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喜庆指南-结婚老风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媒

    媒人在传统婚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家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家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寡,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相亲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女子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处深闺,难睹芳容。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

    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

    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的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是一个讲究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

    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dàn)”。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结局则是皆大欢喜。

    纳彩

    “纳彩”,就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是中国传统礼俗程序中的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提亲”、“说媒”。

    古时中国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就是他们的惟一选择。

    后世通行的婚聘条件,是人们常听说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除了家族社会地位以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给予考虑。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彩也是要携带礼品的。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纳彩用雁,有一定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则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彩用雁,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

    后世纳彩的礼物大大地丰富了,有时多达50多种。比如汉代的纳彩礼物就有合观、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锋赞文,提及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民俗中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分为四类:

    第一类表示吉祥,像以羊代“祥”,以鹿代“禄”;第二类是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胶漆的合谐,凤凰的合俪,鸳鸯的和鸣;第三类象征以男性为主的夫妇关系,如以雁候阴阳喻妻从夫,以蒲苇喻妇女的柔顺,以附生于山顶、屈从成性的卷柏喻妇女的服从;第四类是表示一般德性的,如舍利兽廉而谦,受福兽体恭心慈,乌鸦反哺、孝顺。

    其后,由于战乱、动荡等因素礼物自然比较简单,如北齐有羊、雁、酒、黍、稷、稻、米、面等。

    问名

    问名,是男家纳彩女家收下礼物后的一个步骤,即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的姓名及其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当于后世的“请八字”。

    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无论古礼还是后世,择偶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上述的命相等等,因而问名还包括问清女子为谁氏所生,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

    问名也携礼物,古礼也用雁,大概纳彩、问名是一次进行的,后世的纳彩、问名就是如此。有的地方问名之后,男女家双方要交换“草帖子”,也就是互相通告各自的情况。

    这种“八字”是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其格式如下:

    男××乾造××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上面所写“八字”的字数,习惯上必须是偶数才行。假如出现奇数的话,就随便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男女两家收到这种八字以后,就赶紧烧香供在正厅神佛祖先之前放三天。假如在这三天期间,家里发生吵架、失窃、摔坏东西及其他意想不到的灾变事故,就都被认为是不吉的凶光,那这门亲事就不必谈了。反之如果在这三天期间,男女双方家中都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就认为是出于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乃是大吉之光,这门婚事就可继续谈下去。这时男女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来批“八字”,看看男女当事人的相性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就继续进行,不好就免谈。假如一切都很顺利,这门婚事才能进入正题,也就是开始谈论聘金和嫁妆,以及男女双方的各种其他问题。

    由此可见,“生辰八字”十分重要,它是决定男女婚姻的主宰。就因为根据生辰八字能判断出一个人命运相性的好坏,所以很多做父母的在女儿出生之后,赶紧请算命先生给找一个好的生辰八字,以免将来长大合婚时合不成。如此一来,很多妇女出生年月日都是假的。尤其是那种所谓“破骨”的女孩子,更需要特别伪造生辰八字,不过当她享尽天年死亡时,她娘家人必须通知她的“孝男”,告诉他们,她是一个“破骨”相的人,以后绝不可以拾骨。

    纳吉

    纳吉,是问名之后的下一步。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做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

    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作为依据。

    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天。倘若其他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无法再进行下去。

    所谓“八字”,这与我国传统的历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60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属相,由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流行有许多俗谣,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不合的如“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如此等等。如果把各地的此类俗语收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其矛盾百出。

    批八字除了涉及属相之外,还涉及阴阳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此相关,或是本命,或是上命。五行也有相生相克的说法,与此对应,命相也是如此,是什么命相,又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从而也就可以判断婚姻的吉凶。

    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家送礼,有些地区称之为“缀节”,并且还要供给女方四季衣物。正是因为纳吉的这种特殊意义,人们才对其象征性代表——帖子格外重视,好多地方称其为“龙凤帖”。

    纳征

    纳征,是男女双方婚约已明确下来后,男家送礼给女家。它是男家迎娶女方必经的最重要的程序。亦即后世的过礼、送嫁妆、下彩礼。纳征,一般说来,很多物品都必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人们很忌讳单数,认为那是不吉利的象征。

    旧时的纳征相当于现在的送聘礼,送礼时间,按惯例一般定于新娘正式过门的前一天。

    纳征,北方叫“过大礼”,也称“完聘”、“大聘”。这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环。当男家去女家送聘礼时,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多半是女性)和男方父母与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等,携带聘礼去相亲。把“生庚”二字用金线缝在红绸上,所带的聘礼包括金花店(簪)两对、金环(金镯)两对、金戒指(一只金的,一只铜的)一对、豚肉、喜酒、羊、糕仔、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蜡烛四对、爆竹、礼香两把、耳饰两对、姜花(糖米花饼)、礼饼等。完聘的聘礼,都陈列在由两个人扛抬的大食盒上,然后按照顺序吹鼓手走前,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其行列顺序如下:

    (1)吹班,即吹鼓乐队。

    (2)礼帖及男方婚书,礼帖就是记载礼物的单子,以及仪式程序表。但文法颇有讲究,如鸡鸭是写“德禽四翼,家凫四掌”,凤梨写为“凤凰来仪”,香蕉写为“连招贵子”,金镯写成“金镯成双”,蜡烛写成“喜烛双辉”等。

    聘礼的目录表,是用红纸折成十二折,如果是男家送给女家的,上面就写“端肃”二字;如果是女家送给男家的,上面就写“肃复”二字,内容是摘自《礼记》中的吉祥句子。

    所谓“婚书”,就等于今天的结婚证书,男家送女家的叫“乾书”,女家送男家的叫“坤书”。

    聘礼中的“福圆”、“阉鸡”、“鸭母”,由于是代表男家的福气,如果女家收下,就等于夺走男家的幸福,所以照例都要原样奉还。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福圆(龙眼)是象征女婿的眼睛,所以必须如数退还男家。至于猪肉,女家可以收下,但是按照风俗,必须把猪脚退还男家,其意为男家“肉要给人吃,骨不让人啃”,此时如果女家把猪脚收下,意味着女家对男家不礼貌。其他各种聘礼,都可以酌情收下。

    接过聘礼的女家,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然后再由女家向男家奉茶,最后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接受此种丰盛酒筵款待的男家,要给每桌酒席奉送银钱谢礼。

    这时男家和女家都要筵请亲友,表示两家已经结成秦晋之好。男家也要把婚书供在神佛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已经和×家结成亲戚。

    如果说女家预计将来结婚时有丰厚的嫁妆,那女家就可不必客气收下男方的全部聘礼,只取出一小部分作为男家的回礼;反之如果预计以后不能陪送丰厚的嫁妆时,就很客气地收下男家的小部分聘礼,绝大部分都以谢礼的名义退还男家。所以比较有经验的人,从女家所收聘礼的多少,就可推知将来嫁妆的多少。

    请期

    纳征之后,就意味着婚姻缔结,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下日子”、“送日子”、“探话”等。古代请期用雁,后世用各色礼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婚礼仪式的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与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合适的月份诸如“正七迎鸡兔”等,则为“行嫁月”,可以嫁娶、迎亲。送亲的也不能犯属相的忌讳。

    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族大家或小康的耕读之家,大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也就是所谓“下婚书”。

    迎亲

    迎亲,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它是请期获女家允许后而进行的,相当于后世的婚礼大典,或狭义的婚礼。古时的婚礼仪式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有时要持续两三天。近代婚礼多为三天,大典之前的一天,女家派人来“铺房”或“暖屋”;中间的一天是迎亲日,迎来新娘后要拜堂合卺(jǐn,成婚的意思,旧时成婚的一种礼节),这是正式的婚礼大典;次日闹房。有的地方婚礼为两天,有的只有中间的一天。在婚礼正日,从迎娶到闹房,其间的仪俗丰富多彩,达几十种之多。

    在迎亲队伍到来之前,还要做许多准备,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挽面(绞脸)——按照旧式风俗习惯,妇女除非结婚,绝对不可以剃掉脸上的汗毛。唯独在结婚的前夕,也就是在“上头戴髻”之前,才能开始人生第一次的“挽面”。方法是由一名具有“挽面”经验的妇女,手拿一根坚韧的细线,用两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贴在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用手一弛一张,就可以拔掉脸部的茸毛,使脸部光洁明净。

    因为这是一个女孩子一生中的第一次挽面,所以非常慎重,负责挽面的必须是“好命人(北方叫‘全靠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俱全的人。因为是第一次“挽面”,所以特称为“开面”(北方叫“开脸”)。“挽面”完毕之后,还要赠送好命人谢礼,接下去是“上头戴髻”。

    上头戴髻(上盖头)——就是男女两家各选一个黄道吉日,分别在自宅同时举行。男家是在自宅正庭的中央设一个“五升村”,让新郎坐在上面,面对神佛与祖先的灵位。这时就要请一个“好命人”,从新郎后面给他梳三次头,然后再让他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礼帽,祭拜大公(太上皇)、三界公(三界大帝)、观音佛祖与祖先,祈求结婚后子孙绵延不绝、万世其昌。

    女家也要在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来举行这种“上头戴髻”的加冠礼,俗称“上盖头”。唯独女方的加冠礼,要在正庭中央天公炉的下面放一扁平竹篓,然后让女儿面向外坐在一把专用的椅子上,这象征着女方即将离开娘家出嫁,所以才和男方采取相反的方向。女家请来一个“好命人”,给新娘梳好头之后,再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发簪(笄)。

    梳头插簪的仪式完了,就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盖头”,向三界公和其他神佛祖先祭拜,然后给父母各敬一杯茶,父母喝完之后,也要祭拜天公及其他诸神佛。

    在男家,要赶紧布置新房,选择一个好时辰,才能安放新人用的床铺,并祈求神佛保佑平安,所以特称之为“安床”。其他一切用品也都要新买,屋里屋外更要打扫清洁,大门和房门都贴上对联,门楣上还要挂一块长条红布,上面绣有吉祥的词句。女家也要把房间布置得焕然一新,准备招待祝贺的亲友和迎亲的新郎。

    食姐妹桌(与姐妹惜别宴)——女子出嫁,即脱离生身父母之爱,从此就要和兄弟姐妹离别,到另外一个新环境度过一生。

    所以在出嫁的当天,姐妹之间不胜依依之情,而特别举行一次惜别宴,称之“食姐妹桌”,兄弟姐妹在席间说些吉利话,祝福这位出嫁的新人婚姻美满。

    惜别宴完了之后,新娘就要进入化妆室,开始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次化妆,并且在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盖头后,回到闺房,静候男家的亲迎。

