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血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野里飘动。天空一刹那纷纷扬扬起来。这是红土高原的雪朵儿,美丽、轻盈、奇妙、梦幻。

    老杨坐在驾驶室,优虑而担心地数着那慢慢降落的雪花。可他怎么也数不清,数不清让他的心越来越优虑。半山坡上的钻塔里钻工们正在收拾,是呀!今天是大年三十,老杨得把他们带回队部,队部有他们的老婆、孩子在等吃团圆饭。

    说起来老杨还算好,一年能回家十几次,他是司机,回队部是常事。回队部的公路虽然崎岖难行,老杨还是乐于往返,这样可以常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他是队部家属和野外钻机场的钻工们最欢迎的人,什么家信呀问候呀好吃好喝的呀都由他传递着。

    老杨在地质队开解放牌汽车已十年了,技术是大家公认了的,从他十八岁当汽车兵到退伍到地质队从未出过一次事故。每当人们称赞他说,解放军的水平硬是不一样时,老杨是很自豪的。在这崇山峻岭中的公路中,出事故的驾驶员太多了,于是哪里的路越险哪里就有老杨的车。

    地质队的职工们只要一坐上老杨的车,再险的路况心里也踏实。

    天气太冷。老杨看了看水银测温表,零度。这在红土高原东部是少有的冷天气了。分队长说今天收队,老杨一大早起来就把车篷盖好了。他足足盖了一个多小时,那支撑杆冻得滑溜溜的,他虽戴着麻线手套,却握也握不住。他只好跑到一里地远老乡的田里抱来稻草,升起火来烤,等那支撑杆出了汗,滑溜榴的冰便变成了水珠,一颗颗贴在支撑杆上,老杨伸手一抹没有了,可一会儿那水又变成了冰结在了手套上,使老杨觉得手像硬壳似的,一张一握喳喳地响。不过老杨顾不了这么多,他得赶快把五根十个支点的撑杆插人铁洞里去,然后铺摊上篷布。

    铺篷布更费力,幸好他身材高大,力气也是钻机场前几名的,这样他才勉强把那冻得硬邦邦的篷布抱上车头顶,一层层打开,一点点一角角地拉开。铺好了篷布,他回到驾驶室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心情很愉快。

    他的车最少可以站五十人,甚至更多。八十公里的路程,不下雪得走三小时,看今天这天气没有五个小时是不成的。

    他吸完了那支烟才想起走五小时同事们站在车厢里太难受,他想上车厢在支撑杆上拴些麻绳,好让同事们手里有抓的,不至于被颠来颠去站不踏实。

    他出了驾驶室,风一吹,他突然感觉浑身刺冷。其实山里的风并不大,可风只要有就无孔不人。他穿着的棉衣是用绳子扎好了的,风不易钻进去。他的冷是刚才铺篷布出了一身汗,在驾驶室休息了一会儿,那汗就凉了,这一出车门就变冷了。

    他上牙咬不住下牙地用老虎剪剪出一节节绳子,一条条系上支撑杆,一连系了几十条才罢手。回到驾驶室他想换内衣内裤,才想起早上起来时已换了最后一套。他心里有点怪自己,这么多年的野外生活,居然太大意了。明明知道要铺篷布的,为什么不铺完了再换内衣裤。嗯,人一激动就大意,这是他总结出来的。他今天不能不激动,大年三十,又快三个月没有回家了。早上醒来,翻出留了很久的干净内衣裤穿起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不过应该晚穿一点就完美了。

    埋怨了自己一会儿也就不再埋怨了。他想同事们从开春时出野外,到现在才回家。三百多天没有回家,自己比起同事们来,的确要好得多。现在冷是冷了点,可自己毕竟在驾驶室,发动机的温度,是可以让自己好受得多。只要不再出车门,撑回家是没问题的。

    渐渐起北风了。老杨看见车窗外的雪朵儿朝南斜飞。他开始担心起来,起了风,公路上的落雪会变成冰的。这样路太滑,车就没法走了。

    山腰上的同事们已陆续下来,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上钻,看来今年的钻进任务是超额完成了。

    大家七手八脚把早已准备好的行李抛上了车,就等着分队长喊声出发了。钻工们在空地里升起一堆大火,火把天空烧了一个洞,那些雪朵儿在洞口飘不了几下,就幻化成白烟气直往天空升,升不了多高,白烟又消失在满天飘落的雪花里了。

    老杨看了看表,已快12点了,他想要走得赶快走,天黑了更不好走。风是越来越大了,他想莫非这一百多人又要在野外营地过年三十么?他的想法不久得到了证实,他看见停在他左右的车上,有人正往下抛行李。他连忙回头从后窗看,见自己的车上还没有人抛行李,后山村老李家送给他的一竹篓鸡蛋还夹在背包中间。

