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文化艺术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化艺术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是西方文明的诞生,还是东方艺术的辉煌,它们都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都散发着熠熠光辉。

    87.西方文明的源泉——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希腊半岛以及小亚细亚西部的青铜时代的文明,其中心地区在克里特岛与迈锡尼,故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不仅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文明的开端。

    克里特文明时期大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希腊最早的文明。19世纪末英国学者伊文思发现了克里特文明,这以后克里特文明才向世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据考古发掘证实,克里特早在约公元前2000年,就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特征是宏伟华丽的王宫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和强大的海上霸权。

    克里特作为爱琴海第一大岛,是地中海海上交通的枢纽。岛上景色迷人,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克里特由于临近埃及和西亚这些古代最早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在社会经济方面曾经一度居于欧洲最先进的地位。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农作物品种以大麦、小麦、橄榄、葡萄为主。手工业有突出进步,青铜器、金银器、陶器较过去增多,工艺复杂。在建筑方面,能修筑大型王宫。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文字,最先是图画文字,以后演变成为象形字。这标志着克里特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公元前15、16世纪,是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那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繁荣时期,克诺索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王宫依山而建,层层相连,中央有一长方形庭院,四周围绕着富丽的宫室。室内陈设着陶器、雕塑、金银器皿,四壁是光彩夺目的壁画,画中题材多样,从贵妇、少女到花鸟草虫、斗牛场面,均以写实主义的笔触画就,洋溢着和平的气息。王宫的设计极具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调。这一时期产生的线形文字,目前尚未被释读。

    公元前1400年,克诺索斯王宫和克里特的其他城市不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此克里特处于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克里特文明逐渐被人遗忘,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迈锡尼文明是指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提林斯、派罗斯和斯巴达等早期城邦文明。墓地文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发掘出的青铜武器和工艺品都极精美。迈锡尼文明各国处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之中,连少量壁画和雕刻作品也充满好勇斗狠的勇士气息,与克里特文明时期的艺术格调迥然不同。

    迈锡尼文明诸国的内部结构较为清晰。国家的政体为君主制,国王称瓦纳克斯,国王之下有一批官僚,其中重要官职称拉瓦盖塔斯,可能是军事将领。看来迈锡尼文明时期已形成一套官僚体制。迈锡尼文明各国的经济基础是土地双重所有制,即土地财产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国家的统治者照例是大土地所有者。国王有地30单位,拉瓦盖塔斯有地10单位,村社成员只有村社公有地的占有权,每人占有的面积不足1单位,还需租种部分公有土地方可为生。

    迈锡尼等国已形成阶梯状的社会阶级结构。最下层是奴隶阶级,集中在国王与达官贵人家中劳动。奴隶阶级之上是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农民居住在城外的村社之中,手工业者则集中在城内。另外商人阶层也已存在。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依靠剥削奴隶和小生产者积聚起大量财富。

    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其势力伸展到整个爱琴海。可能曾同小亚细亚人一起击灭赫梯王国,并约在公元前1240年联合攻打小亚细亚的国家特洛伊,由此衍生出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被后来吟游诗人反复诵唱修改,遂成《荷马史诗》,流传万世。

    公元前13世纪末至12世纪,多利安人入侵希腊,直接导致迈锡尼文明的毁灭,繁荣的城市、雄伟的宫殿、兴盛的手工艺和商业等都被一扫而光,从此希腊进入一个落后、封闭、贫穷的时期,这段时期被西方人称为“黑暗时代”。

    【要点提炼】

    爱琴文明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是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它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88.《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摩尔根率领的法国和伊朗的考古队对伊朗西南部埃兰苏撒古城旧址进行了历时数月的考古。考查的结果令人十分惊喜:将发掘的一块黑色玄武石和其余两块同样的岩石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该石柱高2.25米,底部周长1.90米,顶部周长1.65米。石柱上面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标的浮雕,下面是用楔形文字雕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凝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这部法典就是举世闻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考古队将这个旷世稀宝带到了法国,它至今还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

    古巴比伦起初只是两河流域中幼发拉底河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公元前2200年左右,阿摩利人攻占了巴比伦并建立了国家。自此以后,巴比伦便成为了两河流域的中心。后来巴比伦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62年,汉谟拉比继位成为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执政期间,由于他很有才干,勤于朝政,很快就统一了两河流域,将巴比伦建设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强大国家。然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让汉谟拉比苦恼的是每日都有处理不完的申诉案件,而那些过去不成文的习惯法已经不合时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阶级统治,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最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极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它曾经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立法,同时也为研究古代西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法典内容十分丰富,其由序言、条文(282条)和结语(跋)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诉讼程序、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其次,法典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条文旨在保护奴隶制的私有制;另外,巴比伦社会将人分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法典保留了许多习惯法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其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原则。最后,法典诸法合一,并设有区分公法、私法和刑法。

    【要点提炼】

    《汉谟拉比法典》作为楔形文字法典的代表,深刻地影响了上古中东地区的法律体系。它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谬论进行了猛烈的反击,为人类的法制管理开创了先河。然而随着古巴比伦文明的失落,法典在历史上如同昙花一现,已被湮没。

    89.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

    关于古奥运会的起源的传说,其版本非常多,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民间俗谈。版本中,一种认为古奥运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则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国王答应如果“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能把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打扫干净,他就会赠送给赫拉克勒斯300头牛。赫拉克勒斯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国王的任务。但是国王却不兑现承诺,赫拉克勒斯认为国王出尔反尔、不守承诺,一气之下将其赶走。赫拉克勒斯为了庆贺他的胜利特意在奥林匹亚举办了规模盛大的运动会。还有一种是宙斯为纪念其打败父亲克罗,取得万神之首王位而举行的盛大庆典。

    古奥运会的起源的神话版本数不胜数,但实际上古奥运会的起源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古希腊城邦众多,各自为政,群龙无首,他们之间经常为了争夺领地而发动战争。战争需要有身体强壮的士兵冲锋陷阵,而体育无疑是培养合格兵源、锻炼士兵身体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得各个城邦掀起了“体育热”。但是连年的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人们开始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于是,本来为训练兵源、用以备战的体育活动就演变成为象征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后来,一场瘟疫席卷伊利斯城邦,斯巴达人乘机发动侵略战争,但伊利斯人的顽强抵抗使得双方陷入僵持阶段。最后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该条约规定以后两个城邦在奥林匹亚定期举行庆典。

