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行走-没有永远的敌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会不会有敌人?会不会有永远的敌人?这是两个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人们的脑海里,凡是敌人都应该是你死我活的那种,都应该是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的那种。而现实生活中,好像并没有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还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阳光和快乐。

    但事实上,我们又经常会遇到一些和你过不去的人,有的甚至会背后向你打黑枪,这几乎和敌人又没什么两样。

    大家谁都不想树敌,可许多人却难逃厄运。

    我记得,在前些年,管理局机关附近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一名处长家里。早上,这位处长要去上班,刚一推门,骇然发现一枚“手雷”挂在门把手上,吓得急忙报警。警方紧急排险后,发现还真是一个能要“人命”的家伙。那是用鞭炮中的火药自制的“炸弹”,如果真响了,后果相当严重。

    这显然近乎于“谋杀”了。

    这案子一直没破。

    有人说是恶作剧,可是警方不这么认为。要把人置于“死”地,这显然是敌人要干的事。可这个敌人是谁呢?他本人也是一头雾水。

    第二件事,发生在机关大楼里。

    一天早上,人们上班后发现有一张讣告,上面写着:昨天夜里,某某人因为喝酒过量,不幸去世。请大家于某日某时到殡仪馆,参加这个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云云。

    人们看了这张讣告,都很诧异:一是人走了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大家去看看、送送别,这是理所应当的。干嘛还堂而皇之地说人家喝酒过量呢?这不是埋汰人嘛!二是这个人刚才好像还在呀?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再说了,谁都知道这个人平时不怎么喝酒,是一个很稳重的人,怎么会出这样的事情呢?

    事情的结果不言自明,这又是一颗“手雷”,想炸的是另一个处长。如此毁人名誉,使出这样阴损的招数,这显然也可以划为敌人之列。

    其实这两位处长都是很优秀的领导。也正因为他们正直,没有什么歪点子,所以到今天,他们也不知道是谁向他们开的黑枪。

    这不禁让人有些胆战心惊。敌人,确实是个可怕的字眼,它让我们防不胜防。

    什么是敌人?简言之,就是与你敌视并作对的人。

    看来谁也不敢说自己没有敌人。虽然,此敌人和我们在战场上看到的彼敌人不可同日而语,但它还是敌人。

    然而,有敌人和有永远的敌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身边可能有敌人,这是一个现实。但如果说有永远的敌人,那就是一个判断了。

    这个判断非同小可。

    如果成立的话,那阶级斗争这根弦还真就松不得。早巡逻,晚放哨,擦亮革命的双眼,时时刻刻警惕着,严防敌人的偷袭和暗算。还要继续唱响“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这个主旋律。

    事实上,这个判断确实是错的。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敌人是有的,但永远的敌人还没看见一个。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常识。

    念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就有一对“冤家”,男的长得高大英武,女的长得秀美多姿,可他俩好像有点“犯相”,经常发生口角。

    一次,他们在教室里因为一点小事,竟然互相扭打在了一起。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两个人恐怕是永远也无法站到一起的死敌了。然而,谁又能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不仅走到了一起,而且还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

    他们是我们班级上最成功的一对。

    也许,他们当初的出手,压根就不是敌对行动,顶多算是“亲密敌人”,但那时谁都看得出来,那绝对不是什么作秀。

    他们的过去和现在都是真诚的。

    人与人之间,只要打交道,就存在一定的利益相关性。一方利益的变化,就可能会引起另一方利益的相应变化,这就是所谓敌人产生的现实基础。

    这个利益相关性是动态的,那么,由此派生出来的敌人,也必然是动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驾驭这个规律,尽量让这个利益相关性的系数大于零,尽量减少这个敌人的产生。假如真的产生了,就调整好心态,努力沟通,化敌为友。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永远需要的都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这才是我们的正能量。

    在政治上 没有永远的敌人

    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政治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以国家、民族、党派、集体的利益为上,而这些利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是相互转化的。

    因此,由于这些利益的冲突而形成的所谓敌人,也会因为这些利益的转化而转化。

    所以,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有人讲,这句话是丘吉尔的名言。那么仅凭这句话,丘吉尔就理所当然地堪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我们确实看到了,昨天还在战场上拼杀得你死我活的双方,今天却在一起举杯同庆,握手言和。确实也看到了,今天刚刚称兄道弟的两股势力,明天就有可能刀兵相见。

