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韩国公子。韩国大约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韩非子是著名的法家,他生来口吃,不善于表达,于是将自己的思想写成文字。这些文字就流传到秦国,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大为惊讶。他说,这个韩非子是谁,我如果能见这人一面,此生无憾了。于是秦始皇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无奈,只能交出韩非子了。韩非子和秦始皇之间,大约讨论过很多问题。下面这个《智子疑邻》的寓言,就是讨论的问题之一。
有一个人,大约是你,也大约是我,他有一份家当。儿子说,父亲呀,昨天我看见一个不尴不尬的人在咱家门口上探头探脑,该不会是贼吧!你得当心一点。这人听了,摇摇头,不以为然。过了一会儿,邻居过来了。邻居也说,员外呀,刚才我看见一个不尴不尬的人,在你家屋后探头探脑,是不是贼在惦记你家哩!你得当心一点。这人听了,怪邻居多事,摇摇头,依旧不以为然。
俗话说:怕处有鬼哩!这天夜里,果然有梁上君子光临。这户人家被盗贼洗劫一空,只留下一座搬不动的房屋了。这人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捶胸顿足,号陶大哭。哭罢,对自己的儿子说:“你真聪明,是个先知先觉,知道会有盗贼来的。可惜父亲闭目塞听,没有听你的话早做防范!”赞美完儿子,眼见得邻居听见院子里的赌噪之声,闻讯赶来,于是这人一把揪住邻居的领口,大骂道:“你他妈的长了个乌鸦嘴,你他妈的口臭,你他妈的口里有毒,你硬是把贼给我说来了!你该不会是贼的同谋吧!现在,我和你一样成了穷光蛋了,你该高兴了巴!”
这是韩非子给秦始皇说的故事。如果没有后来一段,前面的充其量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因为世界上既然有小偷,他就得偷人;而既然有小偷偷人,就该有人被偷,因此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因为有了后面那个结尾,于是这个普通的故事变成了一则寓言。
这个寓言所表达的思想,是韩非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思考之一。这个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基础,所有的人(包括讲故事的韩非子、听故事的秦始皇,以及在旁边陪听的李斯)在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时,都有“自为心”,都戴着有色眼镜的偏见。
秦始皇从这个口吃者所讲的《智子疑邻》的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这个千古一帝后来在用人术方面,有了很大改变,他不以亲疏,不以好恶取人,用其一点。比如他用赵国人郑国,修郑国渠。司马迁感慨说:渠卒,八百里秦川成沃野,秦得以富强,遂灭六国。比如他用残暴的白起将军攻打赵国,坑赵卒三十万,尔后又将白将军抛弃。比如他用蒙恬将军横扫六国,又用他来修万里长城,修秦直道,直到这个人把力气用尽。比如他见到儿子扶苏整天和一群穷酸文人厮混,非议朝政,影响他的大业,于是先将扶苏支开,让他到蒙恬帐中监军,接着把三百儒生坑杀。
不过我们确切知道的是,秦始皇旁边站着的这个宰相李斯,却是从这个口吃者的寓言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醒。他是韩非子的同学,最初,正是他为秦始皇力荐韩的;但是,现在,看到秦皇帝对韩非子如此器重,于是,他明白他得除掉这个人了。于是他在秦始皇面前说那些我们千百年来都耳熟能详的馋言,直说得秦始皇起了疑心,于是将韩非子打人牢房。
韩非子被打人牢房以后,李斯仍寝食不安,于是假传圣旨,逼韩非子在狱中服毒自杀。韩非子这个大傻瓜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样死的。
韩非子死去多日以后,秦始皇突然一日感到一种帝王式的寂寞。他想请那个口吃的韩国人出来继续讲一讲《智子疑邻》的故事。他对李斯说:“那个韩国人,那个旷世奇才,你去把他请来!”李斯答道:“韩非子确实是旷世奇才,可惜,这个旷世奇才已经在监狱里服毒自杀了!”秦始皇听了,磋哦不已。
回到下处以后,李斯自言自语地说:“老同学啊,我所以这样做,正是从你的《智子疑邻》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发呀!你说得很对,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他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就拿你来说,我得自保呀!即便你是旷世奇才,但在我眼中,你是和我争饭碗的人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