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也是如此,正因为它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想以单一的方式进行脉络清晰的分类,无异于竹篮打水。但若不总结出一些能够按图索骥的线索,对于想要对楹联有更深一步了解的初学者来说,又未免会无从下手、望洋兴叹。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谷向阳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将楹联按其内容分为道德人伦、警世格言、婚寿贺赠、岁次纪年、书院学堂、缅怀悼挽、政务衙署、名胜园林、厅堂居寝、姓氏联珠、岁齿衔华、春联撷英、时令佳节、行业商肆、集字集句、艺海拾联、碑帖串骊、诗词裁锦、基督圣教、地理联话、谚语趣话、海外拾萃、名家题赠、联苑故实、征联求偶等;陆伟廉的《对联学知识导读》,按长短划分为短联、长联,按文辞性质划分为诗型联、词型联、文型联,按用途划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楹联、游戏联。此外种种,不一而足。作为业余爱好者,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对楹联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我们姑且按照楹联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笼统的八个大类,来初探冰山一角吧。
(一)节令喜庆通用联: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中出镜率最高、更新率最快的一种,它对仗工整、文字精巧、内容多与祈祥纳福、辞旧迎新、喜庆如意的主题有关。每逢岁末除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街小巷挨家挨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卷号为0610)上,这部遗书记录了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在本书第一章中有所提及。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较之后蜀君主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题联早240年。宋代以后,“春联”由在“桃符”即桃木板书写改为书于纸张、贴于楹柱,“楹联”这一名称始为通行,当时的宜春帖多用联语,且以粉红笺写出。有些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前朝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可谓清新洗练、挂人齿颊。
“百节之首”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对贴春联这项传统一直情有独钟?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的传统思维观念。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寄希望于未来的乐观思维,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过去一年过得高兴顺心,还是心愿不遂、坎坷波折,总会将希望寄托于来年。春节正值隆冬逝去季节交替、新春来临万象更新之际,中国人有个约定俗成的心理暗示,就是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最吉利的事,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和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和厚望,就需要通过贴春联这种仪式来完成。此外国人过春节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喝好玩好,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这种喜庆心理的外在表达,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情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手段。
传统春联一般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对来年的美好企盼和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副完整的春联由两幅直联和一幅横联也即横批组成,直联有上下联之分,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春联的传统贴法为,面对正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阅读顺序为从右至左。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成为常见的贴法之一。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常见的春联有: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腊尽千门暖 春归万物苏 横批:春回大地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南疆雨北国风风调雨顺 东海龙西山凤凤舞龙飞 横批:举国同庆
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商店、超市等销售行业)
自主经营,厂家如虎添翼;林海安家,窗含无边春色 (林业加工厂)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保温瓶厂)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书香门第)
五岭莺歌又燕舞 川原蝶舞翩翩好 九州马叫并牛欢 田野牛耕户户忙 (农耕家庭)
因此,对一地春联的考察和研究,无疑是了解该地民间风情的一个最便捷快速的途径。
(二)专用联:喜联、寿联、挽联
喜联、寿联和挽联都是在特殊场合特殊时间使用的楹联,在我国民间都十分常见。
