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雪-春夏繁忙酬公务 秋来闲逸访名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话说游酢问及山寨的名称,随行的差役回答说:“那儿叫天宁寨。皇祐年间,舒国公(王安石)到此任通判,在上面筑一台,每晚刻苦读书至深夜,时常灯火彻夜通明,城中的居民还认为月光所照。”游酢听了,说道:“其人虽已殁,犹然令人敬仰啊!其治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舒州宜提倡勤学之风。”于是,他亲自登上山去察看。到了寨顶,他站在王安石的读书处前说道:“此处可建一个书院,以勉励舒州后生读书成才。”

    第二日,游酢便招来地方绅士和教授,商谈在天宁寨上建书院的事情,众人听了都赞同。由于州府老爷亲自出面,绅士们主动表示愿意捐钱来建书院。府中指定了专人管建书院的事务。

    消息传开了,民间有的捐钱,有的捐木头,事情很快有了眉目。舒州地处山区,有的是木材,不但木材商堆积着许多,而且农家中也有。有现成的木材,盖房只是请几个木匠师傅备料,组合,用不了多少时间。两天后,负责筹建的人请人将天宁寺故址地面清理清楚、整平,接着请来木匠师傅盖房。因为只盖三间木头屋子,所以不到半个月就盖成了。

    书院共建三间房屋,东西两间为书舍,中为“明诚堂”。落成时,游酢为之题写了“皖山书院”四字,请工匠做了一块木匾挂在书院的正中门楣上。

    几天后,书院开始招收了二十多名学生,便正式开学了。

    州里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几件事情。游酢想起春节期间与州学教授座谈时答应提高待遇的承诺,会上提议道:“州学有两个问题,一是房子陈旧,教授们反映经常漏雨,得拨一笔款修缮一下;二是教授们工作累,生活很清苦,现在的物价又涨了。可是,眼下州里的钱不多,我想今年开始州学的教授每月先加二百文钱,以后有条件再适当提高一些。大家讨论一下,提提自己的看法。”州官们都是读书出身,知道教授们清苦,都表示同意。游酢见大家没有意见,于是说:“这件事情就定了。修缮费和教授们的补贴务必抓紧送到州学去。”

    两天后,教授们都领到了新加的月俸。学校,也开始请人修缮教授们的住房。

    布谷鸟在天上飞鸣着“布谷”、“布谷”,人们开始春耕了。

    舒州城外的郊区,农民在田野上挥舞着锄头锄田。

    惊蛰后,天气开始转暖,大地上的树木变得更加浓绿,鲜花也开得更盛。这时节,有的农民已经开始浸谷种,整秧地。

    农历三月三日,正是清明节前后,惠风和畅,阳光明媚,城中许许多多的女子都到郊外或者野外踏青,享受美好的春光。

    一个衙役进来说:“老爷,今天不知什么日子,到处都有女子们在游动。”

    游酢一想,说道:“这是好日子。我家乡每年到今天,家家户户都做米馃,许多妇女上山采野菜来做艾馃吃。那艾馃特好吃,我出外这些年很少吃到它了。我们也去外面走一走吧。”

    走出衙门,上了大街,沿街两旁店铺林立,人们来来往往。

    游酢对随身的差役说:“我们到郊外走走,好好观赏一下春光。”

    踏青归来,他觉得心身舒畅,写了一首《春日山行有感》诗:“十里桥西别有天,青山欲断翠云连。园林寂寂鹿为友,野服翩翩儒亦仙。风咏舞雩正此日,雪飘伊洛是何年?追寻往事顿成梦,回首春光倍黯然。”

    进入五月,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半个多月都干旱无雨。游酢担心到月底或者六月会发生洪涝,因此下文传令各县做好防洪准备。

    舒州多河流。著名的有大沙河、皖河、潜水三条。其中东北方向的大沙河,发源于岳西。潜山是大别山山脉的重要泄洪河流,流域面积很广,途经潜山、桐城、怀宁县、枞阳,流入长江。泄洪端口自桐城沙河铺,桐城青草的尖刀咀,分为南北两大河流,北河叫“百年河”,南河叫“人形河”,两河在桐城双港交汇,统称“大沙河”。两大河流,四条沙基堤防,千里之长,堤岸两侧十万顷良田,有几千户人家居住。潜水自西而东,皖河自北而南,河流都很长,灌溉面积上万亩土地,沿岸也居住着数千老百姓,舒州城在潜水与皖河相夹之间。

    到了六月初小暑节气后,老天果然连续几天强降雨,几条大河都发了洪水,还好事先有准备,老百姓将能够收的作物收了起来,人们的生命没有发生危险,可是不少的田地和庄稼被洪水冲毁了。游酢身体不太好,还是坚持到各处查看受灾的情况,慰问受灾的百姓。回来后,他下文给下面各县拨了救灾款。他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是好几天心里不安宁,吃不下饭,睡不好。吕氏一再地劝说:“天要发大水,你没有办法叫它不发。饭还是要吃的。”游酢回答道:“我身为这里的父母官,老百姓受了灾,怎么能够吃得好睡得安?”

    七月,朝廷设置提举御前人船所。蔡京、童贯和心腹等贪官趁火打劫,借此机会大捞一把,下令全国各州府搜集奇珍异宝,进献给朝廷。

    师爷问:“大人,此事如何办?”

