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您是中国大陆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学者,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句话和诺贝尔奖的?谢谢。
林毅夫:拿诺贝尔奖从来不是我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分子,我所追求的就是我自己了解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以及怎样来克服这些问题的办法。那么,这样的追求会不会拿到诺贝尔奖呢?我认为中国人有可能拿诺贝尔奖,但是我也在多种场合讲过拿诺贝尔奖的会是我的学生或是跟他们同一辈的人,绝对不会是我。我自己是很清醒的,我不但不把它作为目标,而且我也知道我不会得到。
问题4: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文化也应该全球化呢?我们建立孔子学院,有很多外国人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外国人并不认为中国人是在推销中国文化,而是像美国一样在建立文化霸权。在另外一个方面,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用经济的尺度去衡量一种艺术,文学和艺术越来越多地被放在一种经济或者政治的视域底下去参考,就是说文化和经济有时会有一种矛盾的关系,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关系的?谢谢!
林毅夫:首先,我们必须把文化的内涵界定好,我讲的文化是一个三个层次的统一体,我讲的文化是经济基础,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在它们之上的核心价值,只要核心价值不消失,这个文化就是绵延不断的。即使它的其他形式可能会变化,经济基础会变化,器物会变化,它的组织形式会变化,它文学的表现形式会变化,但是只要它的这个艺术形式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仁”不发生变化,文化依然延续。
文化的表现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市场价值的取向,那么这个市场价值的取向是不是一定违背“仁”呢?我想不会。比如说,我们这一次在救灾晚会上,这些艺术家们以他们的音乐、书法、绘画所赚的钱就没有违背“仁”。在这次赈灾当中,他们很多人都做了很大的捐献,那么这个做了很大的捐献本身就是“仁”的表现。就像我前面讲陶朱公范蠡,他在当时那样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当中,赚了很多钱,他不是不赚钱,但在这里“仁”跟赚不赚钱是两码事,这是不同的东西,关键在于你赚了钱以后做什么,范蠡他是三聚其财三散之。如果我们现在的艺术家,他在艺术的拍卖市场当中,他的图画卖了很多钱,赚了钱以后干嘛?帮助社会上那些贫穷的人,让全体人民共享一个和谐的社会,他们反映的也就是我所讲的核心价值。在一个市场当中,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市场价值我认为该体现,但是体现了这个市场价值以后,用来做什么?那就是我们必须去呵护去宣扬的仁爱之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到国外去建立孔子学院,这件事确实引起一些人的讨论,我想这种讨论是必然会有的,欧洲国家都在抵制美国文化入侵,中国去建立一个文化实体,那么他们当中肯定有少数人会感到不安。但是我相信,在未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面,很多很多不同文化体系是并存的。我们这种以仁者之心为出发点的“仁”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基督教所讲的神爱世人“所有信基督教的人都是我的兄弟”相比,哪一个比较好?我说不出来。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种发自于我们内心的、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的这样的一个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会在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风潮中继续保持下来,是因为只有我们把这个核心价值继续保持下来,只有我们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的民族。如果我们这一点丧失了,我们与别的民族的差异就可能非常小。但爱的出发点不一样,这个差异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赈灾,不仅中国人在赈灾,外国人也来赈灾,就那么一点细微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是以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一个民族。在世界上,一方面有很多所谓“全球化”“国际化”潮流,但是大家也知道另外一个潮流,就是大家必须尊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有着绵延不断继续存在的价值,很多人在刻意保护这一点。我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这种相互交流当中,彼此了解,相互尊重,进一步讲就是,相互支持,相互学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