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解释对他影响至巨的荷尔德林的诗作时,称地球为大地,大地是神圣的,是人的家园,他说:“当大地成为家园时,它向神灵们的力量敞幵。两者是同一回事,并包含着三者:大地本身在神的风暴中在它的基础和深邃方面得到显示。何是这基础与深邃会被掩埋,并与家园的衰畋相一致。这样,大地就成为单纯被利用剥削的地方。当与此相反一一它在真正生活的无私精神中得到显示时一它是神圣的,即神圣的大地。神圣的大地是万物之母,具有深邃性。”海德格尔还曾设想了大地与胜界的争执,并且在《哲学论文集》屮解释了人地因何要奋起莨言“为仆么人地在这种毁灭中沉默?因为没有允许大地去与一个世界争执,因为没有允许大地有存在的真理……我们是杏还能够蜇新寻找大地?”海氏此论,是希望技术时代的人们要为大地着想,并且为大地说话。1936年至1938年,海德格尔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着作《哲学论文集》,指出,“科学的进步将使对地球的剥削和利用,达到今天还无法想象的状况。”岁门曾经尘封了另一个人和另一篇本应视为划时代的着作。
1933年,美国的《林业杂志》发表了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作为《沙郡年鉴》的一部分,全6的出版是在1949年,一良到了本世纪60年代,两方社会幵始的轰轰烈烈的绿色和平运动中,施韦兹和莱奥波尔德的学说才被重新发现。这个壮界上才有了传播幵的莱奥波尔德的声音:“大地伦理学只是扩大了社会的边界,把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包括其屮,或把这些看做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大地。”是的,这才是大地,神圣的万物之母的完整集合。
这个时代,亲爱的读者你就口以驰骋想象了,回溯时间之既往,遥看大地之未来,我们甚至能感觉到大地正在涌现着,它“独立而不待,自然而不刻意,健行而不知疲惫”。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便希望着有一本或几本中国人自己写的关于大地之书的出现。它是知识,使我们不再生活在荒谬中;它透彻着灵性,能让更多的人冷静地对待物质和享受;它将让人们明白“号物之数称万,人居一焉庄子语又在万物居一的位置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蓝天绿地》丛书就是在此时此刻出现的。
在我看来,这套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书是人人可读的,正如尊敬的曲格平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平衡。因此,要逐步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点,即自然不是我们随意盘剥的对象,不是我们无止境地汲取财富的源泉,而是々我们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对自然,我们不能虚妄地征服和战胜,而要精心地加以保护和照拂。”由此幵始,这套科普从书便站到一个具有相当高度的起点上,出版者和编写者的最精心处便是,它幵宗明义又引而不发,把宽阔的想象和求索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丛书的题目依次为:《人类的家园一地球》、《生命的源泉一水》、《地球的外衣大气》、《我们的朋友动物》、《绿色的宝库一植物》、《生存的威胁一一污染》、《永恒的追求可持续发展》。
我说它是幵宗明义的,除了曲格平先生的序言外,还寸以从各卷的幵卷语中得到证实。我们似乎已经很少谈语言风格了,但《蓝天绿地》使我读出了一种比较接近于大地本真的语言,即简单、朴实,没有虚饰,决不奢华。因而,摘录其中的卷首语想来不是一种浪费,你将发现它会把我们带入某种境界,无疑这是清明之境,是大地涌动的声音,因而是“本质的语言”,展示着本质的世界,比如:“可爱的地球,我们的家,它是太阳系的骄子,人类的摇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它奉献出所有的一切无私地哺育着人类。地球只有一个,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有着对地球的来之不易且精当的定位:奉献及无私。对地球而言本来这是不需言说的奉献与无私,今天由人们去言说它,那是因为人类无度的贪婪与索取,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并且极有可能对后人已经无力奉献无法无私了。那么,具体地说,地球的庄严妙相又是什么样呢?《生命的源泉一一水》的幵篇是这样写的:“从太空中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极为秀丽的蔚蓝色球体。