……上学后,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课外布置的一大堆作业,而且还得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孩子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兴趣也慢慢窄了。考大学的时候只有很少人是自己选择专业,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二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三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工作。孩子培养到最后,基本上就废了。这是挺可悲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事自己爱好的工作,就容易不幸福;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即使多干一点也不累,为什么?因为他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所以对于90后父母来说,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同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比如说到周末了,可以带孩子去郊区玩玩,让他认认庄稼,抓两个小虫子,给虫子拍张照片,回家再到维基百科上查查。父母可以用很多方法启发和加强孩子的爱好,而不是逼他完成作业。说实话,完不完成作业不重要,能不能考上大学也不那么重要。一个大学毕业找不着工作、也不知道工作有什么快乐的孩子,和一个没考上大学、但成为一名快乐的昆虫研究专家的孩子,哪个更好呢?所以我觉得孩子的爱好是第一位的。

    我记得在《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一书中,讲到希拉里的妈妈怎样培养希拉里的弟弟托尼的爱好。她希望这个小孩能够学习世界历史,但她没有直接说“世界历史很重要,你要学习”这样的话,而是跟他说:“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吗?美国的对面就是中国,从道理上来说,你在园子里面挖,挖到最后就到中国了。”接着她在土里埋了一根筷子,让托尼去挖,这个五六岁的小孩挖出来后,妈妈就说:“这叫筷子,中国人用来吃饭的。”妈妈又找到一家中国餐厅,点了饺子,说:“这是中国人吃的东西。”最后妈妈跟他说:“你知道为什么要挖到中国去吗?因为中国有很多东西……”他就爱听了。她用培养爱好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我觉得家长应当花多点精力来研究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旦孩子真正找到了兴趣,就会在兴趣里感到幸福,就像找到喜欢的对象、喜欢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一样。人的幸福就是由这些喜好组成的。我们要保存、珍惜、爱护、培养和强化孩子的爱好,而不要把上一代的要求强加给他们。

    问:2008年是中国年。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的时候受到阻碍,80后通过各种方式,尽他们所能维护着奥运火炬的神圣。您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他们内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还是赶潮流或者是图新鲜?

    袁岳:每一代人爱国的水平、爱家乡的水平、爱父母的水平都是一样的,区别是用什么方式格式化。80后是自由格式化,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激发起爱国主义情绪,比较不足的地方是组织化水平比较低,不太懂得靠拢组织和提高自己团队的管理水平和团队合作水平。比如这次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很多年轻人自发跑去表示爱国热情,而不是组织起来,所以80后是挺不讨好的一群人。如果80后中有个孩子懂点世故、比较懂事,大家就都愿意另眼相看了。

    问:我经常在《头脑风暴》的节目里看到你。当时看到这个讲座题目的时候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家里没有90后的人。我觉得用年龄和出生的时间来划分研究的主题,线条比较粗糙。有时候可以根据职业来划分,也可以根据性别、民族、环境等来划分。因为简单的归纳往往容易偏颇。

    袁岳:这是从专业角度提的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按照80后、90后的出生时间进行划分,的确比较简单,比如80后和85后不一样,90后和95后也不一样。我今天在这里讲80后和90后的特点,并不代表我这个研究是最权威的,而是希望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他们。任何一种研究总存在着偏颇或不足,因为研究只能从某些角度展开,但也总有它的价值。所以,大家应该作更多的研究、予以更多的关注。

    问:我是1981年出生的,现在是一名博士,学物理,以后想进高校当老师。您觉得我该怎样去和90后沟通,既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袁岳: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重要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掘对物理学真正有兴趣的同学,这样我们未来才会有更多的物理学家。千万不能说“同学们,你们考好了可以直接升硕士,或者直升博士”,那么等学生们物理学博士毕业后,会问:“老师,我为什么会拿博士学位?”这下就完蛋了,而事实上今天有太多的学生是这样的。我每年到大学里做50场演讲,2009年已经做了40场了,还有10场。我经常跟学生们说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的学生问我:“袁老师,我是学法律的,我为什么学法律?”

    还有的学生问我:“袁老师,请问我的爱好是什么?”

