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会了放下,才能够拥有一份成熟。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发现,自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东西。

    在不断的放下中,人才会变得更加沉稳豁达。

    留住你身边的幸福

    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请一心一意地爱我们所爱的人,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享受我们正在感受的爱与温情,你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有一个活泼漂亮的女孩,她非常喜欢唱歌,小小年纪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活跃分子。那一年她终于嫁了一个心爱的小伙子。

    一次两人去参加镇上的文艺会,一起上台演唱。回家后却遭到封建保守的公婆好一顿呵斥,他们禁止她抛头露面,禁止她上台唱歌,否则会赶她出家门。

    她害怕了,她不愿意离开刚刚搭建的安乐窝。从此,就是平时在家里也不敢再唱歌了,但是她那么喜欢唱歌,那些歌仿佛要冲破她的喉咙似的。有一天,她实在按捺不住,临睡之前在房里轻哼。她一哼,自己反而被吓了一跳,赶紧捂住嘴,但还是被细心的丈夫听见了,他要她继续唱下去,她摇头,她不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她拉进被窝里,用棉被蒙住她,他也钻进去了。

    她幸福地轻轻唱着,虽然不能尽情地放声歌唱,可是她也感到非常满足了。只有一个歌者,也只有一个听众,有时他也陪着她唱,有时合唱,有时对唱。

    渐渐地,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他们每天都盼着这个时刻到来。一到傍晚,就把家里的活儿迅速做完,然后两个人把房门关紧,躲到被窝里唱歌。

    冬天,棉被里很温暖,但一到夏天,他们经常唱得满头大汗,他们把汗一擦,又继续唱下去。这样的歌声一直陪伴着丈夫离去。

    丈夫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无法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她也曾蒙住棉被试着唱歌,但已经没有人听了,也没有人对唱了。有时她幻觉他就在身边,他在仔细地听着,她就多唱几支;但有时,她又觉得他已经离开很久了;有时她唱得很认真,很欢快;但有时候,轻轻地哭泣代替了歌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的影子也越来越模糊了,她唱歌的声音也越来越低,有一天,终于连她自己都听不到了。慢慢地,她把年轻时学的歌词忘了,把曲子也忘了。等安葬了公婆后,她也熬成婆婆了,环境变了,在已经没有人干涉女人唱歌的时候,她发现她已经没有会唱的歌了。

    丈夫忌日到了,她谢绝了儿女们的热情挽留,执意要回老家。

    她说,这里我总觉得他不在身边,我唱得再精彩,他都不会听得到。

    所以我要回去,我要躺在那旧日的木板床上,蒙着以前和他一起盖过的棉被,唱歌给他听……幸福的时刻,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露。然而,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它经常披着白色外衣,亲切而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大多数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散发清香的时刻。

    人们常常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远后,才捡起落在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世上有预报地震的,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却没有人预报幸福。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流星一样,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比如,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碗面条,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母一次粗糙不经意的抚摸,朋友送来的一个温馨的微笑……快乐就是活在当下从前,有一座圆音寺,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染,蛛蛛便有了佛性。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我来问你个问题,怎么样?”

    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已然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

    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

    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她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

    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16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试,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两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16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了吗?”

    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的想象力也未免太丰富了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对蛛儿来说,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到,佛主竟然这样对她。

    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快乐。”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紧紧地抱在一起……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在于把握现在,珍惜所有,坚信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其实我们都很快乐,只是我们的眼光过高,看不到人生最简单的快乐,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快乐,只是我们未曾体会过。快乐原来很简单,复杂的心把它过于复杂化,单纯的心自会拥有一份最美最真的快乐。

    去除禁闭心灵的枷锁

    有个长发公主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迷住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使她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人在很多时候不就像这个长发公主吗?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就像长发公主对老巫婆的话信以为真,把自己囚禁起来。

    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凡事都要考虑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想法深深套在心头,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煞,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认命、怨天尤人。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在人生的海洋中,我们犹如一只游动的鱼,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色,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突然有一天,我们遇到了珊瑚礁,然后就不愿再动弹了,并且呐喊着说自己陷入了绝境。想想不可笑吗?自己给自己营造了心灵的监狱,然后钻进去,坐以待毙。

    人生的确充满了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灵监狱所监禁。而心狱,是残害我们心灵的杀手,它在使心灵凋零的同时又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巴特先生近来面临了工作上的瓶颈,他很想突破,却总觉得有心无力。于是,他决定去找生涯辅导专家咨询。

    他来到了生涯发展中心,辅导老师为他分析了现状及瓶颈产生的原因,也和他共同拟订未来的行动方案。

    然而,经过了几次的协谈,巴特先生仍然在原地踏步,不论是分析现况或规划未来,在咨商的过程中,巴特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但是……”例如:

    “我知道我应该要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是我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

    “我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和艺术有关的工作,但是家人期望我当工程师。”

    “我知道应该多运动,但是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我知道我要改一改自己的脾气,但是个性本来就不容易改变。”

    虽然是一句看起来稀松平常,也常被人挂在嘴边的话,然而,当我们也成为“巴特族”的一员,经常讲出这样的话时,就代表我们的思考模式已经习惯被自己的想法限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被一些习惯性的想法所限制,例如:

    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还是不要冒险吧!以目前的状况,绝对不可能完成。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

    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别傻了。我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性,不可能会成功的。我的学历(财力、人力……)不足,还是别妄想了。

    心灵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尤其是限制性或负面思考的习惯形成了我们的内心对话,阻碍了我们迈向成长与成功的可能性。

    丢掉贪婪的包袱

    有座山,山里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的宝藏足以使人一生享用不尽。但是这个山洞一百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路过那座山时,正好看到百年一次的洞门开启,他兴奋地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有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往袋子里装。由于洞门随时都有可能关上,他必须动作很快,并且要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洋洋地装了满满一袋珠宝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来后却发现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冲入洞中,可惜时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

    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能没有欲望,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婪,因为贪欲是个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人类欲望本身并没有贪欲,如果一个人从烟雾迷漫的城市来到一个松树林里,因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而感到愉悦,谁也不会说他消耗氧气是过于贪婪。贪婪是从一个人的需要和另一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开始的,是由于必须用武力、狡诈、盗窃等手段,从邻人手中把快乐和满足夺过来而产生的。”

    一个穷人会缺很多东西,但是,一个贪婪者却是什么都会缺!贫穷的人只要一点东西,就可以感到满足,富有的人需要很多东西才能获得满足,但是贪婪的人却需要一切东西才能满足。所以贪婪的人总是不知足,他们天天生活在不满足的痛苦中,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终两手空空。有一则寓言: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们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他把许多只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看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准备跑步时,才发觉自己无法完全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必须得全神贯注,才能使自己所有的脚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为贪婪,想拥有更多的脚,结果却适得其反,脚成了束缚它行动的绳索,代价可谓惨重。

    《圣经》中有一句话:“如果你得到的是整个世界,而丧失了自我的生命,那么,你也得不偿失。”因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放下也是一种选择

    曾经有一个人,感到生活不堪重负,没有丝毫的幸福和快乐,于是他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圣人。圣人让他背起一只竹篓,请他每走一步就捡一粒石子放进竹篓里,他刚走百步,就觉得背上的东西太重而无法承受。

    这时,圣人又把石子一粒一粒地从竹篓里取出,并且告诉他说:“这粒是功名,这粒是利禄,这粒是小肚鸡肠,这粒是斤斤计较……”当大半石子被抛出后,他顿时感到轻松多了。那个人在圣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令自己不幸福的原因。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只竹篓,你把功名利禄统统背在身上,当然会压得自己失去幸福的感觉。如果把这些东西放下,相信幸福定会与你为伴。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放弃了一样事物,它一定会给你另一种幸福。如果你不放弃阳光的明媚,就不会看见晚霞的美丽,不放弃春天的鸟语花香,就不会拥有秋天的硕果累累;不放弃夏天的绚烂多姿,就不会拥有冬天的雪花飞舞;不放弃童年的无忧无虑,就不会拥有长大成人后的辉煌成就。

    什么都不愿放下的人,是对生命的最大放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一个人将一生的所得全部背负在身上,他最终会因负重而死。

    昨天的成就,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未来。你只有勇敢地放下自己的过去,放下那些阻挡你的东西,才能获得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从而培养自己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所以,放下意味着争取。放下一些你无意或者是无法得到的,才能够更专注更有力地追求你想要得到的。学会放下,人生才显得更加积极主动。

    生活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希望,放下自己的尊严,不能放弃做人的原则。也就是说必须放弃懦弱和苟且偷生,正如文天祥一样,放弃了荣华富贵,却达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境界;正如闻一多放弃了权势利诱,却成为了民族的英雄。

    正确地选择放下,才会有一种自豪感。所以,学会放下,是放下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下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下那种毫无意义的争夺和没有价值的取索,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下那种对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下不是颓废,不是厌世,而是一门学问。人生在世,忙忙碌碌,疲于奔波,常常被强烈的欲望所驱赶,不敢停步,不敢懈怠。

    背上包袱越来越多,越来越沉,却什么都不愿放下,因此,当收获越来越多的时候,身心也就越来越疲惫。学会放下,是因为心灵的天空不能塞得太满,就像云朵太多就成了乌云密布,几朵白云飘曳才能点缀天空的美丽。