    老李家也够困难的,可每次回去都要送给他一些鸡蛋。他与老李家交上朋友是在一次春季的大雨中,那雨大得吓人,像天空漏了似的,雨似乎不是在下,而是像瀑布一样地泻。几十年难见的山洪暴发是肯定要来的了,队长号召所有的职工抢运放在小溪岸上的岩心,那可是打了半年的钻取上来的样品,被水冲走,损失就大了。老杨当然参加了抢运,抢运中他遇见一个不像职工的人,那人搬起岩心箱飞跑,来回几次不知劳累。一些职工早已累得趴下,四脚朝天躺在地下,任雨水淋,一张喘气的嘴还上气不接下气地吞着雨水。老杨没扒下,一直到搬完样品。大家松了一口气,刚站在高坎上的工棚里,那洪水说来就来了。洪水像一条狂奔的黄龙,呼啸着。那平时潺潺而流的小河顿时显得异常凶猛,狂流中一会儿半沉半浮着巨大的残树,一会儿浪卷着猪呀羊呀牛呀的,甚至翻滚着一条扁担长的娱蛤,惊得几个平时在小河洗衣的女职工爹呀妈呀地喊。有一个还下意识抱紧了老杨的胳膊,老杨任她紧抱了,心想,看来号称铁女人的“三八红旗手”也只能这样了,她至少还能站在这惊涛骇浪前大声叫唤,换成其他女人早昏了过去。

    年初开工时,由妇女组成的“三八钻工班”,各分队都不敢要,偏偏老杨所在的分队要了,并成立了“三八钻机场”,说是男人能干的活女人也能干。女人们也确实干下来了,但这在老杨看来,他并不同意分队长说的什么妇女能顶半边天,不要旧思想看妇女的话。老杨其实没半点小看女人的意思,他只觉得女人们不管干什么活,都要比当钻工干得好,这是荒山野岭中的粗活原本最适合男人干的。老杨看着分队长左跑右窜地到处查实女钻工的人数,心里骂开了。这当女钻工,看起来是尊重妇女,其实是不把妇女当女人,地质队员与解放军野战部队差不多,老杨在部队十年,女兵是见过,可从来没见过女野战军。老杨对地质队把妇女也放在第一线是很有意见的。看着分队长手忙脚乱,老杨心里感觉很解气。人的气只要一解就高兴,一高兴就喜欢找人讲话,那时旁边刚好站着老李,他伸手拍了拍老李说,你当过兵?老李说当过,于是他俩成了朋友。一篓蛋老李家的那几只老母鸡要生一个多月。老杨想春天回到这里,一定给老李多带些粮票来,反正自己家人口多,粮票一年能剩下百十斤。不行还可向同事们要点,凑足二百斤,也好让老李家拿粮票充充公粮。老李家那二亩水田瘦,产不了几担谷,交了公粮也剩不了多少,老李家一年到头吃杂粮,日子过得清苦。有了二百斤粮票,老李也就有了二百斤谷子,一家人也能吃上大白米了。

    老杨正想着,有人敲车窗。老杨一看是分队长。老杨赶紧下车。

    分队长说,老杨,这刮起了北风,车是不能走了吧!老杨说,刚刮起不久,一下子凌冻不起来,要走得赶紧走,只要过了老岭山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分队长说,你硬是艺高胆大,人家小杨和老张的车是叫他们走也不敢走了的。算了吧,这年就在这里过吧!反正又不是第一次。

    老杨跟着分队长进了简易工棚。分队长见一些职工们聚在一起不散,就说,给你们讲不能走你们不相信,人家老杨是老司机了都不敢走了,你们就安心吧!说完一指采购员小王,耶,不是安排你去后山村联系买几头猪回来杀么,过年总得有猪肉吃。说完分队长盯着小王看。小王眼一横说,队长,你不想想,都年三十了,有猪的都杀了,即使幸存一头二头的,年三十人家也不会卖猪嘛,这是常规。

    分队长说,叫你去你就去,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没有。说完用手去推小王起来。

    小王一下子站起来说,队长,你上月回家一次,哥几个是一年没回家了。这次是你事先表的态,说今年回家过年的,咋个又不算数了。分队长说,我又不是神仙,咋个知道这天会下雪。小王说,去年回家,一进门老婆还认得我,可我三岁的七子叫我叔叔。你说队长,你总得让我回去给儿子亮亮相吧!你不想办法让我们走,打主意买什么猪嘛。小王话音刚落,身旁一下子站起来了七、八个钻工。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一只手能提动二百多斤钻杆的钻工罗老三,一把揪起分队长的衣领说,老子不在这里过,不行老子走也要走回去,不就是一百六十多里路么,老子走到大年初二老子也走。

    分队长挣脱罗老三的手说,罗老三,你不要耍狂,你是一个职工,得听组织上安排。罗老三狂叫,老子老妈好不容易从家乡来队部看我,一家人过个年,你狗日不想办法,拿组织上来吓什么人。十天前我们班组就完成任务了,你说要超额完成,多钻一孔。老子们听了你组织上的,到了年三十了,你狗日又不让走了。你说给的什么光荣花你自己要多少你拿多少,老子们不要了,老子们只是要回家。

