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当好基层党委书记-增本领 补短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好本领高强的带头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我们党“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并从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基层党委书记是党在基层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如何提高工作能力、消除本领恐慌,如何不断自我完善、应对风险考验,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基层党委书记要始终保持对自身知识和本领的恐慌感,练就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本领。

    一、增强学习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一大特点,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的进步,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都同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基层党委书记,能力的强弱,业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只有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在思想上形成学习的常态。

    (一)增强对自我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加强自我学习是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党的基层干部受灌输式培训的影响,习惯于被动学习,被动接收,对学习没有主动性,也没有积极性。自我学习,有利于唤醒每个基层干部沉睡的学习意识,引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加强自我学习是提高执政本领的重大举措。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时代,是智慧勃发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每一个党的基层干部都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都要树立与时俱进、谦虚谨慎、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精神,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开阔眼界。加强自我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增强适应形势、服务百姓的能力。同时,通过自我学习,才能保持党员队伍自身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善于学习

    善于学习,就是要在把握实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基层党委书记作为抓政治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学好理论知识尤为重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长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理论的着力点。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要善于消化吸收,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要善于融会贯通,不能孤立地学习理论,要把所获取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要真正掌握本质的东西,抓住精神实质。善于学习,就是要在求真务实、善于应用上下功夫。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学懂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用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指出:“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与应用上也是如此。运用理论不是用理论去硬套实际,不是用理论去剪裁生活,而是以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为指导,解释、分析实际问题,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要与创新联系起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习不只是适应性学习,而且要创造性地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创新意味着知识的应用并做出成果。世界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自身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的环境要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应转变为创新性。社会主义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党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断学习中求进步,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四)学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对于学习来说就是指单纯地学理论不如传授学习方法。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学学习方法,所以不管是学理论、学业务、学管理还是学习别的什么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促进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则只会滞碍人的智力发挥、事倍功半,甚至如坠烟海、不得要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知识广泛地得到迁移。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我们要脑手并用,勤于动笔,要边学习,边思考,边动笔。要求我们要制订计划,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嚼不烂,急于一口吃个胖子,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学会学习,要注意两个“不良”,一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理论知识,要深钻细研,活学活用,切忌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五)以个人的学习带动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基层党委书记只有搞好自身的学习提高,进入角色,才能组织好全体党员的学习,才能带领好其所在部门的学习。在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进程中,基层党委书记要带领广大普通党员培养共同观念,充分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从而使党员在对共同观念的自觉认识中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并调动其主动性,由“要我学”的被动性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性。党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学习信息,从而最终实现党组织力量在学习上的最大化。

    古人治学

    2012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记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二、增强政治领导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政治领导本领,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对党员干部来说,政治领导本领是最重要的本领。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不断增强政治领导本领,不断提高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基层党委书记作为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不仅要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更要有讲政治的素质、能力、智慧和水平。

    基层党委书记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当然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与矛盾,也许有时候会感到茫然无措,但是如果在原则问题上有明确的科学的思维,就可以做到无往而不胜。

    (一)提升战略思维

    提升能力必须注重战略思维这个核心能力,因为没有战略层面的思考,全盘的工作就难以做到张弛有度、有效开展。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哲学的训练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加强哲学修养,培养战略思维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才能对中华民族历史有宏观认识,对当前中国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有深入理解;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高潮与低谷,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要统筹兼顾,注重战略谋划。战略思维意识的培养只是开始,要想在战略工作上做好、做细、做精,还必须注重战略谋划。战略谋划应具有前瞻性、超前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遵循基本原则,讲究基本方法,注重统筹兼顾,把握基本要求,总揽全局、突出重点、解决瓶颈、抢抓机遇。

    要注重实践,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基层党委书记要想使工作不断得到优化,必须在战略思维意识的指导下制定详尽的战略管理方案,提升战略管理能力。这就必须做好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等工作。

    (二)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学会并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是基层党委书记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需要基层党委书记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需要技术,但在本体上又是超越技术的,它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的破位,有时甚至是对制度规则体制机制等的突破。因为,当最难的问题摆在面前,人所共知的技术知识并不是取胜的独门武器,敢于违反常规甚至打破金科玉律的胆略,才是最终制胜的法宝。守规矩是必要的,但是当一些规矩规章制度阻碍社会发展和创新时,要有“事到万难要放胆”的勇气和魄力,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要勇于尝试,勇于打破一些旧的、禁锢创新的条条框框。

