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当好基层党委书记-聚人才 会统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好知人善用的领导者

    做好基层党委的工作,要靠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基层党委书记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做到知人善用,善于运用领导艺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用人标准。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基层党委书记必须掌握科学的用人之道,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要有识才的慧眼

    识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的标准。“德”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才”是指人的知识、经验、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德与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德与才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看人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不能求全责备。有缺点和不足,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改正和弥补。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符合“德”“才”标准,既要看本人的素质,更要看工作实绩。要大力拓宽知人识人渠道,搞五湖四海,走群众路线。

    (二)要有爱才的诚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基层党委书记也要在党内、在本单位内,形成一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对那些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同志,要保护其积极性。对于各类人才,要在思想上引导、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既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建功立业,同时又要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既要以事业留人,又要以感情留人,以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留人,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要有用才的胆识

    在用人上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因事设人,量才录用”。就是说要先事后人,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做到人事相宜、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二是“扬长避短,适才使用”。首先是用人所长,其次是容人之短。三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说,一个人才,既然在任用他,就要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就不能轻易地、毫无根据地怀疑他。要正确分析和对待谗言,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在没有查明事实之前,不能轻易地怀疑一个人。

    (四)要有容才的雅量

    包容力是现代领导者重要的心理品质和领导艺术。基层党委书记要有宽阔的心胸和度量,对人才要常接触、多包容、勤关怀,尊重个性、支持创新。要容人所长,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要对人才的短处有所包容,切莫对人才的细小不足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要允许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交必要的“学费”,既要鼓励他们赢取成功,也要宽容他们的失败,还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失败的阴霾。

    (五)要有聚才的良方

    基层党委书记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和办法,最大限度地把优秀人才聚集在自己周围。要创造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真正做到广纳群贤。要坚持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把各类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为他们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提供舞台。

    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

    刘备被曹操赶得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县,又得军师徐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会为你效命。

    二、善用各种激励手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人被激发的动机越强烈,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越高,规定的目标完成得就越好,取得的成效就越明显。激励是基层党委书记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激励的重要性

    首先,激励是关注党员权益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不断加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着企业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的利益需求趋于多样化。在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同时,关注党员的权益问题,有利于帮助化解党内矛盾,激发党内活力,营造党内和谐氛围,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其次,激励是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激励是尊重党员民主权益,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迫切要求。通过激励,可以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可以使党员主体地位实质上得到对等,可以切实保障党员权利,这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激励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党组织要增强凝聚力、战斗力,除了科学的教育引导,还要注重激励手段,营造出充满温暖的氛围,树立起党组织良好的形象。让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有效地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党员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

    (二)激励的手段

    激励的手段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目标激励。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奋斗能够获得的成就和结果。通过党员群众参与制定适当高度的目标,把组织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使党员群众发现自己的价值,调动起完成目标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大小之分、远近之分。

    第二,任务激励。任务激励就是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激发其献身精神,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工作激励就是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激发其奉献精神,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肯定党员的价值,把其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让其参与工作全过程,放手让其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从而深知自己的劳动价值,产生自豪感。

    第三,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劳取酬、绩效优先及其多种多样的经济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激励的基本方式。

    第四,荣誉激励。这是根据人们希望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心理需要,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这既可以使获得者经常以这种荣誉鞭策自己,又可以为其他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

    第五,信任激励。同志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使人们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强化激励。强化激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其巩固保持,发扬光大。日常工作中的表扬、奖励等就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其减弱、消退。批评、惩处、罚款等就属于负强化。进行强化激励时,要坚持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以正强化为主。

    第七,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比能够使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感想。数据激励,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

    第八,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每个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第九,竞争激励。制定公平竞争规则,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保证竞争的健康发展,把握好竞争的尺度,保护竞争者。通过竞争,使党员有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培养团队精神。

    三、让表扬发挥最好的领导效力

    基层党委书记必须充分认识到,表扬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一个人有了成绩和长处,就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当人们的行为受到称赞时,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从而受到鼓舞,树立信心,产生出更大的积极性。基层党委书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发挥最好的领导效力。

