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幄奇谋:刘基-应天谋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刘基同时接受朱元璋聘请的还有宋濂、章溢、叶琛三人,此三人加上刘基号称“浙东四贤”。其他三人已经先行抵达金华,专候刘基到来相聚,然后再北上赴应天。四人会齐后,由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亲自护送去应天。四人到达应天后,受到最隆重的接待。随后,朱元璋便亲自登门求教天下大势。相见之后,朱元璋提出自己的意图,以天下事相问,宋濂等三人依次谈了自己的看法。刘基最后陈述了他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罢大喜,赞叹不已,认为自己是汉高祖得到张良,刘备遇到诸葛亮。此后,朱元璋便把刘基当做自己的第一谋士,而刘基也倾心辅佐。

    刘基来到应天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朱元璋规划他夺取天下的征伐大计。据说有一天,刘基去见朱元璋,正赶上他在吃饭,朱元璋便要刘基以吃饭的筷子为题赋诗一首。刘基才思敏捷,随即口占两句“一对湘江玉并春,二妃曾洒泪斑痕”。朱元璋听罢,面露不屑之意,认为此诗秀才气太重,紧接着刘基又吟两句“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朱元璋听罢大喜,留侯就是汉朝开国第一谋士张良,而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起自布衣的农民起义者,朱元璋又处处与汉高祖相比,如今他得到了自己的张良,怎么能不高兴?从此他对刘基大加信用,而刘基也确实起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的作用。

    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之后,刘基为他规划了以后发展的蓝图。刘基认为,要夺取天下,必须先剪灭江南群雄,方可北上灭元。元朝各路官军个个心怀鬼胎,只知道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会南下进攻。而江南群雄中,他主张先灭势力最强的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次是方国珍,福建和广东的割据势力可以传檄而定。他劝说朱元璋,陈友谅野心勃勃,且地广兵强,然而此人挟持君上,专权欺主,而且国内民心不附,将士离心,虽然外表强盛,但实际很虚弱。这就好比要擒获猛兽,就要先擒住最凶猛的,其他的就会胆战心惊,也就很容易擒获了。而且灭掉陈友谅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又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为北上攻元打下基础。等到攻灭陈友谅之后,再取张士诚就易如反掌。张士诚这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在进攻陈友谅的过程中,他只会据地自保,而不会发兵与陈友谅夹攻,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灭掉张士诚。陈友谅和张士诚既平,其余之人不过数月就可以拿下。南方平定后,再挥师北上,攻取大都,席卷中原,此后出兵川蜀,则天下平定,帝业可成。刘基的一番论述确实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令朱元璋茅塞顿开。他决定采纳刘基的计策,先攻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这样,朱元璋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而此时的陈友谅,势力也正迅速壮大。他既有问鼎天下的实力,也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至正十八年,陈友谅连续占领安庆、洪都、抚州、吉安、建昌、赣州,并且分兵出福建,取得邵武等地,声势大振。至正十九年,陈友谅挟其主天完皇帝徐寿辉至江州,骄横无比,自称汉王,置官署,封群臣,诛赏任自为之,丝毫不把自己的皇帝放在眼里。朱元璋要想吞并天下,就必然与他发生冲突。两雄相争,难免一战,且彼此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因池州战败,亲率大军进攻朱元璋。汉军进攻应天门户——太平。因寡不敌众,守将花云力战不屈而死。著名的京剧曲目《战太平》便由此而来。陈友谅占领太平,前锋直抵采石矶,此时他认为取应天如探囊取物,便想自立为帝,完成他的皇帝梦。有此想法,他便欲弑主。经过一番准备后,陈友谅以奏事为名面见天完皇帝徐寿辉,暗命卫士以铁锤猛击徐寿辉头部,然后以皇帝暴疾而崩布告军中。杀掉皇帝后,陈友谅消除了称帝的最后障碍,便于采石矶的五通庙称帝自立,行即位礼,国号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并屯重兵于采石,遣使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一时应天大震。