    花烛——花烛为合卺时所行之礼。迎娶一般在男家进行,招郎则在女家进行。结婚之日,设花烛礼场于室内厅堂。新娘进门,即由喜宾迎至礼堂,也称为“华堂”。与新郎并立向内行参拜礼,接着相对行交卺礼。礼毕,由喜娘领新夫妇入洞房。然后饮多为糖水泡红枣的交杯茶,枣与“早”谐音,谓之早生贵子。合卺后,尚有告祖及见舅姑等礼节,也有的是在筵席后新郎新娘向宾客敬茶时进行,叫喝“新人茶”。

    送嫁——女子将行结婚之时,在男家称迎娶,在女家称出嫁。出嫁之前,新娘沐浴,化妆打扮。出嫁之时,行告祖和辞父母之礼。女子出嫁由兄弟姐妹等送之,一般男女各两人,称之为男高宾、女高宾,又称送舅。婿家待高宾之礼甚重。

    亲迎

    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家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奠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

    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迎亲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轺车,唐代用图绘的障宪车,宋代以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吹鼓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钺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帔。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但是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娶亲是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栗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之意。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方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了良辰吉时。”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代表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装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人陪着娶亲的人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则同时在装扮。装扮完毕,新娘由娶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队伍的归途不得走来时走的路,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罩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同时还要喊号子以壮声势,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财宝啦!”有的少数民族娶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有些地区娶亲的人中途在十字路口要停下,必须要主人家敬献一些礼品后才又上路。至今这种风俗在有些地方仍保留着。

    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箭,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春深嫁女家》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入,弗今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惜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

    ”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娘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礼后,司仪唱“×××礼钱×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进洞房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或床边,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在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越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入洞房以后还有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礼有同牢合卺的仪俗。“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后一起吃一牲牢。一起喝酒则叫“合卺”,卺是由同一个瓜、瓠等分剖两半儿做成的瓢。南北朝时的齐,合卺用方(食器),两卺用锁锁着。唐代用酒杯,称“双杯”。宋代将两杯用彩线相连,对饮一杯,称“交杯”,喝毕,掷杯于地,若一仰一合,象征阴阳调谐,大吉大利。同牢、合卺发展为后世的团圆饭、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欢酒、合婚酒、卯颜酒等。和古礼的合卺一样,喝交杯酒标志着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义。方式是用红绳系住两只杯子的杯柄,夫妇一起举杯饮酒;有的是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与古代合卺如出一辙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时,要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条凳子,新郎把左脚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样,新郎左手与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双方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只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来多是用于祭祀的,指整牛、猪、羊。古时同牢在新房进行,新郎脸向东,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之人。后世团圆饭和同牢仪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团圆饭是让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奉陪,吃馒头表示“满口福”,吃丸子表示“团圆”、“圆圆满满”,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欢欢”。

    与同牢、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一称合髻)。结发本来指束发,后来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结发本来不是婚礼的仪俗,后来演化出婚礼结发的仪俗,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闹洞房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闹洞房活动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显示家族的团结。

    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闹得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近年来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报道,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婚后礼仪

    婚典之后,男女双方应当去熟识姻亲双方的家族,这也有它较固定的礼仪。诸如认大小、回门、试厨和庙见等。

    成婚只是完成了男女的结合,所以除了前述一系列的“成妻”、“成夫”仪式外,还要举行“成妇”、“成婿”礼。周代的婚礼是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妇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枣儿、栗、姜、桂、干肉作见面礼来拜见舅姑(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飨新妇,新妇答杯,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媳妇从东阶下,表示从此新妇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这便是“著代”之礼。如果公婆已经去世,便在三个月后到宗庙行“奠菜”的庙见礼。也有不论公婆是否在世都行庙见礼的。古人重视“成妇”过于“成妻”。晋代以来,新妇三日拜公婆,宾客列观。唐代在婚后次日拜公婆,并拜新郎的尊长及故旧,称“拜客”。后世也有当夜拜公婆的,但次日仍要献茶。旧时北京的这项仪俗称做“拜三代”,俗称“认大小”,即新娘子辨认、识记丈夫家的长幼三代。首先要拜叩祖先,俗说不拜祖宗,新娘子还算不上这一家的人。之后再给父、母(公、婆)等长辈行三叩首礼。对于平辈则只是一揖,惟独对于大姑子则叩首,称“高见礼”。受礼的长辈们可以给新婚夫妇一些珠翠、首饰、衣料、化妆品等作为礼品。与庙见用意一致的仪俗有“上新坟”或“喜坟”,即婚后的第三天新郎领新娘一起到祖坟烧纸供祭。

    婚嫁之礼以男家为重,但女家也要庆贺一番。“回门”仪俗及“成婚”的存在就是明证。回门也就是婚典的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宾客。宋代的时候,新婿要在第二天到岳父母家“复面拜门”,否则与回门一起进行。一般来说,女家的礼数以此日为正,客人也是这一天来得最多。照例,这天女家的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

    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家认大小一样,在这里也叫拜尊长,认大小。

    试厨,就是新婚第一天,新娘亲自下厨做饭来伺候公、婆。但一般都是礼仪象征性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社会中男女地位以及角色的不同。

    婚典俗信

    我国传统的社会的礼俗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它们都是靠俗信支撑的。俗信一般分为人际俗信、道具俗信和衣饰俗信。

    婚礼上的“道具”很多,其中大项的是喜棚和喜房。喜棚是为了设宴招待客人所搭的临时性建筑,也叫“酒棚”。这是喜事的门面,所以要搭得讲究、漂亮,突出喜庆的气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红色,窗的四角绘彩色的蝙蝠象征“福”,娶亲的正中绘红双喜字,嫁女的正中绘单喜字。门框下要贴喜联,比如“易日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吹笙堪引凤,攀桂喜乘龙”,横批则写“天作之合”、“龙凤呈祥”。

    喜房也就是洞房,是新婚夫妇的居所。通常做新房的是正面靠东的房间,民间说新妇娶到东房则“敦敦实实”。新房的门口照例要贴喜联,窗上要贴双喜字,屋顶角也要贴几个喜字。桌上则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石榴、桂圆等等。山东仪俗,婚床要放得紧靠山墙,寓意“有靠山”。

    除了喜棚、喜房以外,传统婚典上还有许多小的道具:

    秤杆。这是挑盖头用的。秤谐音“称”,取“称心如意”的意思。

    弓箭。有的系三支羽箭在花轿上,有的置于男家院里香案上的斗中,有的则是由两人拿着,夹花轿而行。

    北京满族旧日举行婚礼时,新郎要抽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据说,这种仪俗是为了破除邪祟。

    马鞍。多放在男家门口,花轿来到的时候,新娘从花轿中出来,必须从鞍上跨(京有骑乘的)过,取“平安”之义,故而有些地方的仪式歌说:“新人跨马鞍,一世得平安!”

    斗。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红纸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粮食满仓”。

    镜子。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来的时候揣在怀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驱邪、破暗宜家。

    婚礼上的衣饰,也是极其讲究的。晚近一些的传统婚礼,新郎穿长袍,新娘则凤冠霞帔。凤冠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凤凰模型,戴冠给人以艳丽、娇媚之感;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穿上了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也是红底,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盖头也是传统婚礼新娘的主要装饰。它的原型当是古时的罩面纱。六朝到隋唐时,新娘用扇遮面,故而同牢合卺后有“却扇”的仪俗,即新郎除去新娘的障面物,同于后世的“挑盖头”。盖头又叫“蒙头红”、“蒙头巾”、“埋头红”等,是蒙在新娘头上的一块红布。

    盖头从新娘离开闺房的时候蒙上,一直到男方洞房里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或揭去。考其渊源,大致可知它残留有古代婚俗的遗迹,或是受到了民间信仰的影响。上古婚礼在傍晚举行,且有抢婚的习俗,盖头或许就是抢来新娘后用以蒙面的。此外,有些地区姑娘出嫁,往往要涂灰抹黑,打扮得奇丑无比,以防路上被邪祟掳去,盖头或许就是这样蒙上的。

    除衣饰之外,被褥铺设也很有讲究,主题多选喜庆吉祥的龙凤双喜、鸳鸯等,色调则多取红色。

    婚典时,对礼仪人员有特别的要求。旧时北京的娶亲太太必须是“全福人”,即上有丈夫,下有孙男孙女,属相又不能和新郎、新妇相克。此外的禁忌也比较多,比如孕妇不能参与婚典活动等。

    人际关系在闹洞房这一仪俗上表现得也十分突出。俗语说:“新婚三日无大小”,就是说,新婚未过三天,都可以找新娘子逗笑、戏耍。在这时候,姐夫与小舅子、小姨子之间,长嫂与小叔子、小姑子之间,这种关系更为随便,可以嬉笑逗骂,不能变脸、恼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以后,人际关系以及婚嫁双方的生活又正常起来。

    在谈到婚典的俗信、人际关系时,不能不提及贯穿整个婚礼的媒人。媒人大约在专偶婚制产生以后即产生了,《诗经》中即多次提到“媒”。媒人专司婚嫁双方的联络、协商事宜。媒人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别称,如月老、红娘、冰人等。由于媒人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宋代时开始产生媒人的行会组织,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仅官媒就有数十。元代官媒更受国家重视,给予生活上的照顾。

    媒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具有极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受社会重视,我国自古就有非媒不行嫁娶的礼教规条。《礼记·坊记》云:“男女无媒不交,元币不相见”;《礼记·典礼》云:

    “男子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相交亲”。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媒人几乎都是唱主角儿的,婚典时还受到格外的优待:“当亲迎之日,为媒介者,峨其冠,华其服,高视阔步,大有惟我独尊之慨”。另一方面,媒人是包办婚姻的一个环节,且有为谋财而害人者,故而又受到人们的鄙弃。

    回娘家

    回娘家,必须是男女双方一起去,故又叫“双人返”。通常说的“做客”,是指婚后第一次回娘家,时间最早是在婚后的第三天,但最迟不得超过四个月或六个月,普通的都是两个月左右。

    这时新郎必须带着礼品,通常是拿果子、礼饼或外粘砂糖和芝麻的糯米饼。回来时女家的答礼,是让女儿带回“米糕”(用糯米饭加砂糖上面插美人蕉花)和“桃”(桃形的面饼)到婆家。

    就新娘的娘家来说,由于这是第一次招待新婚女婿,所以要把女婿介绍给全体族人见面,并且寒暄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款待。

