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军事集团联合讨伐董卓时,各势力差不多都有数万人之多,当时关东各军事集团共同的敌人是董卓,他们之间还未开始互相兼并,处在刚刚建立自己武装的时期,因此,各军事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太悬殊。在东汉末年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袁绍由于显赫的门第和社会声望被推为盟主。此后,袁绍先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又把势力伸到幽、并、青三州。初平二年(191年),袁绍消灭了幽、青二州的公孙瓒,遂完全据有幽、冀、并、青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但袁绍在培养第二代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失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没有明确指定由谁来继承他的事业,对每个儿子都差不多,分给每个儿子的权力也差不多,第二代之间没有谁很强谁很弱的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继承人,由于对继承权的争夺,在他的割据势力范围内,又形成了若干新的割据势力。
曹操曾跟随皇甫嵩镇压黄巾军,后来又募兵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军。192年,青州黄巾军杀兖州刺史刘岱,由兖州地方官出面迎曹操为兖州牧。同年,曹操在济北(山东长清)打败了青州黄巾军,俘虏了三十万人编为青州兵,势力借此壮大起来。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又带兵进入汝南和颍川,镇压了在那里活动的黄巾军余部,他的势力开始扩展到豫州。
曹操刚到兖州时,采用了毛玠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发展农业以充军饷。196年,汉献帝由长安逃回洛阳,曹操立即迎献帝到许昌,以许昌作为都城。曹操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这正是他的精明之处,是他的政治活动的一大特色。在曹操那个时代,两汉皇朝已统治了四百年,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打着汉皇室的旗号,无疑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使他能够高居群雄之上,名正言顺地进行统一战争。
志大才疏的袁绍,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如曹操,当曹操还没有控制汉献帝时,袁绍的谋臣沮授曾向他建议说:“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却害怕在他身旁安置一个皇帝会削弱他的权力,使他不能再为所欲为,因此拒绝了沮授的建议。但不久当袁绍认识到未控制汉献帝为失策时,大错已经铸成。
同年,曹操又开始在许昌募民屯田,初步解决了粮食问题,打下了经济基础。要支持长期的战争,光有粮食当然还不够,还得有武器装备和充裕的经费。为解决装备和经费问题,曹操实施了对盐铁业进行控制的政策。曹操曾设置司金中郎将、司金都尉、监冶谒者等官员,来主管铁的生产。曹操对盐的控制始于建安四年,当时卫觊坐镇关中,他向中央上书要求发展盐业生产,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设置盐官,控制了盐的生产。曹操置使者监卖的盐,主要产自河东盐池。此盐池在今山西运城境内,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历代政府多在此设置机构以管理生产,收取巨额盐税。曹魏在此所收的盐税,肯定不全用于发展经济,而是和以前一样,主要用于军费。由于曹操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所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他还先后派钟繇、卫觊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到关中笼络那里的割据势力,暂时稳定了关中的形势。这样曹操就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成了唯一能和袁绍抗衡的力量。
当曹操发展成为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大实力集团后,袁曹之间的决战成为必然。建安五年(200年),当袁绍消灭幽州的公孙瓒以后,就调集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官渡推进,企图直捣许都,一举灭掉曹操,于是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爆发了。这次战争是当时北方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转折点,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双方的战略部署
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马匹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袁绍在出兵之前,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监军沮授不同意立即对曹操作战,他指出,大军征战多年,百姓疲弊,仓库里没钱没粮,目前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增加经济实力。而且,汉朝的皇帝还在许都,哪有臣子攻打君主的道理。而且,平定叛乱除暴安良是为义兵,恃强凌弱是骄兵,义兵无敌,骄者必败。沮授认为要进行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必须要寻找一个很好的借口,师出有名。还要加强战备,增添船只,修缮器械,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打仗的时候先屯兵黎阳,稳定河南,分遣精锐骑兵抄略曹操统治的边境地区,令他顾此失彼不得安宁,袁军好以逸待劳,坐取胜利。这是沮授根据当时的形势,对双方客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但是袁绍的另一部分将领为了迎合袁绍的意志,极力夸大袁绍的军事力量。他们狂妄地认为如果不进行这场战争,那就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个意见正符合袁绍企图一举消灭曹操的愿望,于是袁绍采纳了审配、郭图的错误策略,决定率大军攻曹,从而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曹操方面,当袁绍召开进攻曹操的
