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别缺好心态-功成不居,谦退自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谦逊通向圣贤之路

    俗话说: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这句话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逊。

    一个成功人士对人应是平和、谦逊的,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但是平和不意味着事事妥协,事事谦让,而是在妥协与谦让中灵活的坚持。这种坚持是对原则对理想的执著。同样谦逊也是一种心态,它与平和不同,前者对人,后者对己。一个成功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一颗清明而谦逊的心,这样才能在成功面前保持一种清醒。但是谦逊不是自卑,不是自我贬低,而是以更积极地态度去争取成功,而在谋求成功的征途上对待任何困难都要有无畏的精神,以一种开放的、低姿态的心态去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而兼收并蓄达到目标。

    一次,一位记者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请教:“你作品中的人物如此简短,请问有什么秘诀?”海明威不动声色地说:“有时我饿着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里故意只穿一件单衣,我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少写些多余的话。”海明威这一席诙谐、谦逊、令人回味无穷的话,不仅道出了写作的艰辛,而且使我们对海明威的品格肃然起敬。他告诉我们,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谦逊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不要因地位、名气的改变而改变。同时,经验也告诉我们:自信和谦逊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凡走向辉煌,而狂妄则往往使一个人从峰巅滑向深渊。

    《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流传千年的古训。古人还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并视之为美德。有一位智者曾写下这样几句话:“对上级谦逊,是一种本分;对平级谦逊,是一种和善;对下级谦逊,是一种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一种安全。”

    晋襄公有个重孙,名叫晋周。这位晋周生不逢时,晋献公宠信骊姬,晋国公子多遭残害。晋周虽然没有争立太子的条件,更无继位的希望,也同样不能幸免。

    为保全性命,晋周来到周朝,跟着单襄公学习。晋是当时的大国,晋周以晋公子身份来到周朝。但晋周自小受父亲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朝,名声都不好听,晋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单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晋周很高兴能跟着他,希望能跟着单襄公好好学习,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晋周总是随从在后。单襄公与王公大臣议论朝政,晋周从来都是规规矩矩地站在单襄公身后,有时,一站几个小时,晋周都从未有一丝不高兴的神色。王公大臣都夸奖晋周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一个少见的恭谦君子。

    晋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单襄公请教。交谈中,晋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虚的精神。晋周虽然在周朝,仍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兴。一些人不理解,对晋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还这样关心晋国呢?”晋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在周朝数年,晋周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谦虚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朝的大臣都很夸奖他。

    单襄公临终时,对他儿子说:“要好好对待晋周,晋周举止谦虚有礼,今后一定会做晋国国君的。”后来,晋国国君死后,大家都想到远在周朝的晋周,就欢迎他回来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晋悼公。晋周作为一个毫无条件争当太子的王子,仅以谦虚的美德,便征服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被推上了王位,可见谦虚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许多人并不看重谦虚的美德。事实上,谦虚是一项积极有力的特质,只要妥善运用,就会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老子曾告诫世人:“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达·芬奇也说过:“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秆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却低头向着大地。”不张扬的背后隐含着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做人谦逊内敛不张扬,不是做作出来的,需要有厚实的内功做支撑,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为人谦逊内敛不张扬,也不是消沉或保守,而不张扬的本身,是很有自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处于低谷而不颓废,遇到困难则不退缩,一帆风顺而不得意,成绩面前而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理性、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

    大凡具有大家风范的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狂妄之人,骨子里却透出一股小家子气。有人曾这样评说狂妄者:“在科学上,你若是爱因斯坦,你或许有资本狂妄,而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在哲学上,你若是柏拉图,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柏拉图只有一个;在音乐上,你若是莫扎特,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莫扎特只有一个;在文学上,你若是莎士比亚,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莎士比亚只有一个;在美术上,你若是米开朗基罗,你或许有资格狂妄,而米开朗基罗只有一个。”