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严格地说,地球应该称为水球,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符合存在,而且也证实了人始终不愿意承认的另外一种存在一人类的目光短浅。实际上直到本世纪初,人对海洋的了解且不说与陆地相比了,其至远远比不上对天空的了解。了解总是最少的,不了解总是最多的,这里也包括了造物的神妙。不过,海洋的蔚蓝之海比起大气云海来,从面积而言却只能屈居第二,大气是100免浓浓淡淡、疏疏密密地把地球包裹起来了。庞大而飘逸的大气如在晚上也可视之为我们头顶的星空,始终是人类目光的汇聚之处,神奇与神话的主要源头,《蓝天绿地》丛书中是这样认识大气的,“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极其特殊的一员,这一切都是因为地球拥有一个含丰富氧气的大气层。由于有了这个大气层才使得地球慢慢演变出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大气还像一件厚实的外衣,保护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读者从这一段文字中寸以领悟到的是:在大地之上亦即在天空之下,完整集合的大地的边界,在大气云海之中,而不在从山原野之内,天空和大地始终是在相互观照、融为一体的,丝丝缕缕的气和云,飘飘洒洒的雨和雪贯串其间、循环往复。
如果为着大地而去无畏地与世界争执的语言,不带有大地涌动的节奏、家园衰败的真实,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无法说出大地自己了。因而,在《生存的威胁一一污染》卷首,幵宗明义的语言风格再一次迠示出魅力:“人类来到地球的同时,也把污染带到了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益显着。目前,污染匕严军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蓝天绿地》的语言以及编着者选择的独特的叙述角度,使读者既看见了一个完整集合的大地是仆么样的,也在警醒中顿悟被污染之后的破碎的大地将再有人类家园的事实。如同木书告诉我们的那样,大地的完整集合至少包括着:地的肥沃,大气层的完整,水的充盈和洁净,野生动物的丰富多样,森林及绿色植被的茂盛。这一切环环相扣,链链相结,组成一种美丽而脆弱的平衡,人称生态卞衡,而人便生活在这平衡中间,亨受着平衡的硕果;同寸人的活动又总在影响着此种平衡,如果这样的活动小加节制、不断加剧,那就是破坏了这种平衡。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破坏中发现大地完整性的奇妙的,比如:你污染了水你就得吃有毒的鱼;你砍伐了林木你就会被风沙尘暴埤没;你杀绝了野种你就得走向孤独等等。因而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大地完整的时候,它是平衡的,大地破碎的时候,它是失衡的。关于这一点,在《绿色的宝库一一植物》卷中写到新生的海滩时,丛书有着深刻而形象的描述:
在新生的海滩点,首先前去“定居”的是植物,如盐蒿、獐毛草、大穗缕草、白茅、芦苇等,它们形成的植被巩固了滩地,为人们改造滩地创造了条件。在改造滩地的进程中,大米草抢了“头功”。大米草原来分布在北美洲的海岸,一个偶然的机会它来到了英国的海滩。由于它的耐盐力很强,繁殖生长又非常快,具有快速巩固滩地的能力。英国人在1898年最早利用了大米草,1963年大米草来到我国。
因为是叙述植物,作者没有旁及别类,但这大地一角的海滩却已是饶有趣味的了:它是新生的,即新淤积而成的,它一出现便不是孤立的,它位于水陆边缘,这样的边缘状态极容易发生生命故事,它出现初始便追求完整,植物捷足先登,不过浅海的一些小生物已经蛰伏着也说不定,总之后来便有了芦苇间滩地上的一个个小洞,有了小螃蟹和小泥鳅,随后是野鸭和白头鸟。当芦苇、白茅、大米草长高成为一片绿色风景使荒野骤然生出了寂寞的诗意,并且让沼泽湿地悄悄发育,这一片海滩便可以期待候鸟,丹顶鹤和大天鹅……
完整的大地是一首不言说自己的诗。
那么反之呢?《生命的源泉水》一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件水质与人体健康的实例:我国福建省清流县高坂村总共有10户人家,他们是1965年泉州兴建水库时迁入的,迁居落户后的20多年中全村只生女婴不生男孩,高坂村成了女儿村,人们莫名其妙。以后经环境部门查验得知,问题出在村子里的三口饮用井上,井水是受了镉污染的,人体中镉元素的增加影响了男性精子的活力与成熟。当高坂村村民把家搬到一条天然的小溪旁并以小溪水为饮用水后,便生女也生男了。重金属镉污染了三口井使一个小村子惨雾愁云笼罩了20多年,大地破碎了,心灵也破碎了。
我们怎么能指望大地可以残缺人类反而完美呢?