    要善于多视角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就像同一个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的思维的触角也不是一个,要学会多视角思维,经常转向思考。当对一个问题在一个角度一个方向思维停滞时,要及时转换角度和方向,这也是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的“换一个地方打井”的智慧。

    要培养求异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求异思维也叫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有的问题如果通过正面常规的思考得不到解决时,要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可能会“柳暗花明”。生活中有很多对立的范畴,不仅要熟悉那些范畴,还要善于逆向思考,让思维向对立方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进而实现有实际价值的转化。

    (三)树立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用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从现象揭示本质、从局部把握全局、从当今前瞻长远、从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基层党委书记必须认识到,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指的是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防止以孤立和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人们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叫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养成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得到高度重视和创造性运用。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基层党委书记做到这点,必须注重法治思维的养成。养成法治思维,既需要国家和社会由外而内地推动,更需要我们由内而外地自觉培养。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竞争。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不仅要深化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要深化对法治本质的认识,增强养成法治思维的自觉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价值,是工具和价值的结合、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只有把法治作为价值来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维的层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这就是说,权力有边界,行使权力与接受监督、承担责任要相互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讲,法治的要义首先是限制权力、防止滥用。对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法治首先意味着对自己是一种约束。基层党委书记要深谙权力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为正确把握法治思维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五)运用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既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同时又坚定信心拿出相应对策。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就是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就特点而言,底线思维体现了前瞻性思维与后顾性思维的辩证统一,机遇意识与风险意识的辩证统一,静态与动态、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洞察全局与开拓进取的辩证统一。底线思维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对于困难和挑战要有更加充分的估计,确保托底、保底、守底。同时,底线思维又立足全局,突出重点,看到事物的远景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方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底线思维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按照现行的战略规划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红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底线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它一方面要求主动运用此种思维进行战略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另一方面,它要求从底线出发,步步为营,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

    三、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基层党委书记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线,只有增强自身的改革创新本领,努力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在改革创新中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一)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的体现,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一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继续解放思想,就是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学习先进地区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永不知足,永不停步的思想意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跨越。解放思想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摒弃自满自足、不思进取的思想,摒弃松懈厌倦、消极应付的思想,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束缚我们基层同志干事的心理障碍,制约地区工作的开展。作为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带头解放思想。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决定出路,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宣传、调动普通党员群众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谋求发展,促进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要勇于实践

    领导干部的改革创新本领,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起来的。实践出真知。基层党委书记要面对实际、正视自己、扬长避短、锐意进取,坚持经常深入工作一线、深入社区村组、深入人民群众,掌握社会动态,了解百姓心声,为群众解疑释惑、宣传政策、提供服务。要积极投身火热的实践当中,保持人民公仆本色,服务基层群众。认准了的事,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人先,大胆实践;确定了的事,就要说了算、定了干,再大的困难不改变,雷厉风行,干则必成。无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建项目,都要动真情、拿实招、用实劲、求实效,实实在在为民办事,为民办实实在在的事。首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是创新的“根本”和“源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党委书记如果真想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其次,要有敢闯敢试的创造精神。对待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发展过的事业,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决心和勇气,克服怕出乱子、怕负责任的思想和意识,勇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最后,要有科学精神。对本地、本部门一些影响深远、涉及全局的战略问题,尤其是对那些长期困扰和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查找差距、问题和弱点,拓展创新思路,实现新的发展。

    (三)要始终保持创新状态

    改革创新既是一种工作需要和责任,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领导干部能否始终保持一个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精神状态,对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精神状态好,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就能使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精神萎靡不振,遇到小困难也会畏难发愁,怨天尤人,做不好工作,办不成事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身处一线的基层党委书记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改革创新作为一种常态,时时处处以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敢于正视矛盾、攻坚克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要加强学习

    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就难以获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新创造、实现新发展。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不仅要在总结成功的经验中获得提高,而且要在汲取失败的教训中获得进步。此外,要带着问题学、带着任务学,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有经验的基层工作者学习,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长知识、增本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政策法纪观念和业务管理水平。基层党委书记不仅要把学习作为掌握知识、增强本领的重要手段,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孜孜以求,学而不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新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基层党委书记要将科学发展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工作方法和价值追求,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新发展理念之首,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日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