    表现谦逊,在消极的那一面,是让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好一些;在积极的那一面,则是透过自省而有所学习成长。虽然表现谦逊有时也会被扭曲误会,但只要能坚定信念,怀抱既懂得保护自己,也不使对方受伤害的厚道,你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将发现谦逊的巨大力量。

    做人绝招:

    大凡具有大家风范的人,多具有谦逊的品德;而狂妄之人,骨子里却透出一股小家子气。

    二、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

    有一句话说:“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这句话是要提醒人们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得不得体。然而,一个人太过“尊重”自己,往往会变成“自视过高”,甚至“自私自利”,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重”也许会让别人不能不“重视”你的存在,但是只有当你也以同等的尊重对待别人时,别人才会从心底里“尊重”你。

    春秋时期,魏文侯当上国君以后,四处寻找人才,帮助自己治国强邦。他听说有个专做马匹生意的人,名叫段干木,这个人很有才能,但就是不愿做官。魏文侯心想,这样的人才埋没在人间,真是太可惜了,便决定把他请出来,虚心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良策。一天,魏文侯带着随从奔向段干木的住所。刚到巷子口,魏文侯就下了车。为了不惊动贤士,他屏退左右,毕恭毕敬地来到段干木家门前,轻轻地叩动门环,有礼貌地请家人进去通报主人,说是魏文侯求见。没想到,段干木听说魏文侯要见自己,竟认为他不过是装腔作势。他不相信会有真心实意的国君。听说国君来了,他就像听到狼来了一样,三步并作两步,奔到后院,跳墙逃跑了。遭到这样的冷遇,手下人感到十分气愤,有的说,干脆叫人把段干木抓来算了。魏文侯制止说:“段先生不愿见达官贵人,这正是他高尚的地方。再说他也不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怎么可以苛求他呢?’’以后每次路过段干木家的巷口,魏文侯总是垂首弯腰扶着车把,向段干木表示敬意。时间长了,有人感到奇怪,问道:“尊敬的国君,段干木不理睬您,您为什么一过他的巷口,就向他的住所致敬呢?”文侯说:“我早说过了,段干木是一个人才,他不追求权势和非分的钱财,却拥有卓越的才能。他隐居在一条贫穷简陋的小巷里,但名声远传千里,我怎能不敬重他呢?”

    这话传到段干木耳朵里,他很受感动,魏文侯再来求见,他就不回避了。魏文侯请段干木出任相国,段干木不肯,魏文侯看段干木态度很坚决,就上门向他请教。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滔滔不绝地从治国安邦到举贤任能的为君之道,一直讲到休养生息,爱护百姓的立国之本;从烈日当空,一直讲到夕阳西下。魏文侯就像小学生听讲一样,不敢坐下,一直肃立在段干木的面前,认真体会其中的道理。站累了,腿发麻,他怕打断老师的思路,不敢随便提出回去。一直到段干木讲累了,让他回家,魏文侯才告辞。就这样,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一次又一次登门求教,学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识。魏文侯身为一国之君能够去礼遇一个文人,实在难得,因此,魏文侯尊重他人,谦虚为人的精神,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得知,当你真正尊重别人时,你说出来的话也会像沾了蜂蜜一样甜,而且你所沾的是天然的蜂蜜。

    有一次,小林去一个美国演员家做清洁工。这个演员不是什么大明星,但是也位于金字塔的中上层,当女主人交代完他所该做的工作,突然对他说:“请问我能够吸烟吗?”小林吃了一惊,结结巴巴地回答:“你……你是在问我?”她笑着说:“是啊!我想抽根烟,可以吗?”“这是你的家呀!怎么抽烟还要经过我的同意?”“我吸烟会妨碍到你,当然应该要得到你允许。”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在小林点头之后,她才拿起烟,把它点燃。那天,小林发呆了很久,也想了很久。一个人在自己家里抽烟,还要温文儒雅地征求清洁工的同意,真是匪夷所思!更何况这位清洁工还不是本地人,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沽名钓誉的嫌疑。小林不得不承认,在她征询他同意的那一刻,他是相当高兴的。尽管他当时只是一个清洁工,还是可以和人平起平坐。因为受到尊重,他觉得自己并不比任何人矮一截。

