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句典全读本-语典故事(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质遇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晋朝时,浙江衢州有一座石宝山。山上林木茂密,奇花飘香。山中还有一个石洞,深不可测。洞口紫雾缭绕,洞内时有仙乐飘出,人们也常看到一些神仙自洞中出入。

    一日,衢州樵夫王质上山砍柴,时值正午,骄阳似火,暑热难挡,他便进入洞中歇息。洞深处有一室,室中有石桌、石墩,两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正下围棋。王质虽说是山野粗人,但通晓棋路,颇有棋术。此时,他被两位老翁的棋艺迷住了,便站在一旁细心观看。两位老翁边下棋边吃甜枣,偶尔也顺手递几个给王质吃,他的肚子就饱了。有时渴了,就喝几口老翁壶中的泉水,精神格外抖擞。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位老翁的一局棋还未下完。这时,一位老翁对王质说道:

    嘴比嘴大,嘴比嘴小;

    嘴被嘴吞,嘴被嘴咬。

    王质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老翁这话的意思,于是便向两位老翁告辞。

    王质出得洞来,再看放在洞口的斧头,斧头已经锈蚀,斧柄早已烂尽。旋归故里,已足百岁,无复当时之人。后来,人们把石宝山改为烂柯山。

    原来,老翁对王质说的是一个“回”字。

    ■赋体隐

    赋是古代文学体裁的一种,以赋的体裁出现隐猜一物,则为赋隐。赋体隐从战国末期开始,到了汉代由自己说底改为让对方猜破,这就具备了谜的完整雏形,只是尚未定名罢了。典型的赋体隐就是东方朔与郭舍人对隐。

    郭先出隐曰:

    客从东方,且歌且行,不从门人,窬我围墙,游戏中庭,上入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不伤。何物?

    东方朔不但知此何物,而且立即编了一则同底隐语回敬郭舍人:

    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咽,掌指所扪,臣朔愚憨,名之曰蚊。

    ■一口一大盅

    三友席间行酒令,各报一前缀句曰“不通风”,二句要加上“在当中”,三句要加上“推出去”,四句要说“喝一盅”。

    甲曰:

    田字不通风,十字在当中。

    十字推出去,古字喝一盅。

    乙曰:

    回字不通风,口字在当中。

    口字推出去,吕字喝一盅。

    丙曰:

    因字不通风,大字在当中。大字推出去……

    二人齐声喊道:

    看你成何字?

    丙即笑曰:

    一口一大盅。

    ■不让吃喝哪来诗(丝)

    祝枝山是个有名的食客。一天,唐伯虎邀好友文徵明去酒楼吃酒,不想被祝枝山知道了,便寻踪而来。见二人正斛杯相交,酒兴正浓,不由大声嚷道:“今朝有口福,不请自来也!”说罢,坐下便要喝酒。

    唐伯虎暗使眼色,文徵明晓得此意,站起身来对祝枝山说:“且慢!我们喝酒有个规矩,须即席作一首谜语诗,都以昆虫为谜底,不然不准喝。”祝枝山明白这是在故意为难自己,但嘴上却不饶人,说道:“这有何难?”

    酒令开始了,唐伯虎第一个站起来吟道:

    菜儿香,酒儿清,不唤自来是此君。

    不识人嫌生处恶,撞来筵上敢营营。

    吟罢窃然而笑,以眼示文徵明,文心领神情会,接口吟道:

    夜色晚,睡梦浓,不唤自来是此君。

    吃人嘴脸天生惯,空腹贪图一饱充。

    文徵明说完,轮到祝枝山了,他心想:他们都在取笑我,看来我也得回敬一下。于是他慢条斯理地吟道:

    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吝盘中餐。

    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丝)?

