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清词中的别样风华-聚焦洪亮吉 敢捋龙须的翰林编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洪亮吉小传

    洪亮吉(1746-1809),初名莲,字华峰。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名礼吉,字君直;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改亮吉,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甲二名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督贵州学政。嘉庆元年(1796)返京,参修《高宗实录》。恽敬《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长身火色,性超迈,歌呼饮酒,怡怡然。每兴至,凡朋侪所为,皆掣乱之为笑乐;而论当世大事,则目直视,颈皆发赤,以气加人,人不能堪。”嘉庆四年(1799)诏求直言极谏之士,洪亮吉“自闻诏后,累月不知寝食。一日奋曰:‘吾宁谔谔而死,不能默默而生!’”因上书言事忤怒皇帝获罪,充军伊犁。嘉庆五年(1800)赦还,家居撰述至终。洪亮吉精于史地、声韵、训诂之学,能诗,工骈体文。著有《更生斋诗文集》《更生斋词馀》等书。

    掐破碧桃又如何

    《菩萨蛮》

    玉皇宫殿高无极,东西龙虎更番值。

    天上事偏多,仙人鬓亦皤。

    麻姑空一笑,偶自舒长爪。

    掐破碧桃花,花光照万家。

    嘉庆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中秋节刚过了十天,嘉庆皇帝从成亲王永瑆的手中收到了一份奏折,写这份奏折的人名叫洪亮吉,一个正在申请离职的翰林编修。此时离嘉庆亲政仅有半年。作为一名初登政坛的皇帝,嘉庆皇帝曾无比虚心而又客气地颁下圣旨:“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封章密奏,俾民隐得以上闻,庶事不致失理,用付集思广益至意。”“朕既令人尽言又复以言罪人,岂非诱之言而陷之罪乎。”广开言路,俨然已是嘉庆新政所打造的重点。几位直言的臣子很快受到了褒奖。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一切都在嘉庆皇帝的掌控之中。

    直到洪亮吉上书,和谐的局面被尴尬地撕裂。洪亮吉的奏折共有六千余字,这么长的一篇奏折都说了些什么呢?其要害处,是在痛陈嘉庆之世的种种不良现象:“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而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盖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奸臣当道、吏治腐败是洪亮吉文中炮击的重点,就连嘉庆本人也没能免于洪亮吉的口诛笔伐。洪亮吉给嘉庆提意见说:“何以言励精图治尚未尽法也?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这条意见其实提得有些滑稽,可并没有把嘉庆给逗乐,而是惹得嘉庆龙颜大怒。

    不罪言官的表态被嘉庆皇帝抛到了九霄云外,洪亮吉的口无遮拦戳到了嘉庆的痛处。嘉庆皇帝速下谕旨:“本日军机大臣将编修洪亮吉所递成亲王书禀呈览。其所言皆无实据,且语无伦次。着交军机大臣即传该员将书内情节,令其按款指实,逐条登答。”

    洪亮吉想过会受到这样的对待吗?难道他真的那么天真,以为嘉庆皇帝会对他的尽情直言予以赏识,认为整个社会的风气会因为他的一纸之书而得以改观?明朝的嘉靖皇帝曾经创下了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纪录,被人议论为极品昏君。当然,嘉靖在世之时,那些议论是以一种较为含蓄、隐蔽的方式进行。由于这个缘故,终日忙于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自我感觉一直相当良好。然而有一次,有个名叫海瑞的官员向他上书,言辞尖刻,说了许多“大逆不道”的话,气得嘉靖皇帝暴跳如雷、七窍生烟:“快把这家伙抓起来,别让他跑掉了!”近侍宦官急忙赔笑道:“皇爷息怒,海瑞是不会跑的。这人素有痴名,在上书之前便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妻子,遣散了僮仆,自以为办妥了‘杀身成仁’的一切准备。”一听竟有这样的人,嘉靖皇帝顿时傻眼了。又过了几个月,方才撂下一席感叹:“这家伙是个当代的比干,寡人我却不是当代的纣王。”难道洪亮吉想重演一出海瑞上书?没这么严重吧,嘉靖固然不同于没心没肝的纣王,御座尚未坐热的嘉庆也不同于老油条兼大懒虫嘉靖。然而,对于上书的风险,洪亮吉不可能没有想过。

