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文为法语:roman à clef。
[3]原文为法语:cafard,意为苦闷、忧郁。
[4]笛卡儿(1596—1650),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有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旅客模仿的就是这句话。
[5]阿尔贝特·施威采尔(1875—1965),阿尔萨斯传教士,曾在非洲传教。
[6]指玛丽亚曾用头发擦耶稣的脚,见《圣经》约翰福音。
[7]达米恩(1840—1889),比利时籍天主教神父,曾在夏威夷莫拉开麻风病区传教治病。
[8]D.D.S.——二氨二苯砜或氨苯砜,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
[9]维尔梅尔(1632—1675),荷兰画家。
[10]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
[11]巴尔扎克名著《幻灭》和《交际花盛衰记》的男主人公。
[12]西门·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原为渔夫。
[13]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意大利神学家。
[14]尼西亚,地处亚洲西北部。原属罗马。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开宗教大会于此,订立信经。
[15]一种涂有干酪或放上鱼、肉的小面包片。
[16]奥古斯丁(351—430),生于北非奴米狄亚,曾任非洲西波地区(今阿尔及利亚波奈城)主教。
[17]原文是法语。
[18]原文为法语。
[19]根据基督教传说,在某些虔诚的教徒身上可以出现与耶稣受难时相同的伤痕。
[20]原文为法语。
[21]原文为法语。
[22]列日,比利时东部的城市。
[23]圣十字约翰,十六世纪赤脚嘉梅尔教派(一称白袍僧)的创始人,著有《灵魂的暗夜》等宗教书籍。
[24]原文是拉丁语。
[25]亨利·莫尔顿·斯坦利爵士(1841—1909),英籍非洲探险家。
[26]见《路加福音》第十章。耶利哥是巴勒斯坦的一个古都。
[27]“阿屯申”英语有注意的意思,所以作者有下面这句话。
[28]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1837—1909),英国诗人。
[29]原文是法语。
[30]恺撒大将遇刺后对布鲁图斯说的一句话,见莎士比亚《裘力斯·恺撒》第三幕第一场。
[31]希罗多德(公元前485?—前425?),古希腊历史学家,人们称为历史之父。
[32]苏埃托尼乌斯(69—150),古罗马传记作家。
[33]威廉·皮特(1708—1778),英国政治家,曾任内阁首相。
[34]原文为法语。
[35]勒·科比西埃(1887—1965),瑞士籍的法国建筑师。
[36]英语成语make love。
[37]阿尔贝特·施韦策(1875—1965),德国神学家、哲学家、管风琴家,赤道非洲传教医师,获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
[38]在英语中报社的“资料室”(morgue)一词也可作“陈尸所”解。
[39]瓦尔特·格罗庇乌斯(1883—1969),德国名建筑师,1937年移居美国。
[40]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在加利利传教曾登山讲道,下山后又为麻风病人治病。
[41]达米恩,比利时籍天主教神父,曾赴夏威夷摩洛开岛麻风病区传道。
[42]原文为拉丁语。
[43]帕斯卡(1623—1662),法国数学家、理学家、哲学家。
[44]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英国小说家,《黑暗的心脏》是其名著之一。
[45]蒙特卡洛,摩纳哥城市,欧洲著名的赌城。
[46]法国小说家普雷沃(1697—1763)的代表作。
[47]“美丽的”罗萨蒙德是英王亨利二世的秘密情妇,伊娃·布朗恩是希特勒的情妇。
[48]法国十九世纪加尔默罗会修女。
[49]在天主教徒中有一种传说,认为圣母马利亚的住所(应在拿撒勒,即现在巴勒斯坦附近)是在意大利罗瑞托城。
[50]让恩神父说的是开玩笑的话。他用酒名自造了几个拉丁词。圣本内迪是公元六世纪一个意大利圣徒,但本内迪又是法国的一种有名的甜酒。
[51]原文为法语。
[52]萨拉·伯恩哈特(1844—1923),法国著名女演员。
[53]原文为法语。
[54]原文为法语。
[55]利奥波德维尔,非洲扎伊尔首都金沙萨的旧称。
[56]达喀尔,非洲塞内加尔首都。
[57]两周前利奥波德维尔曾发生严重暴乱,新闻记者们都坚信我几个月前就已计划好的这次旅行是为了报道这里发生的骚乱。——原注。
[58]这句话听起来是对非洲人的感情有些太敏感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个。他是害怕被人家扔石块。——原注。
[59]亨利·莫尔顿·斯坦利爵士(1841—1909),英籍非洲探险家。
