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古镇的老街开了第一家生活美学馆,因其馆位于沅江之畔,所以起名为“沅水之南”。馆内装修极为雅致,有茶室供品茗,有棉麻的衣裳与湘西民间工艺品可供购买,袅袅的檀香沾染着茶香萦绕在室内。白色的棉麻帘子轻盈成诗,精美的茶器、朴素的陶罐、幽静的干花、夹着花瓣的书籍……被用心地放在每一个特定的位置,哪怕是对一枝花的款待也极为细致妥帖,融合了一种“和敬清寂”的茶道。
“沅水之南”品茶的那份精致,让古镇的人们都觉得是一件稀奇事,因为这与古镇惯有的喝茶方式截然不同。这个古镇有许多家老茶馆,在里面喝茶的都是一些老人,两元钱可以喝一天。老人们在茶馆里喝着便宜的粗茶,大声地聊着天,茶馆里的老桌子老椅子都是旧的,粗糙的。
起初,古镇的人们从“沅水之南”经过的时候,都禁不住会走进去看一看,他们会在心里嘀咕,这泡茶怎会如仪式一般庄严?这宽大的棉麻袍子可不像穿着床单一样怪异?可是没过多久,古镇中的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去尝试并接受“沅水之南”的品茗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人穿着棉麻的衣裳笃定地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还有古镇里那些带着文艺气息的人也都出现在了这儿,饮着茶与友人畅谈,这儿渐渐地便成了古镇里文化人的聚集地。
2
这“沅水之南”的主人是古镇小学里的一名美术老师,与她相识的人都唤她周老师。她已近不惑之年,可是从她的脸上根本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好像时光把她遗忘了似的,还是一副姑娘家的模样,让人好生羡慕。
周老师总是穿着棉麻的宽大长袍,迈着步子行走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长袍的底端会生风。一张清素的脸,鼻梁高且挺,深邃的眼睛上架着一副眼镜,目光如清绸,嘴唇也是薄薄的,唇边总是衔着温和笑意。她有一头天生的自然卷发,已齐腰,蓬松如松涛一般。她有时候会披着一头卷曲的长发,随风吹拂飞扬;有时候会很随意地把一头披散的长发盘成一个髻,弥漫着优雅的清香;有时候还会在耳朵后面高高地束起两条大辫子,是那种只有小女孩才会有的辫子,带着一串串的笑声飘过小镇。
她觉得现在的人穿衣服都太雷同了,无法彰显出自己的性情,她喜欢棉麻的衣裳,因这种质地舒适、款式宽松感的衣服正暗合了她向往自由,不愿被束缚的心。穿着它们的时候还能闻见植物的清香。
美学馆里专门有一个空间是陈列棉麻的衣裳,有朋友来试穿,她总会精心为其挑选与搭配,只有适合这种衣服的人她才会推荐购买,因为她深知,不是每个女人都适合棉麻的衣服,如若适合,那是她们与这些衣服之间冥冥中注定的缘分。
她的特立独行不仅在她的穿着,还在于她的心性。有一次她与一群朋友去古镇的百亩荷塘看荷花,走在小路上,突然有一只白色的鹭鸶从荷塘里飞了出来,她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中的欢喜,发出“哇哇哇”的惊叹声,并且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那一刻,身边的女人都以为她“疯”了,她心中的那份天真似乎变得那样不合时宜。
3
平日里她照常会去学校教孩子们画画,下了班就会回到“沅水之南”。她对每一位走进这个地方的人都心怀一份感恩。美学馆并不大,可处处都别有意趣,这儿的每一个物件,每一处装饰都是她精心选择与搭配出来的,凸显出她独特的审美观。
有朋友来看她,她会泡上一壶好茶,点上香,整个事茶的过程都很用心,让观者也能从中感受到茶道的精妙所在。那些平日里在古镇称霸的“老大”也喜欢来这儿喝茶,来到这儿,整个人都像脱胎换骨一样,在外粗声粗气,在这里却是轻言细语,若有人大声说话,“老大”也会发话,“小声点,这儿可不是一般的地方。”
有一次,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也来这儿喝茶,周老师不仅给这个年轻人讲茶道,还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她说,坐在茶盏前首先要端正,那样才能接通天地的正气。从温壶、赏茶、温杯、纳茶到注汤、候汤、出汤,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极为认真,整个过程如同一个庄严的仪式。她把倒好的茶双手递给他,杯身呈水平状,杯中茶汤清香馥郁。饮茶之后去渣,她将叶底给他观赏,叶质肥厚柔软,叶背隆起,叶脉明晰。周老师说,“这是向茶做最后的致敬。”
看着她事茶的每一个动作,听她缓缓淌出的话语,“小混混”十分入迷,连说,以前上学那会儿都没有这么认真过。第二天,这个年轻人又带来了一群他的哥们儿,让周老师再一次说茶讲道。她似乎是一块吸铁石,不管是静定的人,还是躁动不安的人,都会被她深深吸引。
有人问周老师,您说话总是那样有禅意有哲理,是否是信仰宗教。她说,“我没有信仰任何宗教,我修的是生活禅。”
4
殊不知,周老师对美的感知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萌发的。
幼时,她住在乡下。不管是外貌,还是心性,她与身边的小孩截然不同。她的皮肤白如冬雪,天生的自然卷发,鼻梁高挺,同村的小伙伴叫她“外国人”,她总会气得直哭,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轻蔑。她的性格孤僻,像一株安静的白梅,总是与喧闹隔得很远。
大自然于她来说有一种别样的亲近感,她总会一个人跑到山野之中去触摸柔软的花瓣,去拥抱茂盛的大树,蹲下身子去聆听潺潺的流水声,抬起头看天空的云彩。幼时的她已感应到了来自天地之间的一种能量,她瘦小的身子在自然之中也化为了一株山花,在清风中静定地向上生长着。
