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灾害之后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在自然灾害之后,传染病的发病可能呈现一种阶段性的特点。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当其冲的是饮用水和食品的来源遭到破坏,因此,肠道传染病将是在后早期的主要威胁。特别是水源污染和食物中毒,往往累计大量的人口,应是灾后早期疾病控制的重点。

    房屋的破坏使大量人口露天居住,容易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侵袭。但由于节肢动物的数量和传染源数量需要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传染病的发生通常略晚,并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口的过度集中,使通过密切接触的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如果灾害的规模较大,灾区人口需要在检疫条件下生活较长的时间,当寒冷季节来临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将随之上升。

    人口迁徙可能造成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由人口外流引起,但由于病人散布在广泛的非受灾地区之内,这个发病高峰往往难以察觉,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灾区重建开始,外流的灾区人口重返故乡时,将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并往往以儿童中的发病率为特征。

    最后,灾后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平衡重建的过程,这一时期可能要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在这个期间内,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都可能呈现出与正常时间不同的发病特征,并可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