    奥林匹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和平圣地,任何人都不得携带武器进入该圣地,否则就意味着对神圣条约的背叛,各城邦都有权对背叛者进行制裁。按照竞技会的规定,比赛前后一段时间,整个希腊境内要实行“神圣休战”。任何人都不得动用军队或以其他任何理由挑起战事,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在竞赛活动中,双方增进了解,认为“团结和友谊”是最重要的,这也成为了古奥运会的精神支柱。

    运动会出现之初,曾经有过在科林斯举办的尼米安运动会和伊斯米安运动会以及在泽尔菲举办的皮西安运动会,但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它们都不如在奥林匹亚举办的运动会。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前三个运动会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一提起希腊运动会,人们都会想到在奥林匹亚举办的运动会。

    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了历史上首届古代奥运会,以后每隔4年(1417天)在夏天举办一次。古代奥运会是当时希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只要运动会来临,交战双方休战;即使外敌入侵,希腊人仍将运动会放在首要位置。古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赛跑、摔跤、拳击、混斗、赛战车、赛马以及包括赛跑、跳远、掷铁饼、标枪和摔跤在内的五项竞技等。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只能是希腊的男性自由人,他们必须在宙斯神像前举行宣誓仪式,保证不以非法手段取胜,保证不破坏奥运会规定。由于希腊人认为妇女有辱神灵,所以妇女不仅不能参加运动会,连观看都不可以。

    古奥运会的优胜者深受希腊人的尊敬和崇拜,优胜者要带上用月桂编成的王冠,表示他是全希腊最优秀的公民。古代奥运会冠军的奖品是橄榄枝编成的花冠,这是古代奥运会上最神圣的奖品,得到它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返回家乡的优胜者要受到隆重的欢迎,城邦政府还要给以优胜者丰厚的待遇,如免除一切赋税,终身由国家供养,在剧场保留最好的位置等。为了永久纪念优胜者,奥运会还决定在奥林匹亚神庙区给获得过三次冠军的优胜者塑像。为优胜者塑像的艺术家,不少人是古希腊最杰出、最伟大的雕塑家。

    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至公元393年止,历时1169年,共举办了293届。经过法国人顾拜旦的倡议和努力,公元1896年,现代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召开。早在1894年,顾拜旦就在巴黎召开了国际体育会议,商议成立了由12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选出了希腊诗人泽·维凯拉斯为委员会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国际奥委会决定,奥运会仍然是4年1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也不再限定为希腊人。它的主要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精神,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青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

    【要点提炼】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他们希望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以神的名义实行休战,以达到减少战争,摆脱灾难的目的。古代奥运会是战争背景和祭礼形式的产物,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美好愿望。

    90.《荷马史诗》的创作

    在古希腊的文坛,《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史册,名垂千古。它们的作者是四处漂泊、双目失明的吟游诗人荷马。传说荷马是古希腊爱奥尼亚人,生前还办过一座修辞学校,他曾经游历过地中海的所有地区,最后荷马死在爱琴海沿岸的爱斯奥岛上。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是他的诗篇并没有被后人所忘记,而是一代一代得以流传。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伊利亚特》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而史诗所记述的具体内容发生在更早的公元前12世纪。《伊利亚特》所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通过描述战争过程中传奇式的情节来塑造了阿喀琉斯伟大的英雄形象。《奥德赛》所讲述的则是想出“木马计”的希腊将领奥德修斯回国途中的传说。两部史诗前者所描述的是战争,后者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两者均旨在歌颂英雄主义。历史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因荷马史诗得名,被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许多具有神话色彩。它们反映了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古希腊氏族制度逐渐瓦解的历史过程。同时它们无论对于历史地理,还是对于考古民俗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要点提炼】

    “荷马史诗”不但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后辈诗人将史诗视为文学的楷模,诗歌中的名著,从中汲取文学的营养。而对于历史学者来讲,通过史诗可以研究古希腊早期的历史,他们认为这段历史是黑暗的希腊远古时期的结束,标志着启蒙时代的到来。

    91.古希腊哲学的成就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文化在文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文学方面,《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数学方面,泰勒斯提出了圆周被直径等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两直线相交时对角顶角相等等原理;物理学方面,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理等等。总之,古希腊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在这些成就中,古希腊哲学最有影响力。古希腊哲学提出了系统的世界观,并在世界观问题上展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古希腊还涌现出了“希腊三贤”,他们分别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生于雅典,他早年曾经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后专事伦理哲学探索。他十分好学,凭借自学他成为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苏格拉底经常将自己的知识无偿传授给社会各界人士,同时他还非常乐于和他们探讨着各种问题,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据说苏格拉底有个蛮横无理、惹事生非的妻子。尽管别人都不喜欢他的妻子,不愿与她交往,但苏格拉底却能心平气和与其相处。苏格拉底通过和别人的辩论,提高了自己的辩论水平,增加了自己的修养。同时他还从个别抽象的事物中总结出普遍的东西,形成了辩论的“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4个步骤。

    苏格拉底一生不讲究吃穿,他最在乎的就是一门心思做好学问。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国家的管理者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他一直在坚持研究,不断探索,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各种抽象观念的产生是由于事物本身形状的不同;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认为人的灵魂来自于神,是永生不死的,直到人的肉体死亡,灵魂才能得到解放;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苏格拉底提倡的“神秘主义色彩”的行为使得他的崇拜者越来越多,再加上苏格拉底以世界性的公民自居,雅典的统治者认为他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于是逮捕了苏格拉底。随后又对其进行了审判,最后判其死刑。本来在他弟子的安排下,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却不同意,最终喝毒自尽。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利,出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苏格拉底是他的恩师,他深受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柏拉图因不堪忍受打击离开了雅典。从此他一直在外漫游了许多年。就是在这段自由考察期间,柏拉图建立起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后来他来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企图说服当地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是遭到拒绝。后来他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雅典,他开办了一所学园,在教学之余,抽时间著书立说。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

