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没有海-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京没有海》这本集子共收录了我11篇小说,每篇均已在各省级文学期刊上发表,大都以小城市为背景,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困惑与生存困惑。其中《桃李赋》获第二届林语堂文学奖,《哥俩好》获《延河》2015年最受读者欢迎奖小说类一等奖。我今年已经41岁了,我是从19岁开始写小说的,年轻时写小说,全凭一股冲动赤膊上阵,现在读得多了,写得多了,似乎越写越怕了。很多小说大师都给过我很好的营养,我非常喜欢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黑塞的《荒原狼》,等等,他们都是我文学路上的引路人。人会有一个转变过程,年轻时我很喜欢外国文学,喜欢一些先锋的东西,魔幻现实主义,人到中年以后,我转向了现实主义,现在懂得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比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你要是不喜欢,我觉得你可以把它先放在一边,好小说多得是,不差这一本。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全部把它们读完,虽然跳过它们总觉得遗憾。

    史铁生曾经说过:“艺术或文学,不要做成生活(哪怕是苦难生活)的侍从或帮腔,要像做侦探,从任何流畅的秩序里听见磕磕绊绊的声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我想,如果小说家写作时一直在抄袭生活,这种情形将是很可悲的。如果一个小说家表现的是大家都表现的东西,那么你只是在写雷同的东西;如果你写作时能够完全基于自己内心的思想内心的见地,你写的才是自己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惶然录》,他把个人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觉得他顶多称得上杰出的作家,离伟大的作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托尔斯泰的小说才称得上伟大的小说,他的小说是社会变迁史、生活史、宗教史。简单地来说,就是小说家在作品中呈现的是小我还是大我的问题。年轻人写小说,往往是爱情题材,但爱情这东西写多了,就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时候你需要从狭隘的小我跳出来,来观察社会这个大世界。当然,拥有一定的痛苦经历与通过碎片化阅读来了解社会现状,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就是你写出来的东西不至于毫无感情色彩与主观判断。小说家要多阅读一些哲学性、史料性的东西并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只会写出很傻很天真的东西,在影像比较下相形见绌,并遭到读者无情的抛弃。此时你需要转型,这时会有一些热心的老师告诉你要这么写要那么写你不能这么写你不能那么写,于是你晕头转向。这样的曲折是必然的,几乎每个写作者都要经历。批评意见要听,但不可全听。年轻人要谦虚,但对写作要有野心。另外,语言是小说家的基本功,把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语言展现给别人看,这是小说家最独特的工作。因为语言有神奇的魔力,它横亘于外在世界和人类内心之间,让一切变得模糊、复杂、夹缠不清。一个写小说的人一定要先做好阅读、思考、积淀、内化、重新组织语言的准备。小说家的语言有多远,他展现的现实就有多远;小说家的语言有多深邃,他展现的现实就有多深邃。优秀的小说家都在想象力的语言地带,努力创造着属于他的现实世界。

    小说创作过程是神秘的,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以原原本本地复述当时的创作过程,即使重新创作一遍,写出来的小说肯定会有不同的走向与枝节。小说出版之前,翻看自己这些近年来在灯光下写下的文字,就像在翻看自己在小说路上走过的一个个脚印,有些陌生,有些熟悉,更多的是感慨。感谢这本小说所有的阅读者,你阅读了这本书,就仿佛你参与了我的欢乐与悲伤,参与了一个写作者曾经的心路历程。谢谢你们!

    叶子写于2017.4.15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