    这一切,都源于利益。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实力,都在此消彼长,所以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保证永远一成不变。事实上,他们一切都是以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为主要出发点的,一切对外关系都要服从于本国的利益指向。

    由于国家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政治斗争,而战争又无疑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所以,这种博弈在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常见。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美国和英国这两个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苏联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结成了联盟。并且在口头上,他们都信誓旦旦地向苏联表示,要坚决当好盟友,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

    但是,他们的很多政客又在各自的议会上替他们说出了心里话:“希望苏联和德国两败俱伤,德国进坟墓,而苏联躺在手术台上。”

    一开始,他们的动机就很明确:不能让纳粹做大,损害他们的利益。当然,他们也不希望苏联做强。

    当德军势如破竹,一场基辅会战就吃掉苏联一个西南方面军的时候,这两个盟友都顿时失声。随后,又传出日本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对苏联实施打击的“准确”情报。

    这两个盟友不仅对斯大林请求美国采取措施,阻止日本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的呼声装聋作哑,而且还动起了趁火打劫的歪念头。

    好在斯大林临危不惧,大胆用兵,将驻守在远东的主力部队调往西线,终于在至关重要的莫斯科城下,抵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使整个战事迅速逆转。

    莫斯科保卫战刚一胜利,原本一副“爱莫能助”嘴脸的两个盟友态度马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苏联提供武器、作战物资和食品。

    苏德战场,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这场博奕到此好像并没有结束。因为,就在二战尚未完全落下帷幕的时候,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向美国方面提供了一份秘密报告: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后一定会和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冲突。所以,应趁苏联将大量军队调往远东对付日本军队的时候,及时联合其他的“盟友”,一起干掉苏联。也就是说,要用他们的新式现代化“闪电战”给这只已经快站不稳的社会主义红色巨熊致命一击。

    报告中还再三强调:一定能获得成功。

    这是多么险恶的一份报告!

    美国人在认真考察了一番后,认为苏联虽然遭受了卫国战争的重创,但是他们的兵力依然不可小视。刚刚获胜的苏联红军士气正旺。同时,苏联的地理状况也非常复杂,战略纵深太大,要想像纳粹那样开展闪电战,一举击垮苏联根本不可能实现。

    最后,美国否决了丘吉尔的这个提议。

    这段最近刚刚解密的历史内幕,听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谁都知道,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里,为了消灭德国纳粹,苏联人民付出的牺牲是最大的。可是,一涉及国家利益,盟友就可能随时翻脸,甚至被出卖。

    一场战争把“敌人”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以前的苏联老大哥,在革命胜利以后,会突然欺负起自己的小兄弟来。先是对付南斯拉夫,然后再对付新中国。

    也明白了,为什么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这样的“同志加兄弟”,会在得到了我们那么多的帮助和好处以后,依然会跟我们翻脸,在国际上含沙射影地攻击我们、威胁我们。

    有的甚至公然反华,竟然拿着我们支援他们的武器装备,来攻打我们。

    在国家利益面前,忘恩负义这样的道德标准,竟然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事实上,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比比皆是。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出名的政治家。他开创的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为人们所称道。

    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所取得的这一切成就,与他身后的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魏征。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及时纠正自己的航向。所以,在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时,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把一个人称为是自己的镜子,这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中,是绝无仅有的。

    就是现在,唐太宗的这些肺腑之言,我们听起来依旧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一方面,为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所启发;另一方面,为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深情厚谊所感动。

    可是,谁能想象到,当初两个人竟是势不两立的敌人。

    原来,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他又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就是李世民。所以,听到这份密报后,李世民十分震怒,立刻派人把魏征召来。

    见了魏征后,李世民厉声问道:“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大臣听到这样的发问,顿时紧张起来。但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了。”

    在场的人无不为魏征的话所震撼。一个人,当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还能说出这样的心里话,这是什么样的胆识呀?