    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礼遇,先问问你自己付出了多少。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同样的,也没有任何人比你矮一截。这话不只是要说给别人听,更重要的,是要说给自己听。

    曾有一位名叫马克的爱尔兰人,他受的教育很少,但很喜欢与人辩论不休。他当过司机,后来又做汽车推销员,但他没有一次能成功地卖出一辆载重汽车。虽然,他十分想把汽车卖给顾客,但如果一位未来的买主对他出售的汽车说出任何贬低的话语,他就会恼怒地打断那人的话头,大声地为自己的汽车辩护?当然,他的确胜过不少辩论。后来他对培训部的经理说:“我常无可奈何,我又教给那些人一些东西,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买下汽车。”

    培训部的经理摸透了马克的实际情况,便教他如何保持克制,以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要知道,马克不久便成为纽约怀特汽车公司的一位推销明星了,他是如何成功的呢?这是他自己的说法:“假如现在我去向客户推销汽车,如果他说:‘什么?你们的汽车?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我要买赛伦牌的车。’我便告诉他赛伦牌的确是一种好卡车,如果你买那种牌子,那肯定错不了。赛伦牌为一家十分可靠的公司所制造,推销员也很优秀。”

    “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如果他说赛伦牌最好,我同意他的说法,他总不能整个下午一直说赛伦牌最好了。然后我们离开这个话题,我开始给他介绍我们的卡车的优点。”

    正如充满智慧的富兰克林所说:“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

    做人绝招:

    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轻易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一个人太过“尊重”自己,往往会变成“自视过高”,甚至“自私自利”,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学会主动执行

    一个不会主动执行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梦想和智慧像火一般地熊熊燃烧,更不会把这种火焰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而现实生活中测验人的品质有一个标准,就是工作时是否具有一种精神——热情和主动。

    一家大型私营企业集团公司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有一位员工因一天上班迟到5分钟,而且他没有找客观原因,主动到财务交罚款;另一位员工因迟到罚款5元,可是他说因家离公司太远,昨天睡觉太晚了,闹钟没响,路上堵车等众多的理由和原因,可工作中哪有这么多的理由和原因。结果,主动交罚款的员工安然无恙,但是因寻找借口而与值班经理争吵的员工却因不服从处罚而被解聘。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主动执行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去完成你应该完成的工作;而需要别人告诉你,你才能去执行,是为被动执行。被动执行与主动执行的区别就是一个人对工作对事业的为人处事的态度。

    “没有任何借口去执行”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也就是美国西点军校的下级对上级下达的命令是绝对服从,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的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好士兵。同样,我们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要取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的尊重,以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主动去执行。

    主动执行反映到现实工作中,就是要我们积极主动,热情对待,只有这样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有不断进步,取得新的成绩。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的意义不大。其实不然,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你到底在为谁工作?如果不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没有工作的热情,很可能就与成功无缘。可以这样思考,工作其实是一个机会,一个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等待发现的机会。有一位名人说: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得以展示,使我们的不足得以暴露,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诚然,我们认识到工作主动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该做到怎样主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快乐的工作,自信地面对,大胆的尝试,坚强的意志,才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自动执行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既包括你的工作的有效功率态度,也包括了你自身的主体范畴。对于工作,你的主动性表现在你对工作的态度,就是以高速度、高质量完成你的工作。对于自身,还必须让自己不断充电,以保持恒久的竞争优势,在竞争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适者生存。另外,主动执行,还将会让你如何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每天的工作,摆脱把工作看成一种负担的心理。

    主动执行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工作中我们难免会有失误,甚至有时会给客户带来不便,出现问题后要主动和客户取得联系,协商处理好事情。但是,工作中主动性的体现并非只局限在问题出现时,更应该是问题出现之前——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发挥主动性。