    在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上,还有超经验的“理念”世界,他将其称为“艾地亚”。他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客观存在,任何现实世界的事物都派生自“艾地亚”。任何人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就必须先寻找他们的“艾地亚”,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柏拉图还认为,人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人的肉体灭亡之后,其灵魂在理念世界还是“自由而有知”的。当这个灵魂再次转世为人而进入肉体时,灵魂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这时,人们只有通过回忆才能重新获得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柏拉图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

    在政治上,柏拉图拥护贵族寡头政治,反对民主。他在主要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主张建立由少数剥削者对多数被剥削者的专政。除了《理想国》外,柏拉图还有其他很多著作,包括《辩诉篇》、《曼诺篇》、《智者篇》、《法律篇》等,但是他的哲学思想竟然遭到了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的反对。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客观世界获得的。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罗斯。他曾就读于柏拉图的学园,他的勤奋好学受到了柏拉图的青睐,被称为“学园之精英”。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很尊重,但是他却不同意柏拉图唯心主义的思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后来,他回到雅典,像老师柏拉图一样,边教学边著书。

    在哲学世界观方面,亚里士多德是二元论者,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两者组成的。形式决定质料,形式比质料更为重要。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和老师柏拉图一样维护奴隶制度,认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做奴隶、一部分人做主人,是“自然而合理”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典世界最为博学的人。他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而且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对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都有贡献,代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另外,他对历史学、政治学、文艺理论都有研究,并且都有著作传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

    【要点提炼】

    古希腊的哲学影响深远,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唯心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并且最早提出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的方法。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深受他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颇有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科学也有深入的研究,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古希腊得以发展。

    92.儒家学派的创立

    中国作为享誉中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在于迄今为止从未中断,这在世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中华文明曾经乃至将来都会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儒家学派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谈到儒家学派,就必须提起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其中贤弟子72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曾长达14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但是由于他代表没落的奴隶制阶级的利益,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各国的政治活动中去,最后他想通过贤明的君主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不过孔子通过这段期间坚持不懈地教育弟子,与其探讨人生和社会的重要问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言论。他的弟子在他死后将其言论进行细致的整理,编成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巨著《论语》。

    孔子所在的年代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全国四分五裂,处于割据状态。据说当时一共有包括晋、秦、鲁、宋、郑等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它们之间彼此融合,不断兼并与斗争,使得诸侯国的数量急剧减少,到战国初期已经所剩无几,初步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各国君王为了称霸群雄,竞相招揽人才;社会名士积极踊跃,献计献策。当时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新旧思想和制度相互冲突,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文化思想异常活跃。在这段时期,中国在历史、文学、哲学、科学等各方面都涌现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创办了儒、法、道、墨等思想流派,为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百家争鸣”时期。其中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是当时士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较普通人而言,思想偏上但地位低下,对上对下均有一定的妥协。因此,中庸便是两者之间最为合适的哲学思想。孔子的言行举止中,始终体现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还认为中庸是至高极难的一种美德。中庸应用在人伦上,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和君仁臣忠;应用在政治上,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礼记·缁衣篇》);应用在行为上,是“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篇》);应用在教育上,是“求(冉求)也退(性好谦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性好胜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总之,凡是人间事物,都一定符合中庸之道,而中道所在,要根据情况随时移动,随机应变。

    儒家学派以孔子为核心,孔子思想以中庸为关键。在5000年的华夏历史中,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同时它还为后世留下了诸如《论语》、《孟子》等一系列巨著,影响了无数代华夏儿女。儒家思想还影响了海外的“孔子”迷们,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孔子学院,儒家在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过分地崇尚儒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儒学培养出一批高级书呆子,除了哲学、文学,其他知识极少,尤其是科技、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

    【要点提炼】

    儒学重视培养伦理道德,却忽视发展经济,制定法规制度,这直接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作为后人,我们只能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93.《几何原理》的问世

    在数学界,了解《几何原理》的人不计其数,但了解《几何原理》作者的人却寥寥无几。《几何原理》的作者正是古希腊数学界的领袖人物欧基里得。

    公元前3世纪,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向数学家欧基里得请教不学习《几何原理》而又掌握几何学的捷径。欧基里得毫不客气地拒绝国王,他认为世界上没有通向几何的平易之路。由此可见,欧基里得是欧式几何学的创始人,而《几何原理》则是学习几何的敲门砖。

    欧基里得作为希腊数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所留给后人的生平资料很少,从仅有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欧基里得早年就学于雅典,曾经在“柏拉图学园”深造,深知柏拉图的学说。后来他接受了埃及国王托勒密的邀请,长期在亚历山大工作。他收集了公元前7世纪以来希腊几何所积累的优秀成果,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同时他还从少数已被经验证明的公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方法演绎出许多定理。最后他写成了13卷《几何原理》,完成了这部旷世巨著。

    《几何原理》原本一共13本书,书中内容由浅到深,从简至繁,一共介绍了直边形、圆、比例论、相似形、数、立体几何以及穷竭法等内容。

    在每卷书中,欧基里得首先提出公理、公设以及定义,然后由简入繁对其进行证明。这本书首次采用公理化方法建立数学演绎体系,创立了欧基里得的几何学体系。欧基里得通过总结前人的思维成果,对毕达哥拉斯定理进行了准确的论证。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常人所最熟悉的勾股定理,即一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直角边上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这一定理作为几何学的经典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在最后的3本书中,欧基里得通过论证,证明等边等角的立体只有四面体、立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以及二十面体。

    【要点提炼】

    《几何原理》问世后,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只是在很小范围内流传,直到1482年它才得以出版,此后它便被多次再版,成为有史以来最经典的教科书之一。作为科学史上千古流芳的巨著,《几何原理》不仅保存了许多古希腊早期的几何学理论,而且通过欧基里得开创性的系统整理和完整阐述,这些远古的数学思想被发扬光大。然而《几何原理》并非都是绝对真理,19世纪新的几何学的出现,纠正了欧式几何学的个别错误,这便是今日我们所学习的几何。

    94.《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撰

    查士丁尼的叔叔本是个一无所知的农民,但是他依靠军队发迹,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号称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从小便陪伴在叔叔左右,叔叔对他疼爱有加,含辛茹苦地养育他,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他并没有辜负叔叔的期望,自518年起,他便协助叔叔掌理政务,成为了叔叔的得力助手。公元527年,他继承了王位,成为了鼎鼎有名的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立下雄心壮志,一定重振当年罗马帝国的雄风。为此他不断地奋斗。军事上,他南征北战,历经磨难,耗费20年攻占了强大的波斯帝国,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让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政治上,他明令禁止卖官鬻爵,极力反对腐败作风,实行长子继承制,撤销执政官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经济上,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发展文化事业,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此同时他还大兴土木,修建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内的一系列建筑。