喜联是为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作的楹联,始于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一书中,有三副楹联都是有关婚嫁方面的。其中乾隆年间的一副,记载的是乾隆年间一个叫做冯诚修的江南诗人,和自己的夫人同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80岁,结婚亦正好60年。结褵周甲之日,“亲友门生,骈集称庆”。冯与夫人“重行花烛交拜之礼”,并自题联曰:“子未必肖,孙未必贤,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天眷锡遐龄。”虽然这副楹联非他人所题赠而出自当事人之手,但题于夫妇“重谐花烛”之时,因此也算是有据可考的第一副喜联吧。还有两副,说的是嘉庆、道光年间,户部侍郎程春海在京续娶,友人黄左田赠联:“调羹定识威姑性,洒翰应增吕子书。”调羹,调制羹汤以奉公婆。威姑,用现代话说就是婆婆。洒翰,写作。吕子书,引用了宋代吕祖谦在蜜月期间写成《东莱左氏博议》一书而被引作新婚佳话的典故。另一友人陈石士赠联:“博议书成临月按,合欢酒热对花斟。”“博议”见前面提到的《东莱左氏博议》。此外又有《楹联二话》中所载乾隆、嘉庆年间,天津太守牛稔文的儿子成亲时,大名鼎鼎的学士纪晓岚所题赠的一副:“绣阁团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上联暗切“吴牛喘月”,下联暗切“对牛弹琴”,说牛而不见“牛”字,虽有玩笑意味,但单从字面上看,全联讲夫妇和谐,已是一副十足的喜联。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皇帝举行结婚大典。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给他一封贺信和一座自鸣钟,钟上刻的竟是一副用汉字书写的喜联:“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日月和天地,都是指皇帝和皇后。光绪帝结婚,英女王也送喜联,可见当时喜联的使用和影响,已经十分广泛。
清代以来,婚嫁喜联大为普及,青年们新婚燕尔,贴婚嫁喜联也为喜庆的气氛更增添不少热烈的色彩。今天的喜联仍旧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格调,如“两情恩爱乐冬夏,十里馥馨延韶华”“荷叶池中鱼比目,蓝桥石畔凤双飞”之类。一些婚嫁联比较庄重,但内容诙谐的也不少,这又有雅俗之分。前面所引纪昀“绣阁团”一联,上下联各含一个成语,风趣又不伤人,亦庄亦谐。清末林庆铨题贺友人李岱阳之父续弦一联,亦属此类。李岱阳的亲生母亲早逝,其父晚年孤寂,重娶一寡妇。林庆铨得知,遂戏题一联:“阿婆学作新嫁娘,争看螺髻盘青,有绕膝孙曾戏呼少妇;尔翁本是美男子,倘把虾须濡墨,使比邻妯娌错讶檀郎。”檀郎,旧时对夫婿或所爱男子的美称,因晋代美男子潘岳小名檀奴而来。
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除了对吉祥之辞增添新的含量,有人还将新郎、新娘的年龄、姓名、职业、恋爱过程等融入或嵌入联句之中。这是婚嫁联的一个创举,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如一对青年演员平日合演《西厢记》,后来两人结为伉俪,观众朋友赠联:“娘子官人,平日无非演戏剧;生哥莺妹,今宵真要做夫妻。”将新婚夫妇的职业和新婚之喜融合得天衣无缝。再如下面一联:“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全联以新郎、新娘的职业为主线,新郎是医术高超、斯文近视的大夫,新娘是教书育人、废寝忘食的人民教师,真的是“门当户对”。
上面所举婚联,都是别人题贺的。我国苏北旧俗,男女订婚都要写庚帖。庚帖上除了写生辰八字而外,还要写一副表示吉庆的对联。按风俗由男家出上联,女家对下联。一般请人代作,内容也通常是“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之类的话。但也时有佳对。如潘、何二姓联姻,潘家的出联是:“喜潘家有田有水兼有米”,此联将“潘”字拆为“水”、“田”和“米”三字。何家的对句是:“庆何氏添人添口又添丁”,将“何”字拆为“人”、“口”和“丁”三字,对得极工。江西崇仁、永丰一带,也有类似的风俗习惯。所不同者,只是对联是贴在花轿上而不是写在庚柬上。而且,男家出联太易,会被认为对婚事不重视;女家对不上来,也会被男家看不起,因此,两家对此事都非常认真。特别有趣的是,男方把上联贴在花轿上迎亲,新娘快上轿时也把所对的下联贴在轿上,这时,围观者便喊:“对上了!”“对得好!”既夸对联,又夸新郎新娘。在结婚时让双方对对联,看来正是为了达到这种双关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婚联,当然是好的见多。比如有一个新郎的名字叫做“胡美意”,因而迎亲的上联是:“今月乃古月,美景良辰心像意。”此联用拆字和嵌名两法,把新郎“胡美意”的名字写了进去。女方的对句是:“新人真可人,妙龄佳偶竞婵娟。”此联也用相同的方式,写进了新娘的名字“何妙娟”。
此外,也有宅邸落成或乔迁新居、喜得贵子、久别重逢一类喜事,人们也纷纷以对联道喜。民国年间,有一私塾先生于某地山边建一茅屋,落成之日,乡人以联贺曰:“有竹有松,凤翔鹤住神仙地;无尘无扰,水绕峰环处士家。”由于喜事并非时时皆有,而且一办即过,所以喜联都带有临时应景的性质。喜联的内容也因事而定。但不管哪类喜联,都是为贺喜而作的,而且要使主人觉得有可喜之处,否则就不能叫喜联了。
寿联是为祝贺年长者生日而作的楹联,多称颂寿星的功劳业绩,祝愿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最常见的莫过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了。寿联多用文言文,并且多用成语、典故、专名。但用成语典故之前,必须了解其含义,如祝六十岁寿用“花甲”,祝七十岁寿用“古稀”。但如用“南极”二字以祝女寿,用“宝婆”二字以祝男寿,就会贻笑大方了,因为寿星性别不同,所择用的联语也要有所侧重。有些词是专为区分性别和称谓的。如“椿”,即椿树,语出《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以大椿象征高寿,后以其代指父亲,也称椿龄、椿庭。再如“萱”,语出《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因谖与萱同音,后人以萱草称之,为忘忧草。背,古文与北同音,指北堂。这是一首描写妇人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诗,后人将“萱草”、“萱堂”、“北堂”作为母亲的称呼。可见,椿与萱既不可混用,更不能用于为别人家老者祝寿。