    在新郎到达岳父家的当天,要分别赠送岳祖父母、岳父母、舅子、姨妹、与侄辈等人以红包,钱数的多少随每人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新娘回娘家“做客”,距离不太远的,都是上午出发,赶到娘家吃午饭,尽量在当天晚上回到婆家,这是因为民间有句迷信话:“暗暗摸生查哺(天黑回来,比较有生男的希望)。”不过也有的新娘在娘家一连住上几天,回来时是由新郎的弟弟或妹妹接回去。新娘在回婆家时,还要带着“领路鸡”,此外还必须赠送一些娘家的土产,其中包括根叶齐全的“甘蔗”两根和橘子、香蕉、果子等等。

    新娘从娘家带回的“领路鸡”必须是一公一母两只小雏鸡,顶多也只能拿两三个月大的半大鸡,到婆家以后绝对不能杀了吃,要好好饲养长大,生蛋以后要继续用来繁殖。甘蔗固然可以吃,但是必须留下一部分栽种,以便继续繁殖,象征以后子孙代代相传。

    贺婚喜幛

    在民间诸多礼仪中,送礼幛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形式。幛是由匾派生而来的,把匾上的题词移到布或绸上即成为幛,贺婚喜幛就是其中的一种。喜幛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竖写的喜幛称贺在右上,落款在左下,当中为幛语,祝贺的年、月、日则竖写在落款左边。

    贺幛用语都是用来庆贺、颂扬、褒奖之喜事,幛语用字简短,有一个字的,如结婚用的“喜”字,但通常用四个字,如贺婚用的“百年好合”、“佳侣天成”等。应该注意的是,幛语多为送礼用的辞句,含有吉利、祝福的意思,因此,所选幛语以妥帖为宜,绝不可用贬谪的辞句。