    工作是否主动,是许多企业考察员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往往具有不断探索新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企业家精神。在追求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他们会尽心尽力地追求富有创新性、想像性的新项目。这类人才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这类员工还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崭新的思维和方法,以解决企业存在的难题。

    另外,主动执行力基于工作人员良好的自身从业素质,基于公司或领导对员工的培训,基于公司或领导对员工的激励。当一份工作对他有着符合他能力的挑战性、有着他认可的待遇、有着他对工作成绩的成就感、有着他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时,其主动性和执行力是不言而喻的。

    做人绝招:

    工作是否主动,是许多企业考察员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往往具有不断探索新办法来解决问题的企业家精神。

    四、谦让可使你在静默中高高站起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今天,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宣扬的那种“谦让”的传统道德,那种“牺牲”精神,遇到今天商品经济大潮中竞争、交换等价值观念的挑战,所以,在现代的教育中,引导人们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养成推己及人的处事准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别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十分重要的。

    谦让的品格,不是装腔作势,也不是虚与委蛇;不是刻意表现,也不是费尽心机。它是骨子里的东西,靠良好的修养来支撑,靠长期的磨炼来完善。其实,生存之路最被人瞧不起的就是没有礼貌、不懂得谦让。蛮横霸道可以威逼一时,却不能强盛一世。人的爱心怎能只圈定在与自己有直接利益的人和事上,人的道德又怎能只局限于各自的小圈子里。如果人的心灵变得丑陋不堪,人与动物又有何异。

    发生矛盾时,谦让就像一副镇痛良药,使人恢复平静,头脑清醒。相处紧张时,谦让又像载着温度和气息的溪水,涓涓流淌在人情世故的小菜园,细心浇灌每一株果蔬,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无论遇到何种境遇,心中都有一泓谦让的清泉,以情为重,失理认错,得理让人。因为谦让,使得心灵美丽,因为心灵美丽,使得人生美丽,因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筑温暖和谐的社会。

    在古代,谦让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智慧。为什么说谦让是一种智慧呢?古人都懂得“谦得益,满招损”。知道“谦”能得益,这就是智慧。虽然“谦”能“得益”,可是谦让,却并不容易做到。谦让的场合,不外乎事与利两种。遇事谦让,说话谦逊,这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科学分析上的,要认识这一点,就得有智慧。

    一个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除了自己以外的无数的人,他们加起来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无穷的。所以谦让是必须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有了巨大成绩的人,有了巨大功勋的人,最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什么都不行。不少名人、大人物,就是因为忘记了谦让而跌了跤。

    孔融让梨,威廉不拿10分的硬币而拿5分的硬币都属于在利益方面的谦让,他们失去的只是大点的梨,只是5分硬币,而得到的却是美誉,不自私,有教养。孔融成了中国人的榜样,威廉成了美国第九届总统。这些事实都说明谦让孕育着巨大的成功和利益。不是有大智慧的人是看不到的。

    有些人,言不让人,利不让人,结果往往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成事除了靠自己,还必须靠众人。靠众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众,要得人心。而谦让,遇事的谦让,“虚心以纳下”,遇利的谦让,“散财而得众”,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问?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里的“让”就是指谦让。可见谦让之美可以修身正人。谦让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也丰富了生活的色彩。明朝时,河南洛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做事,一天,接到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发生争执,让他出面干涉。董寄诗一首云:“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觉得有道理,照办。邻居受教育,也主动退让。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两墙之间成了一条通道,被称为“仁义胡同”。

    谦让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人的修养,道德,气质和风度,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明的程度。古人言:“富润屋,德润身。”富贵钱财只能装扮人的外表,道德品质才能修人的内在。