    游酢接到朝廷的旨意,知道奸臣所为,这是劳民伤财之举,敢怒不敢言。他毕竟三上朝廷,想到此事不得人心断不可能长久,决定先持观望态度,静观其变,不到不得已不动手,于是答道:“先看看再说吧。”

    许多地方官员怕事,接到朝廷的旨意便动手干了起来。不久,灵壁、慈溪、武康的各种石,江浙的奇石、异花、海产,福建的荔枝、龙眼、橄榄,南海的椰子,登州、莱州的花纹石,湖州、湘州的文竹,四川的佳果木,都越海渡江而运往京都,由于要运载粗重的木头和巨石,沿途毁坏了无数的桥梁,有的连城墙也拆毁。

    师爷来报:“大人,朝廷又下牒来催报进贡物品。”游酢回答道:“再等一等看。”师爷说:“再不有所表示,恐怕会怪罪下来。”游酢道:“没事,老夫自有主张。”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爷再次来报:“大人,朝廷又下牒来催报进贡物品。”游酢答道:“这样吧,先从府里的经费拿去买一些好的楠木、花梨木送去应付应付,就说别的正在筹办中。”师爷说:“大人,府库的经费已经不多,还是向各县百姓摊派一些。”游酢回答:“不行。老百姓本来就够苦了,再搞摊派他们不更苦吗?照我说的去做。”师爷正要走,游酢喊道:“回来!”师爷走到身边,游酢又说:“算了,不到迫不得已不要动手。再等等看,有事我担着呢。”

    不久,因为“花石纲”事件闹得太大,劳民伤财,天下怨声四起,蔡京怕引起皇帝的不满和忠臣攻击,只好下令停止再运木石往京城,各地许多物质运送到半途丢下。

    舒州运木石的忧愁,随着“花石纲”风浪的平息也消除了。游酢舒服了好几天。

    一日几位朋友相聚,席间闲谈舒州的风物,谈起到天柱山,游酢听了讲道:“鄙人还不曾登游览过此山。”其中一人道:“我也正有游兴,何不陪大人一游?”众人都赞同,因见西天晚霞,另一友道:“明日准是好天气。”于是议定明日就出行。夜间,游酢查看资料,知道了一些天柱山概况。其峰为境内最高峰,汉武帝南巡封此山为南岳;隋文帝时改封衡山为南岳。但是,因为该山雄奇壮丽,历代喜爱山水的文人无不心驰神往,李白诗曰:“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冥皖公山,绝谳称人意。”白居易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第二日早晨,果然是个晴天。众人到府衙前集齐,便动身乘上马车向天柱山出发。时值秋风送爽,气候宜人,正是出游的好天气。

    不到两个时辰,他们抵达天柱山山麓,抬首一看,那天柱山峻峭挺拔,犹如一把倒插青天的宝剑,杀气逼人。众人进茶庄稍事歇息,便登山。上山路线有东、中、西三条,他们选择最捷径的西线走,从“猪头石”上山庄,沿“六月雪”上“南关寨”,众人尚且轻松;再由“摄衣岗”到“总关寨”,大多人已经一个个气喘吁吁,仰望“云梯”横亘于前,人们望而生畏。同行中游酢年纪最大,随行差役虽然自己满头大汗,还关心地忙询问:“大人辛苦了吧?休息一下。”可是游酢精神矍铄,气色依然如常,呵呵笑道:“没有事,老夫平时经常锻炼,尚可继续再上。”众人赞叹不已。带路的见大家都有一点累,提议道:“咱们到皖公祠拜拜皖公,也好休息休息。”于是往右进皖公祠拜谒皖公。据传说,皖公是入皖第一人,故称之。那皖公神像高一人许,身材魁梧,庄严威武,众人见了都一一跪拜。从祠出来返回原路,复登百步“云梯”,到了梯顶,则右见有“五指峰”,左有“天柱松”。继续上“拜月台”,可见左有“双乳峰”凌云而立,天柱山咫尺直逼眼前,这时只见四周群峰环列,重峦叠翠,风光无限。再登“鹦鹉石”,向左横过数百步即至天柱峰。因其山峰浑身全是石骨,如锥似柱,嶙峋奇绝,常人不可攀登。峰顶有巨石如掌,上书“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气势好不雄伟。

    下山时,绕道往东,经仙人洞,下西关遗址,过良药坪炼丹湖。湖周围有东汉末年左慈炼丹的炼丹台、炼丹洞、炼丹灶等地方,故湖名取炼丹湖。湖水碧澄,四周群峰环绕,松竹苍翠,湖光山色相映,宛如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湖面袅袅地飘浮着一层薄云,苍翠明灭,变化无常,好似神仙丹炉中冒出的烟雾。继而由“翡翠石”下“天柱晴雪”,至天柱山庄稍事休息,日已偏西。众人急忙赶路下山,乘马车而归。

    从天柱山回来,游酢休息了半天。

    次日早上,他上府衙办公。

    他进了门坐下,便询问同僚近日朝廷有什么公文下来,地方有哪些案牍上来。僚属们都一一做了答复。欲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且听下回分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