    分队长捡起罗老三丢下的大红花说,罗老三,你不要耍横,我开除了你。

    罗老三说,你凭什么开除老子,都是国家职工,你没比老子多一张嘴,多一双手的。老子一不杀人,二不赌博,三不旷工,四老子干好了国家交给老子的任务,你要开除老子,你还没那个权力。哼,不要以为当了个鸡巴分队长,就以为能代表国家,老子告诉你,大家来自五湖四海,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国家找矿。我们是分工不同,给国家干事没有什么贵贱之分的。你不要惹得老子火起,老子眼里认得分队长,拳头可不认什么分队长。

    分队长听后火了,说谁他妈的要走回去就走,要老子派车打死老子也不干。再说党支部已讨论过了不能发车,就是我想派也派不出。

    司务长小王说:“你不是兼支部书记嘛,你可以召集支部再讨论一次。”

    分队长说:“小王,你到底去不去买猪?”

    小王说:“这得问一问大家。”说完回头问钻工们:“同志们,买不买猪。”

    同志们异口同声地:“不买。”

    小王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调头对分队长说:“毛主席说少数服从多数。伟大领袖毛主席才逝世两年,你就不听话了。”

    分队长睁大了眼睛,指着小王说:“你,你,你。”最后你不下去了,好,我去买,我就不相信买不来。

    看着分队长走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意思很明了,接下去应该是大家拎起背包,回宿舍铺开,下决心在这冰天雪地的山野里过年。

    谁也不愿先拎包,似乎谁先拎了包就是谁垮了意志,谁就要遭人唾骂。

    老杨坐在一节圆木上,心里很难受,他是深深地理解大家的归心似箭。他也理解分队长,分队长又兼着支部书记,是这个钻探分队一百多人的一把手,他是肯定不敢下决心叫发车的,出了事他负不起这么重的责任。其实雪才下不久,路上肯定还未铺满,就是铺满了雪,过几辆车还是不会滑的,就怕老岭山这时已有车过。车轮压黑了雪,北风一吹雪一凌冻就滑了。其实现在就是抢时间,谁先下决心走谁能冲过去,只要过了老岭山就没危险了。

    老杨一支接一支地埋头抽烟,地上已丢了十几个烟头。嘴已抽得有点麻木了,他才抬起头来。不抬头则已,一抬头吓了他一跳。原来他以为大家已陆续散了,结果几十人都围在他的身旁,大家也不说话,几十双目光对着他。

    老杨一下站了起来说:“干什么?干什么嘛?”

    大家依然不说话,依然用目光对准他。

    老杨又坐下,取烟,点烟,抽烟。

    半小时过去,地下又丢了十一支烟头。当第十二支烟头被老杨摔在地上弹起来又跌下去时,从老杨牙缝里咬出一句话:“走”。

    于是三机场,四机场的钻工们上了老杨的车。这两个机场的人是老杨车的老主人。每次搬迁都坐这辆车,他们信任这辆车就像信任自己一样。

    老杨他们踏上了归途。

    这篇小说似乎是讲不下去了,因为老杨他们如果安全回到家或出事故回不了家,作为小说讲下去都会落了俗套,要命的是这个故事并非小说可以由作者凭感情任意结尾。这个并非小说的结尾,它影响的就不只是读者看后心灵的一震,这个故事的结尾最后影响了地质队两代人。这个故事,从老杨他们踏上归途我就讲不下去了,其实大家都能猜得出来,所以我更讲不下去了,落了俗套的小说,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最动人。我要结束这个故事前,想最后讲有关这故事在二十年后的情况。

    二十年后,《中国地矿报》文艺副刊登了一首诗歌,诗是分队长的儿子写的。标题叫《血花》。我现在把这首诗抄录下来做为这个故事的结尾也许更好。

    血花

    题记:七十年代末,在云贵高原的地质队里,有一位好心的司机大年三十送久居深山的队员们回家团聚,由于路滑不幸撞山身亡。

    车终于开了

    为了久居深山的队员们

    那急切的面孔

    他决心违章一试

    本来他可以不开

    本来他还来得急丢车跳出

    为了妻子们门前长久的盼望

    为了队员们进门能听一声那

    羞涩的童音

    为了渐渐失控的车不掉下

    万丈深渊

    他毅然朝山壁投去

    受伤的队员们

    死也不肯让救援的人们抬下山去

    内疚地望着那

    永远不会被授予烈士的遗体

    血花开在雪地里

    鲜艳灼人

    从此他孤零零

    睡在这路边

    没有纪念他的墓碑

    只有记事牌一块

    “小心路窄坡陡

    曾出恶性事故”

    多少年过去

    每当老队员从这里经过

    眼睛总被那朵鲜艳的血花灼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