    大多数不懂得谦让的人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谦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我谦让别人,别人能谦让我吗?”其实,谦让的智慧正蕴藏在其中。因为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谦让过的人们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是对你谦让别人的最大回报。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的,他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济,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怜?同时,谦让还可以让你在默默静闻之中竖立起人生的高尚品质,甚至让你得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躬耕南阳的诸葛亮,以德才扬名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的谦让,让来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也让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赞歌。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诸葛亮没有接受刘备临本崩之重托,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忠心耿耿辅佐刘禅。他的谦让,让出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蔺相如凭口舌之功而位居廉颇之上,面对廉颇咄咄逼人的责难,他选择了谦让。他这一让,让出了“负荆请罪”、“将相合欢”的美名,更让出了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崇高境界和宽阔的胸怀。“孔融让梨”妇孺皆知,孔融的让,让出了一本千百年来公民道德教育的活教材。雷锋的让座,让出了一种精神,让出了一种高尚的风格,让出了一股助人为乐、诚信明礼的社会风气,让出了一个个和煦的三月春风。

    相反,如果不讲道德,而不择手段的竞争,留下的只有骂名。为笼络人才,曹操不是抢来了徐庶吗?可面对无德之辈的曹操,徐庶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为其效半点力。可见,谦让更显英雄本色。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深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现在已经到了竞争的时代,竞争所依靠的恰恰是智慧,是人才,是群体。要使人才发挥优势,必须得其心,这就必须尊重人才。一个趾高气扬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才向他靠拢的。正如《战国策》中郭隗所言“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只有谦让才能得人才、团结群体、调动一切人的智慧。得到高智商人的支持,得到群体的支持,才能想在别人之前,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做人绝招:

    有些人,言不让人,利不让人,结果往往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成事除了靠自己,还必须靠众人。靠众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众,要得人心。而谦让,遇事的谦让,“虚心以纳下”,遇利的谦让,“散财而得众”,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五、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待人处事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漩涡,就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

    一位老大爷骑车,被从路旁小胡同中冲出来的一个骑车女孩撞倒了。那个女孩对着倒在马路上的老人大声埋怨:“你骑车也不瞅着点儿!”路旁行人看不惯,纷纷指责那女孩:“别说是怨你把老大爷撞倒了,就是你没责任,你不也该先扶起老大爷看撞着哪儿了没有?”说得那女孩不得不过去扶起老大爷,小声说:“对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动活动,说:“疼点没事儿,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没撞着哪儿就快走吧!”女孩惭愧地走开了。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分歧,你是宽容他,还是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就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将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人要能站到高处,往开处想,便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看着像是“窝囊”,其实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带来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另外,原谅人不等于窝囊。只要是这亏吃在明处,那就是有意为之的高尚,也就没气可生。

    在电视里,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消费者因在菜里吃出虫子,在商场里买到有杂质的食品,就提出高额索赔的报道。个别消费者,碰到这种情况就像中了大奖,得理不饶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要什么精神赔偿费。是的,消费者是上帝,你应该得到一定的赔偿。但你漫天要价,趁机敲诈,大开海口,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说明你已经丧失了灵魂,只是金钱至上,惟钱是图的表现。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你将情况向商场或饭店反映了,他们也赔礼道歉了,也给予一定的赔偿了,那你也应心平气和了。干嘛非要把你的精神提到那么高度的赔偿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

    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即使在别人理亏时,你在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你势弱,你想他会怎么对待你呢?因此,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安徽籍男子刘某在急匆匆上厕所时,不小心把尿液测到李某的裤子上,李某借此大作文章,在刘某赔还他新裤子以后,还借口遭晦气,不停地大骂刘某,找来人对刘某拳打脚踢,并勒令刘某作进一步的赔偿,因此触犯刑法被警方拘留。

    刘某因不小心把尿液溅到李某的身上,这本来是一件小之又小的事,而且刘某也因此向李某道过歉,并主动提出愿意赔偿新裤子。但李某却得理不饶人,借口被溅尿液沾了晦气,不仅让刘某赔了新裤子,还找人来打刘某,勒令刘某“送两条中华香烟,晚上请兄弟们吃一餐”。把一件本该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小事件,闹得越来越大,最后惊动了警方,落得个“涉嫌寻衅滋事”的罪名被警方拘留。