    贺新婚喜幛常用语

    心心相印皆大欢喜昌宜五世美满姻缘鸿安相庄

    吉庆吉祥志同道合诗咏好逑鸳鸯比翼琴耽瑟好

    唱随偕老昌符凤卜钟鼓乐之笙馨同音新事新办

    凤凰齐飞海燕双栖琴瑟友之乐赋唱随花开并蒂

    天作之合偕老百年喜成连理百辆盈门鸡鸣戒旦

    凤翥龙翔琴瑟在御玉树琼枝如鼓琴瑟佳侣天成

    三星在户诗咏关雎莺歌燕舞情真意切螽期衍庆

    五世其昌宜尔室家乾坤定奏喜气生辉永结同心

    才子佳人珠联璧合情深似海燕尔新婚有情眷属

    天缘巧合福禄鸳鸯百年佳偶君子好逑带结同心

    文定厥祥龙腾凤翔欢溢高堂和睦家庭神仙眷属

    天赐良缘百年好合连理交枝相敬如宾家庭幸福

    花好月圆诗题红叶爱河永浴驾凤和鸣关雎志喜

    幸福美满

    贺续弦喜幛常用语

    朱弦欣续其新孔嘉宝镜重圆

    琴瑟重调画屏再展驾胶新续

    贺嫁女喜幛常用语

    花开连理苹藻权舆宜其家人宜其家室绣阁春开

    带结同心桃之及时桃的凝祥祥征凤律百年琴瑟

    之子于归于归叶吉凤律归昌百辆御之诗咏于归

    跨凤乘龙票梅迨吉情深永笃妙选东床天作之合

    贺婚诗词

    贺新婚诗词

    白首齐盾乐倩兮

    明岁麟儿应兆梦

    郎却斯文德自妍

    合欢恰喜联双璧

    佳偶全凭一线牵

    春回翠幌蓟门秋

    鹿驭不惭才自赡

    秋高月下并蒂莲

    百和香匀半臂钩

    云锦层层五彩鲜

    凤占叶吉凤城头

    共伉俪福定无涯

    绮缘本是三生订

    吹彻紫箫燕市月

    偕老真堪赋六加

    春暖花间交颈鸟

    五铣钱串同心结

    鹏程共振愿何奢

    罗帏帐里同心结

    今夜熊罴应入梦

    合与神州作蔚霞

    凤卜原知足起家

    妾身系念立郎前

    仙子凌云忽下楼

    欢颜两颊笔迎风

    夜雨三春形影从

    筑新家风本俊贤

    福衍斯庆逐一螽

    明城受业成厚福

    双星辉映梨江月

    羞花闭月貌容同

    驾凤和鸣赓美曲

    梁孟才追山海誓

    雅气清香透阁东

    花好月圆梁上燕

    鸳鸯谱订成佳偶

    婉艳争传旧姓西

    家声中叠也称贤

    比肩佐读竟全功

    习武修文才学备

    门盈百辆笙歌合

    红袖添香堪佐读

    新婚恩爱何为乐

    玉燕预开男子兆

    琴瑟和鸣鸳鸯配

    关雎诗咏乐陶然

    禹锡凤徽远近传

    筵开吉席醉琼觞

    海东此日鸳盟在

    万缕柔情两志坚

    森森待看玉栏稠

    正是时来暖日红

    仙居应接若耶溪

    合卺报喜有金鸡

    幸临侣喜游双乌

    此际清波催渡鹊

    赤绳系脚良缘定

    锦帐香浓情缱绻

    洞房春暖意缠绵

    印证同心临绮阁

    雀屏中目郎才俊

    鸿案齐眉女貌妍

    吹箫恰喜追萧史

    琴瑟和鸣家美满

    百年偕老永团圆

    诗咏关雎今夕祝

    来宵斜月警闻鸡

    双璧联辉夸美眷

    知仁处世卓义风

    绵绵瓜瓞步云梯

    玉溪世代书香远

    诗题汤饼约明年

    门临双喜乐何如

    华国楼头鸾凤翔

    华堂花烛灿琼筵

    哲嗣乔迁卜吉庐

    影传笑吻粲兰房

    两姓情深燕垒仙

    婀娜声名达有余

    三生石上契情长

    伉俪荣谐到百年

    千年燕翼庆安居

    举案堪欣媲孟光

    才俊娇比璧珠联

    贺春月新婚合卺

    逢春月芳菲斗丽

    华鸾生锁竹叶风

    管合娇花

    天上双星并人间两玉夸

    轻寒融绣幕从此颂宜家

    贺夏月新婚

    自从香媛透帘烟待得薰风拂翠钢

    道韫新词传柳絮晋秦密意报榴笺

    红潮镜底初生晕彩腾钗头欲渡蝉

    浴罢兰汤双影共月明高阁映婵娟

    贺秋月新婚

    四时秋独好今夕更何如

    明月银河渡灯花绣阁舒

    蓝田种璧夜京兆画眉初

    人鉴辉双玉相将挽鹿车

    贺冬月新婚

    蜡炬迎鸾凤笙歌夹路看

    锦帏浑似画绣幕不知寒

    宝瑟弹连理金樽号合欢

    朝来描翠黛喜色上眉端

    贺续弦诗词

    韵随玉柱绕朱弦款款艳情传韵事奏晋良缘夙缔成

    泉石风流矧可传谱成一阕同心曲洞房花烛夜光明

    双辉华灼映红毡盆鼓庄歌忆旧情花前月下结同心

    曲奏新词循旧谱李陈佳偶天联配争羡苍松斗雪侵

    相看红袖添香趣词谱凤台春正暖双双丽影缔良缘

    巨港湾深堪泛艇似宜重写登科记弹出七音得意弦

    闺帏肃穆诚堪赞卺酒交杯春色艳诗人兴好适行吟

    此日同心歌窈窕骚坛喜庆弦音续酒满金樽细细斟

    鸾凤和鸣亦夙缘重斟卺酒乐如仙新郎不愧一书生

    从兹一体咏贞坚转轸新丝沿旧线击钵催诗淑女迎

    龙烛双辉玉女临薰炉香热绣帘寨竞效鹣鹣唱比肩

    斑衣灿烂阶前舞莫怪元龙豪未减凭君抚拨五更天

    久已丰功著还看妙甸联

    盈阶兰桂英舞彩锦衣鲜

    福禄鸳鸯非偶得家庭温暖儿孙众立德立功终不朽

    莺花满眼娱芳岁正喜金星辉大地齐家既以仁为本

    三生石上缔良缘交颈鸳鸯夙世缘前修福慧好姻缘

    子孝父慈欢意满鸥盟北海欣身健儿女三双皆俊秀

    驹隙光阴四四年鹤发夫妻乐晚年安安好好过年年

    夫贤妻顺爱情全诗书千卷尽求全事业成功福禄全

    老伴偕游外国天雨霁花香橡苑天犹夸宝婺灿中天

    祝诗时仰语参禅齐眉百岁辄参禅见性明心领悟禅

    春光点缀骚人笔花郁喜添无量寿风和鱼跃兰潭水

    拟待金婚添六载桃城偕隐朝来日览胜相携频芜尔

    结俪四四证良缘美满婚姻是夙缘悬壶令诞值银婚

    人世营营何日了精神矍铄襟怀爽花甲重开方始度

    眷属神仙缔夙缘如宾相敬古稀年夙世前因五百年

    才多子女声名重咒晋南山颂福全风流诗酒喜双全

    半纪罗山经世业月明共赏有情天河汉明星粲雨天

    再添六载金婚日宠辱何惊亦悟禅合抛俗累好参禅

    启后更凭孝作根百寻华阁耸云天

    慕贤谁不倒芳樽福慧双修学老禅

    福寿双临集一门旧情温暖续年年

    允文允武共乐尊爱笃夫妻道义全

    贺金婚诗词

    珠玉吟成笔势奔鹤发强身步若奔五十年前喜缔婚

    如宾相敬恩情重胸怀老健横秋气鸳门永证爱情敦

    联谱方知同祖籍灌竹开轩闲日月德望崇隆甲一村

    光阴荏苒似飞奔客里韶光闪电奔逝水光阴逐浪奔

    鹤算频添长寿兆盈庭玉树三多颂养神蓄气身心健

    仁风普被夸三岛舒难解纷荣梓里公馆乡中芳草地

    梁孟齐眉五福敦乞雅扬风谊更敦有子承欢孝道敦

    扶危济困耀乡村苗城郊外绿杨村结庐却羡隐山村

    才思满怀人爽朗前程衍庆方开始俗尘远隔人多寿

    优游晚景人长健儿孙绕膝天伦乐停车问字客登门

    贺君杖国又金婚古稀诗共祝金婚巧逢华诞值金婚

    蔗境甘回荫满门极婺双辉耀德门五福堪夸荫一门

    贺钻石婚诗词

    最难好合到金刚菜妻抱摈美名存相庄勤朴古风存

    甲子重周新伉俪天与健强亦大恩模范吾侪属有恩

    盛典堂皇钻石婚嘉偶梁鸿钻石婚湖海楼中喜气扬

    家常温暖应多福温和长者宜多福晨昏共乐老鸳鸯

    蔗境堪偿心上愿乐水乐山高士志清誉长流晚更香

    三千里路都游遍唱随欧亚留鸿爪南天极婺正光芒

    热情所铸冬犹暖鹏飞壮慰梦中魂教忠教恕圣人魂

    等是仙家双寿庆领取风光印展痕诗满奚囊迹印痕

    按日婚联

    初一

    初见钟情今结伴侣初婚妙龄成佳偶

    一堂聚首齐庆新婚一对情侣结良缘

    初二

    初举首登名题雁塔初月良宵成美景

    二龙际会云集巫山二人合意度佳期

    初三

    初月洒银光诗题红叶同心句初月低垂恩爱久

    三更话蜜语酒饮黄花合卺杯三星高照幸福长

    初四

    初升日明向阳红花争艳丽初春花艳添喜气

    四望天广比翼俊鸟竞飞翔四季情浓沐祥光

    初五

    初月高悬玉兔腾大地初月柔辉洒新屋

    五星普照喜鹊聚银河五音轻调绕禧房

    初六

    初阳门金光凤凰齐飞万里路初葩并蒂花光艳

    六合盈喜气琴瑟共奏百年春六术交枝叶葱笼

    初七

    初次合卺畅抒壮志初衷意合称梁祝

    七夕巧渡喜结良缘七巧婚配架鹊桥

    初八

    初日耀云霞并蒂花下成伉俪初婚喜唱同心曲

    八音协律昌同心曲中舞凤凰八百欣传祝福歌

    初九

    初月悬星空光照鸳鸯成好梦初笋绿竹连根茂

    九韶奏舜乐曲抒鸾凤焕新声九畹黄花并蒂开

    初十

    初愿遂心琴瑟同奏幸福曲初次交杯成知己

    十分惬意夫妻共描锦绣图十分得意伴终身

    十一

    十里梅花香共吟陆游佳句十里笙箫迎淑女

    一天瑞色美同架宗悫长风一番锣鼓贺新郎

    十二

    十风五雨天爱情树结丰收果十里春风聚兰室

    二姓相亲地连理枝开幸福花二家喜气凝洞房

    十三

    十万山河添异彩十锦妆成箫引凤

    三春锦绣庆新婚三阳启泰喜乘龙

    十四

    十月梅花含苞待放十面风催并蒂蕾

    四方亲友举杯高歌四方客贺同心婚

    十五

    十雨五风隆化育十色级地花香久

    五光十色映新妆五光映天恩爱长

    十六

    十全缔良缘预期佳偶幸福十而及时荣草木

    六出飞瑞雪先兆盛世丰年六花献瑞赋青春

    十七

    十十一百百年偕老十分春意妆玉面

    七七四九九州同欢七彩霓虹架新门

    十八

    十亿心齐共创千秋大业十香车拥门结彩

    八方乐奏喜庆两姓联姻八骏马驰凤偕龙

    十九

    十里橙黄月圆花好联佳偶十里好花迎玉女

    九秋菊艳姹紫嫣红胜阳春九台芳草贺英男

    二十

    二姓联姻正喜梅兰竞艳二情恩爱度冬夏

    十分遂愿同调琴瑟和声十里馥馨延春秋

    二十一

    二姓恩爱嫌隙少二朵彩云飞彩凤

    一庭雍和喜事多一双红烛映红心

    二十二

    廿世纪慧女英男成佳偶二秀成婚逢盛世

    二情侣齐心协力展壮猷两鸥飞舞遇良辰

    二十三

    二姓联良缘千载情谊春永驻二禧临门幸福至

    三更话蜜语百年恩爱花常红三星在户新人来

    二十四

    二杯合欢酒月圆花好二情鱼水永相爱

    四化正气歌国治家齐四化蓝图共同描

    二十五

    二心相印抒壮志二人好合新伉俪

    五乐齐奏庆新婚五世其昌好家庭

    二十六

    廿世纪绘宏图中华儿女多奇志二分明月临喜第

    六出花飞大地天下笙歌奏太平六合同春缔良缘

    二十七

    二情好合喜听琴瑟合奏二璧合彩辉家室

    七政增辉欣看凤凰齐飞七情同心守山盟

    二十八

    二秀钟爱情双飞彩凤朝天舞二骏同奔康庄道

    八方呈秀色并蒂红花向阳开八音协奏爱情歌

    二十九

    二分明月光照倩影二朵红花向阳放

    九天仙女舞袖长空九霄俊鸟比翼飞

    三十

    三冬瑞雪难如爱情圣洁三三竹叶报九有

    十月红梅确似伴侣英姿十十梅花香百年

    按月婚联

    正月

    新春迎贵客春暖花并蒂

    长子结良缘鸟鸣材交柯

    香梅迎春灯结彩红梅吐艳迎淑女

    喜气入户月初圆美酒飘香酬嘉宾

    秦晋联姻春意闹春临大地迎新岁

    凤凰比翼彩虹飞喜到人间贺佳期

    日丽风和欢新岁喜鹊喜期报喜讯

    志同道合贺大年新春新燕筑新巢

    巧借新春迎淑女良缘喜订鸳鸯谱

    善将元旦作婚期春色浓推勤俭家

    二月

    喜盈花朝节春风动杨柳花朝展春色

    春满富贵门喜气香杏花柳絮迎丽人

    正是莺歌燕舞日杏坛春暖花并蒂

    恰逢花好月圆时兰闺日晴燕双飞

    柳絮新词传绣阁春风绿柳飞鹦鹉

    杏花春色丽妆台夜雨青灯引凤凰

    鸟弄芳国传巧韵景值仲春联双美

    花明丽日映娇容婚结两姓合一心

    宴启合欢觞飞日夕云拥妆台和风正暖

    枝成连理颁献花朝花迎宝扇丽日初长

    燕舞莺歌云开五色梁燕子飞双栖双宿

    兰馨芝秀喜满三春彩鸾对舞若即若离

    三月

    喜迎三春景桃李香三月三月艳春色

    欣结百世婚鸳鸯乐百年今朝添丽人

    三春桃花红锦绣三月桃花争春色

    万盏银烛照玉人一声爆竹引玉人

    烟开柳叶香风起月逢五夜光初满

    春入桃花喜气浓花到三春香正浓

    桃花人面红相映花好月圆欣喜日

    杨柳春风绿最多桃红柳绿幸福时

    紫箫吹彻蓝桥月柳丝喜发千枝绿

    翠鸟翔还彩屋春桃蕾欲开并蒂红

    景丽三春天台桃熟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祥开百世金谷花娇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四月

    四月清和日雀屏欣中月艳蕊开四月

    百年幸福花鸿案庆齐眉良缘庆百年

    首夏为翁难设宴恰逢芍药开花日

    麦秋醮子喜成家正是标梅迪吉期

    杨柳荫浓莺渡曲花开空镜祥云霭

    芰荷花好燕于飞乐奏鹬箫彩凤来

    美满姻缘天作合豆蔻正开香尚蕊

    清明时节日初长蔷薇才放露初匀

    月应瑞萱增一叶礼行奠雁三春后

    丝添长缕结同心诗咏关雎四月初

    满架蔷薇香凝金屋日丽华堂莺歌燕舞

    依槛芍药花拥琼楼春融绣房凤舞鸾翔

    五月

    绿柳恩爱意榴开临碧水石榴花并蒂

    红榴新人情蝶舞绕华堂比翼鸟双飞

    榴花浮映红妆艳佳期恰近端午节

    荷茎轻摇绿蚁香乐园长开吉利花

    合欢花灿双辉烛花开并蒂蝴蝶舞

    竞艳榴开五福图连理同根杨柳青

    才子凌云娘咏月云开兰叶香风起

    榴花映日到摇风火灿榴花喜气浓

    绣阁烛映鸳鸯立喜酒香浮蒲酒绿

    花坛影偕蝴蝶飞榴花艳映佩花红

    蒲柳迎风彩摇绢扇伉俪新成兰汤乍试

    榴花映日红衬绊裙瑟琴好合雅乐初调

    六月

    红烛映红靥莲花开并蒂荷花香六月

    白莲并白头兰带结同心佳偶乐百年

    双飞黄雀鸣翠柳六月红莲双开艳

    并蒂红莲映碧波一堂好友共举杯

    牡丹丛中蝶对舞沼里荷花舒并蒂

    荷藕塘里鱼双游庭前荔子级连枝

    碧沼荷垂开并蒂水中莲花朵朵美

    绣帏凤侣结同心梁上燕子双双飞

    九畹兰香花并蒂云路高翔比翼鸟

    千树梧桐凤双栖龙池深种并蒂莲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薰风已送丰收信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筵席多倾幸福怀

