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雪-罗先生闲谈风水 游老汉赶买枣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话说福建的北部有一座山叫武夷山,方圆一百二十平方里,丹山碧水,秀峰环列,岩壑纵横,林木葱茏。那里原来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平地,后来由于地面不断升高,因此形成了一处人间奇景。

    说起武夷山,有一则古老神奇的神话:几亿万年前,这里是东海的一部分,一片茫茫的汪洋大海中生活着无数的生灵,唯见一座山峰。过了几千万年,山林里,有虎、熊、狼、猿、猴、獬豸、獾、野猪、麂、穿山甲、野兔以及飞禽等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不知又过了几百万年,海水退尽,鱼、龟等便也留在了这里。它们和山中的精灵都开始修炼,要到人间投胎做人。到了几十万年前,这里有了人类出现。一天,从远方来了位叫大王的勇敢青年,带领一群神勇的伙伴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终于治服了水患。那被疏通的河道形成了九曲十八湾,挖出来的沙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人们将这位青年称作“武夷君”。自从“武夷君”开发后,那儿渐渐有人迹出没,人们才探知那里有无数的奇景。光阴倏忽,到了几万年前,东海边上有了古闽国。古闽国的人以蛇为图腾,人们崇拜和敬仰蛇,没有人敢对它不敬。古人称蛇为虫,因此后来的人们以“闽”字为地方的代称。武夷山是古闽国的领地之一,原来极少人们出入。自从晋朝和唐末大批的北方人因战乱逃难到南方生活以后,才不断有人迁居到这附近。客家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他们辛勤地向大自然拓荒、建设新家园,古闽国原有的一切格局渐渐在更新。

    一天,玉皇大帝无意间俯视人间,被武夷山奇妙俊秀的风景迷上了。朋友,你道武夷山是个什么地方,能够使玉皇大帝迷上?武夷山是传说中的一处仙山。伫目岩崖,令人叹服大自然鬼斧神工;穿越林海,欣赏好宝地奇花异草;划舟泛流九曲十八湾,举目四瞻,可见三十六峰峰峰俊秀,九十九岩岩岩幽奇;徒步攀登天游峰,凭栏放眼,三千里八闽蓝天一望无际,数万年九甸青史堪萌诗情。却说玉皇大帝窥见武夷山九曲溪、天游峰、大王峰、神女峰等美景,想起早年听“武夷君”上天奏说过这山的事情,见到这里的飞禽走兽便动了恻隐之心,想到它们一向任世间人宰割,何不让这些苦苦修炼的生灵投胎享受人间的快乐。他皱眉一想,屈指一算,说道:“真到该它们出世的时候了。”恰好,这时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前来,他对二人说明了自己的意思,交代说:“这件事情就拜托二位爱卿代劳了。”二人应道:“是!”便领命前去。

    在武夷山的南麓,有多条溪流蜿蜒曲折地穿流奔向建阳。其中有一条发源于黄坑村,在这一条溪流的上游东岸有一个山乡——禾坪里(今麻沙镇长坪村)。禾坪地势开阔、平坦,宽阔的黄(坑)——麻(沙)溪由北向南屈曲穿流而过,良田千顷,一望无际。这样一个人烟密集的小山乡,在宋朝中期之后,出现了一条小街,叫“禾坪街”。街上住着不少人家,有茶行、布店、客栈、酒家、小吃店和杂货铺、肉铺、铁铺、药铺等,每天有人到这里买卖东西,因此成为一个小圩场。由于周围有五六个山乡,每月逢五日邻村人和外乡大小商贩都聚集到这里赶圩。虽然圩场没有麻沙集市那么大,赶圩的时间只是一个上午,却也给山村人们带来了交易的方便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癸巳)农历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天气晴朗,百花盛开。太阳刚刚出来半人高,禾坪街圩场上便已经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小街的两旁摆满各种的货物,有当地人卖的鸡、鸭、兔,青菜、芋子、大小薯以及日用的竹木器具,周围几个乡里的人,也有外县的客商来此做买卖。

    街中心的杂货店老板正站着与过道里的一个五十多岁老人在谈话:“罗先生,你走南闯北见识多,我们这里的风水怎么样?”

    罗先生答道:“依老夫看,这方圆几十里,风水就数禾坪乡里最好。”

    老板问道:“怎么个好法?”

