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作品精选集-花前月下,青丝白发:周作人散文精选集(2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

    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

    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十五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附记]

    《周作人书信·序信》:“我希望其中能够有三两篇稍微好一点,比较地少点客气,如《乌篷船》,那就很满足了。”

    夜光珠

    刊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庸报》

    署名知堂

    收《药堂语录》

    焦南浦著《此木轩杂著》卷一有南唐宠姬一则,前半云,”

    宋大将获南唐后主宠姬,夜见灯辄闭目云烟气,易以蜡烛,云烟气愈甚。曰,宫中不点烛耶?答言本阁每至夜悬大宝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李氏一国之主,豪侈如是,其后身羁帝京,日夕以眼泪洗面,运去事往,宜百感之交集也。”

    案此种传说盖古已有之,梁僧宝唱所编《经律异相》卷三十六,杂行长者部树提伽身生人中受天果报二,引《树提伽经》云,

    “进到其户,白银为壁,水精为地,王见水流,疑不得进,树提伽即导王前。户中以黄金为床,白玉为几。树提伽妇有百二十重金银帏帐,端正无双,为王作礼,眼中泪出,王问卿妇见我何不惬,眼中泪出?答言王衣烟气,是故泪出。王言庶民燃脂,诸侯燃蜡,天子燃漆,亦无烟也,何得泪出?提伽答言,臣家有一明月神珠,挂着堂上,昼夜无异,不须火光。”

    《千字文》云,珠称夜光,可知久有是说,而故事实例则或当以此经为最早,六朝译文亦足以称之,自有古艳之色,后世传闻恐从此出,如烟气云云,形迹更甚相似。惟佛经言长者前生布施,身受天堂之供,其事本是神怪,仙人楼居中有此照夜之珠,非但不觉鹘突,且亦自然,今移在南唐宫中,便觉得欠妥帖,至少也须放在汉武故事里才行,盖后世帝王已难该得起此宗珍宝,固不必引清故宫为例证始可知道也。尝闻湖州友人说笑话云,有村妇早起劳作,叹息曰,那得比皇后娘娘快活,此刻想尚躺在蓝夏布帐子里,叫声太监,给我拿个柿陀来吃。大家莫笑村妇以主观描写王家的幸福,读书人想像宫中必有宝贝,亦何尝出三家村见识以外,可知此等处要取舍得中亦殊不易易也。

    中秋的月亮

    刊一九四〇年九月十六日《庸报》

    署名知堂

    收《药堂语录》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账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娑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斲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他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见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

    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回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嗥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他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

    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他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俺的春天

    刊一九二三年二月十四日《晨报副刊》

    署名作人

    收入《自己的园地》

    我在《歌咏儿童的文学》里,最初见到小林一茶的俳文集《俺的春天》,但是那里所选的文章只是关于儿童的几节,并非全本,后来在中村编的《一茶选集》里才看见没有缺字的全文。第一节的末尾说,

    “我们埋在俗尘里碌碌度日,却说些吉祥话庆祝新年,大似唱发财的乞人的口吻,觉得很是无聊。强风吹来就会飞去的陋室还不如仍他陋室的面目,不插门松,也不扫尘埃,一任着雪山路的曲折,今年的正月也只信托着你[6]去迎接新春罢。”

    (后附俳句,下同)

    恭喜也只是中通罢了,俺的春天。

    本书的题名即从这里出来的,下署文政二年,当公历一八一九年顷,是年夏间所记最有名的两节文章,都是关于他的女儿聪女的,今摘译其一部分。

    “去年夏天种竹日左右,诞生到这多忧患的浮世来的女儿,愚鲁而望其聪敏,因命名曰聪。今年周岁以来,玩着点窝螺,打哇哇,摇头的把戏,见了别的小孩,拿着风车,喧闹着也要,拿来给她的时候,便即放在嘴里吮过舍去,丝毫没有顾惜,随即去看别的东西,把近旁的饭碗打破,但又立刻厌倦,嗤嗤的撕纸障上的薄纸,大人称赞说乖呀乖呀,她就信以为真,哈哈的笑着更是竭力的去撕。心里没有一点尘翳,如满月之清光皎洁,见了正如看幼稚的俳优,很能令人心舒畅。人家走来,问汪汪那里,便指着狗;问呀呀那里,便指着乌鸦:这些模样,真是从口边到足尖,满是娇媚,非常可爱,可以说是比蝴蝶之戏春草更觉得柔美了。”