    七月

    天上双星会二美百年好七月度蜜月

    人间两姓婚双星七夕逢两心结同心

    九华灯映俏金帐新秩金闺成佳偶

    七孔针穿彩缕纬七月婚期结良缘

    牛女双得渡银汉玉镜人间传合璧

    夫妻同路奔前程银河天上渡双星

    银河七夕看鹊渡天上牛女七夕会

    彩凤九重伴鹏飞人间夫妻百年欢

    云汉桥成牛女渡九牛灯近仙姬驭

    春台箫引凤凰飞七孔针穿织女丝

    才子佳人世间两美银汉双星蓝田合璧

    牛郎织女天上双星人间七巧天上佳期

    八月

    合欢花好日八月稻谷熟喜看金桂放

    同赏月圆时中秋人月圆乐迎工人来

    桂花月明金作屋丹桂香飘云路近

    蓝天日暖工生香三萧声绕镜台高

    婚对月圆心更满秋色平分佳节夜

    饮当桂馥兴尤浓月华照见美人妆

    金屋光辉花正好巧借花容添月色

    玉楼宵静月常圆欣逢秋夜作春宵

    喜把桃夭歌八月皓月清光增容兴

    翼将桂酒醉千盅中秋佳节乐宾筵

    丹桂香飘姻联两姓志同道合金菊吐艳

    蟾宫月满喜照人间花好月圆丹桂飘香

    九月

    红叶展秋色菊香农家院菊花迎淑女

    蓝桥迎新人喜满艳阳秋桂酒宴嘉宾

    花开宝镜祥云霭百合香车迎丽女

    乐奏柔箫彩凤来九秋朗月照新房

    同心结门红叶色不劳鸿雁传尺素

    连理花飘金桂香且喜秋声入洞房

    喜气绽开三径菊几朵秋花簪风髻

    酒香高遏九霄云一弯新月画娥眉

    雁传秋声言古语诗题红叶同心句

    风送菊馥上红楼酒饮黄花合卺杯

    彩笔生花书成锦字气爽秋高金菊吐艳

    新诗撷艳体合香奁月圆花好丹桂流金

    十月

    遗风雄雀化玉林飘小雪小春宴贵客

    明月凤凰飞金屋抱新人丽月迎佳人

    池生秋月竹叶秀婚庆喜逢国庆节

    帘映英姿笑声喧桂花偏惹菊花香

    两姓良缘天作合此日花开梅并蒂

    三冬好景月初圆今宵人庆月双圆

    同心盟订三生石皓月描来双燕影

    连理枝开十月花寒霜映出并头梅

    花放早梅春尚小大雁比翼飞万里

    门迎新媳喜偏多夫妻同心乐百年

    风和日丽金十月十月美景常在目

    夫唱妇随乐百年两情佳期早归心

    十一月

    菊垂金作屋雪飘双飞蝶雪映红喜字

    梅点工为容灯映并头梅箫迎可心人

    雪雁双飞严霜退霜染竹叶藏青楼

    红梅并放坚冰融露滴梅花点黛眉

    冬至阳春冰欲泮苍松翠柏沐喜气

    天寒炉暖酒尤香玉树银花迎新人

    节届仲冬迎淑女雪雁双飞畅月景

    时逢下浣款良朋红梅并放香冬妆

    白雪飞舞映双喜画眉笔带凌云气

    红梅竞开香连枝种玉人怀咏雪才

    时值初冬小院吉庆梅蕊初放花开并蒂

    喜迎淑女举家欢欣凤凰齐飞喜满华堂

    十二月

    腊月冰雪地良缘联两姓喜临梅腊月

    洞房春花天美景数三冬春到吉彩门

    良缘一世花开艳凤官排成星十二

    美景三冬月更圆蛾眉画就月初三

    吉日花开梅并蒂腊月禧庆月双圆

    良宵喜合家欢庆并蒂盛开一枝梅

    合欢共醉黄封酒新婚适逢年节近

    度岁新添翠袖人蜜月更觉爱情甜

    腊鼓声喧添喜气此日成婚门结彩

    卺杯酒满畅春杯腊梅傲雪喜报春

    吉日开筵年节将近时近春节丝牵翠模

    佳期宴客爱情忠贞缔成婚姻玉种蓝田

    四季婚联

    春季婚联

    柳绿花明春正半灼灼桃花遥映面稼李芳菲歌燕尔

    珠联璧合影成双弯弯柳叶远归眉标梅迨吉赋宜其

    晓起妆台鸾对舞催妆宜赋稼桃句梅实傈纷观迨吉

    春回画栋燕双栖却扇还吟赠芍篇桃花初灼喜于归

    花朝春色光花烛烟开柳叶香风起莺声日暖鸣金谷

    柳絮奇姿画柳眉春吐桃花喜气浓麟趾春深步玉堂

    乐和笙箫吹夜月春日梅开花并蒂翡翠翼交连理树

    花月桃李笑春风良宵家庆月双圆藻芹香溢合欢筵

    花灿银灯鸾对舞才逢芍药开花日榴火烧天符系赤

    春盈画栋燕双飞正是票梅迨吉期荔云笼院叶题红

    欢情永系同心带宝镜台前人似玉春花绣出鸳鸯谱

    春意先临并蒂梅金莺枕侧语如花夜月香斟琥珀杯

    苑内桃花开并蒂杏坛春暖花并蒂山岚水色春光好

    檐前燕子飞双飞兰闺日晴燕双飞酒绿灯红笑语喧

    红杏枝头春意闹鸟弄芳国传巧韵酴醉香送清和月

    绿杨桥上工人来花明丽月映娇姿芍药名称富贵花

    春风入户月圆夜苑内桃花开并蒂花月新妆宜学柳

    喜气盈庭花好时檐前燕子飞双飞芸窗好支早栽兰

    春留梅蕊姿妆额柳絮新词传绣阁已睹春云笼彩鬓

    人傍菱花学画眉杏花春色丽妆台还窥夜月映金莲

    桃符新换迎春帖晓起妆台鸾对舞天郎气清三星在户

    椒酒还斟合卺杯春回画栋燕双栖琴耽瑟好百辆盈门

    烟开兰叶香风起荇菜诗歌风来宝扇桃丽三春璇闺日暖

    春到桃花暖气匀杏花时节日丽妆台景开百世金谷花娇

    嘉会际光明逑好初征双璧合

    良辰占吉庆盛仪喜见七香迎

    夏季婚联

    丹桂香从赡窟取鹊桥初架双星渡池上绿荷挥彩笔

    佩环声向洛滨来熊梦新征百子祥天边朗月偃新眉

    兰室夜深人旖旎燕子慢疑钗是玉美满姻缘天作合

    桂轮香满月团圆仙郎应悟鹊为桥清和时节日初长

    豆蔻清香传合卺才逢芍药开花日卺酒香浮蒲酒绿

    芙蓉丽色映新妆正是标梅迢吉期榴花艳映烛花红

    风管音谐金缕曲妆匣尚留金翡翠乐奏林钟谐凤侣

    蝶衣粉溅石榴裙麝香数度绣芙蓉诗歌南国叶螽斯

    合欢花灿双辉烛已向蓝田收白璧沼上莲花舒并蒂

    竞艳榴开百子图还于绣幕引红绳庭中荔子缀连枝

    柳叶眉添金兆笔银河驾鹊欢今夕酷暑锁金金屋见

    藕丝纱罩美人裳绣幄迎鸾叶吉期荷花吐玉玉人来

    九华灯映销金帐采莲君子新求偶双飞黄鹏鸣翠柳

    七孔针穿彩缕丝雪藕佳人归有才并蒂红莲映碧波

    凤冠逢人间七月欣逢芍药开花日探花幸际辰初夏

    鹊桥渡天上双星正是标梅迢吉时梦燕欣逢麦至秋

    金风已度黄金屋采莲词调更新谱碧沼荷花开并蒂

    玉露还滋白玉田咏絮才华写人诗绣帏风侣结同心

    桂苑月明金作屋云开兰叶香风起豆蔻正开香尚蕊

    蓝田日暖玉生烟火灿榴花暖意融蔷薇才放露初匀

    秋季婚联

    采花恰值辰初夏彩笺吟就新诗好银河驾鹊欢今夕

    梦燕欣逢麦报秋红袖擎来菊酒香绣幄迎鸾叶吉期

    雪藕冰桃调玉手笑把黄花轻插凤丹桂香飘云路远

    瑶琴锦瑟按金徽闲拈黛笔淡描蛾玉箫声绕镜台高

    云开月镜辉王佩云抱玉林芝草茁吉日恰逢桂子熟

    香护纱窗艳锦袍香飘金屋篆烟清新婚喜遇月儿回

    秋色平分佳节夜桂苑月明金作屋借得花容添月色

    月华常照美人妆蓝田日暖玉生烟权将秋夜代春宵

    丹桂香飘云路近梅花芳讯先春试巧借花容添月色

    玉箫声绕镜台高柳絮吟怀小雪初欣逢秋夜作春宵

    婚庆喜逢国庆日黄菊绽金光凤髻喜今日银河初渡

    桂花欣伴菊花香芙蓉含露醉朱颜祝来年玉树生枝

    桂苑月明金作屋不劳鸿雁传情语秋色平分佳节夜

    蓝田日暖玉生香且喜秋声入洞房月华照见玉人妆

    黄华艳吐东篱月同心结染红叶色桂苑月明金作屋

    丹桂香飘北国诗并蒂花凝金桂香蓝田日暖玉生烟

    几朵秋花簪风髻喜酒饮来三日醉诗题红叶晴方好

    一弯新月画蛾眉早梅分得一枝春酒饮黄花月正圆

    凤凰簪桂荣萸蕊翡翠帘垂初夜月画屏射雀成双璧

    鹦鹉杯浮杞菊香芙蓉镜映小阳春桂树鸣鸾庆百年

    红叶染成诗作伐借得花容添同色皓月清光添瑞气

    黄花酿出酒盈樽权将秋夜代春宵中秋佳节庆新婚

    数点黄花簪凤髻瑶琴一曲双星会人共月圆天作合

    一弯秋月画蛾眉月殿二秋百桂香时同春暖玉生香

    冬季婚联

    梅花芳讯先春试鸳鸯相红波光美婚筵留客情弥重

    柳絮吟怀小雪初琴瑟同弹福份多腊鼓催人酒始酣

    腊粥试调新妇手律应黄钟谐凤卜乐事无双双乐事

    春醅初熟合家欢春回紫帐协熊占同心不二二同心

    载雪梅花飘绣阁雪案联吟诗有味翔凤乘龙双姓偶

    临风兰韵入香筛冬窗伴读笔生香好花满月百年春

    雪案联吟诗添趣笑把黄花轻插凤柳色映眉妆镜晓

    冬窗伴读笔生花闲拈黛笔淡描蛾桃花照面洞房春

    钟情佳偶同心结彩笺吟就新诗好好句联吟初夜月

    傲雪梅花着意开红袖擎来菊酒香卺杯醉饮小阳春

    宫线新添同命缕堆金菊映黄金屋雪案初吟才女絮

    绣峙初放合欢花缀玉梅淋白玉妆玉盆新供水仙花

    皓月描来双影雁合欢共醉黄封酒并蒂花开连理枝

    寒霜映出并豆梅度岁析添翠袖人新醅酒进合欢杯

    金屋笙歌偕彩凤翡翠帘垂初夜月评花赋就梅妆额

    洞房花烛喜乘龙芙蓉镜映小阳春咏絮诗成雪满阶

    花好月圆青春艳云抱玉林芝草茁点额新梅香绣阁

    夫歌妻唱恩爱长香飘金屋篆烟清回阳丽日暖妆台

    紫鸾对舞菱花镜雪中句而征才女红叶染成诗作伐

    海燕双栖玳瑁梁林下风清识大家黄红酿出酒盈樽

    通用婚联

    大门用联

    夫妻恩爱花开并蒂萧迎淑女

    琴瑟和弦藕结同心酒贺新郎

    百年好合鸳鸯比翼珠联璧合

    五世其昌龙凤呈祥凤翥鸾翔

    旭日芝兰秀双莺鸣高树琴和瑟亦静

    春风琴瑟和对燕舞繁花花好月为圆

    芝兰茂千载喜望红梅开绿竹恩爱意

    琴瑟乐百年乐迎新人来红梅贺新人

    向阳花争艳莲花开并蒂香车迎淑女

    比翼鸟双飞兰带结同心美酒贺新郎

    美日美月美意槛外红梅齐放

    新郎新娘新婚檐前紫燕双飞

    佳男佳女佳偶月下春宵美景

    良夜良辰良缘花前佳偶良缘

    白发同偕百岁并蒂花开四季