    查士丁尼觉得古罗马的统治经验虽然丰富但却杂乱,急需整理,因此他便于公元526年颁布一项敕令,任命法学家特里波尼安成立由10名法学家组成的罗马法编纂委员会,主席由前司法长官约翰担任。委员会通过审订自哈德良皇帝(公元117到138年)以来400多年间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帝诏令,将其中已失效和互相矛盾的部分删去,然后标上发布皇帝的名号以及施行的对象和时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其内容进行分类。经过几年的努力,委员会终于在公元529年将《敕法汇集》编纂完毕并颁布施行。

    《查士丁尼法典》仅仅是查士丁尼立法的开始。查士丁尼于公元531年发布“有关敕法汇编编纂的诏令”,指定特里波尼安编纂《旧敕法汇集》,特里波尼安召集了16名博学、有声望的法学家组成新的编委会,立即着手开始工作。《旧敕法汇集》运用了《敕法汇集》的法律资料内容和分类模式,除此之外,它还博采所有法学家的著作,对内容进行了扩充。在编纂过程中,编委会以客观公正为原则,经过仔细的筛选和分析,把内容繁琐的2000多卷敕令缩减到15万条。无论是声名显赫的法学家,还是默默无闻的人物,编委会都一视同仁,全面探讨他们的著作中不同的观点。两年后,《旧敕法汇集》宣告完成,这是东罗马帝国用拉丁文著述的最后一本法学著作。

    公元534年,为了补充已经颁布的50条修正法,查士丁尼命令特里波尼安进行改版订正工作。同年11月,《查士丁尼法典》颁布实施。《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第一卷是教会关系法和公法,第二至第八卷为私法,第九卷为刑法和诉讼法,最后3卷是行政法和政府机构组织法。

    查士丁尼认为法律教育非常重要。公元530年,为了将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进行有效的汇总,查士丁尼特意成立了编委会,历时3年进行整理。最终编委会在公元533年编成了50卷的《学说汇纂》。同年他又颁布了以简明扼要阐明法学原理为内容的《法理概要》,又称《法学家指南》。534年后,查士丁尼先后颁布了168条敕令,法学家们将其汇编成《新法典》(又译作《新律》),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行政法规,也有关于婚姻、遗产继承方面的法规。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上述所有法律文献的统称。由于这部《民法大全》的核心部分是《查士丁尼法典》,所以《民法大全》的代称便是《查士丁尼法典》。它不仅是东罗马帝国的第一部法典,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查士丁尼法典》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为一部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既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市民法和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法,也包括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关系法。它明确规定了权利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其相互间有关亲权、财产权的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罗马民法分为“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前者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后者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即物权、债权和继承权。

    公元12-15世纪,欧洲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其中德国最积极。德国马克西尼安一世于公元1459年,发出通告“宣布帝国法院的审判以共同的法律为基础,由16名法官共同执行”。法官中,8名必须是精通罗马法的博士;另外8名则必须是被罗马法赋予其特权并对其感兴趣的贵族阶级。1896年颁布、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重要的法典,它便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编纂的。

    在法国,罗马法起初并不受欢迎,并且曾被禁止。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16世纪起,罗马法出现在法官断案的场合,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准则。闻名于世的《法国民法典》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并且它成为大陆法系中民法典的经典之作。

    在英国,贵族们对于查士丁尼集所有特权于一身非常不满,因此他们抵制采用罗马法。但是12世纪罗马法依旧成为英国法律进修科目的普遍讲义。虽然英国的法律制度直接来源于原始的日耳曼法的“私法”部分,它没有接受罗马法的形式,但是它仍受罗马法的影响。

    【要点提炼】

    《查士丁尼法典》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至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法学著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同时它还是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的标志,深刻影响着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

    95.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古代的读书人寒窗苦读圣贤书,只为科举功名时。它起源于隋唐,成熟于两宋,在北宋达到最高峰,到明清时逐渐淡出。它作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持续达1300年,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和“征辟”。其中“察举”是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合格即任以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这是士大夫的主要途径。“征辟”则是由朝廷和地方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这是一种从汉代开始推行的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凡是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高才重名”,当地人对之崇敬有加。因此,士大夫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本是一条通过努力追求功名的有效途径,前期它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有的人为了夺取功名博取高官厚禄,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当时的皇帝汉明帝刘庄就认为选举不实,权门请托,官吏插手。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地方郡州中设立中正一职,其中中正又有大小之分。大中正设在州里,小中正设在郡里,由地方或者中央政府的官员担当此任。这本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但却由于大小中正官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不能公平公正,反而偏袒士族人物,所以九品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由于选拨不公,到晋代时已经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令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员,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按照“志行修谨、清平干济”标准选拔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4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5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举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唐朝对隋朝诞生的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期间(627年-655年)的30余年里,科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在以后的朝代只是在此基础上的修补。公元618年,唐朝建国。不久,唐高祖李渊总结历史,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622年,李渊下诏,举行科举考试,此诏令标志着以面向社会、自由报考、公开竞争为特点的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其中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生来源主要有3类:其中从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直接被送往尚书省应试的人被称为“生徒”;已经通过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人通常被称为举人或“乡贡”;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则为“制举”。大多数考生来源于前两者,即“生徒”和“乡贡”。据《新唐书·选举》载,常科的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书,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穷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这些科目中,不为人所重视的是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目。秀才一科在唐朝科举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很高,后来逐渐废止。因此,明经、进士这两个科目就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而一般人很难通过进士科的考试,所以当时流传有“30老明经,50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5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帖经”、“墨义”和“诗赋”最重要。所谓“帖经”,就是任意撕取考试指定书目的经书中的一页,然后把这页的左右两边内容蒙上,中间只留一行,再用纸帖盖住这一行中的3个字,考生要做的就是填充这3个字。所谓“墨义”,就是对经文的字句做简单的笔试,也是考察对经书的掌握程度。“诗赋”,就是写一篇文章,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进士考试通过后,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通过吏部考试的人,才能授予正式的官职。如果落选,只能到节度使(地方官吏)那儿去当幕僚,然后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只不过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因此,进士的名额也成倍增加,由唐代的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增加到了每次录取二三百,甚至五六百人。此外,宋代还确立了3年一次的3级考试制度。第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第二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第三级是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以后,通过的人不需要再经过吏部考试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宋代有较大发展的制度,就是严格立法,防范舞弊行为。具体表现为: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否则以罪论处;考试时临时指定主考官,实行“锁院”制,所以宋代的主考官都是年年更换的;举行复试和“别头试”;实行“糊名”与“誊录”制度,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后来发现糊名之后,还有人通过考生的笔迹来作弊,因此后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元朝和后来的明朝,都继承了科举制度。进入明朝之后,科举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明朝初期,由于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官吏基本上为年少的青年后生,缺乏实际的任事能力,所以朱元璋于洪武六年下诏暂停科举。此后一段时间,明朝主要通过举荐和学校培养的方法来获取官吏,但是这两种方法并没有消除原先的弊端,而且还增加了腐败行为,因此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又决定恢复科举制。考试的教材为《四书五经大全》,考试所用文是“八股文”。所谓“八股文”,就是文章具有严格的格式,由8个部分组成。考试程序大体分为四步:第一步是“童试”,第二步是“乡试”,第三步是“会试”,第四步为“殿试”。