    应天城内的朱元璋闻听此信,确实大出意外,陈友谅大兵已至采石,兵锋直指应天。朱元璋问计于文武,文官武将各执一词,有人主张投降以保全实力,有人主张退保钟山等待寻求有利战机,有人提出决一死战。这时只有刚刚出山的刘基默不作声,静静地听着诸将的议论。朱元璋听了诸将的意见,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见刘基一直沉默不语,便请刘基入内室问计。刘基来到内室后,斩钉截铁地对朱元璋说:“先斩杀主张投降和退保钟山的人,才可以破敌。”朱元璋立即向他询问破敌之策。刘基徐徐说道:“陈友谅杀害他的君主,自己篡权称帝,骄横无比,他内心一直没有忘记吞并我们。如今他气势汹汹,率大军占领太平,顺江东下,这是在向我们示威,逼迫我们退让。我们坚决不能让他得逞,只有抵抗到底这一条路。”然后刘基接着说:“陈友谅虽然兵将强悍,但是他们千里行军来进犯我们,将士必然疲惫不堪,这是他的一个不利条件;陈友谅杀害自己的皇帝来进犯我们,这是不义之举,不得民心,这又是一个不利条件。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等他的大军深入后,我们布置伏兵进攻,必胜无疑。这一场战役对我们意义重大,不可轻视啊。”朱元璋本来就不满诸将的意见,听了刘基的话,正中下怀,更坚定了他抗击的决心。于是他采纳刘基的计策调兵遣将,做好了迎战准备。他急调徐达和常遇春立即自池州返回应天听候调遣;驰谕胡大海率军进攻信州,以此来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又授计康茂才,以诈降引诱陈友谅向应天进攻;冯国胜等率五翼军埋伏于石灰山(即幕府山)一侧;徐达回来后伏兵于南门外;杨璟驻兵于大胜港;张德胜与朱虎率水师出龙江关外,策应诸路;朱元璋本人亲自在卢龙山督战。并约定信号,发现敌军举红旗,举黄旗时则伏兵齐出,四面进攻。一切准备就绪,单等陈友谅进攻了。

    果然,陈友谅在称帝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要夺下应天,一统江南。此时他的旧相识康茂才约定作内应攻破应天,陈友谅闻听大喜,相信了康茂才的话。他亲率大军自采石矶来取应天。他的大军来到应天城外时,没有发现自己的内应,心里怀疑中计,但自恃兵力强盛,便继续前进,慢慢地进入了朱元璋的埋伏圈。此时,朱元璋军中已经举起红旗,单等陈友谅完全进入埋伏圈。陈友谅大军果然进入伏兵之处,朱元璋军中黄旗举起,伏兵四出。此时,大江之中,朱元璋的水师也出来助战,陈友谅顾此失彼,面对朱元璋的埋伏束手无策。此时,原约定来援的陈友谅的五弟也败于龙江。无奈之下,陈友谅只得弃大军,自己乘小船逃回江州老巢。采石一战,朱元璋大获全胜,稳定了应天根据地。采石大战,可以说是刘基归顺朱元璋之后的第一次亮相,无论是战前力主迎敌,还是战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都显示了刘基的非凡魄力和智慧以及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次战役的大获全胜巩固了朱元璋的应天根据地,这对朱元璋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刘基日益受到朱元璋的赏识和信任,在军中的威望也日益提高。战斗结束后,朱元璋要用克敌之赏来奖赏刘基,刘基却坚辞不受,这更赢得了诸将的尊敬与信任。