    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太难回答了。其实,我们的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办了很多坏事,包括削弱和消灭了孩子的选择能力。

    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课讲得通俗生动,让学生找到兴趣点。老师备课时重点要放在“什么地方可以让学生觉得这个课程有意思、有趣”上。季羡林先生尽管是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但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反倒是现在太多的导师和博士写的文章让人看了觉得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不能增惑。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两点,我认为你就是一名优秀的、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让80后和90后欣赏的老师。

    问:现在在校大学生同居或恋爱时叫“老公”、“老婆”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模拟成人化”,你怎么看待它?另外一个小小建议,希望你以后演讲时不要把这些“新鲜派”的优点过于放大,因为年轻人会说“袁老师说我们新鲜派是这样的”,我有一些担忧。

    袁岳:其实我只是用中立的方式讲了他们的特点,而没有说这是优点还是缺点,因为任何一个特点既可以变成优点也可以变成缺点,关键看你怎么用它。“新鲜派”到底是缺点还是优点,我觉得很难说,要看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在作研究的职业道德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给研究太多的价值色彩。研究的结果是这样,我有责任传达出去,但自己不直接评价。谢谢!

    问:零点(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简称零点)是如何管理80后员工的?

    袁岳:零点的员工,包括很多新员工,基本上都是80后。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和80后一起工作。刚才提到,80后很重要的特点是心比较细,尊敬富有见识的领导,他们喜欢有独创性的东西,喜欢新鲜东西,也希望工作的环境不那么死板,要轻松、快乐、有娱乐性。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叫“快乐工作”。工作是为了快乐,快乐才是我们的目的,工作只是实现快乐的途径之一。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四化”的要求,叫“员工快乐活动化、员工活动项目化、员工项目品牌化,员工品牌财务化”。公司有专门的管理者、专门的项目管理规划:每年有四五十个的员工项目,比如“美好婚姻节”、“员工嘉年华”等。这样从公司管理层面来说,就有两条管理线,一条外部服务管理,另外一条是内部服务管理。

    问:零点年轻员工多,您平时参加这么多时尚活动,是不是就为了证明您和他们一样会玩?

    袁岳:其实我是一个生意人,顺便做做主持人,上《舞林大会》跳跳舞,最近还给爱马仕走走秀。有些同事和同行甚至会说我不务正业,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正业。在一个快乐工作的公司当领导,你不能那么土、那么水,领导要做娱乐和快乐工作的先行者,带头去娱乐,以身作则地领导他们。其实娱乐本身也是个资源,娱乐也是有圈子的,可以把娱乐圈的资源和公司的资源结合起来,让大家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同时,我们还把娱乐分成好多类型,并试图通过研究以在管理、经营、文化上有所借鉴。比如舞蹈可以分为集体舞、双人舞、独舞,集体舞加强团队感,拉丁舞特别讲究两个人的协调。这样的话,跳舞已经不是纯娱乐,而是可以跟工作相结合的。

    问:您参加这么多的活动、讲座,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吗?

    袁岳:我参加活动只是一棵苹果树上的10个苹果,苹果树的树干是做研究和咨询。除了80后、90后,我们还研究很多其他的东西。苹果树长了苹果会影响树吗?可能会有负面影响,比如工作管理时间会少一点;但也会有正面影响,比如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价值,从而有更多的生意。对于我来说,不需要管理整家公司,我只要管好20位高管就行了。每位员工都可以通过MSN跟我聊天,我愿意当大家的良师益友,但不要向我报告管理的事。以我的精力管20个人时间绰绰有余,所以也有余力做点其他的事。

    问:80后和90后似乎都不太懂做人,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袁岳:其实今天我所说的所有特点,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特定场景下才存在好和不好。我觉得80后和90后最大的遗憾,是小时候得到的社会锻炼太少了。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有实习经验的人不到10%,90%的人就要去工作了,却什么社会场景都没有经历过。所以我要呼吁他们的父母尽量多给他们一些社会锻炼的机会,争取在假期让小孩出去实习。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目标,高中毕业之前至少实习一次,大学毕业之前至少实习三次,你会发现孩子对场景的理解和反应能力很不一样。社会上的老师很多,每一个场景都会有不同的老师。比如,遇到客户递名片,要站起来双手接上等。所有的场景知识累加起来,社会经验就会增多,那么被大家认可的程度就会越高。

    问:我本人就是80后,感觉你说的独生代的特点全都是毛病,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定联系,但我认为这些特点也是很无奈的。像父母是工薪阶层的80后孩子就没有这些毛病,他们不会乱花钱。我想问,这类80后也会管理困难吗?最后,我还要替80后说一句话,90后玩的东西都是我们80后玩剩下的。

