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指挥从传统的结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手工方式,转变到适应新的高技术战争,有人称它是排在核武器、洲际导弹之后的“军事革命的第三阶段”,也有人说是新浪潮,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新的科学技术用于军事,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作战指挥不变不行。
指挥的自动化开始于50年代末。1958年,美国第一个建立起半自动地面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把电子计算机和雷达联结成一体。雷达探测到目标,把来犯的敌机的有关情报通过通信系统传给电子计算机,经过计算机运算、处理.提供防空指挥部决策,采取措施。
这个系统美国人叫它“赛其”,又叫C2系统,取计算机和通信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为什么不叫2C而叫C2?是因为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结合以后,起的作用不是1+1=2,而是1十1>2。所以,后来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有个外号叫兵力“倍增器”。就是兵力还是那些兵力,有了C2系统,那些兵力发挥的作用就成倍地增长了。
经过30多年时间,许多国家都已建立起了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这种指挥系统还在继续完善。它把情报侦察、通信、指挥和控制组成一个系统。情报的英文字母开头是Ⅰ,而通信、指挥、控制的英文字母开头都是C,所以把这个系统简称叫C3Ⅰ,也有叫CI的。
指挥自动化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很复杂,还是举海湾战争作例子。多国部队C3Ⅰ系统,包括:
探测预警系统:
在太空,有25颗电于侦察卫星;在中高空,有63架电子战飞机;在中低空,有195架战术电子侦察机;在地面,有39座电子侦听站。另有18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为军舰、飞机、地面部队持续导航,精确度在10米左右。还有预警飞机,可以同时发现和掌握600个目标,对其中200个重点目标进行识别和定位,指挥引导数十架飞机作战。一旦地面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预警飞机可以替代指挥。
指挥中心:
有1300台新型台式计算机,350台折叠式便携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几千个最新的系统软件、标准办公应用程序以及巨型数据库、存储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指挥控制。中心有一面24平方米的七色大屏幕,能够同时显示18种情报数据,每日显示5700次以上。如果需要具体了解某一点情况,只需20秒钟就可以把这一点放大出来。
通信网络系统:
通过卫星、微波、对流层散射、短波、有线等各种手段,备有7万多条线路,装配有101部自动交换机,20部信息交换机,240个传输系统,1100部数字电话机,800部传真机,170部报文通信终端。
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中央总部前进指挥所的作战室里,可随时同参战各国政府和军队的各级指挥所通话。美国总统的命令从白宫传递到海湾只需要1~3分钟时间。还有机动用户装备系统,可在一个军级单位设置24个中央台,224个延伸台,1900个无线电台和8200个有线电台,一旦部分线路被破坏,能自动绕开损坏部分,继续传递信息。
CI的终端:
参加海湾战争的各级指挥员,一般都配有便携式电脑,可以及时接收上级命令和下级报来的情况,还可以随时向美国本土数据库查询资料。
侦察兵配备有手持式计算机,发现情况可以马上发回指挥中心;车辆和伞兵有更小型的计算机,可以同3颗卫星保持联系;陆战队队员和部分士兵也配备了手持式、背负式或头盔里装有数字无线电设备,可以通过卫星定位,误差小于1米。
正是这样一些系统,把所有参战的兵力、兵器综合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为快速、准确的指挥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海湾战争,有人称它是2.5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大战,不过是半个,还称不上是一次全面大战。但是称得上是一次高技术战争,准确地说,是多国部队用高技术兵器对伊拉克热兵器的战争。从中可以看到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概貌,它的作用,以及发展趋向。
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
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应该称作人一机结合系统。因为这里所说的自动化,并不像现代化工厂的自动生产线,一端进去原材料,另一端便自动出来成品。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把指挥活动中那些费时费力,或重复性工作,借用先进的设备系统加以自动化处理。以为不用人指挥,先进设备和系统就会“自动”地去指挥部队,这实在是个误会。
人与机的结合,人在其中依然起主导作用。机器设备是人制造的,使用的软件、程序是人设计的,运作正常靠人的维护、操作,获得的信息、情报靠人去分辨真假等等。人是其中最活跃、保证一切机器设备工作高质量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指挥活动中一切创造性的工作,还都得靠人去完成。机器不可能具备高级思维能力。某些方面优于人脑有可能,全面地超过人脑,世界上今天没有,将来也不会有。1996年2月10日,在美国费城举行了一场“人机大战”,一方是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取名“深蓝”的超级象棋计算机。“深蓝”一秒钟能思考2亿步棋,是当今世界上计算能力最大的。
但是,计算机还是以2比4败给了人。原因是它只能按程序思维下棋,不可能具有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不能像人那样进行非程序思维。
各种模拟人脑的机器人会不断出现。它作为人的某一方面活动的补充,或者用来训练培养人的某一方面技能,作用可以说是非凡的。
和人相比,再先进的机器设备的作用也终究有限。尤其是打仗,活跃的作战双方千变万化,不会有固定的模式。你有千条妙计,他有万件奇招。