    1904年7月4日,慈禧太后亲自钦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此后1905年,慈禧下诏宣布所有乡试和会试停止。从此,中国告别了延续了1600多年的科举制度。

    【要点提炼】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左右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科举制度逐渐被完善的、科学的考试制度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96.《大宪章》的颁布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借口其有权继承英格兰王位而入侵英格兰,一举打败了英王哈罗德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史称威廉一世。在与哈罗德的战斗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的是从法国带来的骑士。当时,骑士要拥有备齐了马鞍、马蹬和马衔的数匹战马,以及利剑长矛等武器装备。对这种职业武士的训练要从孩提时代开始一直到21岁,其武器装备和培训费是相当昂贵的,于是国王通过向跟随作战的武士授予土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回报”的地产就变成了封建财产。这显然是一种契约制度,但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人格化的商业契约,因为土地的受封者在人格上变成了封主的臣属,他必须效忠、服务,甚至为主人而献身。在接受封土时举行的“臣服礼”不仅具有宗教道德方面的约束力,它还表明因封主把作为封建财产的土地分给封臣,封臣就要对封主有服从、效忠和尊重的义务。从此封建制度在英国建立起来。不过,此时的封建制度只是一种习惯法,国王与贵族以习惯而行事,没有成文的规定来明确这一行为。

    公元1199年,英王约翰继位。统治期间,他的能力十分有限,让法王占领了其先祖留下的大多数法国领土。为了夺回法国的领土,约翰穷兵黩武,违背原有的封建习惯,大量开征各种税收捐助。部分英国贵族不满英王的统治,联合市民武装反抗。1215年初,来自北方各郡的贵族在斯坦福聚集,大贵族在伯拉克利公开拒绝向国王行效忠礼,由此战争开始。5月17日,反叛贵族秘密进入伦敦,在市民的支持下,国王被迫与25名男爵代表在兰尼德草地上签定了《大宪章》。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大宪章》的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宪章》的产生是英国人民与封建国王长期反复斗争的结果,被视为现代民主的萌芽,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大宪章》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反对国王滥权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制定一个宪法来保证这些权利。

    【要点提炼】

    《大宪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大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在《大宪章》人权思想的影响下,内容更加充实;在北美殖民地,《大宪章》的人权思想成为了为美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先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引用了《大宪章》中的许多内容,采纳了其中的许多观点。同时《大宪章》还对世界人权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大宪章》所倡导的人权原则正在、并且以后还将影响着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权政策的发展。

    97.《马可·波罗游记》的创作

    历史上,如果谈起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那么必须要提起一位威尼斯商人,正是他第一次把中国全面地介绍给西方,正是他促使西方人无数次冒险,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黄金时代。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与中国的缘分要追溯到他小的时候。那时他跟随经商的父亲和叔叔来到了当时的元大都,朝见了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儿时的他就被东方灿烂的文明所吸引,那时他便下决心长大后还要和父亲到中国去。然而他的第二次东方之旅却并不顺利,他们中途遇上了强盗,可恶的强盗将他、父亲和叔叔以及同伙的十几人抓了起来。幸运的是他、父亲和叔叔半夜里逃了出来。由于没能赶上去中国的船只,他们只好改走陆路。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忍饥挨饿,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马可·波罗马上被新疆的迷人风景所吸引。在通往上都的路上,他们领略了沿途的风光,路过了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穿过了河西走廊。来到上都后,他们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同时将马可·波罗介绍给大汗。马可·波罗受到了大汗的赏识,他从此便留在了中国。在这段期间,马可·波罗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他也了解了中国各地的风俗民情。他这一呆就是17年。由于多年在外思念家乡,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便告别了大汗,回到了威尼斯。时隔24年,他们又与家人团聚。他们的所见所闻轰动了整个威尼斯城。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不幸的是马可·波罗在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幸运的是他在狱中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便应运而生。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在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辉煌的艺术的同时,还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载了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马可·波罗游记》一经出版,便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作品。16世纪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说,马可·波罗在1299年写完《游记》,“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如今现存的这本书已经有各种文字的119种版本,由此可见当时《马可·波罗游记》实在是家喻户晓。这本书对于当时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要点提炼】

    《马可·波罗游记》是历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东西文化交流著作,它第一次向欧洲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以及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这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兴趣与向往,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据称,1492年哥伦布就是带着这本书远航美洲的。

    98.黑死病肆虐欧洲

    人类能够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是因为他们凭借顽强的精神与生命力战胜了无数困难才得以生存下来。历史上曾经有一种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个无辜的生命,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意大利作家卜伽丘曾经这样来形容这种瘟疫:“遇难者常常是和朋友一起吃午饭,和天堂中的先人一起吃晚饭。”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传染病就是肆虐一时的“黑死病”。