寿联中诸如“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一类的是通用联。而同样是五十岁,“数百筹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用于男寿,“设帨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称觞有莱子,九畴福寿已双全”则只能用于女寿。因为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为弓,蓬草为矢,使射人射天地四方,以寓志在四方之意,故以桑弧蓬矢代指男子。据苏轼《东坡志林》,有三老人互问寿年,其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意为长寿,后人将“海屋添筹”用作祝寿语。设帨,为女子生日之称。期颐,指一百岁。莱子,为人名,七十余岁还穿彩衣跳舞,以娱双亲。
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逢十整寿大庆。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如: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此外,不同季节不同月份做寿,联语也可有所侧重,花样百出,篇幅所限不作详尽介绍。
挽联是哀悼逝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楹联。既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慰勉,一般写于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白绢上。一般贴在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灵棚两侧。
挽联通用联有: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根据辈分关系的不同可分为: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挽祖父或祖母)
思亲腊尽情无尽,望父春归人未归(挽父亲)
终天唯有思亲泪,寸草痛无益母灵(挽母亲)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挽丈夫)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畔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但愿苍穹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挽妻子)
然而,一副真正优秀的挽联,并不在于堆砌典故、陈词滥调,而应该有真情实感在里面。例如康熙帝挽民族英雄郑成功:“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就高度概括评价了郑成功一生的丰功伟绩,爱才惜才的痛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此外,如林则徐挽友人——在虎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而当一生尽忠报国、虎门销烟、坚守国门却遭小人毁谤、屡屡遭贬却矢志不渝的林则徐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与世长辞后,与林则徐同为爱国将领,曾在林则徐的大力支持下收复伊犁的左宗棠痛惜不已地写下了:“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而在左宗棠逝世后,对其惺惺相惜的李鸿章在挽联中毫不保留地将其引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并“为天下惜公”:“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三)宅第联:门联、厅联、装饰联
宅第联是“楹联”一词的本义出处,也称厅堂联,常悬挂或镌刻于大门、内门、后门、中堂等处的楹柱上,属于装饰联的一种,用以装饰环境、为宅地带来书香气息,联语多以祈祝祥瑞、寄物抒情、恪守祖训、激励功业、闲情逸致等内容为多。因宅第联具有长效性、不易更换,所以创作这类联时不宜趋时,要清新脱俗,同时体现出主人的情趣志向。如这副宅第联:“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联语清新宜人,且对仗工整雅致,令人想起“槛外远山排闼绕”之名句,意境优美,引人遐想。著名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是伟人林则徐所撰的堂联。以“难得糊涂”闻名的清代大学者郑板桥写的一副宅第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笔调活泼,一派天然,将常见的景物风致融入一句之中,饶有野趣,却格调高雅,使读者不禁生发奇思妙想,一幅活生生的农家风物倏然跃入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清代书法家邓元白自题宅第联则不仅写出了居处的自然特点,更将自己豁达、洒脱的品格注入联语中:“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文辞奇妙,作者若无此超凡而深远的心境,很难写出如此好句。再者如下面这副宅第联:“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算人家。”上联以“无”、“气”形成复辞句,形成排比,点出儒者的礼仪之风;下联以“有”、“声”的复辞句形成排比,描绘了想象中的农家景象。此联融大雅的“诗书耕读”与大俗的“小儿啼哭”为一体,手法出奇制胜,用字俗中见雅,堪称联中佳品。
宅地内部居室中所用的门联、厅联更注重温馨舒适、惬意轻松气氛的渲染,以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为例,一般字数简洁、凝练精巧。再者如:
高堂日永,绮阁春生(客厅)
以文会友,与德为邻(客厅)
户牖观天地,诗书见古今(书房)
诗礼袭遗训,风雪入壮怀(书房)
月影窗前静,琴声雨后清(卧室)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卧室)