但是,先进的机器设备确实可以替代人的相当多的脑力劳动。计算机的运算、记忆功能,其快速、准确程度大大超过了人脑在这方面的功能。兵贵神速,时间对军队来说就是生命。高技术战争尤其要分秒必争,一枚洲际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也就是30分钟。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怎么发现它已经发射了?你取何种办法对付?在哪里拦截?何时下命令?让何地何种兵器迎击?万一打不掉又将如何处置?单凭指挥员的大脑,没有先进的雷达、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等,二三十分钟内要完成侦察、计算、分析、判断、决策、实施等程序,是完全不可能的。
指挥活动中很重要的是情报处理,观察战况。如果有一万条情报摆在你面前怎么办?要用多少人力去归纳、分析、整理?如果把这任务交给计算机,它就能够漂亮地及时完成。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完成。
美国的一个防空司令部依靠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2500条情报,它下属的每个子系统,可以同时监视300~400个目标,对其中的100个目标进行拦截。真是一以当百、当千、当万……它有两个4.9米×3.6米的大屏幕,一个显示不断变化的空中和宇宙空间情况的情报,显示的内容只比实际发生的情形迟11秒;另一个大屏幕显示防空兵器状况及潜艇、人造卫星位置的情况,每隔五分钟更换一次画面。指挥员在这里一目了然,掌握随时在变化中的敌情、我情,为他下定决心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指挥活动中,比如拟定文书、下达指示、武器控制等等,凡是可以事先编出程序的重复性、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交给先进的技术设备去做,将比人还可靠,而且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指挥员拟定一个团的战斗行动计划需要10小时的话,利用计算机就用不了15分钟。命令10门炮去摧毁35个目标,计划这件事得用2小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分钟。单炮射击准备时间也可以从2分钟减少到6秒。
战争要求指挥机构精于指挥活动中的事务又一天比一天增多,这一直是军队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人少事多,过去的办法就是加人,结果层次增加,机构庞大,和第一线兵力不成比例,愈来愈不适应战争的需要。
这种情形,至今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还可以看到。指挥的自动化系统,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个矛盾,靠改进设备,可以做到增加事情而不必去增加人,甚至还可以减人。据报道,美国空军后勤部门原来有20万人,实现指挥自动化以后,现在只有9万人,人员减少了一半以上。海湾战争中有一架飞机发生故障,需要更换一种器材,维修人员用电脑查询,基地库存缺货,又用电脑通过卫星同美国空军总供货处联系,这个处的电脑马上把订货单发往离海湾最近的供货基地,同时通知维修人员去那里取货,前后也就是若干分钟的时间。高效运转,速度之快使得美军中有人要为计算机芯片请功,说是应该评它为“战斗英雄”!
人机结合,就是人机互补,紧密配合,使人、机各自的长处都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说,指挥人员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及其他的先进技术设备,组成各种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工作快速化和决策方法科学化,提高军队指挥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这就是军队的作战指挥自动化。
计算机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据报道,相当多的国家在这方面花费的钱比用在购置导弹等武器上的钱还多。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设备是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当时的计算机比一间房子还大,笨重得很,运转速度也慢。由于电子管太多,平均不到10分钟就得维修一次。50年来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由电子管到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到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现在已经在研制生产第6代电子计算机。
从大到小,现在的集成电路小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小的时候,可以放进猴子的耳朵里的绣花针一样,可是上面排列的晶体管如果制成一只只同样功能的电子管,它的重量就像金箍棒变大时的重量一样了,一个人用肩膀也扛不动。再打个比方,小到一根头发丝大小的顶尖上,可以安装40多个晶体管,钮扣大小的面积,可以集成13万个晶体管。体积在向小的方向发展,而功能是向着大的方面发展。计算速度飞快的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运算1亿次以上,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用袖珍计算器每秒做一次计算,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连续不停计算,得用31709年才能完成。这还是借助计算器,如果不用计算器,完全靠人工计算,那就3万多年还不能完成。
计算机还在向着智能方向发展,它可以模拟人的某些功能,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用来辅助和延伸人的脑力劳动。可以识别简单的信息,如邮政编码,能听懂简单句子的计算机已经研制成功。正在研制中的是希望计算机它能够开口和人交谈、辨别声音、感觉冷热、嗅出味道。
电子计算机还在向着光计算机发展。要求计算机体积又小,速度又快,这是很难做到的。军事斗争又需要有这样的计算工具。比如各种航天器拍摄的图像,一张1024×1024点阵未知数的卫星图片,用每秒运算千万次的大型计算机处理,要用几十个小时,这就太慢了。而且图片是源源不断地从天上发回来。怎么办呢?