    采石之战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执行刘基的征伐策略,亲自率领徐达和常遇春等大将,在刘基的陪同下,进攻陈友谅。在刘基的谋划下,大军一路夺安庆,取江州,直逼洪都。就在攻取洪都的关键时刻,刘基的老母病故。依照封建礼法,父母身故,做儿子的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以尽人子之道。此时的刘基听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悲痛万分,老母身故,抱恨终天,恨不得立即回家为母亲守制。但是,洪都城旦夕可下,朱元璋又离不开他。刚刚出山,便要离去,他的心中确实矛盾万分,去还是留是个很难的抉择。朱元璋似乎明白刘基的心思,在这进攻洪都的关键时刻,他的确不愿刘基离开,一旦刘基离去,这战争如何进行,战争的胜负也难以预料。朱元璋决定亲自写慰书给刘基,文章写得恳切动人,刘基阅罢,深为感动,他决定留在军中。终于,在刘基的帮助下,大军夺得汉国的门户洪都。夺下洪都后,朱元璋在著名的滕王阁大摆庆功宴,诸将皆开怀畅饮,以庆祝胜利。只有刘基一人内心悲痛万分,老母归天,自己却无法回家为母守孝,实在是不孝之极。在这种情况下,刘基提出要回家葬母。此时洪都城已经攻下,形势有利于朱元璋,他提出这个要求,朱元璋便答应了他,批准他回家葬母。

    大军凯旋之日,刘基回家为母奔丧。葬母之后,刘基依例守制三年。此时他虽然身在青田,却心在应天,时时不忘他为朱元璋设计的征伐大计。而朱元璋在刘基走后,就好像没了主心骨一样,凡事都不敢果断地做出决定,深怕自己的决策不妥,以致坏了大事。由此不难看出,刘基对于朱元璋是多么重要。刘基也的确称得上是朱元璋军中运筹帷幄、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朱元璋的股肱重臣。在刘基守制的一年多里,朱元璋一再写信向刘基询问军国大计,刘基则逐条分析,给出答复,总使朱元璋感到满意。刘基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他运筹帷幄,几乎每谋必中,难怪诸将对他倍加叹服,朱元璋更是倚如腹心,几乎是言听计从。此时朱元璋更感到刘基不在的空虚,虽然可以用书信求教军国大事,但是毕竟路途遥远,缓不济急,对一些重要军情不能够及时拿出对策,这给朱元璋带来很大不便,因此他派人敦请刘基早回应天。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又一次派人送信给刘基,信中表达了朱元璋对刘基的期盼,希望他早日返回应天。信中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反映了朱元璋对刘基的信任与依赖,反映了朱元璋因为刘基不在身边,对军政大事拿不定主意的那种焦急心情。刘基终于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打动,为了不辜负朱元璋的一片盛情,刘基提前结束守制,返回应天。刘基回到应天以后,朱元璋更加信任他,继续他征伐四方、一统海内的大业。

    朱元璋在此时虽然占据应天,但是名义上仍然是龙凤政权的属臣。此时龙凤皇帝韩林儿已经在元军的进攻下失去东都汴梁(今开封),退保安丰,形势岌岌可危。而这个时候龙凤朝廷的丞相、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也已遇害,元朝大军包围安丰。小明王韩林儿无计可施,日夜啼哭,只得派人赴应天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作为小明王所封的江南行省平章事、吴国公,有义不容辞的救护责任,再说这样也可以获得救主的美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朱元璋拒绝了刘基的建议,亲率大军迎小明王于滁州,供奉甚厚。而此时陈友谅一刻也没有忘记采石之战的耻辱。为了一雪前耻,夺回洪都,陈友谅趁朱元璋救韩林儿之际,亲率大军来攻洪都。这就引发了吴汉双方决定性的战役——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起倾国之兵来取洪都。陈友谅的水师,有巨舰百余艘,号称“楼船”,大的可容三千人,小的也可容两千人。陈友谅自以为必胜,载着百官家小,空国而来,大军号称六十万,于当年的四月二十三日直抵洪都城下,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序幕。洪都守将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一面率军奋力抵抗,一面派人赴应天求救。