[60]引自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的一句话。马洛是该书中的一个船长,指挥一艘汽船沿刚果河深入非洲。
[61]雷沙特医生后来告诉我,这些烂掉手指或足趾的病人有不少害的是非传染性麻风病。即使所谓开放性的病患者其传染程度也不完全相同。麻风病的危害性实际上是被人们夸大了。——原注。
[62]主教在早晨十点钟的暑热天气中,非叫我喝不掺水的威士忌不可,尽管他是出于好客。——原注。
[63]小说家非常节约,有点儿像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只要是迟早或许有用的材料,不管是什么他都不肯轻易扔掉。在这一点上或许把小说家比作中国厨师更恰当;中国厨师在烹调鸭子时没有一部分他不做成一道菜的。上面这个故事——由柯林医生的嘴说出来——帮助我填补了《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中一个空白。——原注。
[64]这一构思后来被舍弃了。
[65]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原籍波兰的英国名小说家。他的名作《黑暗的心脏》也以刚果为背景。
[66]格林引用的句子即出于《黑暗的心脏》。
[67]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小绿洲原来不是草,而是一种叫水风信子的植物形成的。——原注。
[68]这位丹麦医生名莫雷—克里斯腾逊,我去庸达第一次听到人们谈起他,当时我简直觉得他是个神话中的人物。但后来我同他建立了联系。他热情地送给我他的一部著作:《麻风病引起的骨骼变化》。——原注。
[69]朱利安·格林(1900—1998),美裔法国作家,除大量小说外已有八卷《日记》问世,1971年曾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70]我不知道X(后来他在我的小说中改名奎里)为什么会失去他的半个英国国籍。——原注。
[71]不确切,后已修改。——原注。
[72]不确切;切除的是尺骨神经鞘。——原注。
[73]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
[74]达米安神父(1840—1889),比利时籍天主教神父,曾在太平洋莫洛开岛为麻风病患者服务,后来死于该地。
[75]这里的神父都认为麻风病是由空气(呼吸)传染的,因此当麻风病人在告解室里向神父作告解的时候,神父总是用一块手帕掩着口鼻。——原注。
[76]我想声明自己不是一个天主教作家,只不过写了四五本以信奉天主教的人物为小说素材的作家。尽管如此,若干年来——特别是自《问题的核心》发表以后——我发现自己总是为一些人追逐着,希望我帮助他们解决宗教问题,但我在这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向我求助的人中甚至还有几位天主教传教士。我对这位纠缠着我的小学教师感到气恼,我想主要原因是这里天气太热。另外,我现在已经进入了我创造的这一角色里——奎里是一个已经陷入穷途末路的人。——原注。
[77]指雷沙特医生,下同。
[78]后来我才知道这对夫妻已在刚果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几乎一直生活在丛林地区。在开始的一段日子,那里既无轮船也不通邮件。每个月他们要在森林中步行视察二十天(这是当地官吏的职责),其余的十天则在我上文描写的小传道所休息。他们教会刚果人如何种植木薯和稻米,监督诊疗所的修建工程,查访土著人法庭审判的情况。总督的妻子写的一本书就是他们这些经历的记述。这本书是她自费出版的。由此可见比利时人对他们的殖民地并无任何兴趣。不少人的默默无闻,但却极其英勇的生活纯粹是一种悲惨的浪费;总督夫妇就是一例。——原注。
[79]甚至意志坚强的玛丽·金斯利也是这样。她在父母双亡后曾写道:“我到西非去,在那里结束我的生命。”——原注。
[80]弗朗索瓦·维永(1431?—1463以后),法国诗人,生活狂放,曾几次入狱,并曾被判处死刑(未执行)。
[81]麻风病在西方亦称汉森病:挪威医生A·汉森(1841—1912)首先发现麻风病病菌。
[82]一九四二年我住在弗里敦(非洲塞拉利昂首都——译者注)郊外一幢房子里。这幢房子建筑在一片沼泽地上,当地土著就利用这块地当厕所,所以蚊蝇孳生,极不卫生(有一次我关上办公室的窗户,两分钟就打死一百五十只苍蝇)。我给殖民地事务大臣写了一封信,要求给本地人修建一个厕所,后来我接到了复信,叫我提交任何申请必须通过规定的途径。因为我没有途径可寻,就又写了一封信,提醒他们看一下丘吉尔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次发言记录。最后我要求建造的厕所终于盖起来了。我可以在政府档案记录上这样写上一条:我同济慈一样,名字也是写在水上的。——原注。
[83]这里是每天做弥撒礼的地方。——原注。
[84]这是一家很大的贸易公司,有定期货轮行驶于刚果河及刚果河的几大支流上,货轮也搭载旅客。——原注。
[85]比利时籍的医生也使用“自行发完病毒”这一英文医学术语,在法语中并没有这个英语词的同义语。为此我这本小说的法文本必须另外找一个书名。——原注。
[86]英文叫cattle-drooer或beef-cater bird,中文译名不详,是否可译为“牧牛鸟”?