    然而,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唐太宗。

    生死紧要关头,仍能心胸坦荡,不见利忘义,这不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吗?于是,李世民原谅了他,并和颜悦色地对魏征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提了。”

    随后,李世民任命他为尚书左丞,让他时刻陪伴在自己的身旁。

    尽管这个丞相经常令自己不舒服,但李世民知道:自己要治理好国家,需要他。

    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便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玩得很是得意。当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赶紧把鹞鹰藏在怀中。然而,魏征早已把这些看在了眼里,所以就故意拖延时间,奏事很久,结果致使鹞鹰闷死在唐太宗的怀中。

    这件事,只是他们君臣之间众多“过节”中的一件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上,还是看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他们不仅是君臣,而且还是朋友。

    这就是政治。

    即使是敌人,也不可能成为永远。

    在情感上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敌人敌人,是双方敌视的人。然而,这个词用到感情上,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家,是以国家的利益至上的,人就不那么简单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人在感情与利益之间,就变得格外的纠结。

    有的人讲感情,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有的人讲利益,可以为了一己私利落井下石,甚至出卖朋友。

    更难以把握的是,这里的“有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又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一个人,今天在这件事上讲感情,并不等于他明天在那件事上仍然还会讲感情。反之,亦然。

    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的。

    人的情感世界,充满着变数。在这些变数面前,也就不可能会有什么永恒的敌人。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客观决定主观,精神变成物质。

    在情感面前,敌人是模糊的。

    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往往找不到自己的敌人。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能会为一件工作上的是非,同他人发生冲突;也可能会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他人产生矛盾。

    如果把由此而出现的“对立面”都称之为敌人的话,恐怕我们每个人早已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了。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今天和你分庭抗礼的那个敌人,可能明天在另一件事上,又和你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即使是大家口诛笔伐的“小人”,他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小人”是专为整你而存在的。这个“小人”的“小”,实际上只是他在自己的私利问题上的“小”。如果你不碰他的奶酪,他干嘛去找你的麻烦呢?

    想明白了这一点,那些整天端着猎枪,去猜疑和寻找敌人的人,真应该关上枪的保险:小心走火!

    因为,你枪上的准星里,就没有你要找的敌人。

    在情感面前,敌人是变化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是句俗语,但道理一点也不俗。这个人心,就是人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善。而这个善的表现载体,就是情感。

    二十年前,我有一个同事在与人交往上有点问题。原因是,他说话不太靠谱,在他嘴里再小的事,也能变成大事;再大的事,也会变成小事。其实,他未必就有多坏。但这样的作风,使他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

    “我也没坏过谁的事呀?”他开始郁闷起来。不久,郁闷已久的他生病住了院。一场大病后,他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死过一回了,一切都看明白了,无所谓了!”

    从此以后,他做事,尤其是说话,开始低调起来。不爱和人抬杠了,不随便去议论张家长李家短了,嘴上也有了哨兵,再也不会满嘴跑火车了。

    很快,他就得到了回报:有的部门给他送来了疗养指标,说他身体不好,去休养休养吧!有的部门给他评上了先进,说他带病还坚持工作,不容易,要鼓励!

    尤其是那些以前一看见他,就阴阳怪气说风凉话的人,现在也对他改变了态度,一见面不是嘘寒问暖,就是聊得火热。

    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了性情。但由此产生的情感变化,确实使他获益匪浅。虽然,后来他还是因病去世了。出殡的那一天,去了很多人,连殡仪馆的室外都站满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情感面前,敌人是不堪一击的。

    是敌人就要交手,要交手就难免有赢有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也是很多人害怕树敌的关键原因。有的是输不起,有的是赔不起,还有的是赢不起。

    无论是输是赢,都是有代价的。

    遗憾地是,在这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武器。只有这个武器,才会保障你只赢不输,并且是双赢,是没有代价的赢。

    这个武器就是情感。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人才,叫徐庶。曹操总想把他请过来为自己效力。于是,便诱之以高官厚禄,但徐庶不为所动。曹操没辙了,便去找能打败徐庶的致命武器,结果还真让他给找来了。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

    徐庶是个孝子。曹操就把他的母亲“请”到了曹营,这一下,徐庶彻底没了办法,乖乖就范,来到了曹操的帐下。虽然是“徐庶进曹营,一言未发”,但至少是削弱了对方的力量。

    这一点,曹操看得明白,后人看得更明白。其实,现代版的徐庶故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中国共产党党内有一个民主生活会制度,其实,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平时同事间有什么过节、误会或意见,都可以坦诚相见,彼此交心。

