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后记:但愿生活比小说美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走进每一个故事,就走进了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心灵。它们曾经温润了我的人生,叫我变得敏锐而多情。前不久,经不住朋友们的鼓励,我终于下决心斗胆将以前发表的中篇小说整理出来时,却又觉得内容太少了,份量也太轻了。好在,我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只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个交代、一份慰藉,并不是哗众取宠,侥幸地去赢取更多的读者。要问我为什么要坚持文学创作?我想说,因为它是一种美化内心的途径,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做人的追求。因而,看重了这些,也就淡了功利,少了握笔的浮躁。有了这样的心境,于是,也就有了这部中篇小说集《借我一双慧眼》的出版。

    这部小说集由《恋你今生今世》《如此思念就好》《缘分不停留》和《借我一双慧眼》等四篇中篇小说组成。作为书名的《借我一双慧眼》是我最新之作。

    我是一个怕写感想的人,因为我真的说不清楚为什么写这篇或者那篇小说。生活于我,常常是懵懂的。我在乎那些我喜欢的或者让我感到疑惑的事情并乐此不疲。我写小说只是想弄清楚那些我弄不清楚的事情,虽然最终还是弄不清楚。

    我以为,自己只是一个业余写作者,虽然也加入了作家协会,偶而也有文字见诸全国各地报刊。花开又花落,时光匆匆过,我感到生命在无情地流失。在很长时间里,我在寻找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我从来不是一个信心十足的人,多少年来,能够坚守的信念,就是不断地写,努力地写好。在写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微妙的愉悦和快乐,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原因。这个单纯的原因常常被我忽略甚至遗忘。而如果说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在我现阶段的生活中,写作,可以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我周围的人和事,让我在我那肤浅平庸的生活当中,感受到一点点特别的东西。

    或许因为“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这部小说集也就有了太多的爱情故事。有人干脆不相信这世上有所谓的“天长地久”,宣称“不谈爱情”。古典形态的爱情或者人们心目中经典的爱情模式似乎是“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代版的爱情却可能堕落为情欲的碎片,在某电视台的征婚交友类节目中,有女孩竟说出“宁可坐着宝马哭,也不愿坐着自行车笑”的惊人之语。不同时代,爱情的命运随世道人心起伏变化,人们对爱情故事的性情永不衰竭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在这个爱情似乎都变成了快餐的年代,世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人人都在问。其实,真正的爱情是有的,但也绝对不是想象之中那样美好,没有一点瑕疵。因为有爱,我们的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

    我相信,在这部集子里,总有一个故事能让你感动!

    在我最初的《恋你今生今世》创作中,是以一篇情感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以《阿乌》为题最先刊登在《青年时代》杂志1997年第10期,但看后觉得远远不够,于是改成了小小说《初恋》,发表在《百花》杂志1998年第3期。在数年后以中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的时候,荣获2010《中国作家》征文一等奖,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获奖作品集2010卷》。前不久,这篇小说经修改润色得到《华夏文学》杂志的眷顾,在2011年第4期首篇用近四分之一的版面刊出,得以与读者见面,可谓是关爱有加。我惊喜之余是感激。

    《如此思念就好》也是首先在《青年时代》杂志1998年第6期刊登,当时的题目为《过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大概只有2000字左右,发表后,听到过一些回响。后来又陆续在辽宁的《青年知识报》、河南的《信阳晚报》、湖北的《星星文学》杂志发表。2010年5月,经过修改加工后以《军营里,有我永恒的爱》为题,荣获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举办的“身边的感动”征文三等奖。今年初,又以《深深爱轻轻疼》为题,在近期的《散文选刊·下半月》2011年增刊发表。以上这些,均是以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有时候,我认为还是写小说好,一方面感到故事很好看,情节很吸引人;一方面又觉得小说很有深意,读完之后让人难以释然,难以丢开。《如此思念就好》真正意义上以小说体裁出现的,就是在本书的《如此思念就好》,由当初的不足2000字散文,到现在已改头换面的超万字小说,故事情节人物等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使这篇小说朴素温暖,有感染力。

    《缘分不停留》最初发表在湖北的《星星文学》杂志2007年第1期和第2期以及我家乡的文学刊物《史河风》2009年第1期。有趣的是,前者题目为《爱恨两重天》,后者题目为《两重天》。2010年应北京一位作家朋友之邀,以《缘分不停留》为题,参加《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笔会,获得中篇小说三等奖,同时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笔会获奖作品集·中篇卷》。小说的结局有点落入俗套,不过多了份温暖和明亮,给人以慰藉。

    世情纷乱,物欲泛滥,人心浮躁,已是个直白的现实,接踵而来的是精神的困境。《借我一双慧眼》构思了差不多一年。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情节的构思,或者等待灵感来敲门,而是希望找到人物最终命运的完美方式后再动笔,可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觉得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才疏学浅。当我最后给这篇小说定名为《借我一双慧眼》的时候,我知道,本身就是在虚构一些东西,虚构一些故事,但这里面却有温暖。在纷繁现实面前,很多道理并非泾渭分明,但愿这个小说带来的印象是,如果你身处王同见和唐前燕之中,你就无法说出孰对孰错、孰好孰坏。无论是现实还是小说中的王同见和唐前燕,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情爱,甚至有时还是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之上。《借我一双慧眼》作为一个中篇,篇幅是明显长了些,蒙《华文文学》杂志不弃,发表后我惊喜之下不敢奢望被转载,没想到新华副刊又给了它露面的机会,又是一份惊喜,让我倍受鼓舞。

    文学之美绚若三月春阳。但更多的时候,我不能说我要写人生,因为这是个严肃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爱情,但又不完全。爱情应该是有的,只是未必能降临到每个人身上。或许,我只是想说说几个女孩的人生段落。阿乌,丽雯,王桃花抑或唐前燕,她们怀揣青春和梦想,有时候快乐,有时候忧伤,还有说不出的惆怅。她们是虚构的,却像极了我身边的女子。

    我工作的地税局办公大楼前面的大道,叫蓼北路,东西走向,全长近11公里,宽阔笔直,曾经被新华社记者誉为中国县级城市第一路。车流人流比较密集。在西边的十字路口,我总是迷懵与彷徨,有时候绿灯亮了竟然忘了抬脚。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看身边的男男女女超过我,一往无前向前冲。我想在这里面,一定有许多我不认识的唐前燕,柳青青,有着她们的欢笑与泪水。

    生活就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平缓、孜孜不倦地流动。有时候,我们甚至看不出它在流动,因为生活本身的真实,平庸,漫长,依稀带来荣辱不惊的味道。

    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是休憩。

    古人云:“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当然,对于我来说,写作始终是个梦想。其实,写作也是我人生的理想。在亲人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始终坚持写作,不离不弃,不言累,不言退,不言败,在文学创作之路留下了一个浅浅的足迹。套用一句CCTV的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工作之余,茶余饭后,不妨留心一下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一定不会亏待你。毫不谦虚的说,这部小说集得以出版,我仍心存不安,因为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段历史。最后向所有关注关心关爱我的各界朋友致敬!你们是这部小说集的阳光雨露!

    作者

    2011年6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