    黑死病实际上是一种鼠疫,它的罪魁祸首是黑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病菌。当人染上这种病之后,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它会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直至导致人死亡为止。它最早出现于公元1330年的中国,并于公元1347-1351年传遍整个欧洲。1347年,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首先发现了黑死病,随后它迅速蔓延到北非、整个意大利和西班牙。黑死病于1348年传到法国;1349年又传播到奥地利、瑞士、德意志和尼德兰;最终1350年传播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在以后的时间里,它又先后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90年、1400年相继发生。据统计,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可以说,黑死病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流行病。

    黑死病的日益肆虐,如同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其威力不亚于核武器。当它在欧洲迅速蔓延时,欧洲社会一片混乱,整个国家经济紊乱,濒于崩溃,出现了“葬礼连连不断,而送葬者却寥寥无几”的悲惨场面。对于国家来讲,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损失,农业、手工业受到严重削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最可怜的是广大民众,为了逃避灾难,他们居无定所,四处迁移,漂泊流浪。同时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相继出现。在罗马、巴黎、科隆等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舞会宴会持续不断,彻夜不停,人们狂欢达到极致,为所欲为。他们似乎要在人类末日来临之前耗尽世界上的一切财富。少数人一夜之间因继承死者的财产而暴富,就连政府官员也蠢蠢欲动,肆意侵吞国家珠宝。

    欧洲人是基督教的虔诚教徒,他们一直笃信基督教,然而黑死病的爆发使得教徒对基督教产生了怀疑,对基督教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因为在肆虐的病魔面前,号称万能的宗教表现得无能为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号称救世的教会同样毫无作为。平素道貌岸然的牧师等神职人员纷纷逃离自己的团体,争先恐后地去外逃亡。这时的人们不再相信传统的基督教,同时他们开始痴迷于迷信,将其作为自己新的精神支柱。

    【要点提炼】

    黑死病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它从中亚地区向西扩散,并在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它同时向西南方向传播到地中海,然后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传至波罗的海。黑死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动摇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同时它还给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99.欧洲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当时基督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服从“上帝”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违背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那时的文学一片死气沉沉,没有任何创新。与黑暗的中世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由的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14世纪末期,东罗马的学者因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到西欧避难,他们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举办学校专门讲授希腊文化知识。他们发现古希腊倡导的是自由的学风,而中世纪实行的是专制的文化。因此西欧的学者希望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一股“希腊热”席卷而来。这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革命。资产阶级以复兴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反封建、反神学为目的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盛行于欧洲,它不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它还扩展到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

    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因素一起作用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发展道路扫清障碍,而教会神学统治和经院哲学的世界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统治压抑人的个性,新文化的发展必须冲破教会的桎梏,打破陈腐的神学世界观,摆脱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束缚。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受到了强大的城市政权的支持。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重用人文主义者,同情并支持资产阶级。历史上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它一直继承着古代传承下来的文明,拥有丰富的古典藏书和完备的图书馆系统。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摈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天文学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

    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第二年,他出版了《星界信使》,后来又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新天文学》和后来的《世界的谐和》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数学

    代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发现。

    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在他的著作《大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这一公式的发现实应归功于另一学者塔尔塔利亚。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尔达诺的学生费拉里发现,在《大术》中也有记载。邦贝利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约的情形,并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流行的代数符号。

    法国数学家韦达于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对代数学加以系统的整理,第一次自觉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还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现代称之为韦达定理。

    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书中对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数表。

    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重新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

    物理学

    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

    生理学和医学

    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近代生理学的鼻祖。

    地理

    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险家们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文学

    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要点提炼】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文艺复兴使欧洲摆脱了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它还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

    100.神秘的《蒙娜丽莎》

    世界上最神秘的笑莫过于蒙娜丽莎的笑。不同的参观者在不同的角度所感受到的蒙娜丽莎的笑是不一样的。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稍显严肃,有时又好像显得悲伤,有时甚至还能显示出讥嘲和揶揄。

    《蒙娜丽莎》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之手。1452年,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芬奇镇的安奇亚诺。他是一位佛罗伦萨贵族和乡间女子的私生子。他的童年就是在乡下度过的,或许正是那时候就已经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恋。儿时的他聪明伶俐,兴趣广泛,尤其是他画的画,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被人们称为“绘画神童”。

    父亲发现他有绘画的天赋后,便将他送到佛罗伦萨,师从艺术家韦罗基奥。达·芬奇先天的绘画才能,再加上后天的良师指导,使他在艺术天地中如鱼得水。

    达·芬奇在公元1503年到1506年间,集中精力,历时三年创作了闻名遐迩的绘画杰作《蒙娜丽莎》。这幅巨著采用模糊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相结合的画法,表现出了达·芬奇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而蒙娜丽莎的笑则表现了中世纪被压迫和窒息的人性的觉醒和复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塑造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的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微笑的蒙娜丽莎眉宇之间表现出内心难以掩饰的欢愉,空灵含蓄,富有神秘色彩,十分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达·芬奇通过极高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最著名的肖像照。

    【要点提炼】

    《蒙娜丽莎》在世界画坛享有盛誉,它代表画家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尤其是她的笑,更是让人神秘莫测。

    101.莎士比亚的戏剧

    如果有人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是哪位,那么惟一的答案只能是莎士比亚。下面的数字和之最便可以说明他在西方文学史上无人能撼的地位。莎士比亚在他短暂的52个春秋中,一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诗歌。他是西方历史上作品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是所有西方作家中作品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家,他还是作品和个人传奇人生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因此他家庭比较富裕。莎士比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可惜的是他没有上过大学。13岁时莎士比亚家道中落,他便开始为自己的生存寻求出路。他18岁时便与邻家26岁的女子结婚,不满21岁时就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了。后来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当上了演员和剧作家。27岁时,他创作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该剧一经上演,大受观众欢迎,莎士比亚因此也赢得了很高声誉,使他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到而立之年他已经蜚声剧坛,四年后成为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人物。

    1595年,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完成。该剧中,莎士比亚歌颂了自由爱情的可贵,深刻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该剧上演后,剧场里座无虚席,观众被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所感动,看完后泪流满面,不忍离场。

    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富有,他已经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以后回家备用。不幸的是他的两位挚友因改革政治发动叛乱,被分别送上绞刑架和投入监狱。这件事情给了莎士比亚很大打击,他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后来,他又写出《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一般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既典型又有个性,比如哈姆雷特的忧郁、奥赛罗的妒忌、李尔王的自负等。他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可以称得上是他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因此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剧作家”。