    人,就是这样的本性,你敬我一尺,我就敬你一丈。什么事一旦说开了,就没有过不去的。说不定那个让你恨得牙根都痒痒的敌人,彼此一交流,还会成为朋友。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名字叫《法外真情》。

    讲的是一个提前退休的老工人,在家里被人抢劫了。罪犯抢走了他的全部养老金和他与妻子盼了三十年的两张旅行机票。他异常愤怒,并且很快协助警方抓住了其中一名劫匪,大部分钱财以及机票都追了回来。按理说,这件事可以过去了。

    然而,当了解到这名抢劫犯家庭状况后,他和他的妻子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们要帮助这个劫匪的家人。因为,劫匪的家人是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演绎了一场欧洲版学雷锋的感人故事。

    开始是各自偷偷地去做,因为他们害怕伤害彼此的感情。有时,夫人谎称要加班,实际上是去给那两个孩子做饭、洗衣和收拾房间;有时,丈夫谎称外出,实际上是去陪那两个孩子玩耍。

    尤其是当那个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的时候,丈夫宁愿损失一部分钱,也要退掉旅行机票,然后拿着机票换回来的钱,去补贴他们,救济他们。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最后,这一对善良的老夫妻,在海边的游乐场大笑着碰到了一起。两个孩子幸福地依偎在他们身边,他们的“戏”穿帮了。

    他们决定把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接到自己的家中,一场人间大爱的喜剧就此延续。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雨果的诗——《穷人》改编的。不论原作者或现作者,在这个故事里还要告诉我们多少东西,其实只要有这一点就足够了:那就是任何敌人,在情感面前,都会望风而逃。

    珍惜我们的情感世界吧!

    那里有我们人的本性。这个本性会改变一切,会化敌为友,会力挺千钧。

    当然,在这个世界里,即使真有那么几个冥顽不化的敌人,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因为,他们可以成为监督我们、约束我们的“上帝”的化身。有他们在,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分外小心。

    这时的敌人,其实是我们成功的伴侣。毫无疑问,他们也是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在情感世界里,没有永恒的敌人。这是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的最真实的声音。

    在内心里 永远的敌人是自己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难道真的就没有永远的敌人吗?

    这个未必。

    不过,这个可能存在的永远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个敌人,可能会躲藏在我们的心里,躲藏在我们的意识中。由于有我们的掩护,不容易被发觉;或者是由于我们寻找敌人的枪口一直是朝外的,偏偏忽略了自己的思想和心灵里的那个祸根。

    我们看不到自己。

    这个敌人的主帅,就是我执。“贪、瞋、痴”就是他们的军团。他们是我们心中的魔兽,是潘多拉的匣子。而且,他们还是一支隐形的军队。

    要想战胜他们,一要智慧,二要恒心。

    这里的智慧,就是要善于发现它们。只有认识它们,才能了解它们,然后才谈得上去征服它们。

    我执,就是自私。

    凡事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我的财富,我的家人,我的想法,我的所有。这许许多多的我,就是这个魔兽军团的司令官。

    这个“我”,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劣根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丛林法则的产物。

    它是囚禁灵魂的牢笼。

    贪,就是欲望无止。

    人,天生有五欲,即“财色名食睡”。千百年来,有无数人“望欲兴叹”,饮恨长辞。因为追求金钱,就可能成了金钱的奴隶;追求名位,就可能成了名位的奴隶;追求情欲,就可能成了情欲的奴隶;追求衣食,就可能成了衣食的奴隶;追求舒适,就可能成了舒适的奴隶。

    欲望,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有时候还具有催人进取的激励作用。但如果和贪字一沾边,就立刻改变了性质。欲,是追求;贪,是无止境。无止境的追求,就是贪欲。

    贪欲,是人生的陷阱。

    瞋,就是嫉恨无边。

    人的基因,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好的是主流,是大体。但恶念也不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后天的学习改造很重要。在那些恶念中,嫉恨是最坏的恶念。