我是在1997年的“地球日”刚过时读到《蓝天绿地》丛书的,正如丛书中醒目的标题《土地的丧失》、《还我一片蓝天》、《江河的呻吟》等所表述的那样,大地很可能已经或正在失去耐心,这使人忧虑不安。
我们都知道,“地球日”是从美国走向世界的。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各地,环保主义者幵始为忍无可忍的水与空气例污染而呐喊,在纽约,人们穿着防毒面具走过第五大街,在佛罗里达,大学生们举行模拟审判,宣布雪佛莱汽车公司犯有污染空气罪,并以铁锤将一辆“雪佛莱”汽车处以“死刑”。“2500多万美国人在2000多所大学校园,1万多所中小学及2000多个社区参加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球日盛会。从此,环境与生态这两个词汇深深地镶嵌在美国文化之中。第二年,美国国会设立了环保署,并于1971年通过了空气清洁法案和水清洁法案。”
《中国环境报》1997年4月26日
27年过去了。每年都有一个“地球日”,每年地球的环境状况都在恶化之中,中国地质学会在日前公布的一份材料中称地球是“不幸的地球”,而在这“不幸的地球”上的“幸运的人类”还在继续加深加重地球的不幸:
据最近的资料说,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有害废物高达3.3亿吨,其中美国及另外一些发达国家是有害废物的主要生产国,并输往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铅为200万吨,砷78000吨,汞11000吨,镉5500吨,超出自然背景值2030倍。在先行污染了陆地、天空之后,海洋污染正与日俱增,世界每年倒入大海的船舶废物为640万吨,扔进大海的塑料集装箱500万个,排入大海的石油约2000万吨,油船漏油40万吨。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枳的速度增大。
如果说地球环境的祥和、平衡有赖于大地的完整的集合的话,那么我们今天面临的却是全面的破坏和消解,也就是所有生态场所的分崩离析。要而言之,全世界的森林一一所剩不足28亿公顷的森林一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大面积的被毁不仅大大降低了空气的净化,也致使全世界至少9亿人暴露在对健康有害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超标的环境中。地球上每过去24小时便有150?200种生物物种灭绝,12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城市和农村,14亿人的生活中没有污水排放装置,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化学杀虫剂使用量超过270万吨,世界捕鱼量已大大超过一年1亿吨的上限,40多种鱼类因捕捞过度而濒临消失。全世界每1分钟便有总数为日.5万吨的有毒废水排往江河湖海,水源污染使地球上平均每天25万人死于非命,占人类总数7096的人饮用不洁水。如此这般的所有问题,中国均不例外,甚至在有的方面更严重,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如中国这样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作为一个巨大的分母,中国在人均数上的资源分配便显得少而又少了,从耕地到水到森林到矿产莫不如此。国家林业部最新的公报说,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之中,也就是说较之前几年的2100平方公里又增加了每年3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化扩展速度。
水利部最近公布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3年对七大河流域的调查获得的100多万个数据,对全国评价的近10万里长的河流中,被污染河长己占半数。其中有4万公里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400公里鱼虾绝迹,90以上城市河段污染严重,主要湖泊的26先已达到负营养化,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流域水环境总体上出现区域恶化的现象。
对上述种种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蓝天绿地》丛书所取的是直面现实的态度,作者是这样写长江的一一既有历史和地理知识,又有浓缩了的人文景观,更有警醒之词一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沿江风景秀丽、江山多娇。自古以来,长江就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千流长.6300公里,流经10多个省、市、自治区。大自然赋予长江丰富的水量和优良的水质,在我国水资蒙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以上。但目前,这条伟大的河流也遭受了文明的、虐待;长江两岸林立的工矿企业,把这条养育千贫万人的河流当做大阴沟,每天把近亿吨污水无积地排放到这条河流中……到目前,全流域水质符合地面、类标准的仅占42趴属于、类的已达29无。滚滚东流的长江,在接纳了沿岸城市的数百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后,带着污染的重负,喘息着奔向大海。