    八月二十九日,朱元璋亲率二十万大军来援。两军相遇在鄱阳湖中,大战四天不分胜负。这四天中陈友谅损失惨重,麾下大将陈普略和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先后战死。同样的,朱元璋的损失也不小。据记载,朱元璋率水军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相持四日,胜负未决,朱元璋心中十分焦虑。看来真是到了性命相搏的时刻,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有必胜的信心。

    这时候,刘基提出“移师湖口”的建议,就是将战舰全部转移到湖口,封锁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水道,将陈友谅的水师困在鄱阳湖中。朱元璋立即采纳这个计策。九月初二,朱元璋的战舰尾部都升起灯笼,陆续驶往湖口,封住了鄱阳湖进入长江的水道。至此,鄱阳湖成了一只扎住陈友谅水军的口袋。很明显,陈友谅的巨舰在相对狭窄的湖口水面上远远比不上朱元璋的战舰那样灵活有用,所以相持十数日,陈友谅始终不能突破湖口的封锁。这个时候,陈友谅的许多将领提出,放弃水军船只,从陆路返回武昌,整军再战。由于意见不统一,汉军内部发生了激烈争吵,接着,竟然出现了叛逃事件。更要命的是,双方相持日久,陈友谅军中粮食已尽,而派去抢粮的五百艘船又被洪都守将朱文正放火烧毁,陈友谅陷入困境。

    陈友谅粮尽援绝,无奈之下,企图冒死突围,逃回武昌。他亲自带领楼船百余艘奔赴南湖嘴,被此处守军击退而不能通过。于是,只得再转往湖口,准备从此突入长江。朱元璋与刘基指挥各军围追堵截,用火舟火筏冲击楼船。陈友谅舟船散乱,狂退数十里,滞留在湖中。战斗自清晨持续到午后,两军相搏,顺流而下,直至江口,陈友谅遭重兵伏击,中流矢而死。朱元璋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欢呼雀跃,士气大振,更加奋力杀敌。陈友谅大军失去主帅,大溃而散。陈友谅的太子陈善、平章姚天祥被俘,枢密使李才以全部楼船军马来降,朱元璋得人马五万余。汉国太尉张定边用小船载陈友谅尸体及其子陈理星夜逃回武昌。鄱阳湖大战至此以朱元璋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次大战,刘基与朱元璋同船督战,直接参与谋划与指挥,功盖诸将。在大战之前,朱元璋是没有把握的。刘基为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我双方各具优势,敌方的优势是,大军号称六十万,我方只有二十万。水军船舰,敌方高大坚固,连舟布阵,长达十余里。我方小船难以仰攻,故在人力和装备上,我方处于劣势。但是我方也占有优势。首先,我军士气高涨,能够同仇敌忾。敌方已经围困洪都八十余日,死伤惨重,已是强弩之末;其次,敌方战舰相连,虽可以抵挡大江上的风浪,但行动不便。我军舟小体轻,操纵灵活,进退自如;还有就是陈友谅这个人寡恩多疑,上下离心,而我军则上下一心。最后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即敌人的后路已被切断,而且对方空国而来,粮尽兵疲,无援可待。而我方却有应天大后方源源不断的接应。综合起来看,我方的优势多于劣势,因此此战必胜无疑。朱元璋听后,树立了决战到底的信心。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削平江南群雄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次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斗激烈程度与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战争史上也是少有的。此次战争的胜利对朱元璋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最后能够削平群雄,推翻元朝,建立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皇朝,鄱阳湖之战是一场决定性战役。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说的那样,统一天下的大业,是从鄱阳湖大战的胜利开始的,从此以后就没有什么可值得忧虑的了。