    嫉人所有,妒人胜己。

    甚至所有的好者、善者,它一概不喜,总要去之而后快。嫉妒的下一站就是恨,恨心一旦产生,就往往把好事想成坏事,把善事变成恶事,它们是人性中最可耻的劣根。

    嫉恨是毒蛇,人一旦遭遇嫉恨,就在劫难逃了。

    痴,就是懒惰放任。

    懒惰是人的天敌,为什么呢?因为它能给人以最大的诱惑——舒服。“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这是我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的口头禅。它会诱使人像温水里的青蛙,在舒舒服服中死去。

    佛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阿那律在法会上打了一个瞌睡,佛陀就立刻呵斥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谁”。一个偶然的瞌睡,竟掀起如此轩然大波,并写进经卷里,足见懒惰之罪重矣。

    懒惰,是成功的坟墓。

    以上就是我们内心这个敌人的本来面目,要认清它不容易,这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智慧;但要战胜它则更不容易,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恒心。

    自己跟自己斗,不是一件说到就能做到的事情。

    首先,要敢于亮丑。像鲁迅那样拿起手术刀解剖自己,这样才能感觉到痛,痛才是你觉醒的开始。明明是别人有了好事,自己心里不舒服,却死不承认这是“瞋”在作祟,那就不可能在内心深处把这个恶魔关进匣子里。

    下一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它还会跑出来兴风作浪,搅得你寝食难安。等过了许久了,你才会发现,这是多么不值得!人家有没有好事,关自己什么事呀?但此刻后悔恐怕已经没用了,要么已经把人给得罪了,还显示了自己的狭隘;要么是白白地掉了不少头发,让人贻笑大方。所以,要拿出亮剑精神,敢于对自己开战。

    勇气,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坚持到底。自己身上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抛不掉。就像头发,剪了一茬又会再生一茬。所以,自己与自己内心里的“贪、瞋、痴”较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

    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品行。只有在心中牢固地树立道德、善良的人格,自私才会松动。只有坚持不懈地克服私心、私念、私情,“我执”才会毫无藏身之地。

    要培养善良的欲望。用孝养父母、报效国家、慈济社会、增益他人的努力,去驱散贪婪的私欲。欲无止境,此消彼长。只有把善良作为功课,才能持之以恒。

    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胸怀。在生活和工作中,摩擦和竞争是难免的,但忌恨毫无用处。如何应对?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一个年轻人,来向一位智者请教:“我快崩溃了!为什么事事不如人?”

    智者笑而不语,将他带入厨房中。然后,分别往两口锅中倒了一些水,并将它们放到旺火上去烧。一会儿,水烧开了。他便往一口锅里放了一个胡萝卜,往另一口锅里放了一个鸡蛋。

    然后,继续煮。

    年轻人看着这一切,心中很纳闷。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智者将火全部熄灭,把胡萝卜和鸡蛋捞出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做完这些后,他转过身问年轻人:“你看到了什么?”

    “是胡萝卜和鸡蛋呀!”年轻人不解地回答道。

    智者让年轻人用手摸摸它们,又问:“你感觉到了什么?”

    年轻人试着摸过后,还是不明白。这时,智者很严肃地对他讲道:“胡萝卜入锅前是硬的,但开水一煮就变软了。鸡蛋原本易碎,只有一层薄薄的壳来保护,但它经开水煮过后,却变硬了。不是吗?”

    年轻人恍然大悟:每个人所面临工作或生活的环境几乎是一样的,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坚强起来。只有坚强,才不会被打败。

    这个坚强,就是心胸。

    要坚持勤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不是通过勤奋换来的。勤奋,是懒惰的杀手。

    托尔斯泰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这个行动者,就意味着勤奋。

    有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总不得志,心里很苦闷。有一天,他大声质问上帝:“命运对我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上帝听了他的抱怨后,沉默了许久。然后,让青年人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请他抛向前面的一堆乱石中,并对他说:“你去把它找回来吧!”年轻人照着做了,可翻遍了乱石,也没有找到。

    这时,上帝从怀里拿出一块打磨的晶亮的石头,让年轻人再抛一次,然后请他再去寻找。结果,这一次,他很快就找到了那块石头。

    年轻人立刻笑了,他明白了上帝的用心。当自己还和别的石头没什么区别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怨。

    自己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把自己打磨得与众不同。

    这个打磨,就是勤奋。

    智慧,勇气,持之以恒,这就是我们战胜心中那个敌人的唯一法宝。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称得上是自己的主人,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