    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然给发展全局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长远变化。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要依靠上下同心、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要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要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联动。需求无限性与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消彼长或此强彼弱的矛盾、发展慢与发展快的矛盾长期存在。消弭这些矛盾,既要推进发展,又要搞好协调,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有了它,就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补短意识,把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让协调出动力、出生产力、出合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具体说来,应形成“绿色”问题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思考,着力解决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形成“绿色”创新思维,用新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克服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旧思维、老路子;形成“绿色”底线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形成“绿色”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绿色发展,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引领、规范、促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系统思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推广绿色服装、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时时可做、处处可为。

    (四)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发展理念,核心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发展理念包含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等重要思想,将全方位升级我国开放型经济。

    开放的中国造福世界。中国努力在扩大开放中同世界各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使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紧相连、息息相通。

    (五)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只有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伟力、提升发展境界。

    五、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之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科学总结。基层党委书记要做好工作,除了具有较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还要切实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一)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基层党委书记要深刻认识宪法的主要内容、原则和精神,理解宪法所具有的创设秩序、组织政府、确保民主、安定政治、保护人权等作用,了解重要的权力制度及其逻辑和功能,熟悉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护程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仅要将宪法的精神、原则、规范和制度内化为行动准则和人生信念,还要积极运用宪法,在决策、管理、执行和服务的过程中以宪法为指导来进行公务活动。

    (二)依法执政必须规则先行

    对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首要的便是有法可依,有良法可依。因此,领导干部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规则性思维要求先立规矩后办事。法是效力最高的规矩,规则性思维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即“先立法,后行为”,依照普遍性的法律治理国家、推进改革。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有:一是法律体系的主体应当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能由行政法规等长期“代行”法律职能。二是法律没有规范或者规定不明的事项,尽可能通过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尽可能减少使用层次低的规章,增强法律的刚性和约束力。三是处理好法律和政策的关系,尽可能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用政策去规范本属法律调整的事项。强调有法可依,并不是说法治社会的规则只有法律。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确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事、管人,不能依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

    (三)依法执政必须言行合法

    法治国家中,法律为权力的行使框定了基本规则和程序,要求所有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最后都转化为法律问题来解决。对于治理者来说,应当养成按照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宪法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有限的核心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社会争议问题,按照法律的指引来思考和行动。

    对于基层党委书记来说,养成合法性思维,需要了解本工作领域的重要法律规则;除此之外,更应把握住法治的基本精神。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宪法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统治。利弊权衡、成本收益比较以及善恶评价,都不能取代合法性判断。离开合法性判断而单纯考虑利与弊、成本与收益、善与恶是法治所不允许的;特别是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言,更应该合法性思维优位。基层党委书记具有法治思维必须首先具有合法性思维优先意识,这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渠道。

    (四)依法执政必须注重程序

    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如果执法程序规范严密、公开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执法瑕疵而授人以柄。因此,基层党委书记应当树立程序性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这些都是对程序的肯定。

    (五)依法执政要善于转变思路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是对立的,一方面是公民的权利,享受的好处,而另一方面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也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表明它们是完全对立的,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公民只有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后,才能够最大化地享受到自己的权利。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相对应而存在,并且相互依存。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它们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说到底,就是通过法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整社会关系。为此,基层党委书记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树立权义性思维。

    (六)依法执政关键在于履职尽责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前半句体现了权力的边界,后半句则体现了权力的责任属性。权力的实质是应当履行的职责,与权利具有选择性、可行使、可放弃、可转让相反,权力必须行使、不可放弃、不可转让。制度设计上要做到有权必有责。法律法规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应当规定相应的责任保障机制,既要避免有权无责,也要防止权责错位。也就是说,谁享有权力谁就应当负有责任,只规定权力不规定责任固然不好,但权力行使者和责任承担者不一致也需避免。实践中既要保证用权当负责,也要避免无权乱负责。责任不仅应落到纸上,更应落在实践中。要切实避免只有权力没有责任;上级享受权力,下级承担责任;一把手享受权力,二把手、副职或者其他人承担责任等权责脱离的现象。当然,没有权力却乱揽责的现象也应避免。