    放下,是一种境界,是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昨天的辉煌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明天,过去的成就只能让它过去,只能毫不痛惜地放下。只有学会放下,才能卸下身上的负担,轻松上路,才能激发出新的力量,才会有新的收获。如果在奋斗的路上,遇到了烦恼,应该先暂时将烦恼放置一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等到心情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这是对痛苦的解脱,也是对愉快生活的接受。

    学会了放下,才拥有一份成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发现他不得不放弃越来越多的东西,在不断的放下中,人才会变得更加沉稳豁达。学会放下,人生将向你展示另一种独特的美丽。

    学会见好就收

    29岁的辛欣是合资酒店公关销售部经理。辛欣中专毕业后便开始在一家老牌的宾馆做服务员。尽管每天下班回到家腰酸腿疼、话也不愿多说,好强的她还是坚持学习,几年后考取了大专文凭。渐渐地辛欣从做一些初级管理工作到全面负责后勤人事、行政、对外协作,等等,后来她跳槽到了现在的酒店。

    经历了工作初期的艰辛和动荡,她的工作慢慢步入了正轨。虽然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的工作对于辛欣来讲难度并不大,但是,一方面,她对这种没有新意的工作有些厌倦,另一方面,她也强烈地感觉到,跟那些大学毕业、受过良好教育的部下相比,自己的后劲并不是很足。

    辛欣一直为事业而努力奔波,无暇考虑个人问题,现在看到以前的同学们一个个结婚生子,心里也难免有些波动。加上周围的一些朋友也老是劝她:得了吧,你事业也算小有成绩了,女人嘛,别耽误了终身大事才是真的,你也该见好就收了。辛欣自己也很矛盾,辛苦了这么多年,我是不是也该停下匆匆的脚步,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了?

    几乎所有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生活和事业上的冲突都是一样的,这时最忌讳坠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两极思考陷阱中,要清楚其实很多时候各种因素间存在着平衡状态。一个玻璃器皿,已经装了2/3的小碎石,外面放着几块大鹅卵石,不少人拿鹅卵石拼命往下压小碎石,可怎么也装不下,后来有个人把小碎石全倒出来,先放鹅卵石,再倒进碎石头,这样恰好装满了。

    “鹅卵石”好比你人生中重要的目标,必须确保做好,然后在时间的缝隙中,可以考虑次要一点的事情。每个人的鹅卵石是不同的,因此决定“是否应该见好就收”也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能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够投入进去,其中的乐趣是其他任何事情无法取代的。人活一生不就是为了实现自我吗?还是看看自己能做多少?能跑多远?至于感情、家庭,它们和事业不同,是不必刻意追求的,顺其自然最好。它不会因为你停下了事业的脚步就一定会来到你面前,所以,最好不要把感情和工作问题混为一谈。

    当然,如果你想尽快进入二人世界,也应该为自己多创造一些机会,不要整天都陷在工作里面,多参加一些聚会,业余时间多结交一些朋友,说不定在你工作的圈子里,会遇见你未来的另一半呢。

    另外,既然你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后劲不足了,就更应该努力赶上,只有在你有实力的时候,你才不会在职场上被淘汰。

    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地以退为进。

    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当你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放下就是快乐

    两个和尚一道到山下化斋,途经一条小河,两个和尚正要过河,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河边发愣,原来妇人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轻易过河。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和尚立刻上前去,把那个妇人背过了河。

    两个和尚继续赶路,可是在路上,那个年纪较大的和尚一直被另一个和尚抱怨,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怎么背个妇人过河,甚至又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言语。年纪较大的和尚一直沉默着,最后他对另一个和尚说:“你之所以到现在还喋喋不休,是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在心中放下这件事,而我在放下妇人之后,同时也把这件事放下了,所以才不会像你一样烦恼。”

    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只要你不把闲事常挂在心头,你的世界将会是一片风光霁月,快乐自然愿意接近你!

    其实,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辈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事业小有成就,但心里却空空的。好像拥有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总是想成功后坐豪华邮轮去环游世界,尽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却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实现梦想。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让人放不下……对此,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得好:“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体,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

    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

    仔细咀嚼这段话,其中的味道,我辈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走出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以生命为代价,透支着我们的健康与年华。现代人都精于算计投资回报率,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而我们却很少去思忖:生命的沙子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捞不回来。

    佛家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是多么自在的快乐之道啊,倘使你总是“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眠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样放不下,你又怎能快乐呢?

    庄子云:“人生如白驹过隙。”哲人的结论难道不能使人有些启迪吗?我辈何不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做个快乐的自由人呢?