    洪亮吉五岁便失去了父亲。童年的记忆之一是在母亲的织机边咿呀读书,极感疲乏之时,母子二人便微笑着相互对视一瞬,随后又鼓足精神,与一盏暗黄的桐油灯相伴到天明。天道酬勤,他很早便在经史、舆地及训诂、声韵学等诸多领域显露出深厚造诣。然而,这位博学多才的青年学者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才考中举人,此时他已三十五岁。“子欲养而亲不待”,辛苦了一生的母亲已在几年前去世,中举并未改变洪亮吉依人为幕的寒士生涯。直到九年后,他非但高中进士,且还中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榜眼。四十四岁了,洪亮吉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不必再为朝不保夕的四处奔波而深深犯愁。他被授以“贵州学政”一职,即清代贵州省的教育厅厅长。由于在贵州政绩赫然,在嘉庆元年(1796),洪亮吉被调回京师,担任皇曾孙奕纯的师傅。嘉庆三年(1798),朝廷就对付白莲教向官员们进行问卷调查。别人都不咸不淡地应付了事,唯独洪亮吉侃侃而谈、锋芒毕露,弄得当朝者狼狈不堪。那一次,洪亮吉险些便引火烧身。适逢其弟病故,他以为弟主丧为由,离开了京都这个虎狼穴。

    一年之后,在大学士朱珪的推荐下,洪亮吉又回到了京城,参与编修《高宗实录》。这份编书工作看来也颇为不妥。第一卷完工之后,洪亮吉便有了告归之意。洪亮吉有一颗单纯的心,可他的追求,却不是这样自私而又单一。读书是为了什么?“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读书入仕,哪怕坐到了东晋名相谢安那样的高位,也要为国思危,为民请命。那年的八月二十日,洪亮吉本已向翰林院提交辞呈,回家无非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论理,他该去整整行装,辞辞亲朋。可他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关在家中埋头码字,写好后“一稿多投”,将这篇奏折分别投向成亲王永瑆、吏部尚书朱珪、左都御史刘权之三名朝廷大员的公文交换箱(洪亮吉的品级尚无资格向皇帝直接进谏)。在归隐之前,他要做最后一搏,他要了却一桩不吐不快的心愿。至于这么做的最坏结果,他或者已经预料到了。知无不言、无愧于心比什么都重要。

    在圣旨的“关照”下,洪亮吉被投入了刑部大狱。审问不过走个形式而已,当然是“按款指实,逐条登答”,每一条犯罪事实都得落到实处,审问的强度可想而知。对于这个勇批逆鳞的冒失鬼,刑部以“大不敬”罪名判处“斩立决”。洪亮吉真是条好汉,在这个时候还能口占一绝:“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

    判决书旋即送呈嘉庆。现在,只消他轻轻点个头,洪亮吉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他感到了一丝快意吗?或许是有的。然而,他却撤销了洪亮吉的死刑。“洪亮吉着从宽免死,发往伊犁,交与将军保宁严加管束。”促使嘉庆皇帝这么做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对洪亮吉忽然有了种重新审视的怜悯,而是他不想让此事成为自己的盛德之累。言官死谏,这在朝野肯定会成为爆炸性的头条新闻,不明是非者会对他大有看法,没准还会让洪亮吉捡个英名。然而,就这样放过了洪亮吉,嘉庆又觉得窝心。在宣判洪亮吉发配伊犁的同时,嘉庆一本正经地声称自己绝无“视朝稍晏”的行为,他将这句评语归结为洪亮吉的“狂谬”,且气势汹汹地对洪亮吉进行人身攻击道:“洪亮吉平日耽酒放纵,放荡礼法之外,儒风士品扫地无门。”

    八月二十七日,洪亮吉开始了他的流放之旅。经过一百六十一天的长途跋涉,在嘉庆五年的二月十日,终于到达戍所。在伊犁,洪亮吉写了不少诗文,其中,《伊犁日记》与《天山客话》尤为后人称道。也许只有在写诗属文之际才能忘却对故乡亲人的入骨思念与深深歉意吧。“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最怕是醒后的绝望、醒后的怅惘。君恩刻薄,生还故乡微乎其微。从理论上来说,他的流放之旅是无期徒刑。

    然而,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意外构成的。既有痛苦的意外,也有惊喜的意外。是上天在暗中相助吗?嘉庆皇帝开始反思当年对于洪亮吉的处置,重读洪亮吉言辞激烈的奏折,他不再感到愤怒,而是感到某种难以言说的心虚与悲凉。终于,嘉庆皇帝对洪亮吉的奏折重新评卷说:“朕详加披阅,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唯言视朝稍晏及小人荧惑等句,未免过激。经王大臣讯问,定以重辟,施恩改发伊犁。然自此以后,言事者日渐其少……岂非因洪亮吉获咎,钳口结舌,不敢复言,以致朕不闻下过,仍壅为害甚钜。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置诸座右,时常观览。”这是个态度上的大转弯,嘉庆皇帝宣布了对洪亮吉的恩旨:“洪亮吉释放回籍……留心查看,不准出境。”