(四)行业联
现在楹联研究界对于行业楹联的起源说法不一。行业联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业联以南宋朱熹为各地书院所撰写的教育类楹联作为行业楹联的起源,而狭义上的行业楹联则源自宋代春联中的工商行业春联,至明代始脱离春节的时间限制,成为在店铺开业时甚至一年四季长期悬挂使用的具有装饰与宣传效果的工商业用联,之后这一不同于春联的楹联种类被以民俗的形式固定和沿用下来,至清代晚期更为兴盛,余风至今不衰。
广义上的行业楹联而又确凿可考的,可以上溯到南宋朱熹为有关书院所题写的教育联。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从教四十年,修复、创建书院多处,平生撰写多副书院楹联,有些联的内容是较为纯粹的教育主题,如梁章钜《楹联丛话》载:“又建宁府学明伦堂联云:‘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松溪县学明伦堂联云:‘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这些联语是专门为书院而题且内容紧扣教育主题,无疑应该视为行业楹联中的教育类楹联。
宋代之后,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元朝统治,其间虽有赵孟頫为元世祖题写宫中春联的故事,但总体来说中原文化习俗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极大冲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旨推广春联,为华夏文化重新繁荣推广创造了东风。在这场春联大普及的运动中,专用于市肆百业的春联便应运而生,前文提到的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说》中所载朱元璋为阉猪户所题“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虽然最终也未被张贴于门户之上,但究其语意,春联的意味并不浓厚,户主的职业特点倒是表现得十分鲜明,应该说是一副典型的行业春联。
这种市井百业所用的行业春联演化为常年悬挂使用的行业楹联,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明朝中后期,正德、嘉靖年间的李开先的对联专集《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中,有一些为医者所撰的行业联,如:
投闲大展眉间锁,却病全凭肘后经。
善人不怕三尸说,智者能调五脏和。
再者如,有外科良医洪石塘索对甚恳,率然答之,其精妙亦犹之前五对也:
上药坐收捐重价,外科立效出奇方。
世医徽郡原攻外,妙剂石塘善酌中。
这些联语均为应医师之请或主动为医者所撰写的医药行业楹联,而不再是岁末之际应一时之景的春联。由前文中“外科良医洪石塘索对甚恳”,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店铺门前悬挂与职业相切合的行业楹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此外,李开先罢职归里后所作的一些纯粹反映农村生活的“散对”,基本可以看作是专为农业或渔业而写的行业楹联,如:
龙爪豆,羊角葱,鸡鬃菜,甘蔗束牛腰,园圃之名蔬不一;鹰嘴桃,牛心李,虎头瓜,葡萄垂马乳,林泉之佳果惟繁。
蓑笠是冠裳,见客无言贪晒网;舟航为庐舍,打鱼有月急鸣榔。
明朝宣德、正德年间的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也流传着与医者向李开先索要楹联的事情相类似的故事:据说有位古董商请明朝大画家、书法家沈周为新开张的古董店题联,沈周根据店铺所处的位置,提笔写下了“小门面正对三公之府,大斧头专打万石之家”一联。由这一故事也可以反证出在明代中叶,市井各行业的从业者在春节、开张甚至永久性地张贴悬挂切合本行业特点的楹联,应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清代独逸窝退士编《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此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这则笑话虽然旨在嘲笑商人的庸俗贪婪,也未必就实有其事,但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明清之际行业楹联的盛行景象。
随着市井百业楹联在明代的兴起和发展,行业楹联的其他几条主线衙署联、会馆联及书院联也在明朝产生或得到发展。
书院楹联在南宋经朱熹大力倡导之后,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对联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副书院楹联,便是明代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他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等作品也有较大影响。
政府机构之类的楹联如题衙署联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要以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所题“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一联为最早,清人陈宏谋《学仕遗规》载:“王阳明巡抚江西,置二匣于行台前,榜曰:‘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一时上下之情流通,奸匪皆无所容。”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贽,福建省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太守,曾自题官署楹联两副: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
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