    (一)表扬的重要性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赞美他人与微笑迎人是天下最直接的布施。我们何乐而不为?人是为了欢喜才到人间,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人都渴望被别人赞美,因为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它代表自己被人认同、被人接纳、被人欣赏,代表自己的一种存在的价值。

    表扬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扬艺术,可在单位和部门内树正气、压歪风、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力量。但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领导者吝惜表扬,似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都没有什么差别和不同;有的领导认为物质刺激比精神鼓励重要,动辄讲钱,用实物奖励取代口头表扬;有的领导喜欢做好好先生,开会时总结每个人的工作和优点,看似表扬,实则言之无物;有的领导评价下属时常常一俊遮百丑,一过定终身;有的领导讲话把表扬当“导语”,主题在“但是”之后。凡此种种,都是不善于运用表扬艺术的表现,长此以往,表扬将失去其管理的导向作用。

    (二)表扬的艺术

    在运用表扬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实际,不浮夸。有些人不重实际,随意浮夸,言过其实,结果是不能使人信服,被表扬者也容易盲目地骄傲自满。这样不仅容易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被表扬者也往往适得其反,是万万不可取的。

    第二,要重行为,不笼统。表扬的针对性应很强,有的同志做了某件有益的事情,取得了某项成绩,发生了某种转变,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纵然被表扬者还存在着其他缺点,那也无妨。因为你肯定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笼统地评价他这个人。

    第三,要重长处,不求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不要求全,不能等到一个人的各方面都做好了才去表扬。如果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都各有各自值得称道的长处。

    第四,要重诚恳,不冷漠。在表扬的时候,必须诚恳热情、发自内心,满腔热情地表示赞扬,并热切地希望他能够把这些优点和成绩继续发扬光大,使被表扬者深受感动。

    第五,要重灵活,不呆滞。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要千篇一律。表扬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当众表扬和个别表扬;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集体表扬和个人表扬;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等等。

    第六,要重时机,不失时。表扬一定要注意选准表扬的时机。表扬要有时间观念,不要错过良好的机会,否则,时过境迁,大家的印象已经淡漠,表扬的作用就会减弱。

    四、掌握批评的分寸

    有人以为,批评他人往往是得罪人的事,不是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说法吗?的确如此。但是,之所以如此,恐怕主要还是批评他人时缺乏技巧的原因。所以,基层党委书记在对党员、群众进行批评时,要掌握分寸,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批评的重要性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用,把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批评对于个人来说,是帮助他人改正缺点、自我进步的有效方法,对于领导者来说,是改善管理的重要手段,当然,批评也是一种艺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一般来说,人都有自知之明。人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后,会对过失的性质、危害、根源等进行一些反思。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总不如旁观者看得透彻。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及时地予以指正和批评,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说赞美如阳光,批评如雨露,二者缺一不可。

    (二)批评的艺术

    基层党委书记工作中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以便取得良好效果。

    第一,态度要端正。一是批评要有诚意。批评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制服别人或搞臭别人,更不是显示领导者的威风。二是不能轻视被批评者。批评者若带有轻视的态度,不论语言多么美妙,都会影响被批评者改正错误的信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三是不可以权压人。压而不服,对工作不利。四是不可任意发脾气。批评者发脾气时,批评对象必然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在单位造成不良的气氛。五是不可背后批评人。一定要当面批评,这样才有利于对方认清错误。

    第二,内容要客观。首先,要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偏听偏信。其次,要尊重事实,对被批评者对事不对人。再次,错误总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先听听对方的辩白,有利于了解事情的真相,也有利于掌握被批评者的态度。最后,批评要明确指出错误的所在,错误的原因,纠正的方法。

    第三,方法要得当。首先,批评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温和式、能动式、渐进式、商讨式、提醒式、发问式等。其次,尽可能回避对方最敏感的问题。再次,要先表扬后批评。最后,尽可能不要批评全体。

    第四,时机要适当。批评同办任何事情一样,如果失掉了适当时机就会效果减弱,更不要委托别人去批评,这种间接方式会失掉批评的良好时机。批评如果不及时,不但会导致扩大错误的影响,而且被批评者也会由于时过境迁而感受不深切,甚至可能认为是同他算总账。