    越是权高位重,责任就应越大。有多大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责任。责任过轻既不能纠正滥用权力行为,也不足以威慑潜在违法行为。但责任也不是越重越好,过重的责任如同过轻的责任一样不会产生应有的约束力。

    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制胜的法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为了群众”,指党做任何事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指党开展任何工作都以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正确地领导群众。说到底,群众路线的实质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谋利益。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党的群众工作是党对其依靠和争取的对象进行联系、服务、管理、教育和引导等方面的工作。它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先进性和最高宗旨的体现和要求,更是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落实的基础性、经常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元化、期待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如何满足群众各方面的利益需求,怎样调动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去联系群众,基层党委书记要有清醒认识,既要继承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好方法,同时也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一)“理”尚往来,宣传教育群众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基层党委书记想要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就一定要提高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能力。不仅要能讲道理,而且要会讲道理,要善于把“大道理”和“小道理”相结合,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要使群众认识到党代表大家的利益、和大家呼吸相通。要使群众接受党的政治号召,就必须在教育群众的同时真正实践并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尊重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关注和满足群众切身利益,不应该仅仅只是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的一种政治宣誓,更应该切实体现在领导干部关注民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一切群众关切的问题的过程之中。

    (二)以身作则,组织引导群众

    发动组织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现领导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必须要关注群众的行为动机问题。动机是一种能够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在力量。具体来说,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需要、兴趣、情感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心无百姓莫为“官”

    习近平同志2004年1月5日发表在《之江新语》专栏的文章《心无百姓莫为“官”》中这样讲:

    “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基层党委书记对于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激发,就是通过施加某种外部诱因,对群众的内在要求进行激发和引导,促使其与党的外在要求相协调,最终形成群众支持党的方针政策措施、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为党领导下的各项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和智慧的内在行为动机。只有在这种内在动机的推动下,群众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和自主性,发挥其智慧和热情。

    (三)转变观念方法,联系服务群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根本着眼点要放在服务群众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针对当前群众工作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多样化、需求差异化、问题复杂化等新特点,基层党委书记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从不敢做、不善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着力提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

    七、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落实,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是否善于狠抓落实,把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干出成效,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基层党委书记要充分认识抓落实对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亲力亲为狠抓落实,通过抓落实见品格、见真功、见实效,推动上级方针政策在本地落地生根,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当前,有的同志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了解实情,不研究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责任感不强的反映,都是心思和精力外移的表现。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要在全社会倡导一股狠抓落实之风。

    (一)坚持求真务实

    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基层党委书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着力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貌似正规的“假把式”和所谓别致的“花花点子”,多谋打基础、利长远、重效益的实事。

    (二)注重抓好落实

    抓好落实,百业俱兴;落实不力,一事难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抓落实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基层党委书记要自觉做到真抓实干不尚空谈,勤奋踏实不贪图安逸,忠诚老实不弄虚作假,头脑装着实情,手里握着实招,行动干着实事,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做到务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基层党委书记干工作、想问题、办事情,应该讲求实效,做到不见成效不撒手,不获全胜不收兵。注重实效要有科学的衡量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的落脚点;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摆不切实际的花架子,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实干事。

    (四)勇于攻坚克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基层党委书记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改革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八、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风险是指事物发展中出现给主体带来损害、造成某种“坏后果”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负面就是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风险高发、频发是当今社会本质特征,呈现叠加、共生、复杂性、系统性、非结构化特征。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既抓发展又抓风险,增强驾驭风险的能力和本领,防范和化解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对此基层党委书记要有清醒认识和判断。

    (一)树立“居安思危”意识

    作为基层党委书记,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处理好事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加强对各行业各领域、各类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排查,精准辨别、识别风险。系统分析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并做到心中有数,切合不同风险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及时化解,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二)正确判断、及时发现