自从出现了激光技术,人们就把思路引到光计算机的研究制造上去了。现在已经有3种类型的光计算机出现:光模拟式——光模拟——电子数字式和光数字式。有人预测,不用多久,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有可能达到每秒100亿次到1000亿次,储存信息的容量可达到1018的位数。
“电子武士”
完善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当然不仅电子计算机一项。其他方面,比如进一步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融合红外、激光和微波技术的综合遥感探测技术;发展“铱”卫星全球个人通信系统,发展中微子通信、超导通信和声控通信,发展自动翻译电话,使得信息快道四通八达,等等。非常有意思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正在出现一种用最新的电子技术武装的直接作战的战士。外界称他是“电子武士”。这样的战士装备了些什么电子设备呢?有人是这样描述的:
他头戴一种高技术电子头盔,有通信、防护和伪装3种功能。头盔里装有超小型电子计算机、头前显示器和高效能无线电台,可以和远在万里之外的高级指挥员直到最高司令。甚至总统通信联络。无线电台采用耳塞话筒,通过面部骨骼结构发送无线电信号,利用耳道监听危险信号并进行对话,不需要用手、眼睛和嘴巴,不影响操纵武器作战。
他身上带着1幅电子地图,储存有作战地域里的所有道路和重要方位的信息,从图上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知道到某处有多远,应该走哪条路,先朝哪个方向转弯,路上会有什么障碍物,等等。
他携带健康传感器,自动监测自己的脉搏、体温、血压,以及每天所吃食物的热量和热量消耗的警界线。
他还配备有带定位仪的手表,可以和3颗卫星联系,即使在没有标志的大沙漠里也不致于迷失方向,定位误差不超过1米。
他身着变色军装,能像变色龙那样随时改变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保护颜色。脚穿缓冲鞋,能防止行军跑步时发生的冲击。
他的武器是形状像没有枪管的步枪,子弹在枪托里,同时能发射3发子弹,这种子弹像小型火箭弹,穿透力远远超过现在的穿甲弹。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都有报道说,”这些国家正在试验用高技术装备士兵。当然,装备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一名这样的电子武士装备,据说等于B-2轰炸机一个编队的维修费用。花这样高昂的代价武装一名战士,想做什么呢?设计者的想法是,派这样的战士去执行特殊任务,使得最高指挥当局能够一眼看到战场情况。
计算机对抗在发展
有人把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人相比,说指挥中心是人的大脑,探测系统是人的眼睛、耳朵等感官,通信是人的脉络,末端设备是人的四肢。预言未来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将愈来愈先进。
战争是双方的攻防对抗。自从有战争以来,每一种新的武器装备、新的技术手段出现,必然有与之相对抗的东西出现。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反指挥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激烈对抗也不会例外。
高技术战争中,首先的攻击破坏目标是对方的指挥机构。海湾战争进行42天,其中38天是多国部队的空袭,目标主要就是伊拉克的指挥通信系统和交通运输枢纽,使得伊拉克指挥瘫痪、通信中断、运输停顿,很难还手。
能够产生高能量电磁脉冲的一种设备,大小就像一只手提箱,放在一座大楼附近,它产生的脉冲足可以烧坏这座大楼里的所有电子器件。
还有叫做电子生物武器的,能够吞噬计算机里的电子器件,使电子线路绝缘,就像微生物吞噬垃圾和石油废料一样。
什么叫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对抗?美国国防部曾经有这样的定义:“在情报工作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干扰、欺骗、保密及实体摧毁等手段,来防止敌方获得信息,影响、降低或摧毁敌方的指挥自动化能力,并保护己方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免遭破坏。有一则消息说:海湾战争期间,有一批计算机“黑客”向伊拉克表示,付给100万美元,他们可以通过信息攻击,干扰美国向中东的军事部署,伊拉克对这项建议不予理睬。如果真采纳了这项建议,真像传闻那样进行信息攻击,那么海湾战争的结局不知将变成什么样子!