    四月二十七日,远在伊犁的洪亮吉接到了由无期流放转为无罪释放的特旨,他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手舞足蹈、喜极欲狂?从流放到无罪释放,洪亮吉在伊犁整整度过了一百天。这一百天,是他生命中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被史书称为“百日赐环(注:意即百日赐还。)”。

    他后悔过吗?如果我们这样问他。我想,他大概会发出一阵豪爽的、洒脱的大笑。他是个豪爽的人,虽然生活对他少有宽厚、少有豪爽。前面曾经说过,经史、舆地、训诂、声韵是其专长,同时,他也以诗名世,并且还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洪亮吉的《菩萨蛮》。

    “玉皇宫殿高无极,东西龙虎更番值。”这很像是玄幻小说的开头。玉皇宫殿,是玉皇大帝的居所。“高无极”一词很神秘,也很有意思,究竟高到了什么地步呢?你想象不出,你感触不到。这三个字,道尽了芸芸众生对于玉皇的敬畏与服从。“东西龙虎更番值”,天宫重地,闲人免进。倘若有人胆敢上前窥探一眼天家威仪,得先问问守卫在皇宫左右的龙兄虎弟再说。汉高祖刘邦曾有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玉皇的保安都是身怀绝技的真龙活虎啊,比世间帝王所用的猛士可要厉害多了。它们轮流值班,时时刻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玉皇宫殿,可以高枕无忧矣,可以万无一失矣。

    并非如此。“天上事偏多,仙人鬓亦皤。”词意由此一转。照理说,住在那样一个富贵无以盈之、尊荣无以加之的地方,以玉皇大帝为首的一班仙人应当很开心吧?然而天上也有天上的烦恼,天上也有棘手难办的事务。这不,仙人竟因劳心劳神而早生白发。看来仙人也驻颜乏术呵,天堂的治理也和人间的治理一样大伤脑筋。

    就在这时,一个高人挺身而出。“麻姑空一笑,偶自舒长爪。”对于一名女性,“麻姑”似乎不是什么楚楚可人的美名,然而麻姑的形象却真的很美,《神仙传》中说其“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可是,这位神仙美少女有个比较吓人的身体特征——鸟爪,令人想起金庸小说《碧血剑》中的苗族女郎“何铁手”。何姑娘容貌极佳,惜乎左手截断,安了一只铁钩,于残疾之美中带了一股杀戾之气。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些庸夫俗妇的想法,在得道之人的眼中,麻姑的鸟爪不但不可怕,反是一件大有妙用的宝物。一个叫蔡经的道士就曾说过:“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词人却能脱离窠臼出以新意,“掐破碧桃花,花光照万家。”在他的理想中,麻姑的长爪用来给背搔痒可就大材小用了,这样的长爪,正好用来掐破碧桃。你看,她的动作是何其轻灵、何其优美、何其从容、何其自信。仙人们束手无策的难题对于麻姑来说那是再简单不过。她在空中微微一笑,舒爪一掐,一朵奇光异彩的碧桃花立即散作千片万瓣。花光飘落下界,将枯寒贫瘠的大地照得灼然生色、满目芬华。

    有人说,词中的麻姑是词人自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首词,在游仙题材下,仍然可见其严肃的政治讽刺功能。“掐破碧桃花”,这看似轻松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决心与非比寻常的胆色。玉皇会允许天下百姓分享碧桃的光辉与荣耀吗?麻姑擅自做主,会不会受到惩罚?洪亮吉却因之吃了一回苦头。他所掐破的,并非封建王朝的光辉与荣耀,而是光辉与荣耀下所笼罩的丑陋与虚假。但有一点他与麻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奋不顾身、造福人间的信念。至于能不能取得花光照万家的效果,麻姑或可预知,他却只能付之一叹了。

    回到家乡后,洪亮吉不再过问朝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无涯的学海。这个在政治上有些天真、有些愚笨、有些咬死理的骨骾之臣还有你所不知的狂情纵逸的一面呢。在结束本篇之前,我们再看一首词人奇思纵横的《唐多令》:

    真气本无前,豪情忽欲颠。一百番,沉醉酣眠。

    乱摘九天星与斗,权当作,酒家钱。

    寥廓约顽仙,踏红云种田。待秋成,岁月三千。

    拟钓六鳌沧海去,虽不饱,且烹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