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习惯左右孩子一生-好学——多走一步就是天堂(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的同伴说:“图德,别开玩笑了!你不会不知道这里冬天到处都是冰,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图德脑中突然有了一个很棒的想法,兴奋地对朋友说:“我有个很棒的主意!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些冰收集起来,然后把它们运到炎热的加勒比海的港口去销售呢?”

    同伴不敢置信图德竟有这样异想天开的想法,于是嘲笑他:“这太傻了,等我们把这些冰运到那里,它们早就变成水了!”即使听到同伴的打击,图德的目光还是注视在湖面的冰上。

    19世纪初,已经21岁的图德再次找到当年的同伴,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做卖冰的生意,但得到的除了同伴的拒绝外就只有嘲讽。图德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在别人的资助下,花了1万美元将130吨冰用船运往酷热的马堤尼克岛。

    从此之后,图德的生意越做越大,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就把冰的生意做成了全球行业。只要船能开到的地方,图德就可以把冰带到那里,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冰镇饮料、冰藏水果和冷藏肉类的需求。

    19世纪中期,图德把15万吨冰先后装上了300多条大船运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买卖也让图德成为世界冰王和亿万富翁。科学家们因为图德的做法受到启发,进而制造出了冰箱。而当年那个拒绝图德的同伴,依然过着普通的生活,他无法想象,那些曾被他忽视的冰竟然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梦想。

    成功的机遇有时就是眼睛和大脑的距离,假如你用心观察,善于思考,透过事情表象看到背后隐藏的内涵,那么相信成功离你一定不会太远。

    “吸水纸”的由来

    20世纪40年代,德国一家造纸厂正在生产一批书写纸时,一个工人不小心把配方调错了,结果生产出了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这名工人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回到家的他,整日愁容满面,心情恶劣,生活似乎处处不如意。他的一个朋友看到他低迷的样子,就劝解他说:“嗨,朋友,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看待这个问题呢?也许你能从自己的错误中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朋友这句不经意的话就像一线火花,在他心中埋下了点燃的引线。

    一天,他惊异地发现那批废纸竟然可以很快吸干手稿墨迹和家具上的水分,吸水性能非常高。这名工人没有放走这个成功的机会,他赶快从老板那里将所有的废纸买下来,然后切成小块,换上特别的包装,贴上它的名字——“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没过多久,这批吸水纸就被销售一空,他又马上申请了专利,开始组织大批量生产,最后成了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

    同一件事情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止一个,也许换一个角度去想,你会有不一样的成功发现。

    水井里的石油

    美国人德瑞克发现了从石油中可以分离出煤油,而煤油可以代替当时昂贵的鲸油。德瑞克肯定这是一个发大财的好机会,可是他面临一个非常严峻和头痛的问题,那就是使用什么方法将地底下的石油采集上来。

    为此,德瑞克先生整日忧烦,想出了很多方法都不可行。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路上心事重重地走着,突然听到附近的一个农户对邻居抱怨说:“我打的水井总是渗入了讨厌的石油,弄得水井根本无法使用。我都要为此头疼死了!”听到这里,灵光一闪的德瑞克先生猛拍一下自己的脑门说:“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办法!假如用打水井的方法在地下钻一个深井,不就可以像抽水一般抽取石油了吗?”

    德瑞克先生欣喜若狂地把自己的设想说给朋友听,结果却引来大家一片嘲笑声。他的想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是无法实现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在意周围讥讽和反对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想法,决定在宾州开挖世界上第一口钻井。

    不久后的一天,德瑞克先生的钻井里终于涌出了源源不绝的石油,他成功了!在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依然在使用着他想出来的钻井方法。

    水井里涌入石油,对农民来说或许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但对德瑞克先生来说却正是他最需要的解决难题的良方。

    成功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在别人的错误与失败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路径。把问题反过来思考一下,你也许会发现失败其实就是隐藏着的成功。

    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

    有一位音乐系的学生新换了指导教授,他总认为这位新教授是在故意为难自己。因为每次他走进练习室,都会发现钢琴上摆着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他跟着这位新教授学习已经三个月了,没想到教授竟然还以这种方式整他。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坐在钢琴前努力奋战,十指按照乐谱艰难地敲击着,以至于连教授走进来的脚步声都没有听到!

