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室家庭教育-自修与自律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自修与自律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慎独——康熙教子的第一要诀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康熙将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子孙们也要时刻戒慎自己,他还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甚至在他的遗嘱中也提到让后代子孙要以“慎独”作为人生的修养境界。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古往今来,达到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宇文公谅,元朝吴兴人。宇文公谅为人很有修养和德行。年轻时,宇文公谅曾经在嘉兴一富户家中教书。有一次,快要半夜时,有人去敲他的房门,他问来者是谁,原来是一妇人,宇文公谅便大声把她呵斥回去了。到了第二天,宇文公谅立即以他事为借口,离开了这富户家中,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件事。

    宇文公谅平常闲居的时候,虽独处暗室,也必定正衣冠端坐。他经常手中拿着一本册子,册子开篇写道:“我白天做了什么事,晚上就全部一一记述在这册子中。如果有不可以记述下来的事,那就一定不敢做。天地鬼神,请听信我的这些话,并时刻监督着我。”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慎独的修养方法体现了道德形成中的自律性特征,也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格心理学有“核心特质”一说,指的是那些在构成人格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的人格特点。而“慎独”作为一种核心特质,在人的可塑性最强青少年时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现代生活理念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往往把道德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忽视了道德的自律性本质,对慎独缺乏应有的重视。

    比如,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良好品格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够自律,而道德也只有从他律转为自律才算最终实现。而青少年只有能够慎独才能够真正培养起自己良好的品格,也只有达到慎独的境界修养的任务才算完成。要实现慎独的目的,青少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1.培养对规则的敬畏

    假如你独处时决定做某事,在这事不会被别人知道的情况下,你仍然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通常这件事就是有违社会规则的。你就有必要考虑慎独了。

    2.君子不欺暗室

    上网聊天或发表言论等在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道德很难发挥他律的作用,而这更体现了自律的重要,也凸显了慎独的作用。只有人人都能够做到慎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拒绝网络犯罪。

    3.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不良诱惑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尝试吸烟、喝酒、吸毒等行为。也许仅仅是为了好奇或是为了虚荣,也许仅仅是一念之差就做了。但是,有些事是容不得一念之差的,比如吸毒,一旦尝试,就很难自拔。

    人格培养宜早不宜晚,对青少年做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他们对慎独、责任感、共情、自信、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人格特质的敏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须。

    赤子之心,人之真性——康熙帝教育子女要淳朴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聘,其一种真诚处又岂易哉!

    康熙帝的这段话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都不会失去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古人的淳朴可贵之处。我大清朝满洲的道德规范也是这样。满洲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看起来好像有点庸俗,但其中的那份淳朴真诚却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淳朴真诚一直的传统的美德。孔子就是一位淳朴真诚而又率真的人,从整篇论语来看,他的一言一行,没有扭扭捏捏,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朴实的,源于自然的,符合规律、符合道的。他在简单扼要的叙述中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摈弃的。你错了,他就否定你;你对了,他就肯定你。其语如青山,如绿水,如阳光,一目了然,没有拐弯抹角。

    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愿。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孔子的率真源于生命的本色,没有掺和虚伪的成分。当我们在阅读《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时,都能体会到一种孔子式的率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足以令在官场汲汲于富贵者汗颜。他最终回到了那一片本应属于他的田园,“种豆南山下”和“戴月荷锄归”;他终于可以回归本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终于可以实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身上有着中国古代正统文人淳朴、朴素的气质,通过读他的诗文,我们对这点可以有充分的感受。他把自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生活境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劳作、“得欢当作乐,斗酒聚必邻”的性情癖好都叙述在诗歌里,读者看得一览无遗,无须横加猜测,他就是这么一个通体的性情中人。

    康熙经常拿孔子和陶渊明的事例教育子女要保持率真的本性。告诉他们要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和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丰子恺也是一个淳朴率直的典范。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总像孩子一样生活着,保持着童心。他一生十分热爱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他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却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决不能像在青虫身上装翅膀,教他与蝴蝶一同飞翔;而应该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丰子恺常常唱着小曲逗孩子睡觉;三笔两笔画幅画引孩子们笑;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造房屋;把小凳子摆一成排玩“开火车”;甚至和小女儿抢着看《新儿童》杂志,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

    如果把淳朴率真的本性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诚”。《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贯通天人之绝对精神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诚”的品性,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率先垂范

    家长对他人的诚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既能用积极的“诚”的语言进行教导,又能以充满爱心的表率行为导之以行,就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仿效心理。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2.多与孩子进行闲谈式的情感交流