    英国作家哈兹里特曾经说道:“在所有情况下,凡是我们对某种事物表示出极大蔑视的时候,那正清楚地说明了,我们是感到与它们处在十分接近的地位上。”因此,面对我们讨厌的人,只需消遣几句就行了,不必在言语上或行为上和他们进行无谓的争斗。

    周玲是一家机关单位的老员工,常常以主人翁的姿态自居,在新来的员工面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也常常“自觉”地将手中的活儿分派给新来的同事。同办公室的小刘是一个听话的姑娘,开始时为她分担了不少工作,但时间长了便品出滋味来,只顾埋头干自己的分内事了。这多少让周玲感到失落。小刘能力很强,很快得到领导的重视,并有提拔的迹象。但她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爱在上班时间吃零食,并且不爱整理办公桌。桌上常常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一些文件和书籍。一次,上级领导突击检查,刚好到了她们办公室,并对小刘办公桌的凌乱表示了不满。本来领导只是批评两句,可周玲听了却如得圣旨,逢人便说小刘的毛病,甚至一度在总经理面前作文章。自然这些话都免不了传回小刘的耳朵里。小刘明知自己有错,只得忍气吞声、发奋工作,以排除那件事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日子久了,人们便淡忘了小刘往日的小缺陷,开始瞩目她日渐突出的成绩。很富戏剧性的是,半年后,小刘被提拔为周玲的顶头上司。周玲的处境可想而知。

    所以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你给别人留余地,将来别人也一定会给你留余地的。

    做人绝招:

    人要能站到高处,往开处想,便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看着像是“窝囊”,其实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带来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

    六、礼多人不怪

    自古以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里的“礼”代表的是“礼貌”、“礼数”、“礼仪”,而非一种法制制度!人在少年时代,经常听人这样说:“这个孩子真懂事,真有礼貌。”此时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觉得很自豪,因为从一个孩子身上,能看到他的家长是否具备礼数。长大之后,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一个懂得礼节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建立友情,关系融洽,也不能少一个“礼”字。否则,在为人处事上就不能游刃有余,甚至因为礼数而被师长训斥。

    在职场之中,礼仪则是一个起码的为人准则。这时的“礼”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而非怂恿大家行贿送礼、败坏社会风气。《三国演义》中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同僚之间,就非常讲究一个“礼”字,比如说刘备的三顾茅庐和曹操对关羽的“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这些举动无疑都在其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0年,日本首相吉田茂访美的时候,正值尼克松参加总统竞选。吉田茂想向尼克松表示一下自己的关心,但是,总统竞选之事前途未卜,难以准言。他想来想去买了一个雕刻工艺品送给尼克松,说是请日本国一位有名的雕刻家特意制作的,并告诉尼克松这件艺术品的名字叫“胜利”。尼克松接过艺术品很高兴。吉田茂此时无关紧要说的这几句话,尼克松听了觉得很合他的心意。

    而作为职场中的人们,对那种给自己关心的人,谁都会给予好感并且愿意与之为伍的。同样,一个肯随时关切上司生活的下属,在上司眼中毋宁是最值得给予拔升的部下。因此为人下属者,一定不要吝惜自己这种的礼数,不然纵然你是雄才大略,也不可能发出光芒。

    作为当代人,更需要一些礼节礼仪的,因为它能衡量一个人素质品德的高低。许多时候,礼节不到,就会遭人非议,还会落得个没有家教的骂名。小时候,父母叫我们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说话不能大声;递烟要用双手,递完了要迅速的帮人家点火,点火时,手不能颤,火苗要刚好;吃菜要等长辈先伸筷子,自己才能吃;喝茶喝酒,不能大口,只能用嘴轻泯,不能出声……这些都是一个做人的基本礼仪,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人处事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一个人内存修养的标准。