    答:谢谢。第一,我不认为特点都是缺点,也可能是优点。究竟是缺点还是优点,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如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看到的就全是优点;而一个悲观主义者,看到的就全是缺点。所以,我认为特点是中性的。对管理者来说,不同特点的人要用在不同的地方,安排在不同岗位和不同社会职业上,这样其特点就可能表现为优点,放得不“匹配”才会表现为缺点。

    第二,任何一代人中都不可能没有例外。我们在做代际研究时发现,80后85前的特点偏向70后,而85后90前的特点偏向于90后,因此不要认为前面分析的特点就是绝对的,一代人的某个特点也不可能绝对,它完全可能与这代人有所不同,比如是自我性格使然等。

    第三,关于90后玩的是不是80后全部玩剩下的,《圣经》上有句话:“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其实,你们玩的东西我们也玩过,但每一代人确实有不同,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玩的东西与非独生子女有区别,但在人情世故方面80后总体就是不如90后。

    关于人情世故我再多讲几句。我认为公司新员工培训中一定要增加一项“人情世故”项目的培训,管理者不能责怪父母教育失职,因为你有责任去培养这代人,应该从能力建设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是责备。当然,人情世故培训是个新概念,几乎没有先例可循,人情世故是指哪些,怎么在实践中加以锻炼以帮助对象进行反思纠正,慢慢提升,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探寻的。对此,我曾在很多大学开课专门讲人情世故,因为独生代不懂人情世故。社会学告诉我们,人有能力改变情势,若情势不能改变就改变自己,要学会改变自己。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当问题普遍存在时,管理者必须改变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挑战。

    80后确有需改进之处,但掌权的80前更有改进的必要。真正的管理和政策是妥协,我们都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目标,然后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最终肯定是妥协的方案,有一点80后风格,也有点80前意志。组织管理毕竟不同于家庭教育,它要满足若干不同人群的需要,最终形成一个妥协的管理格局。但管理的前进脚步无法阻挡,前进的前提则在于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感受和需要。从这个角度讲,固守成规肯定会被淘汰。80后的特点是我不跟你过不去,我跳槽!惹不起,躲得起。当然,从人才管理角度来说,员工经常流动,管理成本势必提高。所以,80后要学会忍耐,而作为管理者则要考虑管理体制的与时俱进。

    问:您说,越成功的人越能建立起与多种人的相似性,但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他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袁岳:我的原意是说一个特别成功的人士往往具备与更多人的相似性,也就是说这些人能够更多关照他人的需要,从而把他人的感受放入自己的感受中。

    如果每个人都觉得某个人跟自己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人往往具有领导气质,具有让更多人接受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强调自己跟人家不同,过多强调自我,那么他的团队感召力就比较弱。所以,我认为独生代存在的问题在于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而较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即他们的“我”比较小。而多生代在压力下不得不考虑其他人的要求,所以那个“我”就会相对大些,“宰相肚里能撑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的“我”比许多人的“我”都大,他就能够做宰相,而我们很多人的“我”连自己都盛不下,那就真的太小了。

    从这个角度讲,独生子女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突破自我能力。我们不能怪他们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因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但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社会不像家庭,一切唯你独尊,中国人一贯的思想是内外有别,家人和社会对待你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在《我的江湖方式》一书中就讲过这个意思,江湖就是黑白两道,有时有情有义,有时冷面无私。

    对于真正的独生代来说,加强“江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要多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此我特别呼吁,一定要让小孩从小就多担当社会任务。另外,我认为大学第一要务不是读书而是实习,我们作为企业领导也应开放单位让学生来实习。学生们一直生活在学校的笼子里,突然有一天你告诉他们:“对不起,你要去江湖。”而江湖又太凶险,他们根本没有适应的过程。实习是缩短校园和社会距离的重要方式。一个小孩子如果不懂人情世故,应聘时难免名落孙山,但如果他在第一次实习就被人家骂,第二次被别人凶,那正式工作时就会特别懂事。如果实习的大学生懂得一上班就拖地倒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一看便会觉得这是个人才。为什么?因为现在懂人情世故的孩子太少。以我之见,人情世故就是核心竞争力,因为现在普遍缺这个。所以,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容易被每个人接受,帮助他们由小的“我”变成一个大的“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