    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回到武昌后,立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为帝,但是此时汉国已无实力与朱元璋相抗衡。在鄱阳湖大战的次年,朱元璋采纳刘基之策,溯江而上,率大军直指武昌,张定边战死,陈理出降,汉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灭了陈友谅,大军凯旋回应天,按照刘基的策略,下一步便是全力征讨张士诚。自此以后,劲敌已灭,从征讨张士诚开始,朱元璋与刘基便不再亲自出征了。但是,每次命将出师的用兵部署以及大的战役计划,朱元璋仍旧和刘基密议以后才决定。经常是朱元璋到刘基的住处,或者召刘基入府中,两个人就天下大事还有征讨方略秘密议定,然后由朱元璋向诸将部署,由诸将执行。朱元璋知道刘基的一片赤诚之心,所以无论什么事都要找刘基商量。刘基自己也感到和朱元璋乃是不世之遇,犹如汉高祖之遇张良,也做到知无不言,遇有急难之事,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定,往往能够成功。正因为刘基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自从朱元璋得到刘基以后,每战必胜,每攻必克,遂能扫平群雄,一统天下。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对刘基非常尊敬,常呼老先生而不名。

    江南群雄中在此时能与朱元璋相抗衡的只有张士诚了。灭亡张士诚,早在刘基的策划当中。张士诚在鄱阳湖大战之时,没有答应陈友谅夹攻朱元璋的请求,而是观望不前,失去了消灭朱元璋的最佳时机。而经过讨灭陈友谅的战争,朱元璋声势大振,实力也大大增强。等到陈友谅彻底败亡之后,张士诚才意识到自己的危机,遂派兵进攻朱元璋。这时候发动进攻,非但不能取胜,反而为朱元璋制造了战争借口。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在打退张士诚的进攻后,发布文告,命令徐达等进兵征讨张士诚割据的苏北地区。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苏北之地已全部落入朱元璋手中。随着苏北与淮南之地的失陷,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起兵二十万,向江南张士诚的腹心地区发起进攻。

    至正二十六年,徐达和常遇春先后攻下了湖州、杭州、嘉兴、绍兴等地,十一月形成了对平江的包围。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和李伯升先后投降了朱元璋。但平江城城高墙厚,硬打很难攻下,朱元璋便下令在平江四周筑起长围,在长围上建起三层高的木塔,名为敌楼,监视城中动静,每层敌楼上都装有弓箭火炮,又用巨石炮日夜轰击。朱元璋派人送信给张士诚,劝他投降,降将李伯升也去劝降,但张士诚仍是不降。张士诚派他的弟弟张士信守城,张士信倚仗城池坚固也满不在乎,在城墙上督战时还带着美女与好酒寻欢作乐,结果中炮身亡。

    平江城长时间被围,张士诚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好拼命突围,但没有成功。终于,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城被攻破,其手下守城将领投降,张士诚亲自率人进行巷战,最后见无法挽回败局,下令把户籍图册全部烧毁,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全部分给百姓,然后放火烧死妻子家小,自己上吊自杀,但自杀未遂,被李伯升救下,交给常遇春送到应天。过了几日,他乘人不备,又自缢而死。此后,江南只有方国珍与福建、广东二地没有扫灭,而这些势力根本不足以与朱元璋相抗衡。现在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北伐中原,攻取大都,灭亡元朝。

    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当朱元璋兵临平江,筑起长围,张士诚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时候,朱元璋又在十二月派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的銮驾至应天,当小明王在瓜步乘船渡江时,廖永忠派人把船凿沉,小明王韩林儿和他的家属都成了江中冤魂。

    廖永忠此举实是受了朱元璋的指派。以前朱元璋要发展自己需要打着龙凤皇帝的招牌,用恢复大宋江山为幌子,收买人心。等到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几年来,朱元璋按照刘基为他指定的征伐大计,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已经被消灭,张士诚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朱元璋下一步就要自己当皇帝,这时候小明王就成了他的一个障碍,除掉他是必然的了。小明王既死,龙凤政权也就不存在了,龙凤年号也自然废止,于是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七年称吴王,改当年为吴元年,这离他登基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了。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按照刘基制定的“征讨大计”,几乎同时进行了南征和北伐。