    新教授是一位极负盛名的音乐大师,第一堂课他就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说:“试试看吧!”学生在老师的注视下开始弹奏,但是弹出来的声音断断续续、错误百出,乐谱的难度对他而言太大了。教授看着表情生涩僵滞的学生,并没有嘲弄他,而是在下课的时候叮嘱他:“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你回去好好练习!”

    一个星期后,学生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谁知教授把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放在他的面前,说:“弹弹看吧!”根本没有问起上星期的课。学生只好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又过去了一个星期,更难的乐谱又放在学生的面前。像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两次了,这段时间以来,学生每次都因为一份新的乐谱苦恼不已,练习完一份新乐谱,又有一份比它更难的乐谱出现,他怎么样都赶不上教授的步伐。为此,他感到非常的沮丧和不安,终于忍不住向教授提出自己的质疑,问他为什么一直用新乐谱为难自己。

    教授笑了笑,没有回答,然后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了学生,说:“开始弹奏吧!”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把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流畅、精妙!接下来,教授让学生弹奏第二首难度更高的乐谱,学生依然表现出了超高水准。演奏结束后,学生一脸疑惑和震惊地看着教授。

    教授缓缓地解释说:“假如我只是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那么摆在你面前的可能一直就是最开始的那份乐谱,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好的程度!”

    习惯学习最擅长、最熟悉的领域,往往局限了自己的能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向更高更难的部分挑战,总能让我们具有更大的抗压能力。

    高斯智断瓶中线

    高斯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当时不到20岁的高斯,在很多学科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接二连三的荣耀也让高斯成为大家羡慕和嫉妒的对象。几个年轻人很不服气高斯的成功,决心要为难他一下。

    这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冥思苦想出了一道难题。一天,他们在大街上拦住高斯,高声挑衅道:“大家都称赞你是一个聪明人,看你整天手不离书,还拿着一个放大镜东游西逛,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既然那么有本事,你能不碰破瓶子,不拿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

    高斯对于他们无聊的挑衅很厌烦,没打算和他们纠缠。可当他听到这几个年轻人给他出的难题时,又表现出了兴趣。他看到其中一个年轻人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薄薄的玻璃瓶,里面拴着一个悬空垂放的银币,绳子的另一端拴在瓶塞上,现在瓶口被瓶塞紧紧地塞住。他开始认真地想着解题的办法来。

    那几个人给高斯出难题的年轻人,看到高斯眉头紧锁的样子,不禁得意起来。此时,他们所在的地方正是最繁华的大街上,络绎不绝的人流渐渐都聚拢在他们的四周,大家也都想看一看高斯是如何应对这个难题的。其中有些人是为了想看高斯的笑话,希望他在众人面前出丑,有的人则好心地帮高斯出主意,但一会儿就摇头自嘲,根本想不出好的办法来,他们都满怀希望地看着高斯。高斯静静地看着瓶子,不发一言。那几个年轻人自认为高斯解答不出来这个令人叫绝的难题,于是嘲弄地说:“高斯,你智力有限吧!怎么样,解答不出来吧。我看你还是把自己得到的所有荣誉证书拿到大街上当众烧掉好了,以后别再逞能了。”

    这句过激的言语着实让高斯懊恼,但是他努力克制住,不受围观群众嘈杂吵嚷的影响,继续冷静思考。

    这时,高斯无意地抬头看一下耀眼的太阳,突然灵机一动,兴奋地叫道:“我想到办法了。”说完,他就从衣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然后对着瓶子里的棉线照着,几分钟之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人们惊讶地看到随着银币“铛”的一声落到瓶底,棉线被烧断了!