    第五,程度要恰当。凡事都有个度,批评也不例外。恰到好处的批评,可以使人认识错误,并决心改正错误。批评的分寸如若掌握不好,乱打“散光弹”,随意贬低和挖苦,甚至连同他人的人格都一起拿出来批判,批评就会变质。批评一旦变成人身攻击,只会让受批评者产生愤怒、仇恨和报复的情绪以至反击,最终结果是既伤害了同志之间的感情,又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钱学森巧妙批评的艺术

    1986年,钱学森与在身边工作的专家汪成为谈起软件问题,聊着聊着,钱学森对汪成为说:“你说得很好,要不你先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于是汪成为写了一篇文章交给钱学森。

    第二天,汪成为找到钱学森:“钱老,稿子您看了吗?”钱学森微微一笑,说:“我送你一首诗吧。”就在汪成为纳闷的时候,钱学森念起来:“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念完,钱学森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汪成为想了想说:“是清代袁枚写的吧!”说罢,他赶紧补充:“钱老,您把那篇文章还给我,我修改后再交给你。”

    钱学森笑了笑,说:“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间,当汪成为将修改后的文章交给钱学森,钱学森仔细看了一遍,高兴地说:“这回你是认真的了。”

    五、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对他人有更完整的认识,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实现自我完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协调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党委书记在工作中随时要面临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协调这些人际关系,对于增进基层党委班子内部团结、开展基层党委工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共同协作,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共同奋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为交往创造了快捷方便的条件,也对交往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许多社会工作任务,越来越不能靠单个人单枪匹马来完成,要通过众多人的共同协作来完成。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现代社会知识量激增,“信息爆炸”,不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交往,就不能尽快获得信息。在现代社会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人们可以从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中吸取力量,增强信心,在人生业绩的创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拆台,互相牵制,积极性受到压抑,才能无法发挥,消磨意志,空耗时光,则根本谈不上人生业绩的创造。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

    基层党委书记在协调人际关系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协作共事的基础。尊重是人的重要精神需要。人与人之间,虽然权力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财富有多有少,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跟人交往,一定要注意尊重他人。对上对下、对贫对富都要一样地尊重。

    第二,要理解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只有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心理认同、心理交融。人与人之间,由于角色地位的不同,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不同,不可能对客观事物有着完全统一的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强求彼此认知的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找到沟通的结合点,也就是相互理解。作为基层党委书记,要理解下属的不易,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责难,为下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学会欣赏他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也会有不同的长处。在人际交往当中,恰如其分地赞美他人,欣赏他人,会给交际带来良好的氛围,相互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因此,要想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也要学会欣赏他人,并真诚地赞扬他人。

    第四,善于体会对方的感受。如果谈话的对方,为某事特别忧愁、烦恼时,就应该首先以体谅的心情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会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感情是尊重的,才能形成一种同情和信任的气氛,从而使你的劝告也容易奏效。

    第五,要乐于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是协作共事,达成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才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能为他排忧解难,给他出主意,帮他想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以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帮助。当有人在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时,要能诚恳地安慰他,热情地激励他,帮助他从挫折中奋起。

    六、巧妙调解纠纷

    在日常工作中矛盾纠纷是不可避免的。调解纠纷是基层党委书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人、团结人的重要职责。纠纷调解成功,能将矛盾化解于萌芽,但处理不当也可能“引火烧身”,甚至引发“蝴蝶效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调解好各类矛盾纠纷,对于预防社会矛盾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纠纷调解的步骤

    一是听倾诉。无论双方争吵多么激烈,无论纠纷本身大小,调解人务必保持沉着冷静,不被当事人的外表状况及申诉、指责等所迷惑、激怒,不能片面、武断地作出结论。应仔细询问、认真倾听当事双方的诉求,有条件的情况下记录好第三方证人的陈述,最后再根据事实情况依法公正公平地去处理。

    二是清责任。一般情况下,纠纷双方大多会着重强调自己的正确,夸大对方的过错,隐瞒自己的不当。调解人在了解真相后,要客观地指出当事各方在整个纠纷过程中的是非对错,及时划清责任。至此,双方当事人多数情况下会逐渐承认自己的过错,为接下来的调解工作铺平道路。