[87]Attention,英语、法语都有“注意”的意思。
[88]应为尺骨神经。——原注。
[89]这串肉虫子使我想起吉隆坡邮局里一个中国老头的长指甲。他把左手放在腋窝下面;那五个指甲都是灰黄色半透明的,每个都有一英尺长,并且是弯弯曲曲的,让人看了心里感到恶心。——原注。
[90]根据我在欧洲的经验,传教士通常都喜欢喝威士忌,但这艘船上船长却只喝啤酒。亨利神父最多在晚饭前喝一杯威士忌。因此剩下的酒就都是我一个人的了。苏打水可以用来刷牙、漱口,这是因为刚果河的河水混浊得像泥汤子。——原注。
[91]为刚果争脸的是这里的酒既好又便宜,就是在柯齐哈特维尔这种小地方也能买到。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一种非常好的葡萄牙红酒。一瓶威士忌的价钱只合二十二先令。从欧洲运来的卡蒙贝尔酒黏糊糊的,味道很醇。——原注。
[92]叫我高兴的是,主教跌伤的髋骨后来终于养好了。这位颇有些像早年殖民地繁荣时期的社交明星的人物在最近这次动乱的日子里显示出自己的才能。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得到了刚果人的信任。在骚乱中他镇定自若,帮助那些没有逃离这个赤道国家的白人平安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一部蛮荒地带的布道史就是由这样一些传教士用他们每个人的行为表现写出来的。——原注。
[93]据说这个作者即法国畅销小说《战士的休憩》中描绘的主人公。——原注。
[94]这一构思后来被放弃了,或者说完全改变了。——原注。
[95]我写这句话时想到的是老挝湄公河畔距离琅勃拉邦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那次我乘的一只小艇的马达坏了,我们就停在那个村子旁边。这还是在印度支那战争期间,我们想去参拜一座佛寺,祈求菩萨保佑,不要让胡志明的部队侵入这里。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如何兴高采烈地在一幢高脚房里席地而坐,吃了一顿美餐。我还记得屋子里墙壁上糊着从一本《巴黎竞赛》上剪下来的伊丽莎白女王加冕的照片,虽然我们的农民主人一句法国话也不会说。我认为扯这些题外话并不是多余的。记忆也是一种比喻;当我们说一件东西“好像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记起了那个比喻的形象。——原注。
[96]这篇故事在我头脑中已逐步成形了。第二句可能这样写:“穿着神父白法衣的船长站在餐厅敞开的窗口前面读每日祈祷文。”——原注。
[97]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
[98]库尔兹是《黑暗的心脏》中主人公。
[99]威廉·吉尔伯特·格雷斯(1845—1915),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板球运动家。
[100]赫胥黎指英国小说家阿尔朵斯·赫胥黎(1894—1963),《天演论》作者老赫胥黎的孙子。
[101]《金驴记》,一名《变形记》,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124或125——二世纪末)的名著,取材于希腊民间故事,写一个希腊青年由人变驴的故事。佛蒂斯是小说中一个美丽的女奴。
[102]我问乔治神父,能不能花钱买这个女人做航行中的临时妻子。乔治神父说这事太复杂,不值得做。这里的风俗是,孩子出生后属于母亲所有。分娩时,要回到娘家。如果男人在女人生育后还想要她,就要再出一次结婚费用。——原注。
[103]尼日利亚首都。
[104]神学院有一个不小的养兔场。亨利神父有些残忍,把一只兔子叫碧姬·芭铎。——原注。
[105]后来我放弃了先写医生的想法。在执笔写作时医生已不再是个厌世的人,也不抽雪茄烟了。——原注。
[106]这一构思后来也放弃了。——原注。
[107]马洛,康拉德几部小说中的人物,一般充当故事的叙述者。
[108]我差不多已经决定用这个作书名了。——原注。
[109]跟着小说的各个片断逐渐成形,医生也逐渐拒绝扮演我分配给他的那一妒忌的丈夫的角色。而且不久他就既无妻子、也不吸廉价雪茄了。雪茄烟回到本来的主人——麻风病院院长嘴上。最后,一个白人殖民者取代了医生,成为爱吃醋的丈夫。——原注。