明代前期出现了一种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这些团体组织大多有一个建筑实体——会馆。朱元璋灭元建明、定国安邦后,南方的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发展迅猛。仓廪足而知礼节,当时的江南士族重视科考,倡导读书。加之明清两朝实行科举制,所以当时学风极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恢复科举考试,受“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吸引,四方学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以图功名。每年殿试之际,五湖四海的各省举子纷纷奔赴京城。他们大多家境一般,清贫无依,加之路途遥远,人生地疏,乡音难改,租住客店和日常起居常受京城一些店家的欺凌,举子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能有人帮助解决。他们的困苦受到了先期来京做官经商的同乡或故交们的重视。出于同乡情谊,他们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或旅居同乡住宿之用,各省会馆纷纷成立。这种风气在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最早的会馆是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最早在会馆中题写楹联的,据现有资料为明代书法家叶向高题福州会馆联。
叶向高是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因其故籍为福建福清,便为福州会馆题写了三副著名的对联,一是福州会馆老馆正堂“燕誉堂”的楹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对仗工整,寓意深远,浪迹天涯的家乡游子衣食得其所托,同乡情谊之深厚可见一斑。另外两联为义园联,一联为:“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另一联为:“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伤心丘垄地,得归桑梓即蓬莱。”义园,是旧时收埋无主尸骨的坟园,而福州会馆义园则专收埋在京亡故的福州人遗骨的场所。义园有慈善与社会福利的意味,从这一属性来说,义园联也可以算是公共事业类行业联中社会福利楹联的滥觞。
书院联、衙署联和会馆联在进入清代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行业楹联中的几个重要分支。书院联一直发展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朝朝廷发布上谕,改全国书院为学堂,之后演化为现代教育类楹联。衙署联则在辛亥革命后演变为民国各级政府联,解放后又变易为当代的政府部门类楹联。会馆联发展到民国仍十分兴盛,建国后则被一律废除。戏台联在明代的资料不详,可能产生并光大于清代,民国及解放后仍以剧院楹联的形式存在。
进入清代,特别是清朝晚期向近代社会逐渐转型后,社会分工更趋于细致,行业对联的类型也随之大大增加。市井商肆所用的狭义的行业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但对于一些对联名家的创作来说,每个人的题材分布还是相对较窄的,大致局限于名胜题赠、贺寿悼亡方面,出于知名联家对于这类实用性对联的偏见,真正保存这类联作的作者不多,纯粹的行业楹联的创作主要还是由民间的文士进行,各种对联著作一般都是从巧趣的角度来保存一些比较优秀的行业联作品。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有“长联圣手”之称的钟云舫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钟云舫(1847—1911年),又名祖棻,号铮铮居士,四川江津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秀才,后迁居县城设馆授徒,其《振振堂联稿·续稿》的第二卷题名为“各色春色”,也即各行业春节用联之意。其中分有客栈、茶社、饮食馆、烤房、绸缎、剃头、糖房、面房、铁匠、木匠、炭厂、柴厂、油房、灯笼铺、鞋铺、钉鞋、草鞋、斗笠、伞、扇、苏货、帽、袜、毡、毯、席、染、顾绣、织棉、织麻、织丝、裁缝等160多种行业,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除此之外甚至还列出衙门内十五种分工的专用楹联,统而观之,简直就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这在对联史上重要联家的作品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行业联发展史上很值得大书一笔。
清晚期行业楹联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技术传入而产生了许多全新行业的楹联,如晚清“裁驿置邮”后设立邮政局,随着电报、电话的引进,相继出现了电报局、电话局,与之相应的行业用联也随之出现,吴恭亨《对联话》载:“邮政局联云:‘置邮传命;为政在人。’又,电报局顾晴谷联云:‘发乎迩,见乎远;观其器,知其工。’”而“只用耳提,何须面命;吾闻其语,未见斯人”,这是一百年前电话刚刚传入中国时的一副楹联,时至今日,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再者如随着火车的出现而产生了铁路业楹联,胡君复《古今联语汇编》:“胶济铁轨之枕,不用木,而用铁,故车行之时稍觉平稳。某车站联:‘如砥如矢,至鲁至齐。’”胶济铁路通车于1904年,此当为最早的铁路运输业的楹联。与此同时,在商肆百业联中也出现了从前所没有的新行业楹联,如煤气自来火行的“贯气居然能引火,生光原不借焚膏”。电气灯店的“光耀九天能夺月,辉腾一室胜悬珠”。