    吴元年九月,当朱元璋攻克平江后,随即兵分两路进攻方国珍。当时的方国珍已是惶惶不可终日,一筹莫展。他感到自己已是穷途末路,便搜集珍宝,征集海船,准备全家入海逃跑。朱元璋见方国珍不可理喻,便在九月派兵进占台州和温州,派汤和率大军攻打庆元,方国珍逃入海中,汤和率军追击,大败方国珍于海上。十一月,朱元璋又派廖永忠率舟师入海,与汤和合击方国珍,方国珍纳款投降。

    吴元年十月,在平定方国珍时,朱元璋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率军征讨福建的军阀陈友定。陈友定虽然割据福建,却是大元朝的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闽中八郡皆属他管辖。他是元朝真正的忠臣,屡次为缺粮的大都从海上运粮,大受元顺帝的嘉奖,命他总领福建。这时候福建与朝廷的联系已经隔断,陈友定成了福建的土皇帝。

    这次朱元璋派军南征陈友定,一路上势如破竹,陈友定的部将纷纷投降。十二月,朱元璋又令汤和与廖永忠等人率舟师自庆元取福州。到了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建宁,进围延平,陈友定服毒自杀未死,俘送应天,不久被杀。此后福建的各路州县相继投降,福建平定。

    福建平定后,朱元璋继续南征。这时除了四川的明玉珍,云南的梁王有相对孤立的割据政权外,两广还未平定,但是这些力量比较分散,不能阻挡朱元璋。很快朱元璋便夺取了两广之地。

    此时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实现刘基为他设计的蓝图中最重要的一步,北上灭元。这个时候,元朝统治集团更加腐败不堪,内部倾轧,军阀混战,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丞相脱脱被贬杀后,元顺帝失去约束,更加怠于政事,皇太子掌握政权,与元顺帝又发生冲突,几乎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自从脱脱死后,元军更是不堪一击,只有依靠各地军阀来镇压农民起义。此时,依靠地主武装起家的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人迅速崛起。可是这几家各怀鬼胎,都想保存实力,壮大自己,四家争权夺利,相互攻伐不已。与此同时,宫廷内部的争斗也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朱元璋开始进行北伐。

    吴元年十月,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率大军二十五万北伐。朱元璋在和刘基商定之后,提出了北伐的具体方案:先攻取山东,打掉大都的屏障;再回师河南,斩断大都的羽翼;攻取潼关坚守,不让陕西的元军出关;这时候再进军大都,大都就成了一座孤城。攻下大都后,再派军从潼关进攻陕西,这样关陇、云中、九原就可以席卷而下。刘基在这个时候一再提醒朱元璋,此次北伐是吊民伐罪,推翻大元朝廷,一定要申明军纪,不可滥杀无辜,最重要的就是平定中原,使百姓生活安定,同时他还提出,为了争取中原百姓的支持,北伐还要宣传光复汉室江山的意义。

    按照计划,北伐的第一步是攻取山东,徐达率军抵达淮安,派人招抚,元朝山东守将或降或逃,山东平定。接着进军河南。徐达亲自率军进攻北宋旧都东京汴梁,元朝守将左君弼等投降。这时候的朱元璋已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应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改元洪武。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北巡汴梁,准备进军大都。此时的大都已成了孤城一座,李思齐被困在陕西,王保保战败于河南,大都彻底失去了外援的支持。同时明军在河南也取得大胜。北伐大军随即在德州会齐,步骑舟师沿运河北上,直取直沽。元守将纷纷逃遁,大都震动。当明军进抵通州时,元顺帝率太子后妃开德胜门北逃上都。八月初二,徐达率北伐大军进入大都,至此,统治中原97年的元朝终于被推翻。元朝被推翻后,朱元璋在刘基的策划下,派大军开始了清除各地残余势力的战争,取得全国的统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