    适可而止是一种人生经验

    当前,全国不少地方相继举办了内容不一的彩票活动,有的奖项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吸引了不少的人前去“一买为快”。有的人甚至沉湎于其中不能自拔。

    老王对购买彩票甚是痴迷,三天两头地去购买,每次都买二三十元的,结果工资花去了大半,那大奖仍与他无缘,使得家中的日子顿显尴尬。其实,购买社会福利彩票,只是向社会公益事业献爱心的一点表示,若家中财力允许可多购买些,若家中财力一般或根本无财力购买就要“点到为止”,购买几张表示一下爱心即可。

    大家不妨算一下,奖金设得越高,人们获奖的机会就会越少,一个百万元大奖,能中的概率实际是几十万分之一。倾其所有购买彩票,一旦中不上大奖,造成家庭经济困难不说,还会引发家庭矛盾,给和谐的家庭生活平添不少烦恼。值得吗?

    谈及购买彩票,老王深有感触地说:“购彩票要适可而止,不可不顾及家中财力而盲目购买。”所幸他及早醒悟,否则,家中的日子会更加窘迫不已。

    凡事讲究适可而止,是一种人生经验。有这样一则美国人喝咖啡的趣事:艾森豪威尔总统有一次访问麦斯威尔咖啡工厂,厂主请他品尝咖啡,他一口气就喝完了,赞赏地说:“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说完还举起杯子倒给在场的人看,果然一滴不剩。总统的这一举动启示了厂主的广告创意,此后打出了“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的广告词,而且在包装上也绘有一只倒空最后一滴的咖啡杯。

    试想,假如觉得好喝,接连来它几杯,那就未必有那么香醇的感觉了。要是怀着不喝白不喝的心态,过多地饮用,那只会腹胀难受,绝不是一种享受。

    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个杯子。我们是恰到好处,怀着感激的心,品味生活的美好呢,还是无休止地贪婪地往里面装满种种想要的东西呢?现实生活告诉我们,“适可而止”四字十分关键,许多事情,只有适度了才是最美好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动用一些适度技巧可以帮助自己赢得他人的好感,使交往双方事情办理得更加顺畅,也更能促使友谊天长地久。但有些人不是这样,而是过于讲究,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的人因为过度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而令人作呕,极容易造成诸多个人信息的失真、误解,因而“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说话方面也要有度,在人际交往中应有礼有节,即便给对方面子也不要明显地刻意奉承,更不能过于夸张。花钱方面也是如此,在个人消费中不应贪得无厌,不应为了炫耀自己而打肿脸充胖子,在许多场合,要做到面子光彩,更需要有内在气质,真正体现适可而止的尺度。

    情绪练习

    加强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就是实践,就是自我投资,就是敢于同自我作斗争。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修养的品质,即使他具备其他一切成功者的素质条件,也是毫无价值的,根本不可能成为成功者。因为,即使你有自我促进的愿望,即使你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即使你设想登上南极,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修炼,那你将永远不能达到自己所订的目标。

    我们每天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在证实和支持着我们目前的自我意象。你继续不断地注意保持和证明今天“你是谁”,这样坚持几年,你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象,逐渐习惯了这一意象并且把其作为自己稳定的内部标准。

    我们的习惯开始于无意的观察、细节的暗示与经验,它像带着一点点内容的蜘蛛网,随着实践长大、积累、成熟起来。想象和情绪融合起来,直到它们成为打不破的铁链。习惯就是由网发展成铁链的,它控制着你每天的生活。自我修养能培养或打破一种习惯。它能使你的自我意象或思想产生持久的变化,帮助你达到目标。自我修养反复地用语言、图画、观念和情绪告诉你,你正在赢得每一个重要的个人胜利。归根结底,自我修养是一种自我暗示,是一种思想的实践。

    自我修养的作用,可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中学的篮球队做了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为三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由于一个月没有练习,投篮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组由于在体育馆坚持了练习,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组在想象中练习的队员,平均水平却由39%提高到42..5%。

    这真是很奇怪!在想象中练习投篮怎么能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要提高得快呢?很简单,因为在你的想象中,你投出的球都是投中的!成功者就是这样,在办公室、运动场不断地锻炼着自己,他们创造或摸拟每一个他们想要获得的经历,他们摸拟成功,仿佛他们是第一个。成功者就是这样“表里如一”的人们。

    调查资料表明,世界上许多卓越的成功者,几乎每个人都是心理摸拟方面的大师。他们懂得让自我修养处于不断的提高中。他们虽然有时没有工作,但他们在不停顿的练习中使自己对待艰苦的工作更为坚强了。

    他们知道想象是最好的工具,想象是成功者的天地。成功者从来不半途而废,成功者从来不投降,成功者们不断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并反复地去实践,直到成功。为了使你成功,要练习“表里如一”的行动。在睡觉前练,在醒来后练,在广场上练,在汽车中练,让成功成为你的习惯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