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之路:毛泽东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出生在“文革”初期,自小就浸润在对毛泽东极度崇拜的社会文化氛围当中,这种文化积淀为我的儿童记忆,成为我知识结构深处的硬核,几乎是永久性地影响着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30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同那个年代的青年学子一样有一种偶像崇拜心理,我的崇拜偶像之一就是毛泽东。为此,大量阅读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尤其喜欢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著作,还在行动上乃至个人生活习惯上模仿毛泽东:满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在沉沉黑夜中蜷缩在校园的路灯下苦读,在夏日的暴风雨中到郊外乡村的道路上狂奔,怀揣70元钱独身一人沿黄河徒步上千公里“游学”考察,并留下几大本考察日记,现在还珍藏在书柜当中,时时拿出来回味一番。

    这些年,个人学术研究的重点日益集中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论著。对五四运动、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重要历史节点和经验启示,做过一些分析研究。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必须要从源头上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途径也许就是研究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于是,经过几年的文献梳理和将近一年的撰写,形成了这样一本学习心得。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同邢贲思先生进行过多次交流,得到他的鼓励和指点。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凡是遇到人生和思想困惑,我都会向他请教,先生总能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想智慧给我以启迪。2011年5月和2012年11月,我曾以本书写作思路和主要观点为主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作过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的30多位学者给予我许多建议和批评。2013年1月4日,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上,我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和发展机制”的主旨演讲,与会学者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研究生李会杰、裴梦乔帮我借阅和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在给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授课中,我也曾就“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作过专题讲座,文大山、杨利文、翁祥栋、于国辉等20多位博士生参与了本书的讨论。对于这些帮助,我表示真诚感谢。

    写作过程中,大量阅读和参考了此前的研究成果,在主要参考文献中只是列出了部分著作。我从“www.52ebook.com”网站下载了一套“坐看云起”编辑整理的“毛泽东系列合集典藏版V2.2”,这套资料收集了大量毛泽东著作以及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著作,对本书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特此表示感谢。

    本书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和推荐,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资助,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而得以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祝德彬先生、责任编辑等,对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极大心血。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深表感谢。

    我的夫人杨春风是我的大学同学,现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教。从大学起,我们就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走过了30个春秋,我的大部分学术成果都饱含着她的无私奉献,本书也不例外。我们的女儿金思扬,在我开始撰写本书之际进入大学,我们一开始就有个约定,每周都要通一封信,交流学习和人生体会,她坚持得很好,但我却因为写作而回复得不多。书稿写完之后,女儿还欣然接受我的请求,替我校对了部分文字。应该说,这种温情和感动,是我写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当今物化膨胀和学术浮躁双重泛滥的时代,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特别是能够把学术研究的方向同个人的人生体验及思想追求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当作一份职业,应该是很幸运的事情。愿这种幸运长久。

    金民卿

    2014年12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