    罗先生说:“武夷山为东南第一大山,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长千余里,乃大龙大局,邵武、浦城、建阳、建安皆为武夷山龙脉所至,故人才济济,高官迭出。禾坪虽然是小山村,后山来龙旺相,起伏有波澜,穿帐过峡,背靠武夷山,面朝笔架山,水尾有高山环拱,而且溪水流到那儿不见去处。坝头至麻沙的河流又相当的弯曲。按照地理书说来,此地水口罗城周密,青龙山高耸,乃大富大贵之地。”

    老板拍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先生,你果然高明。村中主要居住着刘、张、谢、游四大姓,都是唐末战乱南逃来的难民。当地人流传着民谣:‘刘厝人、张厝武、谢厝山,游厝官。’最早刘家多少强盛,财丁富贵俱全,而且出文人,‘九贤祠’可为证。近几十年来游家渐渐好起来,人才辈出。”

    罗先生问道:“南方是山区,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好养人,所以北方人逃来这里不出三代就发了。不过,风水轮流转,天下没有常开不败的花,现在禾坪村其他姓氏的风水有些退了,游家却正是兴旺的头势,不久还会出大官呢。”

    老板吃惊地问:“有这回事?”

    罗先生说道:“当然。游家的祖坟做在钟山,那是做对了来龙的正穴。”

    老板应道:“先生说得在理。唐朝末年游家的先祖匹公一人逃难到那里,娶当地人虞氏为妻。据说,那虞氏原来是个哑巴,谁知自从见了游匹就会开口说话。先生,你说这事奇不奇?他们生了一子,名吴,长大当了‘唐镇使’。游匹死后夫妻合葬村中梅历钟山。俗话说‘好地福人得’,游匹这个坟墓是一处难得的好风水,牵动了武夷山龙脉,所以游氏在这里繁衍非常快,从第三代开始子孙陆续外迁。在富垄村祖地居住的游氏家族到了第七代,即大宋真宗、仁宗时期,虽然兄弟只有八人,一个个家庭虽然生活也不怎么富裕,但是拼命地挣钱送儿子读书。到第八代,人丁才日渐兴旺,堂兄弟十六个,因此人才出众,出现了名士游复、游轼、游倬;第九代,皇祐年间以来又接连添了好几个男丁。现在,游家人口也快赶上刘家了,而且也出了几个官。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忽然,一个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身着短衣的老年男子,大步走进杂货店前,问道:“老板,有乌枣、桂圆卖吗?”

    “有!要多少?”老板满脸笑容地边回答边看了来人,说道:“三礼叔,你来得这么早呀!”

    游三礼答道:“不早,多少钱一两?”罗先生抬头观察了一眼来人:五十左右光景,相貌一般,身材却魁梧,看上去已经很苍老。

    老板答:“十文钱一两。”

    游三礼小声地问:“涨价啦。”

    老板说:“不错,现在的物价都涨,我们生意人也没有办法。要多少?”

    游三礼犹豫一下,答道:“各买一两吧。”

    老板听了问道:“家里是要添丁?”说着伸出肥胖的手指从一个木箱里抓了一把枣,拿起放进盘称一称,见多了些,于是抓出几粒扔回箱中,放下秤抓了一小张纸,将枣包好,又称一两桂圆也包好,一并递给游三礼,说:“二十文钱。”

    游三礼从短衣襟里掏出钱,数了数才十九个,脸刷地红了,回答:“不、不够——”老板见情笑着说:“没有事,九这个数吉利。”那老者将十九文钱给老板,转身便走了。

    老板见他去了,对罗先生说:“刚才这人便是游家的,他就住在村头。”

    罗先生问道:“家里几口人?”

    老板说:“好几口。他有三个囝:长子名默,次子潜,三子名勋,兄弟同一家吃饭。老大已经有了个儿子,老二游潜读过私塾,初通文化,是一个本分、勤劳能干的青年,老三游勋刚刚成家。由于兄弟连年娶亲成家,所以不仅家庭生活贫困,而且还欠下亲戚朋友的债。”

    罗先生问道:“哦,想起来了。前三四个月我去过那儿,好像见过他一面。这人身板厚实,面相慈善,是个有福气的人,所以他的家人丁倒还可以。他家里真的有人要生产?”

    老板应道:“我想应该是。他的老二媳妇很勤劳,前段时间挺着肚子还来卖东西,这些天却不曾见到。”顺便探出头望一眼,瞧瞧游三礼还在不在,见街道上早已没了游三礼身影,便缩回店中。

    这时,游三礼背着一个小包袱顺着南行,过了万峰桥,向河对面的富垄村走去。欲知游三礼的家中情况,请看下回分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