    红心共祝千秋比翼鸟伴百年

    彩凤双飞莺歌燕舞花烛光中山盟海誓

    名花并蒂柳绿桃红洞房深处道合志同

    年轻有为鱼欣得水琴瑟永谐百年佳偶

    风华正茂龙喜腾空婚姻自主一代良缘

    红锦载云紫箫吹月风暖丹椒青鸾对舞

    翠屏引凤彩帐栖鸾日融翠柏宝镜齐开

    日丽风和桃李笑翡翠屏开鸾对舞

    珠联璧合凤凰飞玻璃惟展凤双飞

    丹山凤振双飞翼花好月圆欣喜日

    东阁梅开并蒂花桃红柳绿幸福时

    玉台词赋传鹦鹉梅楼翡翠开相语

    金阁花枝引凤凰镜水鸳鸯暖共游

    瑶池晓日翔青鸟芙蓉出水花正好

    月殿红云拥紫驾孔雀开屏月初圆

    海誓山盟期百岁诗礼庭前歌窈窕

    情投意合乐千觞鸳鸯笔下展经纶

    门对青山含远翠天上笑看星伴月

    窗含嫩绿画浓眉人间喜见凤求凰

    鸾妆并倚人如玉十里湖光双彩照

    燕婉同歌韵似琴一庭芳草两盟心

    红梅比翼相映美结彩张灯良夜美

    矫燕双飞试比高鸣鸾和凤伴春来

    互敬互爱春永驻今日结成幸福侣

    同心同德福无穷明朝共戴光荣花

    新事新办新风尚百年恩爱双心结

    好夫好妻好家庭千里姻缘一线牵

    美满姻缘春意浓爱情浇出丰收果

    计划生育幸福多学习催开幸福花

    当门花并蒂白璧种蓝田千年合好

    迎户村交柯红丝牵绣帏万载良缘

    红梅迎日绽吉日良辰成百年好事

    淑女踏歌来诗情词调咏一曲鸾歌

    厅堂用联

    宾朋散彩缤纷雨喜酒盈杯杯杯喜

    牛女交辉灿烂星新人迈步步步新

    举杯未饮情先醉连理枝头腾凤羽

    奋笔疾书语更新合欢筵下对鸾杯

    天结良缘锦百世华堂乐奏鸳鸯谱

    夙成佳偶肇三多绣阁辉生月镜圆

    厅前雅乐迎宾客贵容频来贺新禧

    户外笙歌引凤凰礼房笑语迎丽人

    清香四溢促嘉礼客来八方贺大礼

    欢乐一堂颁新婚酒酌三盏祝新婚

    花丛静处香能久琼浆玉液敬嘉客

    爱到纯时品自高银管金萧迎新人

    艳福增添喜成佳偶曲奏新婚文明有象

    新词赞美欢洽来宾妆开月镜锦绣生辉

    令郎喜期艳阳高照宝鼎添香篆烟馥郁

    贵客频至满院出新礼堂散彩花雨缤纷

    爱情永固山盟海誓美酒盈杯嘉宾满座

    志趣相投地久天长新人露面喜气临门

    纵有千番美景怎比今宵蜡炬亮

    喜为百年佳偶更迎明日生活新

    洞房门用联

    月明金屋志同道合夫妻恩爱

    喜上玉屏花好月圆天地永春

    喜盈芙蓉帐屏中金孔雀王屋新人笑

    花灿锦绣堂枕上玉鸳鸯洞房喜气浓

    花间金作屋于飞调凤卜但愿情长久

    灯下玉为人维梦叶熊占何须语蜜甜

    洞房春暖花并蒂一朝喜结千年爱

    鱼水情深月常圆百岁不移半寸心

    灯下一对幸福侣金屋笙歌偕卜风

    洞房两朵爱情花洞房花烛喜乘龙

    柳色映眉妆镜晓喜鹊喜期报喜讯

    桃花点面洞房春新春新燕闹新房

    文窗绣户垂帘幕梧桐枝上栖双凤

    银烛金杯映翠眉菡苔花间立并鸳

    珠联璧合洞房春暖好鸟双栖嘉鱼比目

    月圆花好鱼水情深仙花并蒂瑞木连枝

    红荷绿叶节节佳藕花烛光中莲开并蒂

    白鹤紫兰朵朵相依笙笑声里带结同心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秋桂香浓月圆花好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洞房情恰志合道同

    云拥妆台和风正暖节育人家喜随春至

    花迎宝扇丽日方长晚婚夫妇福与日增

    祖父母房门用联

    堂上欣享老来福家庭有幸孙娶媳

    阶前喜现孙庆婚宾容尤欢子作翁

    子作阿翁舒晚景翁姑表率勤为首

    孙为快婿慰余年儿媳承欢孝在先

    门书喜字乾坤大子作公翁舒美景

    象到新人日月长孙迎玉女度良宵

    我爱媳贤媳爱我孙儿完婚合家喜庆

    宾来宴乐宴来宾宾客酌酒满座欢腾

    子女完婚合家喜庆男婚女嫁处处从简

    亲朋尽醉满座欢腾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父母房门用联

    幸逢吉日办婚事含笑欢迎宾客至

    巧遇良辰会亲朋吹箫引得凤凰来

    喜看凤侣谐欢日银镜台前人似玉

    恰是风华正茂时茜纱窗下语如诗

    成全儿女终身事喜做公婆偿夙愿

    了却父母一片心欣看儿女结良缘

    礼乐于今歌大雅桃李飘香满门喜

    儿郎从此建新家媳儿恩爱百岁欢

    吉星在户焕喜气高堂父母同喜日

    良友临门辉锦堂雅座宾朋共贺时

    兄弟房门用联

    谢我亲朋来燕贺完聚弟邀千里风

    为余合弟结鸾俦勤劳兄听五更鸡

    勤劳致富须共勉弟媳贤慧春在户

    和顺持家贵相帮妯娌聚和喜盈门

    兄结良缘遂意愿弟恭兄勉家室好

    弟怀远志振家声夫唱妇随爱情深

    兄沾春意摇花影兄持昼烛招红影

    弟感诗情溢酒香弟阅诗书伴绿窗

    多谢亲朋来燕贺戚友咸夸新嫂好

    喜期胞弟结鸾传乡邻皆道小姑贤

    姐妹房门用联

    互谅互帮春永驻互帮互学生活好

    同心同德乐无穷相敬相亲日子甜

    哥结良缘妹欣喜弟余得遂三生愿

    嫂怀淑德姑笑颜姐我应知四美篇

    姑嫂称贤赢美誉兄结鸾俦门结彩

    公婆得意坐春风妹迎凤嫂户迎春

    客房门用联

    笔墨抒情娱岁月两袖清风书作伴

    诗书有意度春秋一窗明月酒为情

    房前奏乐迎宾客文明诗友房中客

    门外吹笙引凤凰远戚近邻座上宾

    入目风光今胜昔桌上奕棋争胜负

    舒心景色去还来房中雄辩论兴衰

    厨房门用联

    称心美眷人人喜妙手调羹能适口

    适口佳肴个个夸奇缘配偶自欢心

    厨内精心调五味厨中妙手调美味

    堂前聚首会三亲席上金盘散奇香

    厨内青蔬酬上客五味烹调香千里

    堂前珠履看新人三鲜蒸炸乐万家

    门迎淑女厨添味天庭借得瑶池酒

    酒宴佳宾盘有鱼江里捧来汉水鱼

    各地民间婚庆风俗

    潮州婚歌

    潮州婚歌是粤东潮州一带的民间婚姻风俗。每逢新娘出阁的时候,都要举行踏火烟的仪式,然后从厅堂又进内房,在这个仪式举行的时候,就须有人在旁诵唱颂歌的歌辞——踏火烟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

    民间春节元宵节之际,潮汕有看新娘风俗。新娘装扮一新,头戴龙围凤冠,梳板刀髻,现代改为戴文明冠,身着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厅堂让人观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做诗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脸。所谓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内容,也有做诗者作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诗。伴娘一般不让新娘露脸,只是敬烟敬茶,请做佳句婉转调和;如果调和不了,那么专吃这碗饭的喜娘(又称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领,做诗“回敬”,往往反令做诗者败北。

    这些喜娘是民间诗界的老将,吃惯千家万户饭,是牛角越尖越敢过岭的人,往往有赢无输。也有做诗者是故意弄的,做“四句”时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面似桃花红,在家尚会交掺人。”这“交掺人”三字,潮俗有两种含义:一是能联系人团结人属褒义。一是与人搞不正当关系属贬义,当喜娘听到这种疑句时,立即警惕准备回击,忽又听唱道:“所掺同寅好姐姐,学文学武学针工。”便装笑脸敬茶。还有先念二句好句稳住喜娘然后做诗的,如:“新娘娶进来,十年生九个。”这“十年生九个”,对于喜欢千子万孙的人来说是不嫌多的,故也以为是妙辞。如果唱道:“五个抽鸦片,四个赌纸牌。”做诗者唱后拔脚即溜,这时喜娘也有不客气的,会咒骂起来的。戏语伤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谴责。如果做诗者乘机讽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斗歌。民间俗称斗邪歌。

    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是广东侨乡一带早先流行起来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在海外谋生的华侨男多女少。已届婚龄的青年男子,若要娶个相同种族的配偶在国外生活,只能回国或向港澳方面物色,加上当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费用,过埠新娘便应运而生。过埠新娘的相亲是通过书信进行的。由某方的亲友做间接介绍,男女双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期照片各一张,并附上各自详细的身世资料(包括家庭状况、简历等),待双方互感兴趣后,才做进一步的书面接洽,直到议论婚嫁的条件。至于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后才能下结论。