    唐伯虎和文徵明见祝枝山答对得巧妙,于是重添酒菜,三人共饮,大醉方休。

    原来,唐伯虎的谜底是“苍蝇”,文徵明的谜底是“蚊子”,祝枝山的谜底是“蚕”。

    ■曹娥碑隐

    东汉时,浙江上虞有一个名叫曹娥的女孩子。她14岁的时候,父亲溺死在江中。她跳入江中寻找父亲的尸体,不幸也被淹死。上虞的县令度尚被她的孝心感动,就请了当时只有13岁才华横溢的邯郸淳作了一篇诔文,并刻上石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著名的文学家蔡邕看了碑文后,对邯郸淳的文采非常欣赏,就在碑的后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也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杨修说:“黄娟,是带颜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一‘好’字;齑臼是用来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而古代调料主要是辛辣之物,故齑臼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另外,‘受辛’是‘辞’的古体字,受辛合一为‘辞’字。总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王安石作诗,出谜语

    一天,王安石与司马光等友人游览汴京。当他们在游览管仲鲍叔牙庙时,王安石便挥笔题了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同眠同起,

    亲朋聚会,谁见谁喜。

    行至伯夷叔齐庙,王安石又题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为人正直,

    贪馋一生,利不归己。

    复行至哼哈二将庙,王安石再题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终身孤凄,

    走遍天涯,无有妻室。

    同行中人不明就里,就问司马光:“王安石诗意如何?”

    司马光随口应道:“他何尝是在作诗,而是在出谜语啊!”问者恍然大悟。

    原来,王安石在三座庙前题写的诗同射一物,谜底为“筷子”。

    ■孙抱——堂鼓

    有个叫高爽的,是南朝广陵人,他博学多才,风趣幽默。他和一个叫孙抱的人是好朋友。孙抱,是个腰宽体胖的人,相传腰带十围。但是,在孙抱当了延陵县令以后,便开始疏远高爽,对高爽非常冷漠。高爽为此非常生气,便在县衙的“堂鼓”上题写了一首诗谜:

    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

    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讵央。

    这是四句诗谜,谜底为“堂鼓”,但其实高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借这首诗谜讽刺孙抱的形象和堂鼓有相像之处,有力地回应了孙抱的无情无义。

    ■米芾说“秃”

    一天,著名书法家米蒂前来拜访王安石,他素知王安石喜爱猜谜,于是笑曰:“有人巧借元稹的《鸳鸯传》制一字谜,我久思不得其解,敬请赐教。”说罢吟道:

    鸳鸯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远看好像一秀才,近看却是一和尚。

    王安石见米芾那幅俏皮相,不禁哈哈大笑:“看你那神秘的模样,你所说的,老夫天天相见,岂能不知?”随即道出了谜底——秃。

    ■荒年转语

    明朝嘉靖乙巳年间,天下十荒八九。浙江米价每石一两五钱,饿殍横道。金玉泉做了两首诗。

    第一首:

    年去年来来去忙,不饮千觞饮百觞。

    今年若还要吃酒,除去酒边酉字旁。

    第二首:

    年去年来来去忙,不杀鹅时也杀羊。

    今年若还要鹅吃,除却鹅边鸟字旁。

    这两首诗贴切地反映出了灾荒年间的情景。“酒”除却“酉”,就只有“水”了;“鹅”除去“鸟”,就剩“我”了。意思是:今年穷得吃不上酒肉,只有吃“水”、吃“我”了。

    ■四面观看得谜底

    唐朝睿宗太极元年,也就是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户文官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七岁就能以凤凰为题作诗,九岁时便练得一手好毛笔字。由于他学习勤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爷爷对他十分喜爱,饭后常带他去村外散步。

    金秋的一天黄昏,祖孙二人又漫步在稻谷漂香的田野。杜审言先生见农夫忙着收割,触景生情,吟了四句诗考孙儿:

    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不相见,四个十字立中间。

    聪明的杜甫只思考了片刻,就说出了答案。慈祥的爷爷连连点头,乐得直捋胡须。

    在当今时代,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年春节,壮族某山村举办“迎春诗会”,会上人人吟诗作对,洋溢着喜悦气氛。四位壮族姑娘按捺不住欢娱之情,她们密切商议,合写了一首题为《我爱……》的四句诗谜:

    我爱四座大山山对山,我爱四条大川川对川,我爱四方日暖春光好,我爱四家窗口紧相连。

    诗谜挂出片刻,就有人据其职业,悟出了答案。

    前例谜底是个“米”字,要顺看、倒看、横着看,方能领悟其妙;后例谜底是个“田”字,亦需从四面观看,方可破解。

    ■“鲜”字谜

    一天苏东坡到妹夫家走亲戚,酒至半酣,秦少游为助酒兴,提笔泼墨作了一幅字谜画,并题道:

    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

    苏东坡听了,附和着说:

    我有一物分两旁,一边好吃一边香;一边上山吃青草,一边入海把身藏。

    这时,苏小妹边提壶给哥哥斟酒,边信口说道:

    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边身上生双翅,半边身上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翅的飞不起。

    说完,三人心照不宣,捧腹大笑。原来,他们三个人出的是同一个字谜,谜底是:鲜。

    ■曹操出谜考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佗,并讲述了华佗医术高超的一些故事。于是曹操命人将华佗星夜请来。

    然而,曹操是个素来疑心很重的人,虽说把华佗请到丞相府中,但他仍不轻易相信华佗的本事,想亲自考考华佗,看其对中草药是否精通。于是曹操口授徐庶写了一信,上曰:

    胸中荷花,西湖秋英。

    晴空夜珠,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康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师难混。

    医生接骨,老实忠诚。

    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自语道:“相爷在考我也。”原来这是一首诗谜,每一句打一种中草药名。华佗不愧为神医,立即挥笔,刷刷刷写下16种中草药名,由徐庶带回交给曹操。曹操看后大喜,道:“果真是有能之辈也!”

    原来,曹操诗中隐藏的16味中药是:穿心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厚朴、白术、没药。

    ■见钟不打,何处敛铜

    古时候有一人专门好撞席(未受邀请而赴宴),主人非常讨厌他,皱眉变色道:

    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

    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

    “汤”繁写为“湯”。谚曰:“宁吃欢喜汤,莫吃皱眉羊。”含有讥讽的意思。

    席长也讨厌他,也出令讥讽:

    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

    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

    谚曰:“宁添一斗,莫添一口。”讥讽之语透露其中。

    撞席人见此情景,不以为然,随口便说:

    单同本是同,添金便成铜,

    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钟。

    钟的繁体为“锺”。谚曰:“见钟不打,何处敛铜。”

    三人同说酒令,均用拆字法,主人与席长借行令讥讽撞席者不可白吃,撞席者亦借行令解嘲,皆见其巧。

    ■一字分开令

    张、王、李三位女婿新年到丈人家拜年,席前,张、王二婿想在李某面前炫耀学问,便说:“席间为了增加气氛,我们准备对酒令,对不出来者,不准喝酒,对时必得用二物相似,一字分开等。”

    张某起头说:

    二物相似水与酒,吕字分开两个口,不知哪口喝水,哪口喝酒?

    说完,喝了一大杯酒。王某随后说:

    二物相似锡与铅,出字分开两个山,不知哪山出锡,哪山出铅?

    遂也喝了一大杯酒。

    李某没有多少学问,眼看着不能喝酒了,心急,大声疾呼说:

    二物相似你与他,爻字分开两个叉,不知哪叉叉你,哪叉叉他?

    ■墨斗

    据冯梦龙编辑的《桂枝儿》所载,苏轼家中常以谜语诗争巧斗智。有一天,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让苏东坡射底,诗云: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挡。

    苏东坡佯不解,却回敬诗一首:

    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凭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苏小妹马上和诗一首:

    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去,归来摇橹还。

    苏小妹诗罢,见秦少游一时不解,便答道:你的便是大哥的,大哥便是我的,我的便是你的。原来三个谜语互为谜面,亦互为谜底,三首诗均说的是墨斗!