    但是不久这聪女患天然痘,忽然的死了,一茶在《俺的春天》里记着一节很悲哀的文章,其末尾云,

    “……她遂于六月二十一日与蕣花同谢此世。母亲抱着死儿的脸荷荷的大哭,这也是当然的了。到了此刻虽然明知逝水不归,落花不再返枝,但无论怎样达观,终于难以断念的,正是这恩爱的羁绊。

    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这样。”

    书中还有许多佳篇,可以见作者的性情及境遇者,今译录几节于后。

    “没有母亲的小孩,随处可以看出来:衔着指头,站在大门口!这样的被小孩们歌唱,我那时觉得非常胆怯,不大去和人们接近,只是躲在后园里叠着的柴草堆下,过那长的日子。虽然是自己的事情,也觉得很是可哀。

    同我来游嬉罢,没有母亲的雀儿!——六岁时作。”

    “为男子所嫌弃,住在母家的女人,想一见自己儿子的初次五月节[7],但是在白昼因为看见的人太多,如诗中所说,

    (作诗的女人姓名不详)

    被休的门外,夜间眺望的鲤帜!”

    父母思子的真情,听了煞是可哀。能柔和那狞猛的武士之心者,大约就是这样的真心罢,即使是怎样无情的男子,倘若偶尔听到,也或者再叫她回去罢。

    “紫之里附近,或捕得一窠同炭团一样黑的小鸟,关在笼里,这天晚间有母鸟整夜的在屋上啼叫,作此哀之。

    思子之情呵,暗夜里‘可爱可爱’地,声音叫哑了彻夜的啼着!”

    这一首是仿和歌体的“狂歌”,大抵多含滑稽或双关的字句,这里“可爱可爱”兼关鸦的叫声,叫哑一字兼关乌鸦,现在用哑鸦同音,姑且敷衍过去,但是原来的妙趣总不免失掉了。

    “二十七日晴。老妻早起烧饭,便听得东邻的园右卫门在那里舂年糕,心想大约是照例要送来的,冷了不好吃,须等他勃勃地发热气的时候赏鉴才好,来了罢来了罢的等了好久,饭同冰一样的冷掉了,年糕终于不来。

    我家的门口,像煞是要来的样子,那分送的年糕。”

    一茶的俳句在日本文学史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大约也不妨说后无来者的。他的特色是在于他的所谓小孩子气。这在他的行事和文章上一样明显的表示出来,一方面是天真烂漫的稚气,一方面却又是倔强皮赖,容易闹脾气的;因为这两者本是小孩的性情,不足为奇,而且他又是一个继子,这更使他的同情与反感愈加深厚了。关于他的事情,我有一篇文章登在年前的《小说月报》上,现在不复多说;本篇里译文第三四节系从那里取来的,但是根据完善的原本有两处新加订正了。

    北大的支路

    刊一九三六年二月“良友”初版本

    署名周作人

    收《苦竹杂记》

    我是民国六年四月到北大来的,如今已是前后十四年了。本月十七日是北大三二周年纪念,承同学们不弃叫我写文章,我回想过去十三年的事情,对于今后的北大不禁有几句话想说,虽然这原是老生常谈,自然都是陈旧的话。

    有人说北大的光荣,也有人说北大并没有什么光荣,这些暂且不管,总之我觉得北大是有独特的价值的。这是什么呢,我一时也说不很清楚,只可以说他走着他自己的路,他不做人家所做的而做人家所不做的事。我觉得这是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地方,这假如不能说是他唯一的正路,我也可以让步说是重要的一条支路。

    蔡孑民先生曾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那么读书总也是一半的事情吧?北大对于救国事业做到怎样,这个我们且不谈,但只就读书来讲,他的趋向总可以说是不错的。北大的学风仿佛有点迂阔似的,有些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气概,肯冒点险却并不想获益,这在从前的文学革命五四运动上面都可以看出,而民国六年(1917年)以来计划沟通文理,注重学理的研究,开辟学术的领土,尤其表示得明白。

    别方面的事我不大清楚,只就文科一方面来说,北大的添设德法俄日各文学系,创办研究所,实在是很有意义,值得注意的事。有好些事情随后看来并不觉得什么希奇,但在发起的当时却很不容易,很需要些明智与勇敢,例如十多年前在大家只知道尊重英文的时代加添德法文,只承认诗赋策论是国文学的时代讲授词曲,——我还记得有上海的大报曾经痛骂过北大,因为是讲元曲的缘故,可是后来各大学都有这一课了,骂的人也就不再骂,大约是渐渐看惯了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