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探谜-《二泉映月》描绘的是什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5年夏,音乐学家杨荫浏等人为华彦钧(瞎子阿炳)录制二胡曲《二泉映月》。其后,杨荫浏在他的《阿炳曲集》一书中写道,《二泉映月》“是描写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中间所反映出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事隔二十多年,杨荫浏在其《〈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称:“乐曲描写了在清澈见底的二泉亭南边池子中间所反映出来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1979年,《阿炳曲集》第二版出版,杨先生再次修正自己的观点:“本曲是以无锡惠泉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并且第一次强调:“标题《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说。”

    然而,当年参与《二泉映月》录音的祝世匡先生在《〈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中阐述道:“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沈洽先生发表看法,认为《二泉映月》在“具体的音响运动中,我们既感受不到任何外部世界的声态或动态的描绘,更谈不上有任何所谓‘泉’和‘月’的造型。”正如阿炳的堂嫂、侄女等亲朋好友所言。阿炳并非在什么时候都演奏该曲,只是“在一天卖艺下来,温饱仍无着落的归途中”,“在孤寂一人,兀自忧愁”之时,才奏出那“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如此看来,阿炳的《二泉映月》其内容之苍凉,与标题的优雅极不和谐。

    一些人在被这首乐曲深深震撼之余,很少去留意泉水风月之事,全无听泉赏月之情,有的只是鼓舞……

    如果只从《二泉映月》这个标题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