    危机潜伏期也会有蛛丝马迹,表现出各种征兆,根据这些征兆,判断出危机是否将要出现,或者已经出现。这要求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具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及时发现;它要求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具有明察秋毫的本事,具有正确的判断力,能根据一些零星的迹象判断出问题的要害与关键,作出正确的抉择与判断;它要求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能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以此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三)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来势猛,发展速度快,情况复杂。如果处置不及时,易于激化矛盾,造成局面失控,引发更大的事端。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在理智冷静的基础上,突出一个“快”字。一是快反应。就是迅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摸清情况。二是快到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第一现场,靠前指挥,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尽快稳定群众情绪。三是快处置。在事实基本清楚、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要抓住要害的人物和问题的关键,迅速采取措施,坚决控制事态,避免矛盾激化。

    (四)做好善后处理

    控制了危机,并不意味着危机处理过程的结束。所以,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危机善后处理,也就是危机消除。一般说来,危机消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组织力量恢复重建;对受害者进行救援;调查危机发生的原因;评价整个危机管理工作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危机管理制度;预防、避免、应对下一个危机。

    (五)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一套“万能方案”可以应对。这就要求基层党委书记学会“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

    唐玄宗之误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英明能干,重用贤臣,整顿吏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使唐朝的发展更加迅速,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从而开创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然而这也导致了唐玄宗晚年的自大和骄狂,殊不知这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朝廷安于现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氛围之中,表面风平浪静的假象迷惑了唐玄宗的双眼,朝政也是日渐腐败,高高在上的姿态,骄奢淫逸充斥在达官贵族之间,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爆发后世所谓的安史之乱。而这安史之乱,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如此盛世之下,缺乏了那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性,丢失了大唐王朝开明的纳谏之风,心态不再端正,飘飘然的结果就是唐帝国盛世的覆灭。

    抓当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弄清楚“有什么风险”,搞明白“原因在哪里”“可能发生什么”,再来决定“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这是应对风险的基本步骤。当然,更为关键的是,风险应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用严谨求实的态度作风,做深做细每一个环节,这就对我们的学习力、观察力、分析力、执行力提出了要求。

    谋长远,就要培养忧患意识。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风险有已知和未知,尽管有的风险“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思想准备上绝不能“想不到”。基层党委书记要有长远谋划和准备,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做到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党员先进典型

    吴金印

    山河变换,时光穿梭,而他依然朴实,还是那一身浅军绿色布帽、黑布鞋的打扮,只是当年的年轻人,现已是后背微驼、年逾七旬的老人。他叫吴金印,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一个把一辈子都献给土地、为了农民的基层好干部。

    一定要摘掉穷帽子

    1968年,20多岁的吴金印背着铺盖上了太行山,到狮豹头乡任职。进山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有老人活到六七十岁没下过山,没见过大平地,以为天底下只有山。看群众碗里的饭,汤水泡野菜,尝一口,没有盐。吴金印打心里头难过,发誓一定要帮助大家摘掉穷帽子。在狮豹头工作的10多年间,他带领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桥,营造良田2400亩,植树20多万株,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感谢吴金印,把“太行公仆”四个大字镌刻在太行山的峭壁上。

    1987年,吴金印调任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又带领群众建起了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兴办了无氧铜杆厂、水泥厂等企业,使唐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可以说,吴金印是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深受群众爱戴喜欢。

    共产党员不搞特殊

    吴金印要求乡镇干部始终坚持“四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议。遇有大项目,干部住山上,住工地,住群众家,吃派饭。“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够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吴金印说。

    现在唐庄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兜里有钱了,住上了小楼,很多家买了车。吴金印却仍然穿着他的旧衣服、黑布鞋。在池山驻队时,吴金印特别关照“五保”老人杨务新,每天为老人挑水扫地。当派饭到老人家,吴金印一进屋,闻到鸡汤香,老人竟然把下蛋鸡杀了,给他补身子。吴金印借故躲开,老人急得哭,最后他也没吃这顿饭。

    吴金印说,我能不知道肉好吃吗?如果吃了,每个人都知道我爱吃肉,接着都这么做。共产党员搞特殊的那一刻,他就脱离了群众。脱离群众,你就干不长。

    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从年轻时当上乡党委书记至今,吴金印这一干就是40多年,组织上也曾提拔过几次,都被吴老谢绝了。如今的吴金印已年过七旬,按理说,早过了退休的时候,吴老一心想着乡里的群众,群众也不希望他走。现在在唐庄镇,治山治水工程仍在进行,大家总能看见吴金印的身影。一辈子埋头基层苦干,他这股劲,从没松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