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喜上学-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画家在那张画前停留了很久,离开的时候一直在喃喃自语。

    “不像啊,不像那个时期的作品。”他说。

    原载《江南》2010年第1期

    原刊责编 李慧萍

    本刊责编 章颖

    作者简介:张翎,女,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多伦多市,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主要作品有《张翎小说精选集》(六卷本),长篇小说《金山》《邮购新娘》,中篇小说《雁过藻溪》等。作品获多种文学奖项,并多次入选各式选刊和年度精选本。

    创作谈:一条柔韧的丝线

    张翎

    这几年我为长篇小说《金山》做了许多案头准备。这一类的准备过程像漫长的隧道,阴暗且不知哪里是尽头。但是偶然也有岩层薄弱,透出一两丝天光的时刻。阿喜就是在这种时刻走进我的思绪的。

    在翻阅史料的某一天里,我撞到了一句话:“几十年里难以攻克的种族壁垒,最初的一丝松动并不是发生在政客的谈判桌上,而是发生在学校的操场上,当两个不同肤色的孩子为抢一个球而发生肢体碰触的时候。”这句话电闪雷鸣般地在我沉涩的思路中开辟了一条蹊径,让我看到了一小群从前没有注意到的人。

    在讨论一个多世纪的华侨历史时,我们的关注点常常放在最初的拓荒者和后来的收获者上,却忽略了这两者中间的渐进过程。当第一代华工最先踏上洛基山脉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陌生而敌对的世界。“种族歧视”是一句用烂了的套话,它盖住了比它本身复杂得多的社会心理现象。歧视和敌对的本质是无知,以及从无知衍生出来的猜忌和恐惧。第一代的华工和外边的世界之间有一层坚固的营垒,世界不想了解他们,他们也没有给外边世界了解他们的机会。而当他们的孩子出生时,营垒的墙壁上出现了第一道裂缝。

    我产生了窥探这丝裂缝的好奇。于是阿喜应运而生。

    阿喜似乎是为了消除无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自己的无知,还有他人的无知。阿喜消除无知的路走得很辛苦,跌跌撞撞,腹背受敌。阿喜的敌人来自外边的世界,也来自她自己的世界。比如肤色,比如性别,比如年龄,比如社会常规。阿喜走进温哥华公立教育体制的大门时,所有的敌人从四面八方一起向她扑来。

    阿喜对付这些敌人的手法,就是隐忍。阿喜像是一条极为柔韧的丝线,四面八方的力量可以把它扯得无限细薄,可是却永远无法彻底扯断它。在撕扯的过程中,那些力量感受到了比它们自己强大百倍的力量——一种刚强所无法穿越的柔韧。阿喜的丝线在她阿爸的营垒和外边世界的营垒之间架起了一条窄桥,后来的人沿着这样一条窄桥开始互通,虽然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却毕竟有了一条路。

    我想写这样一种柔韧。也想借这个故事,把像阿喜这样在华侨历史上似乎微不足道,却又举足轻重的人物,重新推到大众视野里。

    2010.1.11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