    一旦婚约议成,男方便要汇寄聘金和旅费并且代为办好侨居地的入境手续,通知女方按时起程到国外成亲,这便是过埠新娘了。到后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过埠新娘的议婚形式也有了变化,多由男方由国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待物色到满意的对象后,经过短期交往,谈妥条件办好手续,便先行离开。然后女方才带着嫁妆出国去做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也并非只向国外输出,在香港输入的过埠新娘也有不少。较早出现的是从泰国而来,她们多是在抵达香港后,才通过职业的婚姻经纪人找到那些急于结婚而手上又有一笔存款的单身汉。双方通过接触后,若有意便可立即议价成交,结为夫妇。

    这种过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国话,到香港也只是为了谋求生计,所以在婚后也有突然失踪的。此外,还有一种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渔民在我国沿海一带所娶的妻子。婚后新娘下船助夫捕鱼,回到香港后因领不到香港的身份证而不能上岸,只好日夜留在渔船上,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

    潮阳婚趣

    广东潮阳民间女子出嫁,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一些是饶有趣味和颇具特色的。比如:

    吊猪

    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督的潮阳县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是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如遇“罗猴”,猪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

    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吊在载新娘的车上。

    泼水上轿

    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娘家亲人对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坐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

    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公公婆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粤东婚俗

    过去,聚居粤东的饶平人嫁娶,一般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这种婚姻习俗的繁文缛节中,却包含着追求幸福、繁衍嗣续、悦亲睦邻等美好祝愿。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就是她们向父母表示争取自己选偶权益的时机。她们跑到菜园里,将嫩生生的芥菜,俗称“大菜”做坐垫,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女婿。

    如果做父母的着急子女的婚配,那就须向别人家讨求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索,被求的农民自会慷慨相赠,带回家门口时须念念有词:“阿奴个姻星浮了。”倘使女儿的婚事屡议不就,做母亲的就要将一根扫帚草编入女儿的辫子里,一边暗暗祝诵:“编扫帚草,出门人抢走。”

    相亲时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场,多半倒是由父母或亲属代为目测。当相亲而又双方同意之后,男家就须择日送聘金聘礼。而女家回赠的礼物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断的猪肉,美其名为“二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之意。新娘临近出嫁前须择日沐浴更衣,这时又有一番讲究。浴盆中须放入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洗浴完毕让新娘坐在浴盆里吃下两个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运带走,今后全赖自己到夫家开创新局面。

    新娘离开娘家时还要大哭一场,以表对父母的孝心和对诸手足的骨肉情深。如果新娘乐而忘哭,那么伴娘就会偷偷拧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当然就照哭如仪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谓白餐日,只需在花轿前挂上一小块猪肉,白虎得到贿赂自然就不会来扰乱了。实际享用这一“赂物”的却是扛花轿的轿夫。

    新娘上轿后须喷红花水以驱除邪气,下轿后须跨过一束点燃冒烟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孙的效果。引导新娘完成婚礼的是亲属中一位有福气的长辈女性。所谓有福气指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德高望重等。

    拜堂后的礼节,似乎是对这种非自由恋爱的婚姻加以补救的措施,使这对此前很少接触甚或素昧平生的新人,获得一点类乎强制的调情,那对于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礼教,实在颇有讽刺意味。这类事情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气者喂之,并且各自只吃了半碗之后,交换剩余的饭吃下。合卺之际新婚夫妻坐于床的两端一块儿吃合房圆。

    迎新郎与摆礼

    所谓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时必须由新娘领着七个未婚姑娘去迎,当地人称之为七巧搭桥渡双星,这个风俗在秦岭巴山地区颇为流行。迎新郎的礼仪十分简便。到男家里之后一切由新娘出面操办。如劝慰男方的双亲,接收和清点陪嫁,邀请新郎娘家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还要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新娘这样说道: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样件件;

    虽不够如意却也不失体面;

    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评点!

    接着新郎的父母接着说:

    山高水不断开亲整一年;

    花红绿叶垫儿媳操心又花钱;

    礼物整洁美好儿子福分不浅;

    有啥不周不到请大家多多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郎迎进女家。举行过结婚仪式之后,迎亲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拥进洞房。

    南阳“悄婚”

    我国广大农村结婚仪式都是热热闹闹的,可是在河南南阳,却有一种特有的婚俗——不贴喜联,不请客,不用花轿,不请乐队,不放鞭炮,而且都是在夜间不加声张悄悄地迎接新娘过门。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掌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后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是个横征暴敛嗜杀成性的残酷暴君,而且是个道德沦丧寡廉鲜耻的花花太岁。他一接位就在南阳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内建起一座高达数丈的假山,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乐,荒淫无耻,无所不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饭饱之后,东张西望,指指点点,只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轿娶媳妇,或听到喜乐他便指使爪牙马上把新娘抢来享受初夜权。就这样,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在夜间结婚,而且悄悄地进行。时间久了便相沿成习,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婚礼挂门帘

    在河北省的承德隆北一带流传着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包称作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挂门帘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日常用品、五谷种子、工艺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孩儿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咱们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孩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孩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下嫁藏王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

    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

    大媒小媒

    江苏泰兴旧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过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从中撮合。小媒多半是与男家或女家,或与双方有密切关系的女眷。经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时节,才由双方同意,请两位与双方有点关系而又被认为比较体面的人物出来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场婚姻便算正式决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

    都不必有大媒,只由小媒将男家一件信物交给女家,也不必有什么仪式。“留茶”以后如任何一方要毁约,对方和小媒都不能有异言。大媒人出场多半是在“过帖子”的时节。过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毁约,不但使对方生气,大媒人生气小媒人也生气,舆论也要加以责备,认为把儿女的婚姻视同儿戏。

    过了帖子便是迎娶。过帖子和迎娶的仪式是这样的:过帖子的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点,然后双双向女家出发,由女家招待午宴。随着媒人一同携带到女家的聘礼有几套衣裳、几件首饰、几斤肉、几只鸡。也有聘礼到了女家,又被罚而送回来的。结果由男家加点什么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时常发生。有时媒人也得跟着来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于聘礼的厚薄,这是以门户的高低而定的。但无论贫富照例都有一对鹅,象征着一对鸳鸯。女家受了聘礼,也得回一点礼物。

    迎娶时的仪式更复杂。女家给新娘预备的箱、橱、衾、枕全由男家花钱雇人来搬。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将轿子抬到女家去,新娘却要到夜深才进轿。在洞房门口下轿,以后便是坐床,饮定贵酒,闹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妇一齐回到女家,名为回门。这样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才算正式发生了亲戚关系。剩下最后的一幕便是会亲。由男家设席招待女家全体家庭和知己的亲戚,会亲的日期没有定准,门第小一点的,或省事一点的得到双方的同意往往不再会亲。

    打听经期

    旧俗择订结婚日期必先打听新娘月经期,因为结婚那天碰到经期,就犯了骑马拜堂、家败人亡的恶兆,所以择在经期前后远一点的日期才安全。迎娶都在中午前,除了送新娘衣服首饰外还要送一对鹅。女家听到鹅鸣锣鼓声就晓得迎亲的人到了,一定要在中午前赶到交拜,路远的就得前一日动身。新房布置妥当,门是锁着的,等花轿到来,由新郎去开锁,打开新房,琳琅满目的家具。四眼人(怀孕女人)、毛脸人(未婚小姐)不得进新房参观,如入新房,日后新娘多灾难。花轿到来由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妇人掀开轿帘,搀扶新娘出轿门,从衣袖里掉出铜钱、红花生果,小孩们抢拾喜钱,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宗,夫妇交拜携手入洞房。客人散后,婆婆来摸箱,摸出银两或银元象征日后富有。午后拜灶,因厨房是主妇家事场所,一日三餐都在厨房里。开桶小便必先由小孩撒尿自己才能用,不然以后生子会变成畸形。

    分红喜蛋

    结婚要分红喜蛋,而且不论亲友或陌生人,都可以跟新娘要。孩子不用说,有时老年人也会来凑凑热闹,叫做讨红喜蛋。作为新婚人家当然是笑脸相迎,来者不拒。这一风俗习惯在江南据说流传已有悠久历史了。在浙江不但解放前是这样,就是现在也还很流行。尽管现在不少人在结婚时已用喜糖代替,可还是叫讨红喜蛋。分红喜蛋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刘备招亲是东吴都督周瑜用的计谋。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不料这一计策早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设下了“锦囊妙计”,其中有一条就是“红喜蛋计”。原来诸葛亮让刘备去东吴时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一无遗漏。并说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荣,没分到的还纷纷到刘备住的驿馆去讨。刘备更是来者不拒,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头面人物还亲自动手分,大造招亲舆论。东吴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个好夫人欢天喜地,周瑜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添了个婚俗习惯,每逢结婚便分红喜蛋,人人都可以讨红喜蛋,象征着新婚人家龙凤呈祥。

    苏北娶亲习俗

    苏北有些地方还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三朝的新媳妇上锅台要朝水缸里抓糖。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一段辛酸故事。过去苏北农村有个人家娶了媳妇,三朝这天,婆婆对媳妇说,“要富煎豆腐。”新媳妇知道这上锅煮饭烧菜还真是个大关呢。做媳妇的晓得一段歌谣,“公说牙痛郎嫌烂,婆怪腌心姑喊淡,一锅能煮几样菜?做媳妇如滚刀山。”于是新媳妇心神不定地上了锅台。恶婆婆心里想:“这细东西,刚过门,要先给她个下马威,万不能让她爬上头,今天先过锅头灶脑关,还有圩头地脑、针头线脑几关。”为了考验新娘,这恶婆婆事先在水缸里偷偷放了好多盐。结果可想而知,当新媳妇恭恭敬敬地把饭菜捧到公婆面前的时候。恶婆婆一尝,连连嘲骂:“没家教的小贱人,烧个菜汤打死卖盐的。”然后连汤带碗朝新媳妇砸去。这还不算,她尝了一口饭,更是破口大骂起来:“扫帚星,哪家煮饭放盐的?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见猪跑吗?”说着又将饭碗砸了过去。新媳妇满脸被烫起了流浆泡,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直哭到半夜也没人来问,最后拿了一绳索悬梁自尽了。

    据传说那新媳妇死后托梦给所有即将出嫁的姑娘,让她们到婆家煮饭烧菜时,一定要朝水缸里多抓几把糖来冲冲咸邪之气。从此往后,新娘们三朝上锅台总是朝水缸里抓几把糖。如今意义当然变了——表示从今以后一家人的生活甜甜美美。