其实,那批向伊拉克建议的“黑客”说的干扰美国通信指挥,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世界上的反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对抗手段,发展得非常快,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系统的。
有一种叫做逻辑炸弹的计算机病毒,平时埋伏在计算机里,到了一定时候,它就像定时炸弹一样突然爆发,毁掉计算机中存储的所有数据。
有一种设计有缺陷的计算机芯片,被用来装在像导弹这样的武器上,就是弹头不会爆炸。谁购买了这种导弹,就等于购买了废物。
各种新的干扰、破坏的设备都会不断地研究制造出来,对抗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信息进攻
信息进攻以决策者、信息、信息决策和通信传输过程。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目标。
信息进攻手段很多,如心理战、电子战、军事欺骗、信息攻击和实体摧毁等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武器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武器、微纳米机器人、芯片细菌、黑客、低功率激光器、电力破坏弹药等,也包括可通用于电子战的非核电磁脉冲武器。计算机病毒武器的种类较多,再生繁殖性很强,其作用效果各异,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特洛伊木马”病毒程序、逻辑“炸弹”以及计算机“陷阱”等。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在我们平常工作中最为常见,是人所共知的一种能破坏计算机和网络正常功能的软件程序。
这种病毒程序是人为蓄意设计的,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公共软件等信息载体进行繁殖、传染和渗透到其他计算机系统上,影响系统上更为重要的软件程序,或再生繁殖,或抹掉系统原有的软件程序和文件。如在军事应用上,计算机病毒渗透到机载电子设备中,会造成空中飞机与基地的通信联系中断等后果。
此外,由于目前的军民用电话系统都是网络化,靠计算机自动控制,因此计算机病毒可通过网络渗透到电话系统,影响正常通话,例如,美国AT&T公司长途电话系统在1990年1月15日曾因计算机病毒的侵入而遭到破坏。网络“蠕虫”
网络“蠕虫”是一种专门针对计算机网络而设计的病毒程序。它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设施“蠕动”、“扭动”和“爬行”,在此过程中传播病毒,影响信息和信息系统。网络“蠕虫”的危害极大,传播速度快,可以造成任何种类的破坏。
但网络“蠕虫”无繁殖再生功能,不像计算机病毒那样来修改其他程序,而是修改文件、侵占存储空间、侵蚀资源、替换或冲掉有价值的信息,造成信息数据的丢失、如网络“蠕虫”可以使银行网络或自动取款机失效。
“特洛伊木马”程序
这种程序是一种埋藏了计算机指令的病毒程序,也是隐藏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及网络“蠕虫”的常用手段。这种病毒程序看起来似乎无用,但却携带某种病毒,并由一种程序代码激活。一旦用户偶然进入这种代码,“特洛伊木马”程序就会运行,修改或破坏信息数据,降低系统的功能等。就如同古希腊特洛伊城的战例一样,在空心的木马中隐藏士兵,看起来无用,但却隐含杀机。例如,当用户上机入网时,计算机屏幕上突然显示出网络正忙的信息,并提示用户要反复进行入网尝试,这样,“特洛伊木马”病毒程序就会拿到用户的注册号、密码口令等,以便进一步传播病毒。“特洛伊木马”程序还可伪装成保证计算机或网络安全的某种手段,如“撒旦”。这种“撒旦”软件看起来似乎很有用,因为可以用来检查UNIX系统的安全性等问题,因此在1NTERNET上随处可见。
但当某位用户应用这种病毒程序时,相关的重要信息就会被对方悄悄地偷走。设计水平较高的“特洛伊木马”程序会不留任何痕迹,因为它不造成任何明显的破坏,因此探测和防御这种病毒很难。
逻辑炸弹
逻辑炸弹是软件程序开发者或系统研制者事先埋置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一段特定程序或程序代码,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洛伊木马”程序,其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破坏性大,这种“炸弹”在一定条件的触发下,释放病毒、“蠕虫”或采取其他攻击形式,修改、冲掉信息数据,抑制系统功能的发挥,造成系统混乱。
逻辑炸弹包括时间逻辑炸弹和事件逻辑炸弹。时间逻辑炸弹可在特定日期或时间激活,如星期五及每月13日病毒等;事件逻辑炸弹可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被激活,如当给定了特定的工资帐号时,该类型逻辑炸弹就会毁坏全部的工资数据。逻辑炸弹也可通过外部指挥控制系统发布指令来激活。例如,某个国家在出口敏感性很强的计算机系统时,出于自己本国未来安全战略的考虑,可在软件系统中预先隐藏设置逻辑炸弹,一旦出现关系紧张或敌对危机时,从外部引发逻辑炸弹,为本国军事目的服务。
计算机“陷阱”
计算机“陷阱”又叫“陷阱门”或“后门”,是程序软件开发者或系统研制者有意设计的隐藏在计算机程序中的几段特定程序。
隐藏的目的就是给设计者留有“后门”,程序可根据设计者的需要随时激活,并使设计者能通过“后门”随时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就如同使用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一样,非法侵入并获得允许权限外的信息。