[110]我这位聪敏、可爱的男主人同小说中叫人讨厌的莱克尔没有任何共同处,只不过我在描写莱克尔的工厂时写了“透过窗纱传来一阵阵陈腐的人造黄油味”。——原注。
[111]这个开始后来也放弃了。对于小说作者来说,如何开始常常比如何结尾更难把握。在一部书已经写了一两年后,作者与自己的潜意识已经达到默契,小说的结尾常常会自行出现,不需要作者如何思索就形成了。但如果一部小说开头开错了,也许后来就根本写不下去了。我记得我至少有三部书没有写完;至少其中一部是因为开头开得不好。所以在跳进水里去以前,我总是踌躇再三——以后或浮或沉都要看这一刻了。——原注。
[112]在我最后写好的书中,柯林医生并未流露过这种愤激的感情。最后塑造出的角色往往不同于原来的计划,写得走了样。这只是一个例子。——原注。
[113]琴·露西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女影星。
[114]如果说这个道理符合道德神学的话,我可真不懂道德神学是怎么回事了。——原注。
[115]我在《病例》一书中描写奎里在森林中寻找仆人迪欧·格拉蒂亚斯时,就是以伊邦加郊区的这片森林同记忆中利比里亚的大森林为蓝本的。
[116]格林的一本早期著作。
[117]玛杰里·阿林亥姆(1904—1966),英国侦探小说女作家。
[118]希莱尔·贝洛克(1870—1953),英国天主教主作家,曾任国会议员。
[119]雷伊·布莱德布里(1920— ),美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作品有《火星编年史》、《华氏451度》等。
[120]摩德斯通先生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继父,是一个无人性的人。大卫的母亲在同这个人结婚前打发大卫到雅茅斯去住了一个时期。大卫在雅茅斯海边度过一段极为幸福的日子。
[121]原文为法语。
[122]华氏86度。——原注。
[123]原文为法语;法国人习惯把侦探小说叫“警察小说”。
[124]这些妇女虽为教会工作,但并不是修女。她们并不是终身都受“贞法誓言”的制约。——原注。
[125]我那位持怀疑论的医生也许会评论说:“如果非洲人的情绪能用花卉鼓舞起来的话。”但不管怎么说,在这种凄凉、惨淡的环境里,任何能够提高在这里工作的白人的情绪的作法都是有价值的。——原注。
[126]我在船上刚刚教会乔治神父和亨利神父玩这种游戏的规则,就每局都输给他们。我们每天至少玩四局。这种牌戏在我在西贡(或在河内)时学会的,教我玩的人是法国保安局的几个警官。当时他们的职责是监视我,也许正因为他们有些内疚,才有时叫我取胜。——原注。
[127]我一直感到惴惴不安的关键性的开首几乎已经来到我脑子里了。最后我写下来的是:“客舱的旅客在日记上写了一句模仿笛卡儿的话:‘因为我感到不舒适,所以我是存在的。’这以后他坐在那里,拿着笔,再也想不出有什么好写的了。”——原注。
[128]我在这里提到我的作品,只是因为对一个作家来说,在世界上一处遥远、贫穷、与世隔绝的地方偶然发现一本自己写的书很具有传奇色彩。相反地,如果在欧洲、美洲某个人的书架上看到自己的著作就不会有这种惊奇的感觉了。——原注。
[129]全书脱稿后,这一段文字只留下了“这些愚人——这些爱多管闲事的愚人”一个句子。——原注。
[130]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X一下子又变成C了。如果想避免姓名所代表的国籍,我觉得只有以C字作为姓名的首写字母了。D字我在《秘使》(格林在1939年出版的一本小说,属于惊险小说性质——译者按)中已经用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排除了其他二十二个字母,只觉得C字可用。——原注。
[131]格林在1932年写的一本小说,一名《斯坦布尔快车》。
[132]我之对梦境感觉兴趣——不只对我自己的梦,也对我创作的人物作的梦感兴趣——,也许是与我十六岁时进行过一次精神分析治疗有关系。在《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一书中,奎里做梦失去圣职,到处寻找圣餐葡萄酒,实际上这是我自己作的一个梦。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正需要描写一个梦境,我就做了这样一个梦。我第二天早晨就把这个梦写入了作品。我写另一本小说《这是另一个战场》时,完全是受一个梦境的启示。——原注。