民国之后,行业楹联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首先是政府部门类楹联取代了传统的衙署联,随着各级各类党校的出现,教育类楹联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公共事业类楹联中的邮电、交通、金融等行业的新联语大量涌现,新闻出版业和新的文化娱乐业的楹联以及工矿企业类的楹联也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文化也使得商业、服务业楹联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当时的商店、客栈、酒楼、茶馆除了在字号取义上讲究典雅风趣之外,还纷纷悬挂一些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对联,以宣传商品之完美、服务之周到。例如一家照相馆的楹联是:“还我庐山真面目,爱他秋水旧风神。”一张小小的照片,留下的是永远美好的回忆。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领域新行业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对联文化在传承文化、发扬传统的同时,也配合着各类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与之相应的新行业楹联作品。这段时期行业楹联发展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大量的政府部门、企业、团体敏锐地认识到对联这一文体形式的独特优势,纷纷面向社会开展本行业或部门楹联的征集活动,社会反响强烈,佳作更是琳琅满目,显示出楹联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
新时期的楹联大多新颖夺目、妙趣横生,例如一家电脑打印店的楹联为:“来来来打打打不打不相识,做做做印印印越印越称心。”一家网吧的楹联则是:“网海茫茫悠悠冲浪纵横八方觅雅兴,鼠标点点飞翔求硕上下千年贪真知。”而一些传统行业和老字号企业则不再满足于简单平淡的广告,楹联以其涵盖面广、感染力强的恒久优势,越来越受到青睐。1987年,北京32家老字号如同仁堂、六必居、全聚德等就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征联活动,短短一个月时间,全国上下四海内外包括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两万多副应征联语如雪花般涌现。每一老字号各有一题联获一等奖,摘录部分如下:
大北照像馆:大千春色在眉头,鸥波画境;北地风光留倩影,鸿雪因缘。
大华百货公司:大度誉千家,乐得城中取乐;华堂盈百货,专从微处便民。
亿兆针织毛纺商店:亿家小康,干纬地经天事业;兆民大富,写五光十色文章。
元隆顾绣绸缎商行:元嘉元祐诗情,脉脉丰隆入针黹;顾缪顾韩玉指,纤纤文绣胜丹青。
六必居酱园:黍必齐,曲必实,湛必洁,器必良,火必得,泉必香,京华古都传统,必严必信,居家旅行,懿哉君子;味斯淳,气斯馨,泽斯清,质斯正,形斯雅,品斯精,嘉靖年间风骨,斯承斯盛,佐餐助酌,莞尔佳宾。
题仁和酒厂:莲比君子,菊咏高士;仁登寿域,和跻春台。
王麻子刀剪门市部:腕底走霜锋,镂月裁云,得心应手;案头挥雪刃,雕龙剪凤,快意怡情。
月盛斋酱牛羊肉店:月影透清香,酱炙牛羊称独步;盛情贻美味,誉流燕蓟飨千家。
东兴楼饭庄:北京城中北方馆,北方八家曾称首;东直门内东兴楼,东兴二度又飘香。
同仁堂药店:同气同声,济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全聚德烤鸭店:会雪羽之绮筵,玉脍金齑重寰宇;聚德星于雅座,凤肝鸾脯自天厨。
利生体育用品服务中心:利在国家,供大众增强体质;生逢盛世,愿多士健美身心。
荣宝斋:荣华四宝,妙手丹青,惠尔人间春色;独秀一葩,天工水印,任它古迹重光。
信远斋蜜果店:三春花信虽归,留佳果联登,香蜜清馥;万里客远犹记,数琉璃旧店,朝阳新斋。
泰丰楼饭庄:味尊齐鲁宗风,举酌常神游泰岳;宾悦春秋佳日,凭窗正目接丰碑。
盛锡福帽厂:冠冕堂皇,移风易俗;春秋鼎盛,锡福呈祥。
瑞蚨祥绸布店:绸可罗云,布堪火浣;瑞臻百福,蚨集千祥。
稻香村南味食品店:南味胥佳,饼好更兼糕好;村名洵美,稻香堪比麦香。
鹤年堂:鹤寿龟龄,琼浆芝草;年丰物阜,国泰民安。
行业联往浅了说,是一个商标,一个招牌;往深了讲,则是一个行业的精神理念和风骨传承问题。例如,始创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中药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在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恪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维持了这个百年品牌的过硬信誉与口碑。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经八代帝王,历时188年,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而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这副面向内部员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对联,正是同仁堂无形的品牌魅力所在,而新时期面对顾客的“同气同声,济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则更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在顺应现代潮流的同时不失古训遗风。
(五)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顾名思义,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山水园林、名山大川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风景名胜星罗棋布。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触景生情、兴致油然而生,欣然提笔,他们留下的那些立意深远、兴致盎然的楹联佳作,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悬贴于寺庙祠墓。不但为山水增色,为自然增光,又为游人吊古凭史、陶冶情操提供了凭借,一副优秀的名胜古迹联可世世代代为人所称道传颂。