    【要点提炼】

    莎士比亚的戏剧无论在欧洲文学史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潮流相符合。“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也是一生创作出伟大作品、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写照。

    102.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但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相信人类自身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反封建专制和反教权主义成为时代的要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适应于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悄然兴起。它建立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但其内容和影响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它兴起于西欧,以法国为中心,遍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影响波及全世界。

    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那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启蒙思想家把矛头指向宗教神学,呼吁人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用理性驱散黑暗,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在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中,英国学者霍布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他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主张把教会置于国家和君主的管辖之下。但是霍布斯并不反对君主专制,他觉得“君权神授”是社会契约所授予的,君主专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他还没有彻底摆脱君权和神学的影响。对于洛克,他认为人类生来是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私有权。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提出了社会契约学说。

    18世纪,法国处于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法国的思想家们将启蒙运动推向了高峰。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对封建宗教予以全面批判,对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予以无情驳斥。伏尔泰对天主教和基督教进行猛烈抨击,提倡“君主和哲学家的联盟”,反对君主专制,拥护开明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国。他的思想反映了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猛烈抨击专制制度,认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法国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社会。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提出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被伏尔泰誉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这部著作还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卢梭作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他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政治上拥护共和国,他的政治思想对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人类在原始时代本来是平等的,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出现。但是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而是进行平均分配。他的观点易于被当时各阶层所接受,以至于以后对工农大众革命、对大资产阶级开明进步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中期,为了传授新知识和宣传新思想,狄德罗编写了一套《百科全书》。这部著作得到了160多位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支持。这部书虽然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但反映的是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科学和理性,批评迷信和专制。

    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极广,它不仅波及到德国和俄国,越过大西洋传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它还扩展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启蒙学者开始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把他们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启蒙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并且终生为之斗争。他们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

    【要点提炼】

    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他们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思想,深刻影响了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

    103.欧洲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

    德国音乐史上,有一位出类拔萃的音乐天才,尽管他的作品浩如烟海,但流传至今的仅仅数百部;虽然他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大部分作品未能出版,但是他的作品如今成为音乐界的经典,他被尊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巴赫。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一个音乐世家。幼年时,父母不幸先后去世。从此,巴赫便由大哥抚养,同时他跟随大哥学古钢琴。十五岁时,巴赫开始独立谋生。少年时期,巴赫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此后,为了生计,他干过许多工作,他曾经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

    巴赫是一位悲剧性的天才。他一生所创作的内容种类繁多,既有钢琴曲、小提琴曲、风琴曲,还有合唱曲、清唱曲以及前奏曲等等。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一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他的作品深沉悲壮,内在广阔,表现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让人遗憾的是如此多才的天才,他生前却一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他的作品也无人问津,直到19世纪,他在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的推荐下,他才被世人所关注,人们这时才意识到这位音乐天才的价值。他之所以被后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是因为他不仅将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而且还将音乐摆脱了宗教附属品的位置,将其平民化。他还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

    【要点提炼】

    在音乐史上,巴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历史人物。他继承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又开启了贝多芬、瓦格纳等一代音乐大师的时代。他是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巨匠,创作了无数的优秀巴洛克音乐。值得强调的是他是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最后一位音乐家,但他又是超越前辈的集大成者。巴赫的音乐堪称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104.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理论经济学分为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其中市场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斯密,他创作的《国富论》闻名于世,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石。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长达60年。斯密童年体质孱弱多病,又无兄弟姐妹,一生未曾娶妻。幼年的斯密所表现出的超人记忆和热爱读书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天才式人物。斯密在卡柯尔迪度过了中小学时代。他的大学生活是在格拉斯哥大学度过的。在校期间,道德哲学教授哈奇森以渊博学识与高尚人格给斯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奇森也非常重视斯密,介绍他与当时正在写作《人性论》的哲学家大卫·休谟认识。1740年,斯密有机会到牛津大学深造。在那里,他致力于钻研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古典著作,认真研究了《人性论》等当代和古代伟大思想家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基础。1759年4月,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随后他加强了对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763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作了关于法律、警察、及军备等的演讲。这次演讲可以看做是他后来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雏形。1763年11月,斯密进行了为期近3年(1764年2月至1766年10月)的欧洲大陆之行。在此期间,斯密整理自己的材料,开始了他的经济学著作的写作。这本书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国富论》。他历时6年,最终于1776年3月9日完成了这部经济学巨著。在他有生之年,《国富论》不断修改、增补,一共出版了四版。1790年7月,斯密在爱丁堡与世长辞。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经济学上的经典之作,其内容极为丰富,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书中他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书的中心任务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他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围绕着这个主题,斯密系统地发表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国富论》这部著作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矛盾性,他看待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二重性的,而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他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努力使个人经济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在这部著作中,斯密还提出了税收应遵循公平、稳定、便利和经济四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的财政学一直作用很大。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国富论》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以后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不能跳过亚当·斯密这座高山。

    【要点提炼】

    《国富论》一书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增长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成为了开展现代经济学科的先驱。它也提供了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最为重要的论述基础之一,极大地影响了其后的经济学家。

    105.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1889年7月14日,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齐聚法国巴黎,召开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期间,法国代表拉文提议,为了纪念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与会代表对此示一致同意,就这样“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了。

    19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资本家千方百计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据统计,当时美国工人平均每天要工作14到16个小时,然而工人们所得到的工资却是寥寥无几。为了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获得更高的工资,无产者不堪忍受重负,团结起来,提出了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罢工口号,通过罢工对资本家进行强烈的反抗。

    1877年,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人罢工。饱受压迫的工人们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缩短劳动时间,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随后他们的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工人的支持,工人罢工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美国政府面对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无奈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可怜的工人们本以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保护,没想到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却根本对之不予理睬,反而变本加厉对工人们进行剥削。国会制定的法律犹如一纸空文,根本没有发挥实效。工人们依然如故,长期忍受资本家的剥削。于是他们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来发泄心中的强烈不满。