    ■特来问安,请坐奉茶

    一天,甲有事,需要到乙家请乙帮忙。刚进门,甲就双拳一抱,彬彬有礼地念了一首字谜诗:

    寺庙门前一头牛,二人抬个哑木头,

    未曾进门先开口,闺房女子紧盖头。

    乙稍稍思考了下,就知道了甲的意思。他也念了一首字谜诗:

    言对青山不是青,二人土上在谈心,

    三人骑头无角牛,草木丛中站一人。

    甲一听,与自己说的完全对上了,双方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原来,甲字谜诗的谜底是“特来问安”,乙字谜诗的谜底是“请坐奉茶”。

    ■朱厚熜定年号

    明朝第十二个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的时候,照例要改元纪年。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年号,来象征吉利,便采取了向天下征集年号的办法。朝野上下的有识之士都苦思冥想,争相进献。朱厚熜一一看过,都觉得没有合适的。有一天上朝时,一个能迎合皇帝心理的大臣启奏,说他想出了个好年号,请皇帝审定。他从袖中将写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呈献给皇帝,朱厚熜打开一看:

    士本人间大丈夫,口称万岁旧山河,

    一横永镇江山地,二直平分天下图。

    加子加孙加爵禄,立天立地立皇都,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满乾坤照五湖。

    朱厚熜看着都是些吉利话,歌颂大明江山永固、帝业千秋,可是还看不明白究竟叫个什么年号好。在亲信侍臣的帮助下,他才看出这是一首诗谜。他觉得这两个字也很祥瑞,于是就决定采用,晓谕天下以此为年号。这两个字正是“嘉靖”。

    ■太炎、酷暑

    某次灯谜会,有一印章谜,谜面的印章为朱文“酷暑”,打一近代名人姓名。

    谜底是“章太炎”,用的是会意法:以“太炎”切合“酷暑”,“章”照应谜面是一枚印章。

    ■二人并坐,坐到二鼓三鼓

    丘琼山是明朝时广东的一位书生,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又强,被人们称为“丘书柜”。

    某年,丘琼山到省城参加科举乡试,途中在一家小旅店中居住,店主的女儿名叫鹧鸪,非常聪慧。在与丘琼山闲谈之际,她笑着说:“秀才,人皆说你解诗破谜胜洪炉点雪,今天我出个字谜试试你。”在丘琼山表示同意后,鹧鸪吟道:

    二人并坐,坐到二鼓三鼓,一畏猫儿二畏虎。

    丘琼山听罢,细细沉思:二人并坐,乃指两个字合而为一。这畏猫者,鱼也;畏虎者,羊也。想到这,他矜持一笑,拱手回云:“店姐请听,小生猜中了,是个‘鲜’字。”

    鹧鸪嫣然一笑说:“不对,你再猜猜看。”

    丘琼山听说未猜中,急忙变换思路,苦心思索:这二鼓乃亥时,三鼓乃子时。亥时所生者肖猪,猪亦畏虎,子时所生者肖鼠,鼠亦畏猫。他想到这儿,连声称妙,笑道:“这回吾定猜中了!”接着说出了谜底。

    鹧鸪听了,嫣然一笑,赞曰:“真不愧是‘丘书柜’。”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孩。

    ■辛未状元

    南宋辛未年间举行会试的时候,有一个从江阴来的举子袁舜臣,他在马镫上很工整地写着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牀何所有。

    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当时到京城来赶考的举子很多,人们看了都只当是一首普通的诗,未加注意。后来苏州的刘瑊看了这首诗,才说这是一首诗谜: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床”(古写异体作“■”)掩去一半为“爿”,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繁写作“狀”)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合起来是“辛未状元”。这是表明袁舜臣立志要夺取辛未科的状元。

    ■店老板请客

    古时有位秀才,家境贫寒,为了赶考,整天破衣烂衫,稀粥两餐,生活十分清苦。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酒店时,店老板见他可怜,便笑嘻嘻地对他说:“秀才,我想考考你,如果你能猜中我的谜语,我请你吃喝一顿,分文不取。”说罢吟道:

    户部一侍郎,貌似关云长;

    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穷秀才拱手应道:“不难,不难,请先听晚生赋诗二句。”随即吟道: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店老板听后,连连称赞秀才有学问,遂免费请秀才吃喝了一顿。

    原来,老板出的是则字谜,谜底是个“扇”字,秀才是以谜破谜,谜底也是“扇”。

    ■祝家女物谜自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