书中关于1400年前赵州桥的叙述角度也颇有新意:这是位于河北省赵县、我国历史最久、跨度最人的单孔割圆式敞肩石拱桥,曾被美国土木工程协会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上木工程里程碑”。书只有一张精美的照片插图,河之上的赵州桥默默无言地经历了1400多年的洪水、震撼、重压乃至刀兵战火、风剥雨蚀。它依然屹立着,连接起河两岸,它在把土地连接的时候也把风云雨雪连接起来了。“只有当桥架于溪水之上时,河岸才作为河岸出现……桥正是通过河岸把两岸背后的风景带给溪流。它使溪流、河岸与大地相亲相近,它聚集大地。海德格尔语)也惟其如此,当大地职司负载,成就春华秋实时,这样的桥便也成了大地的一部分,与天空的拱形的太阳之路,月亮和群星的轨道相望相闻。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赵州桥本身的割圆满式拱形,这拱形透彻着神圣,拱形之下的河中的倒影,拱形之上的人与岁月的奔走,从此岸到彼岸而终极的联想仍然是聚焦,是天地神灵的聚集,但在大地之上。
赵州桥目前的境况就是笔者所说的《蓝天绿地》中独特的叙述角度了:这样一座近乎神圣的桥,1400多年的桥因岁月久远所累,而为污染所折磨,并面临着毁灭的威胁:
1956年,距赵州桥40公里的石家庄市开始向汶河排泄工业废麦和生活污水,一棑就是40多年,日排放量多达近80万立方米。污水中的多种有害成分使桥体受到严重侵蚀,着水桥墩部分腐蚀深度已达6毫米,风化程度明显高于桥身部分。桥拱南端第二、第三块用于联结拱石的腰铁因污水溅落,加速了氧化锈蚀,锈渣剥落0深已达8毫米,腰铁锈渣膨胀,致使拱石胀裂,其中两条裂纹长达760毫米,根部宽度有6毫米,古桥面临着致命的威胁。
这一段文字在我读来是惊心动魄的一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污染,也都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污染!如果从第一个“地球日”算起,27年后的今天的地球仍在为环境问题所困扰,但也有了人类社会的反思和行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7年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定;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21世纪议程》和《地球宪章》发表。评价这些会议以及文件对地球环境已经或将要产生的影响,也许还有待时日,不过人类环境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环境文学彳.有关环境的科普作品的不断出现,也是一个例证。因而当我读罢《蓝天绿地》丛书,并荣幸地受1中华读书报》之约,将它推荐给青少年朋友时,我想起了站在1992年里约会议讲坛的一个12岁的名叫塞文自苏佐克的加拿大女孩,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经常被忽略的最真实的声音是孩子们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总是被物质的喧嚣、各种各样的废话淹没。一旦塞文苏佐克站到了世界首脑会议的并坛上,便有了“感动全世界的发言”,摘录如下:“我们是从加拿大来的一个4人小组,都是12岁到13岁的孩子,我们筹集了路费,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你们成年人,必须改变你们的方针和路线。”“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使命,只是要为我们的未来抗争。你们应当知道,失去我们的未来,将意味着什么?这绝不同于政治选举中的一场失败,或者是在股票市场上的一次失利。”“在这里,我要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说话。”“在这里,我要为全世界饥饿的儿童说话,因为他们的哭泣没有被人理睬。”“在这里,我要为地球上濒于灭绝的动物说话,因为它们已经没有藏身之地。”“我只是个孩子,但我知道如果将用于战争的钱用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塞文苏佐克并且坦率地提醒听她发言的各国政府萏脑说:“请不要忘记你们为什么参加会议,你们在为谁做事?你们优先考虑的事情中,有我们吗?要知道我们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将要决定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我们真的再也不能忽略孩子们的声音了。
也许,在大地与世界的争执中,孩子们的决不世故的话是代表了真理和未来的。
《蓝天绿地》丛书的《后纪》说,“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广大青少年更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绿色伦理观念”。善哉斯言!江苏科技出版社的这篇短短的《后记》还有寸圈可点之处,“我社上上.下下把这套从书的编写、出版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读过全书之后我能说这句话不是广告而是事实,从版式、装帧、图片到错别字之少,都令人耳目一新。
亲爱的读者一一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为了大地完整的集合,这个世界需要你们的呼唤!人诗意地生活在地球上。
那是曾经有过的遥远年代的现实,如今则已是人类共有的梦想,为这个梦想殚精竭虑的人、奔走呼号的人、付出了劳动与爱的人是光荣的。
蓝天绿地间的光荣与梦想啊!
1997年5月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