[133]我很想把计划中的这本书暂时停下来,到法属圭亚那去一趟,如果那里能给我更好的实地采访机会的话。但是我知道,这样一来我就会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停留更多时间了。为了创作,我不得不四次去印度支那。我之所以能去那里,是因为找到了一个新闻采访员的差事。这次我选择了非洲是因为我对西非比较熟悉。战前我曾在利比里亚旅行过三个月,战争时间又在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呆过十五个月;黑非洲,不论西非和中非,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原注。
[134]这是因为柯齐哈特维尔医院只治疗非传染性病人。有传染性的患者都被送往庸达。——原注。
[135]医院里的那位医生误认为我对他的空空荡荡的病房感兴趣。他对待容格小姐就像对待下属一样,支使她给我们拿茶杯,不给她参加谈话的机会。回家以后我叫雷沙特医生邀请容格小姐定一个日子到我们这里来。——原注。
[136]有的柯齐哈特维尔白人居民认为去非洲人酒吧简直是发疯了。——原注。
[137]他的赞扬使我很高兴,正像作者总高兴听到行家的赞许似的,特别是因为斯考比这个角色曾受到乔治·奥威尔的批评。奥威尔根据他在缅甸做警察的经验,认为作为一个殖民地警长,斯考比的人情味太重,实际上不可能有这样的警官。但我在弗里敦时同当地的一位警官有过相当密切的工作关系,我知道他很喜欢非洲人,对非洲人怀着深厚的同情。这位警官的人情味表现得很奇特——每次在他不得不去调查自缢案以后,在两周内就吃不下肉去(一九四二年的圣诞节就因此而糟蹋了)。——原注。
[138]不是那位船长乔治神父。——原注。
[139]这个句子后来似乎没有采用。——原注。
[140]这段引文摘自庸达雷沙特医生藏书中的一篇论文;后来我用作《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卷首的一段题词。——原注。
[141]容格小姐当时刚刚二十岁出头。在法国沦陷后,有一天她突然带着两个同盟国一方面的人出现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市英国领事馆。这两个人是在她帮助下从比利时布鲁塞尔逃到西班牙来的。她要求那里的英国领事资助她一笔钱,建立一条逃离敌占区的交通线。英国领事怀疑这是德国人设的圈套,他对容格小姐说,他只对营救同盟国飞行人员感兴趣。几个月以后,她果然护送来两名在比利时境内被击落的飞行员。在进行营救工作时,她取得了在法国和西班牙边境干走私勾当的一伙人的帮助。在她最后一次护送飞行员逃离法国国境时,不幸一个给她当向导的走私的人害了流行性感冒,卧床不起。容格小姐同三个飞行员(两个美国人、一个英国人)被困在一个农舍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被法国维希政府的警察发现了。容格小姐之所以能保住性命是因为她用了一个假名,她被押送到德国空军宪兵队以后真实身份未被发现。德国人不知道她就是盖世太保正在通缉的大名鼎鼎的德·容格。最后,她建立的这条交通线被敌人破坏是由于两个美国人向敌人泄露了秘密。几个人(包括她的父亲)被敌人处死,一百多人被关进集中营。——原注。
[142]德国巡逻队还离得很远很远,就能听到他们那大皮靴的橐橐声了。——原注。
[143]英作家希莱尔·贝洛克的另一本游记,一九〇二年出版。
[144]法国小说家龚古尔兄弟(埃德蒙·德·龚古尔1822—1896及茹尔·德·龚古尔1830—1870),生前写了大量日记,是研究当时法国社会及文艺界情况的宝贵史料。
[145]斯提福兹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个人物。他诱拐了少女爱弥丽后来又抛弃了她。后来他从西班牙乘船回来,在英国海岸附近船沉被淹死。
[146]非洲加蓬共和国首都。
[147]非洲喀麦隆的一个城市。
[148]北爱尔兰首都。
[149]伊里克·安伯勒尔(1909—1998),英国当代惊险小说作家。
[150]阿尔弗利德·莱斯利·柔斯(1903—1997),英国历史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
[151]《灰色的高陵》是阿尔朵斯·赫胥黎的一本宗教和政治论文集。
[152]罗伯特·劳伦斯·宾庸(1893—1943),英国诗人,美术学者。他的诗选1931年首次出版。