    礼具体到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就显得很具体,很简洁。如,在公司里上班,职员必须仪表端庄、整洁。与同事或上司握手时用普通站姿,并目视对方眼睛,握手时脊背要挺直,不弯腰低头,要大方热情,不卑不亢。伸手时同性间应先向地位低或年纪轻的,异性间应先向男方伸手。进入他人房间的时候,要先轻轻敲门,听到应答再进。进入后,随手关门,不能大力、粗暴。进入房间后,如对方正在讲话,要稍等静候,不要中途插话,如有急事要打断说话,也要看住机会。而且要说:“对不起,打断您们的谈话”。递交物件时,如递文件等,要把正面、文字对着对方的方向递上去;如是钢笔,要把笔尖向自己,使对方容易接着;至于刀子或剪刀等利器,应把刀尖向着自己。拜访师长的时候,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如果双方有约,应准时赴约。万一因故不得不迟到或取消访问,应立即通知对方。到达拜访地点后,如果与接待者是第一次见面,应主动递上名片,或作自我介绍。对熟人可握手问候。如果接待者因故不能马上接待,应安静地等候,有抽烟习惯的人,要注意观察该场所是否有禁止吸烟的警示。如果等待时间过久,可向有关人员说明,并另定时间,不要显现出不耐烦。与接待者的意见相左,不要争论不休。对接待者提供的帮助要致以谢意,但不要过分。谈话时开门见山,不要海阔天空,浪费时间。另外还要注意观察接待者的举止表情,适可而止;当接待者有不耐烦或有为难的表现时,应转换话题或口气;当接待者有结束会见的表示时,应立即起身告辞。

    在我国古代,礼不但是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且还是官场中的一场制度。因为礼能使贵贱有差,长幼有别。贫富尊卑都有与其等级相应规定的礼仪。所以,在古代天子穿戴红色的龙袍,诸侯穿戴黑色的袍子,大夫穿裨衣,一般士人穿戴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和衣服。士人以上就必须用礼仪与音乐来节制,庶民百姓就知心朋友遵守法度。

    古代君王提倡的“礼”还是一种治国方略。因为古人相信,治理国家的人,确立礼义可以称王于天下,确立食用可以称霸于诸侯。古代君臣提倡用礼仪治理国家,不用其他东西去伤害它。做不合礼仪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而夺取天下,仁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古人认为礼达到了最完备的程度,就能使感情和礼仪形式两方面充分表达出来,建立完美的礼制并以它作为规范万事万物的最高准则,天下事物没有能使它增减的。礼的根本和未节互相衔接,终结与起始紧相呼应;礼的制度极为完备,因而等级区别明确;礼的制度极为严密,因而是非标准严明。天下诸侯,遵从礼仪的就能得到治理,否则就会陷入混乱;遵从礼仪的就安定,否则就危险;遵从礼仪的方可存在,否则就会灭亡。

    在当代,我们所讲的礼仪多是从修身齐家上讲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良礼仪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否则,就会招来不快。

    三国时期有“凤雏”美誉的庞统刚出道时四处碰壁,先是在孙权处求职被拒,后又被刘备以一个小小的县令职务随便打发。为什么?就是因为庞统自视甚高,不讲职场礼仪修养。在孙权面前夸夸其谈,还顺带贬了孙权器重的周瑜,惹得孙权不快;在刘备面前,他也是长揖不拜,给人非常不懂规矩的感觉。若不是他后来耍了点小伎俩得以才华展露,他就一辈子在小县令的岗位上郁郁寡欢吧。虽然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讲究自由和个性,但只要在职场之中,就必须讲究等级尊卑和职场修养,因为无论是在领导眼中还是同事眼中,自以为不拘小节、不懂礼貌和礼数的家伙,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特别是在面试的时候,礼貌不到位,你就会因为第一印象太坏而失去入选的机会。

    做人绝招:

    作为当代人,更需要一些礼节礼仪,因为它能衡量一个人素质品德的高低。许多时候,礼节不到,就会遭人非议,还会落得个没有家教的骂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