    浙江提亲风俗

    过去浙江盛行早婚,因此在孩提时就订婚的人家很多。有人家生下了孩子,就有媒人来“说亲”。提亲说得两家合意便订了婚。订婚的手续必须先询问明白,男女两个孩子的生年属相,再各请算命先生合合属相,俗谓“合八字”,这全凭算命的一句话。倘若犯了大相这段婚姻就算前功尽弃,一笔勾销了。如若这大相不犯,然后才可订婚。订婚由两家议定吉日,各将自己孩子的生日时辰年岁三代全都写在一张红帖上,装在红封套里,并预备些订婚的礼物由媒人投送。礼物之中,在男家最要紧的是镯子、戒指等首饰,其次便是各色的头绳衣料等东西,如果女孩识字也有送几本书的。至于女家的礼物,最要紧的便是笔墨纸砚各样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钱袋裤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贫富不同也未有一定。不过是越多越光彩。

    男女到了十五六或十七八岁的结婚年龄,男家于阴历正月十六日先派人或者兄弟之类到女家去看看好运。去时仅携带着点心数样——也是越多越光彩。回来再按着男女两人的八字定结婚的日期。日期定妥了,男家于二月初二日再去告诉女家,谓之送好。婚期都无问题了,男女两家,就该预备结婚的事情了。男家:盖房、做床、套被褥、定轿、定鼓手、请客……忙得不亦乐乎。女家当然也闲不着:打嫁妆、做衣服……甚至于全家人都为她一人忙,忙到婚期不完也得赶完。

    新郎到那天早晨,穿戴得整整齐齐,好像上朝去似的。备了两个盒子——四个人替他抬着。一个装的是糖供,一个装的皆是酒肉等,盒子顶上还缚了一个只公鸡——公鸡拐母鸡。他坐在轿内,鼓手奏着鼓乐,前有喝道的很是威风。女家出嫁也有两个盒子——一个是给新娘预备的吃食:挂面、饺子、藕、山药和各样的素菜,一个是为闹房的人预备的东西:落花生、烧饼、点心之类,盒子顶上缚了一只大母鸡。这些东西都要抬往男家去。新娘的哥哥同弟弟做陪客,出来迎新郎迎到客房里,先打盆水请新郎洗洗手脸,休息休息。然后陪客就陪他到上房去,向岳父和岳母并长辈的人见礼,给每个人磕三个头。礼毕再陪到客房里,这时客房的桌上已经预备好茶点,陪客陪着用毕,新郎就告辞回去。

    陪客陪着新郎出了大门,上了轿子或车子,连忙回来用椅子抬着穿红衫红裙蒙红巾的新娘到大门口,由伯母或婶母打发她上轿。这个轿也是同新郎一齐来的。有的来时里面坐个压轿的靓女孩。新郎的轿在前面慢慢地走,新郎的兄弟在轿杆两边护着轿,还有一个拿红毡的。逢轿走到井或庙旁边,他就以红毡挡之,逢关遇卡及纠葛等事,自有护轿的前去接洽。

    可是护轿的护到半路就回来了。护送新娘的轿在后头紧紧地跟着。吹鼓手等人这时吹得格外起劲,吹吹打打回到新郎的家,到了家门前先放三声铁炮,以报新娘来了。放完炮,新郎先下轿回家。新娘的轿还放在门前停停,这时有人拿烧红的犁放在轿前,用醋泼完,再把轿抬到大门口打开轿门。这时院里出来了两个小姑娘,一个端着胭脂,一个端着粉,向新娘面上擦抹。她们回去后又出来两个迎客,按着方向把新娘迎回来。

    湖南婚俗中的“哭”

    花楼上练“哭娘”

    桂阳县西北乡的姑娘出嫁时要“哭娘”。哭娘是姑娘在“花楼”上作出嫁准备时练习好了的。花楼每个村庄都有,大村数个,小村一个。十多个未出嫁的姑娘们,平常集体住宿在上面做针线活,唱歌跳舞。姑娘主要准备两件事:给自己、郎、家爷、家娘、媒人等做鞋和练习哭娘。哭娘是一种诉说性的歌唱性的啼哭,每哭一句,长“喔——”一声。它既可用来倾泄感情,也可作为艺术表演,听起来凄切悦耳。其他姐妹帮她做鞋,指点她哭娘并与她一道排练歌舞,以便出嫁时用。到出嫁前一个月,姑娘不再下花楼,专门由一两个陪伴陪着她,协助她做功夫,给她送饭食,陪她参加别的活动,至出嫁时为止。陪伴是从姑娘的亲姐妹、堂姐妹或知心好友中挑选的,必须命好、美丽、能干、擅长歌舞。花楼从来不准男人上去,男人只能在外面欣赏那美妙的歌声。但其主人们可请有福气、有经验的已婚妇女上楼做“哭导”。

    到亲人家门去“哭娘”

    姑娘出嫁前三天或七天,连续几个晚上姑娘先在自己家门口哭娘埋怨父母生了个“死女”,表示自己宁愿“填茅坑”——像夭折的小孩一样,随便挖一丛冬茅草,丢入坑内,再盖上冬茅草,也不甘心嫁到“死戚”——男方家去。哭完后到所有“三服”(祖父母的子孙)或“五服”(高祖的子孙)的亲人家门口去哭娘,感谢他们的教养,诉说自己的命苦,请他们今后保重身体,时时关心“死去的女崽”(姑娘自称)。每位亲人都送个红包给她,以示安慰。姑娘哭娘时常有一些妇女围观,评论她哭得好不好。这种哭娘,是受压迫妇女的抗争手段。她们的终身大事,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她们被卖到陌生的男家去,等待着她们的多是苦难。她们在没有其他解脱方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哭娘来表达自己的所谓“悲愤和不满……”

    阻拦男家关彩礼

    当媒人还没有到达女方家时,姑娘在厅屋里向家头爷(祖宗神位)哭娘,既埋怨祖宗不该送个死孙女来,使死孙女受苦,又怨恨自己再不能给祖宗烧香敬水。在媒人走后姑娘即请父母前往男家,阻拦他们送彩礼来。她母亲到男家,对亲家说,自己生的女不好,配不上郎,请不要送彩礼了。男方父母则赞扬亲家生了个好女,只怕自己的崽配不上,彩礼又少,请不要嫌弃。这类活动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是由妇女反对不合理婚姻制度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

    “哭娘”骂媒

    等出嫁姑娘的母亲一回去,男家随即派人抬着花轿彩礼,由迎亲乐队伴着到女家去。同去的还有媒人和两个十二三岁的童男。姑娘听到乐声便向母亲哭娘,诉说自己并没有花费父母的多少东西,责怪父母不该“拔断道芝根,送女下火坑”。花轿彩礼到了,姑娘又哭娘痛骂男方与抬轿的人是猪牛乱闯入她家,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赶走,好让她心宽。他们任凭她怎样骂,都只能听着,不能有任何不高兴的表示。

    尽管挨骂但他们还是贵宾,女家中午要请他们吃酒。姑娘则坐在大门外哭娘,对嫁妆则表示感谢,并请他们照看。吃到中间时,上鸡肉黄花菜,鸣鞭炮,女方家长向媒人敬酒。姑娘又哭娘骂媒,口口声声喊,媒人呵恨死你呵,花言巧语呵害死人呵,今日做媒呵不得好死呵之类乱语。媒人笑面相对只顾接受敬酒,对姑娘的咒骂充耳不闻。在旧式婚姻中媒人是重要人物,所以双方家长都要尊敬她;但可能对有的妇女来说媒人角色则是苦难的炮制者之一,为嫁者所痛恨。于是谢媒与骂媒交织在一起。这两次哭娘,如果姑娘由于太累不能表演,可让其陪伴代劳。酒席结束后,姑娘往厨房外哭娘算是谢厨。

    山东鱼台婚俗

    过去有童谣流行于山东鱼台金乡等处:

    初五十五二十五,鞋袜烂了无人补。

    为娘若有疼儿意,快给为儿娶媳妇!

    男子生而愿之为有室,女人生而愿为之有家。古圣先贤的宝训,在一般百姓们更是认为千古不灭的。过去在鲁西一带,孩子们长到七八岁时,父母早就给他们订下婚了。假使父母疏忽,以至于使孩子到十几岁还没订婚,就会引起民间大众的非议。特别是女孩子一过十五六岁就更是不好过日子了。

    这里民间订婚的手续非常简单,什么聘金彩礼在鱼台是没有的。媒人征得两家的同意,都认为“门当户对”,“才貌相当”之后,只需两张“媒人柬”即婚约,请媒人吃一顿酒席,这婚事便算定了。不过在年龄方面,女的总是比男的大一二岁乃至于四五岁,据说这样是预备着早娶亲早中用。而特别注重的是年命的合不合。所谓年命即是十二属相。假使一个是寅年生人属虎,一个是未年生人属羊,即使门当户对,才貌相当,而因为年命的相克,也决不能定婚的。

    婚姻订就之后等到男的长到十六七岁,至多到二十岁左右,就要迎娶了。结婚的日期一般由男家决定,男家多半在结婚的前三四个月里看定日期,告诉女家以便大家在此期间预备嫁妆。“闺女出门,粪堆也撅三天嘴”,所谓撅嘴是生气的样子。陪送嫁妆在女家认为是极大的事情。中产之家,在木器方面至少要陪送一只大橱,一只条几,一张方桌,一张抽屉桌,两条睡凳,两把椅子,一只衣柜,一只皮箱。在衣服方面衣箱衣柜中总需要填得满满的。

    迎娶有大小之别,贫寒之家都用小娶,抬一顶轿子,由压轿的乘到女家,这轿由新娘乘回来而压轿的则换乘车子。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用大娶。大娶是抬两顶轿,有鼓乐有旗锣伞,声势非常显赫。路途稍远些的都要头一天过轿。这两只轿一只由新郎乘着,一只由压轿的乘着,须在夜色朦胧时走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第二天早晨再来一次大宴……广东汤圆答话广东饶平一带民间,男女双方议婚之际,为了避免直截了当协议时给双方带来尴尬的局面,往往用汤圆来做答复。如果女方在碗里面放了五个汤圆,并且全是豆沙或者麻糖的馅儿,那么说明女方同意了这桩婚事;假如五个汤圆里只有三个馅儿有点糖,则表示女方犹豫不决;如果五个全没馅儿是实心丸子,那么这件婚事就算黄了。所以每当求婚男子在吃这些汤圆的时候,心中总是显得忐忑不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