如某个国家在出口计算机系统时预先埋藏计算机“陷阱”,根据本国信息战、军事战略仿真或情报等目的通过“后门”进出对方敏感系统,窃取重要信息。
知识机器人
知识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软件间谍”程序,可在不同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间使用和通信,能自行“克隆”繁殖,并能广泛侵入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当中,窃取重要情报信息或发现、修改、毁坏敌方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节点。知识机器人的工作过程大体是,当知识机器人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后,一旦发现预期要窃取的重要信息,知识机器人就“克隆”出同样的机器人。
然后,克隆出的知识机器人收集有关情报,并根据己方的指令在预定的时间发回信息,或连续不断地向情报中心发送信息。为了避免被发现,知识机器人可以设计成能自主逃逸或自毁的功能。
微米、纳米机器人
微米、纳米机器人主要是用来攻击硬件系统。
这些微小型机器人系统是微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系统发展的结果,其形状类似黄蜂或苍蝇、大小比蚂蚁还小,而且能飞、能爬,很难被发现或识别,可以大量“飞入”或“爬入”敌方的信息中心大楼及保密室,通过计算机的接口钻进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偷窃秘密信息或破坏信息系统。
芯片细菌
芯片细菌主要是用来攻击计算机硬件,是经过特殊培育的、能毁坏计算机等信息系统硬件的一种微生物。这种细菌能“吃掉”硅芯片,毁坏计算机内的集成电路,进而破坏整个城市、大楼、站点或实验室中的信息系统。
计算机“黑客”
计算机“黑客”是一批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对加密程序解密,窃取信息或对信息进行破坏,并以此作为业余爱好或半职业、职业手段的人。“黑客”的闯入很难被发现,如用于军事目的,将对军用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构成严重威胁。用“黑客”攻击敌方信息系统,可使敌方的信息数据丢失,指挥控制系统陷于瘫痪。
高能射频枪
高能射频枪实质上是一种无线电发射机,能向某种电子系统发射高功率射频能量,使电路饱和,进而使整个电子设备失灵,造成全系统关闭。这类武器主要用来反单个电子系统,可攻击大楼内的主机和计算机网络,也可攻击活动目标。
电力破坏弹药
电力破坏弹药采用轻型、导电的碳纤维材料,可攻击敌方电厂等电力目标。弹药撒布的碳纤维材料能缠绕在传输电线或接点上,造成大面积短路。美国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用电力破坏弹药攻击伊拉克的电厂。
信息防御
正如其他武器装备的发展一样,存在信息进攻的威胁,就必须相应发展信息防御的手段,以保护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
由于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威胁种类很多,再生繁殖能力强,给信息防御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有效对抗和防御信息进攻,世界各国正在研究各种防御措施,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研究信息进攻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了解威胁特性,制定防御信息进攻的策略,在信息与信息系统的管理上和技术处理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对抗能力。
网络哨兵
网络哨兵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战管理服务器,主要用于信息战的威胁预警,提高对信息进攻的预警能力。通过对信息进攻及时预警,确保己方知道已开始受到信息的进攻,并确定信息进攻的范围、目标和性质等。
信息防御加密系统
信息防御加密系统是指采用自动加密技术,能给文件或电于邮件提供加密和解密一体化功能的系统。用户可通过台式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在开放式平台系统中传送秘密信息数据,系统自动控制对特定文件的访问等。
防火墙
防火墙是用来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常用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来自外部网络的未经授权的非法访问,排除不符合网络安全规定的信息流。
如美国的“响尾蛇”防火墙和北约的“黑洞”防火墙。“响尾蛇”防火墙已能实现通过互联网在机密网络和大众网络之间安全地传送信息,目前在研的增强型防火墙还能探测蓄意闯入用户,并作出反应。“黑洞”防火墙是服务于北约“咨询、指挥与控制”局的信息防御需要,可使北约国家,特别是西欧各国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安全的信息交流,以期在未来信息战中能确保北约的信息安全。
多层网络防御系统
采用多层阻挡和防御系统可通过层层“拦截”信息进攻。提高整个信息防御体系的效率。
如第1层防御系统可防御大量的日常性信息进攻威胁,“拦截”掉那些低技术进攻威胁;第2层和其他各层可依次用来防御专业化、目的性很强的战略性进攻威胁,最终实现确保信息的安全。加拿大Sagus安全公司研制的多层信息防御系统,可实施4个层次的防护。第1层是用户层,第2层是网络层,第3层是各种服务器,第4层才是主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