夏天的傍晚,父母会带着她去石桥上纳凉,各家都带着薄被子。深夜,石桥上的人都睡着了,还有人打着鼾,睡得特别香甜。唯独她还睁着眼睛望着天上的星星,她在心里一遍遍地幻想着,如果自己住在星星里,是不是会长出一对翅膀?那一刻,她睡在天地之中,用一颗尚且稚嫩的心去记刻属于童年最丰盈的时光。
几岁的年纪,她便被寄养在了县城的大姨家,她本来就生性孤僻,在一个陌生的家庭里,她更觉胆怯与孤单。很多时候,她会一个人躲在角落玩着一些属于农村小孩的游戏,捡石子、打弹珠、捏泥巴,她的双手总是脏兮兮的,后来她发现表姐的手干净而修长,羡慕极了,而表姐的那双手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画画。从那一刻开始,她便对绘画生出了一种艳羡之心,觉得只要自己开始画画,也会拥有一双如表姐一样洁净美丽的手。她偷偷拿起画笔,把表姐所有的纸都画满了,虽然画得不像,可是她心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从那以后,她在心里种下了一个绘画梦。
周老师似乎从小就有一颗敏感的心,对美的追索,对人世的体悟,让她始终对天地与自然怀着一份敬重之心。直到多年后,已近不惑之年的她依然喜欢扎着两条大辫子,骑着自行车在山野的小路上观赏一路风景,听到手机里播放一曲许茹芸的《云且留住》,她的眼泪会情不自禁地落满脸颊。
5
谁都猜不到,她开这家生活美学馆的想法是有一天清晨突然萌生的,当天下午她就到老街租下了这间老房子,短短一个月不到,她就把这个生活美学馆开起来了。在开这家美学馆之前,她一直爱喝茶,爱老古董,爱麻质的衣裳,爱阅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一个关于美学的店铺,正是她对美的一种诠释与呈现。开这家店的决定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积淀的一种必然。她深觉素衣、清茶、好书改变了她,让她获得了一种静定自在的生命状态,她不愿独享这份人世的乐事,所以开了这家美学馆,愿将这份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她是接近不惑之年的时候,才痴迷上茶道的,已经走过了小半生,经历了世间的烟火,才品尝出茶的真味。饮茶之时,是清扫心中的落叶,将生活中的那些琐碎与烦忧都抛之脑后。品茗是对自我生命的温柔关照,也是在学习生命的美学。
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周老师会坐在茶席旁阅读书籍,这个时候她便渴盼着一段属于自己独有的私人时间,宁愿生意差一些,这样就没有人进来打扰她了。别人开店都希望生意兴隆,客流不断,可她却例外,希冀着在忙碌中还能留出一小段时间给自己阅读书籍。
开这家美学馆之前,她有时候也与一些朋友搓麻将,只是现在忙着馆里的事情,便很少再去了。在她看来,一个人不能永远清高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有出世的时候,也要有入世的时候。几个女人凑在一块打麻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听到许多人情冷暖的生活细节。只是凡事都有度,掌握好这个度对自己才没有害处。整天独自饮茶,将俗世拒之在外也不行,其实有时候在菜市场逛逛,选一些新鲜的蔬菜,与老板讨价还价也是一件特别有乐趣的事情。
不忙的时候,她会独自去郊外散步,如同在孩提时代的自己,去亲近每一朵山花,每一棵大树,每一条溪流。她的眼睛依然明亮如初,仿佛装着整个纯净美好的世界。她静静地盘腿坐在树下,静观落日。那一刻,她是自我的,亦是淡然的。
回到“沅水之南”,她与人分享着服饰的美,分享着茶道的乐趣。那一刻,她成了一位美的使者。一直以来,她都是安静内敛的,不愿与人多言,但是自从开了这家小馆之后,她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扉,愿意与更多的人去倾诉内心对万物的感知,并且也愿意将自己内在那份光亮传递给更多的人。
6
她曾有过一段不幸福的婚姻,离婚之后,她一个人将儿子慢慢养大。
在她三十七岁这年,她遇见了现在的丈夫,这个男人比她年长十一岁,不管是对她,还是对她的孩子都特别疼爱。她被他真挚的爱打动,与这个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她的内心其实一直住着一个女童,需要一个人去包容她、疼惜她,并支持她的梦想。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然远去,她最终选择了一个深爱自己的人相伴余生。
她实现了心中追求美的愿望,在古镇开了第一家生活美学馆,她去学校上课的时候,都是丈夫来照料着馆内的一切。有人曾问她的丈夫,“你喜欢这些棉麻的衣服吗?”他回答得很诚恳,“喜欢啊,因为她喜欢。”
与一个爱自己的人一起做热爱的事,多好。
周老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在这个古朴的小镇中活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她善良真挚,内心洁净饱满,对世间万物怀有一份热诚,待人接物心怀感恩。外表天真平和的她,内在却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在日常中发觉美的力量并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了浦市古镇,不要忘了去“沅水之南”坐一坐,说不定她会为你倒上一盏茶,与你说起心中的欢喜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