    家长尽可能创造或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吃饭、旅行、逛街等等),不失时机地与孩子进行闲谈,将实质上的有意识淡化在形式上的自然随意上。可以谈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缩小彼此的距离,并适时地抓住孩子谈话中某些可以“抒发情感”的内容,真诚地道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显得自然得体,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了解情感世界的机会,为此而产生出对父母的亲近感和朋友式的信任感,而建立在这种关系下彼此之间的真诚。

    3.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想使别人真诚淳朴的对待自己,就要让别人有这样做的理由,而要培养孩子淳朴的本性,就要创造一个能让孩子信任与意愿的对象。所以,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能够真诚对待的对象,从而使孩子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善良淳朴的本性。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顺治皇帝责己教子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治理国家方面,能诚心听取下情,容许臣下犯颜直谏,他如此大度的气节,不仅远远超过他的先辈,对其后代也产生着深刻影响。

    后来,顺治不幸染上天花,自知不起,召来他的亲信大臣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学士麻勒吉撰拟遗诏,这份遗诏是顺治帝临终前最后一次自责,也是他自我批评精神的最后体现。

    遗诏除最后交代了帝位的继承人和辅政大臣名单外,其余内容全部是顺治检讨自己执政以来所犯的罪过,累计达十几条之多,可说地地道道是一道“责己诏”了。

    一、顺治检讨说,自己并无高厚的德行,却继承了祖宗大业,但又没有治理好国家,没有致福于百姓,这是自己的一条罪过。

    二、说自己先母亲去世,不能孝养母亲,是自己的罪过。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种不孝。

    三、再强调父亲去世时,自己因尚年幼,未尽孝仪,本应在母亲去世时给予弥补,但今不能承欢母亲,反给母亲带来痛苦,是自己的罪过。

    四、对宗室诸王贝勒等满洲亲贵未能照应周全,是自己的罪过。

    五、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汉族大臣,疏远了满洲官员,是自己的罪过。

    六、自己用人所持标准过高,没能很好地任贤使能,是自己的罪过。

    七、自己对不称职的官员未能及时撤换,是自己的罪过。

    八、自己在宫中花费过多,影响了官员的俸禄,是自己的罪过。

    九、自己在宫殿建造和器具使用上花钱太多,未能体谅百姓生活的艰辛,是自己的罪过。

    十、自己宠爱的董鄂妃去世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丧葬之礼违反定制,过于铺张,是自己的罪过。

    十一、说自己过分信任太监,致使其营私舞弊,是自己的罪过。

    十二、说自己图清闲,很少上朝,致使与大臣们缺少联系,是自己的罪过。

    十三、说自己自以为聪明,听不得不同意见,以致大臣们不肯进言,是自己的罪过。

    十四、说自己知错而未能改错,以致过错越来越多,是自己的罪过。

    作为一位青年人,顺治在处理军国大事、宫中事务上,每每有超凡之见、超常之举是很难得的,比起以前一些昏聩平庸的皇帝们,顺治是很不错的一位皇帝了,尽管如此,顺治在遗诏中仍在自责自艾。

    顺治的行为,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心。而责任并不只担负在帝王的肩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从诞生那天起,就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和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责任关系。因此,在生活中当我们做出某种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并且付诸行动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对个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基点。

    中国加入WTO后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说过这样一则见闻:一次,他在国外的一个公共厕所内听到哗哗的水声,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前去察看,只见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那儿费力地修理水龙头。男孩说:“这个水龙头虽然是公用的,但它既然坏了,我作为使用的人就有责任把它修好。”

    “我有责任”,男孩的话虽然朴实,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尽管水龙头并不是他自己家里的,水龙头也不是他本人弄坏的,可他却觉得,作为一个公民,他有义务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理。

    责任感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加强意志锻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孩子的责任感是从对具体事物产生喜爱开始的,起初表现为对他所敬爱的人交给的任务有责任感,而对其他人交给的同样任务没有责任感;对他爱做的事有责任感,对他不爱做的事没有责任感;以后发展为能对自己说过的话、应该完成的任务负责,对同伴、集体负责;到青少年期便能形成更抽象、更概括的责任心,对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只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是一个能够为社会为国家积极的创造价值的人,才是一个在对他人的责任中负担对自己的责任的人,才是一个在责任的担负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人。所以,培养一个孩子的责任心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能够担负责任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在生活中,家长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弄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了哪些事情应该受到表扬,做了哪些事情应该受到惩罚。由于年龄关系,孩子做事的时候往往只是凭个人兴趣,而要想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就要很清楚地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同时把奖励与处罚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假期的时候,可以把打扫卫生或者洗碗筷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如果孩子没有做好,就一天不允许他看电视或者从事其他活动。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逐渐懂得,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很好,家长也应该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自豪感。