    1884年10月,为了使资本家落实八小时的工作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工人团体专门举行集会,经过商量,大家一致同意于1886年5月1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总罢工。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工人不管肤色与工种,一起罢工上街,高唱“八小时之歌”,进行示威游行。就在那一天,美国境内所有街道都是示威游行的队伍,国家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政府当局对工人运动表示出极大的恐慌,他们专门指使破环罢工的人员在罢工队伍中制造混乱,警察趁机进行采取暴力的手段对游行的工人进行镇压,开枪打死六名无辜的游行工人。政府当局不但不去维护广大工人的利益,反而与资本家狼狈为奸,共同镇压工人运动。他们的这一卑劣行径引起了广大工人的强烈不满,激起了广大工人的极大愤慨。次日晚上,为了悼念死去的同袍,数千名工人在芝加哥秣市广场举行了追悼会。但是可恶的执政当局竟然再次派出警察,对参加追悼会的工人拳打脚踢。就在工人们奋起反抗之时,资本家在人群密集的广场中间投掷了一颗炸弹。这次事件造成4名工人和数名警察的人员伤亡。更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本是资本家故意制造的事端,最后却又要嫁祸给工人们。政府马上调动大量军警,对工人再次进行血腥镇压。随后,代表资本家利益的舆论媒体竟然堂而皇之地诬蔑“投掷炸弹者”是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的工人领袖。政府随即立刻逮捕了8名工人领袖,以杀人罪对其进行控告。最后法院判决将7人绞刑,1人徒刑。工人对此不服,先后上诉至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出人意料的是州最高法院依然是维持原判,联邦最高法院则不予受理。尽管美国各地的工人群众纷纷举行抗议集会,但政府当局仍然借机杀害了4名工人领袖,3名改判无期徒刑,1名则死于狱中。

    在美国工人罢工的影响下,全世界的工人阶级相继举行规模空前的游行示威运动。由于世界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美国政府不得不在一个月后,宣布实施八小时工作制。美国工人运动终于取得初步的胜利。

    【要点提炼】

    五·一劳动节的确立,保障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利益,使世界各国工人的地位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106.《梦的解析》的出版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智慧无人能敌,举世闻名。在近代史上,3名犹太人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马克思创造了共产主义;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另外一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不仅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还是一名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他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他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学院,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1938年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弗洛伊德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一共分为7章。其中,潜意识、抵抗压抑和性欲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石。第1章为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关于梦的问题的文献,详尽地叙述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有关梦的理论。第2章为梦的解析方法。这一章介绍了对一个梦的分析方法、步骤和注意要点,并详细地分析了一个名叫伊玛的人关于打针的梦。第3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在这一章里,弗洛伊德提出了他关于梦是欲望的满足的学说。第4章为梦的改装,也有人译作“梦的伪装”。第5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他的梦的理论一开始便围绕着潜意识问题,将梦分为“显意”和“隐意”,借着梦者的联想以及释梦者对“象征”的解释,以白天发生的事件为契机,进而追溯到童年的本能欲望。第6章为梦的运作,也有人译作“梦的工作”。我们已经知道,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次。显梦是梦的表面情节,其内容可以回忆起来;隐梦则是要通过显梦表现的本能欲望。第7章为梦程序的心理,也有人译作“梦的过程心理学”。这一章为总结性理论部分,也是本书最晦涩、最抽象的一部分。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于人类来讲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要点提炼】

    弗洛伊德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使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加深了,以至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被后人奉为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学的经典之作。

    107.新文化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文化革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着中国。他们企图用封建专制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尊孔复古的思想甚嚣尘上。当时一些先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他们认为其原因就在于辛亥革命没有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由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这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学者去北大任教。与此同时,《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李大钊、鲁迅等成为了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其中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其中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还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来抨击封建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两个方面的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中作者指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能做无病之呻吟,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后来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的另一篇作品《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新文化运动顺利进行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曙光”。李大钊还发表了另外一篇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要点提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文化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启发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108.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

    2008年8月8日,这是所有炎黄子孙期待已久的日子,是无数华夏儿女值得骄傲的日子。众所周知,这一天,旷世空前的北京奥运会胜利开幕。为了这一天,中国人等待了太久;为了这一天,中国人付出了太多。

    2001年7月13日,中国人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因为就在那一天,中国申奥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为了这一天,中国人默默地准备了多年。1993年中国仅仅因两票的微弱差距错失了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机会。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快速腾飞,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北京申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申奥的过程中,中国的竞争对手多伦多和巴黎都是有实力的佼佼者。但是中国通过精心的准备博得了国际奥组委的青睐,所以在2001年7月13日晚,面对强劲的对手,中国北京能够在第二轮评选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能够在中国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世界人们的盛会。

    当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顿时沸腾;男女老少,欢欣鼓舞。在此后漫长的七年里,北京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2001年12月13日,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即北京奥组委正式成立,从此,奥组委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一年后的7月13日,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共同制定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两大主题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此后的几年里,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的会徽、奥运会的主题口号以及奥运会的吉祥物相继公布。其中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为“One World,One Dream”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会吉祥物为象征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京燕的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即“北京欢迎你”,残奥会的吉祥物为福牛乐乐。

    2008年3月30日,奥运圣火在雅典举行了圣火交接仪式,圣火于3月31日抵达北京,由此开始了北京奥运会的境外传递活动。在境外传递的过程中,奥运圣火传递在法国遭到了藏独分子空前的阻挠,他们想借机对北京奥运会进行抵制。但是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奥运圣火得以顺利传递。5月3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完成了境外传递,开始了国内传递。其中让人激动人心的是2008年5月8日,登山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不畏严寒,让奥运火炬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这实在是史无前例!全球数十亿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目睹了人类这一伟大的壮举。由于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5月18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火炬传递活动暂停,而四川省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时间调整至北京传递前的8月3日至5日进行。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顺利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齐聚北京,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一起度过了难忘的16天。在此期间,体育健儿们顽强奋斗,争金夺银,一共打破了54项世界纪录。中国代表队更是史无前例,以51金、21银、28铜的优异成绩荣登奖牌榜首,让国歌数十次响彻在比赛场所。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对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予以高度评价,他用“无与伦比”来形容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盛赞。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人带来了无限惊喜,带来了无数次感动,这是奥林匹克的光芒折射,是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随后北京残奥会也成功举办,中国残疾健儿们历史性地夺得了89金、70银、52铜,给世人以惊喜,使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要点提炼】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刮目相看,虽然它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所凝聚的中国人的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