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西安人依然爱书——令人感动地爱书。他们视书籍为一种神圣的东西,敬若神明。这些爱书者中,包括那些粗通文墨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例如我的母亲。
八届书市(又称图书节)1998年秋天在西安举办。整个偌大的西北体育场,在那一个礼拜内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电视上说的是书,报纸上说的是书,市民们口中说的是书,出租车司机给乘客喋喋不休地谈书市,就连我乡间的亲戚,也给我打电话来说,在电视上看见了我签名售书的镜头。
面对西安市民对书籍的热情,举办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家们、书商们都颇为震撼。他们说八届书市是自书市开展以来,最火的一次。
八届书市上我去了两次。第二次签名售书时,中午了,我看见一位三十多岁的瘦瘦的青年,在我的书桌前徘徊了很久,于是我举着手里的《愁容骑士》说:“买一本吧,你不会失望的!这也许是今年出的最好的书!”那青年听了,羞涩地笑一笑说,他是下岗职工,口袋里只有二十块钱,如果买了书,下午饭在哪里还不知道!我听了这话很感慨,拿出一本书,签上名送给他。他匆匆地低着头走了。西安人穷,陕西是全国各省市区中,人均收人最低的地方。写到这里我有些伤感,支撑起囊中羞涩的西安人那高贵的头颅的,也许只有文化了。
签名售书时还有一件事,叫我念念不忘。一对年轻夫妻,拖着一个孩子,来到我的书桌前,他们问我认不认识他们。我说不认识。那女的说,当年我在西安钟楼签名售书时,曾经为她的肚子里的孩子写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如今,这个“孙仲谋”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听了他们的话,我很感动。他们要我为孩子再写一句话,于是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节日”。
西安的东六路,是西北最大的图书集散地,全国四大图书市场之一。它在1993年的时候,因为陕西作家的几本书而达到大盛。那时不独西北五省区,甚至东南沿海的书商都到这里来调书,书商们把那叫“倒流”。那时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现在来钱最快的一是贩毒,一是做书。
较之当年,现在的东六路图书市场已经萧条了许多了。这与整个图书市场的萧条有关。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书商,大多已经洗手不干。几天前,几个住在西安高档住宅中的当年的书商,请我去他们家,听到他们牛皮哄哄地谈自家的车,我有些不高兴。当他们说墙上白花花的,少一幅字画时,我起身告辞了。
目下的西安,大大小小的书店大约有一百多家,那些报刊零售亭则遍布街道。新华书店还算红火,民营的几家大书店则似乎更火一些。例如小寨有个汉唐书店,时常请国内的知名作家来店里签售。我记忆中,这两年活跃的作家许多都去过。例如我去的那一次,就有北京来的张抗抗、周国平。
话说得有些长了,就此打住。
最后我想说的是,西安这座古老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大书。最近,西安“城墙办”召开汉唐人城式研讨会,要我为他们撰一副联,于是我信口说出“打开西7安这本书,阅读中国大文章”两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