    第二,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由于儿童自身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是行为的结果。因此,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作为家长,必须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作为家长,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替孩子承担一切,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虽然这是爱孩子的体现,这种行为总会在某种程度上淡漠了孩子的责任感。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就必须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很多人的家里,家长出于疼爱孩子的原因,总是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其实这是不对的。最为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父母在家里应该明确哪些事情必须是孩子自己来做的,哪些事情是应该由爸爸、妈妈来做的,还有,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一起做。对于应当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范围,同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和年龄给他不同的任务。应该让孩子做的,父母绝对不要代替包办,在应该让孩子承担责任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替孩子承担责任。

    第四,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很不够的,因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他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所以,他还有责任帮助父母或老师、同学做一些家里的事、集体的事,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和对集体负责、尽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在长大之后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书法造人——顺治帝的书法体悟

    清世祖顺治帝喜爱书法,特别喜欢欧阳修和王羲之的书法。他练习书法时总是很用功,将前人的书法要诀熟记于心中,每当酝酿成熟后,方才下笔,久而久之,书法水平大大提高,各种笔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顺治帝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了“履中蹈和”的道理,并以之来教育子女,“履中蹈和”出自论语。“履者”实行之意,“蹈”者遵循之意也。一部论语,其中心思想就是“中庸”,也就是“中和”的思想。中国“易经”中也有类似的辩论道理:天下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变化是对立的变化又是相对统一的,有正面必有反面,当你肯定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否定。一切都是相对的。然而就在这相对之中,最高的原则就是“中和”的思想。故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之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掌握好“中和”的分寸。顺治深刻反省了明亡的教训,同时也感受到儒家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夷制汉”,不如“以汉制汉”。他学习书法的心得就是,以儒家文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还认识到:在练习书法时,可以锻炼动手动脑、勤于实践的能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写字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笔下尽是冗墨缛体,难通灵气。”于是他教育子孙书写时必须做到静气凝神、全神贯注,以达到心、手、脑的协调统一、通力合作,方能“大功告成”。

    顺治皇帝还让他的子孙学习书法的发展史,从中告诫子孙,历代书法家都注重修养品德,德艺双馨,更不乏忠贞爱国之士。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创雍容、雄健的颜体,不但开一代书风,更因其忠肝义胆,成为后世的楷模。

    顺治帝把书法与修养结合起来的说法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书法是我国特有的、形体丰富的传统造型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书法一般使用圆锥形的软笔来书写汉字,并要求达到精、神、美的艺术效果。书法是一种构成艺术,它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象,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它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它又极具实用性,可以用于题词、书写牌匾。

    青少年学习书法,益处颇多:

    1.毛笔字的进步会带动钢笔字的进步。

    2.学好书法有利于眼睛、脊椎骨的健康,有益于长寿。

    3.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意志、品质。

    4.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青少年怎样才能学好书法呢?有专家指出:

    1.要激发兴趣,才会积极学习。

    2.根据自身的个性、爱好,选择最喜欢的字体入门。

    3.认真读名家法帖,练眼练心,做到胸有成贴,脑有成字。

    4.练手,即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要让笔成为手的延伸。

    5.要心平气静、善始善终,不可心浮气躁。

    6.要有恒心、有毅力,不可轻易变换字体。

    7.要学用结合,练写合一。

    中国皇室教育启示13:自律和自我修养才是至高至善的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来就非常重视礼仪和个人的修养。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自我修养的培养。只有严格自律的人和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交际中彰显出他的魅力,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品质和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家长朋友应该注意在点滴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修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善待人生,逐渐完善自我。在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修养上,中国皇室的教育经验值得家长朋友们借鉴。

    1.慎独,圣贤们的第一要诀

    康熙将“慎独”作为自身的训诫,并在遗嘱中告诫子女“慎独,守身之先务”。慎独是古人提出来的,但是并不因为时代的更迭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慎独是一个人走向道德完善的必由之路,青少年应该掌握慎独的修养方法,力争达到慎独的修养境界。

    2.赤子之心,人之真性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他在警示自己,在告诫子孙,也告诉世人:要保持率真的本性,淳朴的品质。只有一个淳朴率直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人,才是一个能够创造出自我价值的人。

    3.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顺治帝在遗嘱中列出几十条自己的错误,来检讨自己。他这样以身作则的做法在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稳定的广性心理品质。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够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和生活,才能够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彰显个人价值。因此,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责任心的教育。

    4.书法造人

    顺治帝在指导子孙练习书法时,让他们在书法中感悟人生、提高修养。在练习书法时,他说:“写字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心不在此,则眼不仔细,笔下尽是冗墨缛体,难通灵气。”中国的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练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作为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作为学习的实践又能够让人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修养。所以,青少年应该重视书法的联系,在联系书法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修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