名胜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如:“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这是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的一生,值得称赞的地方很多,但楹联的作者撷取典型的事例,利用短短的七字联,如同一个纯熟的漫画家只需寥寥勾勒几笔,便将大诗人描绘到神情毕现的程度,全联句短意长,对仗工整,遣词高妙,实为大手笔之作。再如陈毅同志为杜甫草堂所撰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全联集杜甫诗句而成,陈毅还独具匠心地加上一段跋语:“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在别出心裁、富有新意的同时又发人深思、寓意深远。此外,武汉黄鹤楼上所悬何绍基题联:“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此联化鲁班筑黄鹤楼、吕祖吹箫跨鹤的民间传说,夹叙夹议,有声有色、活色生香地描绘了黄鹤楼优美壮阔的景色和奇观。“心在汉宝,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这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影射的是因诸葛亮名高天下,湖北、河南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不敢开罪当地豪绅,又怕承担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
此外摘录我国部分经典名胜古迹联如下: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飞墓)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江西滕王阁)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庐山绝顶)
海水朝(潮),朝朝(zhāo)朝(潮),朝(zhāo)朝(潮)朝(zhāo)落;浮云长(zhǎng),长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消 (山海关孟姜女庙)
出入风波三万里,笑谈古今几千年 (厦门鼓浪屿)
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幕,山雨霏微 (颐和园养云轩)
(六)交际联:赠联、题答联、游戏联、趣味联
明清以后,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已为一时风尚。在装饰环境、陶冶情操、广告宣传的同时,楹联也成了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历代文人墨客、名人巨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赠联、题答联,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互表敬慕。这种酬答联与诗歌酬和一样,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如清代罗聘游镇江焦山时出上联 “山光扑面经宵雨”,在他苦苦思索下联而不得时,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 “江水回头欲晚潮”,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我国词话杂谈里,有关苏东坡和黄庭坚、佛印的联句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如“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便是二人即景联句之作。
明朝宰相叶向高与陈达公交谊颇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义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有一次,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间,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宠宰的意思是皇帝恩宠的宰相,指叶向高。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遂成一奇对,引为千古佳话。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殊为不易。
清乾隆帝五十寿庆时,纪昀曾作一贺联:“二万里江山,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二万里”、“五十年”上下联各自首尾呼应,下联“五十年”加“九千九百五十年”,恰好万年,合万岁万寿之意,这就带有文字游戏性质了,妙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副名联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离开西安时,留给家人一首诗中的对联。作者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坦荡胸怀一览无遗。1990年江泽民视察广东时,亲手题于虎门镇林则徐销烟处。后来,林则徐贬戍新疆三年“赐还”,出任陕西巡抚,其子亦被起用,其友梁章钜赠联:“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倾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林则徐则酬之以:“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二千石,古时知府俸禄,后常代指官职。梁初仕任荆州知府,其三子后亦出任知府。八十翁乃指其子任知府后曾接八十岁之梁章钜到杭州奉养。
现代史上最著名的赠联要属鲁迅赠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种高山流水、壮士相惜的情谊,正所谓不可斗量。瞿秋白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他编写《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再如被毛主席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贺茅盾五十寿辰所作嵌名联:“鸡声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赴斗争。”赠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联:“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二联均用词精当,技巧纯熟,妙趣横生。