    高斯看着目瞪口呆的那几个年轻人高声说道:“我用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在瓶子的某一点上,经过一段时间,热度很高的焦点穿过瓶子就照射在棉线上,棉线很容易就被烧断了。可以说是太阳光帮了我的大忙。”

    那几个年轻人也不由得对高斯佩服得连连赞叹,围观的人群中更是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很多难题不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要看你有没有发散你的思维,用心思考。还有,解决难题的时候,不但要有一颗冷静思考的头脑,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嘲笑中前进的车轮

    斯蒂芬逊出生于18世纪末英格兰北部的一个村庄。他没有上过学,很小就出来工作。等到他14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带到煤矿上工作,让他成为和自己一样的煤矿工人。

    斯蒂芬逊每天很辛苦地在环境恶劣的煤矿里工作,难以忍受的糟糕条件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能够运煤的机器。

    斯蒂芬逊听说英国人特勒维制造火车的事情之后,对他的蒸汽机车非常有兴趣,于是他不辞辛苦地找到特勒维,但是却遭到了拒绝。斯蒂芬逊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更加用心地思考和观察。他不住地问自己,深井里的水可以在蒸汽机的运作下很快地抽上来,而特勒维制造的机器竟能拉动十几吨重的东西,这么大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终于有一天,斯蒂芬逊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悟出了这中间的奥秘——火车拉得多、跑得快,全靠“大力士”蒸汽机。

    接下来,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斯蒂芬逊为了掌握蒸汽机的原理,战胜无数的苦难和险阻,长途跋涉,步行一千多公里,来到瓦特的故乡苏格兰,在那里潜心学习研究了一年。也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的失败,听过多少人的嘲弄和反对,斯蒂芬逊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在总结和掌握了前人制造蒸汽机车的经验教训后,最终在1814年制造出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布鲁海尔”号。

    1814年7月,斯蒂芬逊进行了第一次“布鲁海尔”号的试车。虽然这辆载重30吨、牵引着8节车厢的火车能在平滑的轨道上行驶而不脱轨,但前进的速度很慢,而且由于没有装配弹簧,火车在运行的过程中震动得很厉害。

    这时,有人讥讽说:“你的火车慢得仿佛一个行动迟缓的人,还没有马车跑得快!”还有的人夸张地捂着耳朵说:“你那个大家伙,中看不中用,声音却比打雷还响,把周围的牛马都给吓跑啦!”原本支持这次蒸汽机车试验的官员现在也开始反对了,他们断言道:“蒸汽机车做交通工具简直是天方夜谭。”

    斯蒂芬逊没有因为这次的打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依然埋头在自己对火车的研究和改进中,并且毫不气馁。10年后,斯蒂芬逊在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线上开始试行他制造的“旅行1号”机车,很多人担心他再次遭遇失败,也有人站在一旁等着看他的笑话。

    斯蒂芬逊沉着地坐在驾驶室里操纵着机车,只见机器发出“隆隆”的声响,火车头的蒸汽引擎里排出了一股股的蒸汽。人们受惊吓地四处躲避,他们以为机车即将爆炸。等了很久,人们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才敢一步一步地走近观看。为了使大家清楚地看到火车和马车的区别,他还特意安排四节由马匹牵引的车厢,上面同时也坐满了工人,结果马车被远远甩在后面。

    成功的机遇往往青睐那些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人们。在阻碍和挫折面前低头的人,永远看不到成功的方向在哪里。

    你会些什么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过目不忘的本事令人啧啧称奇,除了爱好读书写作之外,他还热衷于做其他的事情,涉猎广泛。

    莫泊桑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在第一次见到福楼拜的时候,年少气盛的莫泊桑就傲慢地问福楼拜:“你要做我的老师,那你究竟会些什么?”福楼拜笑了笑,反问莫泊桑说:“你会些什么呢?”

    这时,莫泊桑不禁得意起来,抬高下巴说:“我没有不会的,只要你见过的,我都会!”

    福楼拜不紧不慢地说:“既然这样,你就把你每天学习的情况跟我说说吧。”莫泊桑骄傲地说:“早上,我花费2个小时读书写作,2个小时弹琴练曲,下午花费1个小时跟别人学习修理汽车,剩下的时间用来练习踢球。我通常会在晚上学习怎样制作烧鹅,周末还会去农场种菜。”莫泊桑得意地说完,看着福楼拜问:“福楼拜先生,那您每天的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福楼拜说:“上午,我花费4个小时读书写作,下午我花费4个小时读书写作,晚上,我还是花费4个小时读书写作。”莫泊桑满脸疑惑地问:“除了这些,你就不会其他的了吗?”福楼拜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我想问一下,你有什么特长,或者有一件事情是你做得特别好的呢?”莫泊桑一时哑然。过了一会儿,他反问福楼拜:“那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