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2-杀死亲生儿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莽为了他朝思暮想的皇位,可以说是“大义灭亲”地逼迫自己的亲儿子自杀。

    大义灭亲

    公元前8年,王莽刚刚38岁,就被升为大司马。他平素一向尽力表现出仁义礼孝、忠君爱国的样子,希望博取皇帝和朝臣们的尊敬与信任。旁人也确实都被他表面上做出来的样子骗了,认为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君子。

    然而,信任他的汉成帝去世后,哀帝即位,任用了新外戚傅、丁两族,王莽的大司马之职刚当了一年,就不得不被追让位给丁氏。王莽于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南阳,积极结交地方上的士大夫,准备东山再起。

    但就在他家居之时,他的家人却又出了问题。他的二儿子王获,意外之下杀死了一个奴隶,这种事在当时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要知道那个时候,官宦世家都养着很多奴隶和婢女,尽管皇帝有严令,不允许任意杀害奴隶,但是在大家族里死一两个奴隶实在不是什么大事。可是王莽为了博取自己的好名声,却对自己的儿子痛加斥责,而且还命令儿子王获自杀给那个奴隶偿命。

    王莽这样“大义灭亲”的举动,虽是小题大做,却果然如愿地为自己赢得了极好的声誉,朝野上下对他是一片赞美之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汉哀帝只好恢复了王莽的官职。于是,他踏着亲生儿子的鲜血,重新登上了大司马的高位。

    第二个儿子的鲜血

    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汉平帝即位,平帝的皇后就是王莽的亲生女儿。平帝年幼,王莽从此得以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还怕有其他人来争夺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卑鄙地用计排挤了平帝的母亲卫氏一族,不许平帝的亲生母亲和小皇帝见面,也不让卫氏族人到京城来。他的大儿子王宇很担心汉平帝长大后怨恨王莽造成自己骨肉分离,从而迂怒于王氏一族,甚至要王氏后代遭受灭门之祸,一直为此而忧心忡忡。可他知道,父亲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劝说。为了避免日后的灾祸,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但他却绝对没有想到,这条“妙计”一出,就搞掉了自己的性命。

    为了这件事,王宇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吴章和妻子的哥哥吕宽商议计策。吴章知道王莽迷信鬼神,就出主意说,把狗血洒在王家的大门上,让他感到害怕,吴章再去借机说天神之意是让王莽迎接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入京,还政于卫氏一族。王宇也认为这个办法行得通,就让吕宽赶快去办理。于是这三个人分头行动,吕宽趁着夜黑人静的时候,把狗血淋在王莽府门上,随后慌慌张张地就跑开了。不料王莽的门吏竟然看见了他,还认出这黑影是吕宽,就禀告了王莽。王莽听说此事,连夜审问吕宽,吕宽又供出了王宇。

    王莽面对自己的亲儿子王宇,气得眉毛倒竖。他呵斥王宇,问是谁指使的,谁是主谋。王宇战战兢兢地供出了老师吴章。他以为父亲这一次大发雷霆,一定会重重处罚自己的。可他万万也没想到,王莽问完话后,什么也没再说,只是冷冷地跟他说:“你自杀谢罪吧!”说完就走开了。王宇实在想不到父亲竟然如此绝情。逼着儿子自杀后,王莽又杀掉了吴章。然后,他决定一不作、二不休,又将屠刀伸向了卫氏一族,杀尽了除平帝的亲生母亲以外的所有卫氏亲族,还把王氏一族内与自己不和的亲属,全都扣上通谋卫氏作乱的罪名,杀了个干干净净。朝中大臣也被他借此机会铲除异己,死掉了许多人。这一次,王莽的“大义灭亲”又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王宇的鲜血让他荣膺了“宰衡”的称号,得到了“九锡”的待遇,荣耀显贵,无可比拟。王莽踏着两个儿子的鲜血,一步步登上日益升高的台阶,平步青云。公元8年,他成功地篡夺了刘氏的汉室江山,坐上了自己所建立的新朝的龙椅。

    第三个儿子的死

    然而,因为是靠阴谋夺位,他也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篡夺他的宝座。王莽共有四个儿子,王宇、王获被他逼死后,另外一个儿子被吓疯了,他只好封仅剩的一个儿子王临为皇太子。王莽连续诛杀了两个儿子,妻子为此而哭瞎了双眼,王莽就让王临来侍奉母亲。王莽的妻子有个侍女叫原碧,曾经与王莽私通,这时王临来到后宫时,也和原碧勾搭在一起。日子久了,王临害怕自己的丑事被父亲知道,就和妻子密谋杀掉王莽篡位。可是在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前,王莽就发觉了这件事,废掉了王临的皇太子之位,并把他撵出京师。第二年,皇后病危,王临写信给母亲,说皇上对子孙太苛刻,大哥、二哥都是三十岁时被父亲逼着自杀了,就不知道自己今年也已经三十岁了,能否保得住这条性命。正巧这时王莽来探视病危的皇后,见到了这封信,顿时震怒异常。皇后一死,他就拷问原碧,问出了她和王临私通的事。王莽怕家丑外扬,竟把参与审问的官吏一同处决,并勒令王临自杀,王妻也被逼自尽。

    为了皇位,王莽不惜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中恶毒残忍的本性。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杀了,还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呢?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但像王莽这样杀子杀婿的,倒真是不多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