(七)座右铭联、杂感联
这类对联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感受,或哲理言志或咏物抒情或劝喻讽刺等。座右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不乏用对联句式写就的座右铭,如明代书画家唐伯虎的座右铭:“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长杆垂短钓,能屈能伸。”《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座右铭联镌刻在镇尺之上,激励自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清代陈最峰在晋州做官时,当时政坛贪贿腐败乌烟瘴气,便在衙堂上自题一联:“头上有青天,作事要循天理;眼前是瘠地,存心不刮地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民敬爱的好总理周恩来早在青年时代便立下了宏图大志:“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革命家沈钧儒的座右铭是:“立志须从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老舍先生的座右铭则朴素而实在:“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事。”
杂感联或直抒胸臆,或有所顿悟,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时事,不一而足。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所撰写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楹联由此及彼、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清末赵藩在成都武侯祠题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此外,诸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祖宗传克勤克俭,子孙法唯读唯耕”和“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事实上都是著者本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与体悟,不过借由笔下人物之口道出罢了。刘师亮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撰联大师,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腐败的国民政府,引发群众共鸣。他曾写过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以谐音手法,扭曲国民党口号。“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收到了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八)学术宗教联
学术宗教联指带有某种学术或宗教性质的对联。这种楹联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往往学术特色、宗教特色十分鲜明。1953年,中国科学考察团出国考察。途中,数学家华罗庚出了上联“三强韩魏赵”,让同行的钱三强、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等科学家对下联。上联“三强”是指韩国、魏国、赵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强国,同时“三强”又暗指在座的科学家钱三强。众人一时难以对出。最后由华罗庚自己对出了下联:“九章勾股玄”。“九章”既指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勾股玄定理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同时又暗指同行的赵九章。众人皆惊叹不已。再看一幅加法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绿鸭浮水,数数一双四只;赤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绿”与“赤”属颜色相对,同时谐音“六”与“尺”。上联讲鸭的只数:一双加四只是六只;下联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为一尺。
宗教联多见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因属于西方文明体系,少有采用中国楹联方式的。
甘肃张掖大佛寺是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张掖的标志性建筑,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其山门两侧刻有:“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其中佛禅深义、世事哲理,不可谓不深远也。表义是说佛祖涅槃后安睡在西天净土,一睡千年,梦中世界大、日月长,佛祖梦中的世界,或许就是凡俗尘世正在经历的悠悠千年,实则委婉告诫世人,睡佛不过是泥胎塑像,求神拜佛,只会“永问难明”,求神不如求己。悟禅修道,尽在其中。
我国道观基本都遵循“三清殿”形式建筑,其中的通用联“太极判以成乾坤,乾为父,坤为母,肇造乾坤祖杰;两仪分而为阴阳,阳属天,阴属地,胚胎天地元神”,出自老子《道德经》中对于“道”最原始本真的解释。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中国现存的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其楹联别具一格:“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此联上下句分别从劝诫礼拜者和讲经者立意,如大声疾呼,如当头棒喝:礼拜莫如修行,叩首须先自问是否愧心;讲经须讲真经,警世之言方能发人深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