    三是促妥协。纠纷的原因多为一方或双方固守自己的要求不肯让步,而成功离不开一方或者双方的妥协。事实上,工作中确会遇到一方或双方均提出无理、过分的要求,而对方则不愿妥协进而陷入困境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批评、劝说、教育的手段做好提出无理要求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一方或者双方作出适当的妥协让步,使纠纷得以化解。

    四是挖根子。有果必有因,无论什么类型的纠纷,总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因此,调解矛盾纠纷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历史遗留下的纠纷,一定要找准问题根源所在,挖出根子,分析发生纠纷的真正原因,然后在核心分歧上使双方达成协议,矛盾才能彻底解决。如果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就事论事,其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的纠纷必然再起。

    (二)纠纷调解的方法

    每次纠纷的情况都不一样,当事人也不一样,所以在调解纠纷时,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现场解决式。对不太复杂的纠纷,在调查情况告一段落后,即把纠纷双方一起找来,当面锣对面鼓,把矛盾揭开,当场解决。

    二是春风化雨式。在处理纠纷时,要以关怀、爱护为出发点,通过感情的交流,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感激、信赖以至爱戴之情。在此基础上,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做到情通理达,圆满解决纠纷。

    三是平分秋色式。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可采取平分秋色、一概而论的处理方法,即通常说的“各打五十大板”的说法。

    四是缓冲处理式。调解纠纷的时机尚不成熟时,可先把纠纷双方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再选择机会处理。

    五是彼此退让式。就是通过协商,迫使矛盾的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关键是要找到协调纠纷双方的关节点,然后通过机动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关节点”变成双方能够接受调停的现实。

    六是高温加热式。对矛盾时起时伏,长期纠缠不清,并且日趋对立的纠纷双方,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措施,进行“高温加热”,限期令其改正,从而达到安定团结的目的。

    七是抑相制将式。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为了缓和矛盾,对纠纷一方高标准,严要求,让其充当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以其宽宏大度的高姿态来感化“廉颇”,使其幡然悔悟,知错改错,实现“将相和”。

    八是以退为进式。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缓和矛盾,顾全大局,在说清事理之后,可对纠纷双方的要求作出一些不损害大原则的妥协或让步。退步向前式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妥协。其“退步”是手段,是策略,“向前”才是目的。

    六尺巷

    六尺巷是中国安徽省桐城市的一处历史名胜。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清朝康熙大学士张英的家人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所以写信给当时在京做官的张英,要求他让当地官府帮其家人撑腰。张英收到信之后,随即回诗一首: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收到信之后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其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三尺。两家之间便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七、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基层党委书记工作中接触人较多,更是要重视这一点,在工作中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艺术。

    (一)要关注人的不同层次的感受和需求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

    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

    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党员干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二)要加强心理上的调整

    要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

    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要着力丰富文化生活,满足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党员干部、群众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现在,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从全局出发,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努力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情。

    浙江温岭:实施心理健康关爱“阳光行动”

    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深受社会监督、承担基层基础工作的群体。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一直为各界关注。针对干部压力大,心理调适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温岭市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实施干部谈心谈话全覆盖,出台了《温岭市“新乡镇干部”成长规划》,鼓励教育局、公安局、卫计局以及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行试点,开展以论坛、读书会、文体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和面向干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2016年以来,温岭市吹响全面开展干部心理健康关爱的号角,于6月出台《关于开展干部心理健康“阳光”行动的实施方案》,吸纳全市155名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组成志愿者队伍,集聚教育局、卫计局、团市委等有关部门的优势资源,开展了“525”心理健康行动、青年干部心理运动会、“阳光机关”建设、“阳光”警营、“向阳花”女干部心理关爱活动、干部心理健康讲座、干部心理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同年8月,在温岭市委党校成立浙江省首个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中心。

    近几年来,温岭市干部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累计服务干部10000多人次,参与“阳光行动”千余人次。相关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八、运用刚柔相济艺术

    刚柔相济是基层党委书记必须掌握的领导艺术。刚与柔,从心理学角度讲,它是个人性格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表现形式。从领导科学的角度讲,它又是一种领导方法。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具备刚与柔的心理素质,必须娴熟地运用刚柔相济的领导艺术。

    下属脾气性格的特殊性,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刚柔相济。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有的下属脾气火暴些,有的下属秉性柔和些。面对这些性格各异的下属,领导者必须做到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刚柔相济呢?