[153]所提到的作家与作品情况如下:爱德华·吉朋(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六卷(1776—1788)。爱德蒙·高斯(1848—1928),英国诗人及作家。除写诗外还写过很多英国诗人评传。小说《父与子》发表于1907年。亥尔伯特·爱德华·里德(1893—1968),英诗人,文艺批评家,著有诗集多种及论述艺术的著作。勒内·马里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著名诗人,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有重大影响。《黄金宝库》,全名《抒情诗黄金宝库》,系英诗人柏尔格雷夫编辑的一部诗选,共两辑,分别出版于1861、1896年,流行甚广。塞欧多尔·弗朗西斯·波威斯(1875—1953),英国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英国小说家,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霍恩·斯蒂文森。作品有《玛丽·巴顿》、《克兰福德》等。本杰明·罗伯特·海登(1786—1846),英国历史画画家。他的《自传》于死后1853年出版。
[154]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英国小说家,一生共写了四十七部小说。
[155]这是我当时应邀为一套丛书——《英国概况图片集》写的一本小册子,早已绝版。——原注。
[156]詹姆斯·汉里(1897—1985),爱尔兰裔英国作家,《海洋》出版于1941年。
[157]爱德华·邓萨尼(1878—1957),爱尔兰戏剧家和故事作家。
[158]伊格纳丘·西洛内(1900—1978),意大利左翼作家,反法西斯主义战士。《封塔玛拉》出版于1933年,写法西斯独裁制度统治下农民的贫困生活。
[159]拉尔夫·亥尔·摩特拉姆(1883—1971),英国小说家。《西班牙农场》(1924)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很大成功。
[160]这一情景多年以后我写在剧本《养花室》里。——原注。
[161]但他对我们的船队却表现出不必要的好奇心。——原注。
[162]戈尔韦,爱尔兰一郡名。
[163]即丘吉尔。这里只叫他的教名表示对他不尊重。
[164]在墨西哥。
[165]萨拉·葛尔特路德·米林(1889—1968),亦称米林夫人,生于南非,并在南非受教育。写了多部传记及小说,自传两部。
[166]一种类似麦乳精的饮料。
[167]我肯定威特穆尔是这样对我说的,但根据雷昂·艾德尔先生的记忆,詹姆斯并没有看这个戏剧的首场演出。他只是在闭幕后才出现在剧场的边厢里。——原注。
[168]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美国女作家,自1903年起定居巴黎,主持很有影响的文化沙龙。与画家毕加索、马蒂斯,美国作家海明威等交往甚密。
[169]艾维·康普顿—勃奈特(1892—1969),英国女作家。
[170]对康格里夫有些苛责,是不是因为风浪和在冷风中值班弄得我情绪不佳所致?“《乡间才子》中的既可怜又可鄙的人物克朗创造了同样极富于戏剧性的情景。但沙德威尔写得更生动,威彻利更懂得戏剧技巧。康格里夫却像个机灵的小学生,轻轻窃取了头奖。”——原注。
[171]弗拉迪斯拉夫·西柯尔斯基(1881—1943),波兰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波兰流亡政府。
[172]这些葡萄牙定期航轮叫我和斯考比在弗里敦的日子很不好过。一次又一次地到船上搜查走私的钻石、检查信件。哪一班船上也没发现钻石;信件的内容也都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有一次发生一件带有刺激性的小小事件。有人怀疑一艘已驶出港口水栅、快要离开三英里海域的航船上载有一名间谍,请求殖民地大臣下令海军截住这艘船。另外一次,在一名涉嫌的旅客的通讯簿上有我一个朋友的名字。这人叫丹妮丝·克莱鲁恩,是一个住在法国的女翻译家。后来她以间谍罪被德国人逮捕,死在一座集中营里。——原注。
[173]莫林是格林短篇小说《重访莫林》中的主人公。
[174]见伊丽莎白·鲍温·格林和普利契特:《我为什么写作?》(1948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