    (一)要妥善处理刚与柔过程中的两种关系

    一是要妥善处理柔与无原则让步的关系。我们强调的柔,是指在明确具体目标、掌握具体原则后,从大局出发,在局部问题上,在枝节小事上,在态度方法上,对对方的一种有意识有尺度的让步,这是为了单位长远利益的自觉的行为,是领导者胸怀宽阔和领导艺术的体现。而无原则的让步,则是缺乏领导魄力的行为,是对领导工作不负责的表现。二是要妥善处理刚与官僚主义、简单粗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刚,是指处理事务坚决,解决问题果断。这种刚,是对客观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后,为了维护国家、本部门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摒弃一切磕磕绊绊的关系,坚决果断,义无反顾的态度和行为。因而,无原则的让步和官僚主义、简单粗暴的作风与刚柔相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本质不同的行为。

    (二)要努力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

    领导者运用刚与柔的艺术程度与个人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较好和思想修养程度较高的领导者能遇险不慌,遭极怒之事坦然处之,临极难之事静气理之。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培养途径有三种:一是自警提醒法。如字画提醒,在自己周围醒目处挂上有关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字画以示警示。二是典型提醒法。就是经常选择刚与柔的正反典型事例进行学习,以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时常想一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例,就能促使自己关键时刻能刚起来。三是自我反省法。经常自我查找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方面的薄弱环节,不断给自己制定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的新目标,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三)要下功夫提高个人政治素质和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

    政治素质决定刚与柔的方向,调查研究决定刚与柔的基础牢固程度。有了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领导者就知道为谁刚,为谁柔,把刚与柔升华到为单位、为群众、为人民事业的高度,升华到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从而抛弃一切个人恩怨,使刚与柔变得纯洁、高尚。同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了事情发生的真相,领导者就能准确确定自己是选择刚还是柔的方法,就能把准刚与柔的度,就能刚得适时,柔得恰当,实现刚与柔的完美统一,从而妥善处理好各类问题和矛盾,调动全部下属的积极性,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驾驭着事业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党员先进典型

    邓平寿

    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田坎书记”,他下乡从不坐车,他的办公室永远都向群众敞开,他让虎城镇从一个山区穷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镇,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出殡那天,成千上万的群众,佩戴白花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邓平寿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扎根偏远艰苦农村30多年,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帆布挎包,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脚书记”。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造性地开发柚子、蚕桑等农村特色产业,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任虎城镇主要领导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增长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6倍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倍多,农民纯收入增长5倍。他组织群众硬化了48条108公里村级公路,在各村建起标准卫生室,成为重庆最早实现“自来水、电、电视、程控电话、硬化公路”五通的乡镇。

    邓平寿喜欢下乡,除了镇上开会和赶场,他都要往下跑,不坐车,用脚走。早些年,路不好,农民天晴下雨一双草鞋,泥巴裹腿。当了书记的邓平寿也穿上了草鞋,他发誓:“虎城农民不脱草鞋,我就不脱!”人们还喜欢称他“草鞋书记”。

    为了虎城百姓能尽早过上好日子,邓平寿每天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马达。人们常常看到,白天跑了一天的邓书记,夜晚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到很晚。这时的他总在做两件事:一是打电话,17个村的村主任挨个打一遍,询问各村的情况,交流他白天看到的问题;第二件事就是读书,特别是农业技术书籍。

    邓平寿的节省出了名。他在县里开会,总是当天赶回,一年三四十次会,最多住宿两三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邓平寿,在有些时刻却是出手大方。镇里有块“永不消失的光荣榜”,榜上公布的都是捐款人员及数目,邓平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每年不少于5000元。而他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900多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