军事会议的消息传到许都之后,曹操的许多军事将领都非常害怕,认为袁绍势力强大,不可抵挡。但曹操与袁绍交往多年,对他很了解,他说袁绍这个人志大才疏,外表强大胆子却小,对下属又没有多少威严,兵虽然多却没有明确的分工,手下的将领意见又不统一,但是他的土地足够宽广,粮食也很丰厚,如能为我所用,正好可以用来给我们养兵。
曹操的谋士荀彧也指出袁绍的兵虽多可是管理却不严,将领谋士之间矛盾重重,水火不相容,一定会发生内讧。剩下的颜良、文丑,又是有勇无谋之人,没有太大的威胁。曹操、荀彧从袁绍的优势中看到了他的劣势,从自己的劣势中看到了优势,于是曹操决定集中兵力对抗袁绍的进攻。
(三)东击刘备
当曹操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得知袁绍将要进攻的消息后,立即率兵进驻冀州的黎阳,令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另派臧霸将兵自琅邪进入青州,占领北海、东安等地,以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阵地,防止袁绍从东面袭击许昌。
同年九月,曹操自黎阳退守官渡,以主力在官渡一线筑垒固守,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十二月,曹操派刘备去徐州堵截袁术北上,刘备到达徐州后就杀掉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了徐州,与曹操决裂。曹操不得不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率兵亲征刘备。
当时有的将领劝曹操不必亲率大军去攻打刘备,曹操回答说刘备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现在不把他消灭,将来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实际上曹操还是害怕将来与袁绍决战时腹背受敌。同时,郭嘉也指出袁绍生性迟钝而且多疑,来得一定很慢;而刘备刚刚兴起,很多人未必真心依附于他,如果现在攻击他,他一定会败的。
曹操正是利用袁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的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田丰向袁绍献计说:“能与你争夺天下的人就是曹操。现在曹操东击刘备,趁这个时机去袭击他的后方一定会成功。随机应变,要抓住时机啊。”而袁绍却以小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的正确建议,急得田丰举杖击地说:“天啊!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却因小孩子有病而失掉了这么好的机会,真是太可惜了,现在,大势已去啊。”
袁绍就是这样,虽然有成功的机会却因为自己能力不足、犹疑不定而一次次地错失机会。
直到曹操击败刘备,回军官渡之后,袁绍这才想起应该进袭许都。田丰认为前机已失,不宜再进袭许都,现在应该打持久战,并且建议袁绍:开辟南面战场的同时发展农业,以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此基础上,再挑选精锐,乘虚出击,侵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就是实行所谓的游击战术,使曹操疲于奔命不得安宁,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生产也得不到发展,用不了三年时间,就可以坐取胜利。这个建议和沮授的意见是一致的。他们两人都反对袁绍与曹操决战,都主张“以久持之”。并且田丰警告袁绍说:“您要是不按我们说的做,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的告诫,田丰则犯颜进谏,被袁绍投入监狱。袁绍的手下不是没有能人,只可惜这些人都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明主。
(四)白马、延津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声绍派颜良过黄河去围攻东郡太守刘延,夺取黄河南岸的战略要地,以保证主力渡过黄河,自己则引军进驻黄河北岸的黎阳。
此时,曹操已击败刘备夺取了徐州,回军官渡。到了四月间,曹操用荀攸声东击西的计策,率军自官渡北上,伪装进军延津,摆出要袭击袁绍后方的姿态,袁绍果然上当,分兵支援延津。于是曹操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兼程赶往白马。曹军距白马十余里时,颜良这才发现,急忙分兵迎战,关羽乘其不备,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救出刘延和城中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即率军渡河追击曹军。沮授劝袁绍:“颜良被斩,曹军撤退,胜负变化不可不详加了解,现在应该以延津为据点,分兵官渡,如果打胜了,再进军不晚,如果一旦受到挫折,大军还可以撤回来。”袁绍不听。沮授看到袁绍如此固执,于是借口有病,请求辞职。袁绍从此开始记恨沮授,剥夺了沮授手中仅有的一部分军队,归郭图管辖。
袁绍率大军过河,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兵追击曹军,由于袁军纪律败坏,临阵抢夺曹军故意丢弃的物资,曹操在延津南乘机又斩了文丑,袁军溃败,曹操胜利回到官渡。双方初战,袁绍就损失了两员大将,但从总兵力上来说,袁绍仍占绝对优势。
(五)官渡相持
八月,袁绍率军自阳武进至官渡前线,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与曹军对峙。袁绍认为这场战争有绝对胜利的把握,他自大地命令军中兵丁每人手里拿三尺长的绳子,等到把曹操抓住的时候好用来绑他。由此可见,袁绍骄傲轻敌到何种程度。
两军相持到九月间,曹操除与袁绍进行了一次小的交战外,始终坚守官渡阵地,等待战机。袁绍构筑高楼(亦称望楼),堆起土山,让士兵们在楼上射击曹军。号令一下,袁军万箭齐发,箭密得像雨点一般,曹营士兵只能用盾牌遮住身体活动。针对袁军这种战法,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了一种炮车,发射石块,把袁军的壁楼击破。炮车发射石块的时候,声响如雷,因此,当时人们都管这种车叫“霹雳车”。袁绍此计没有成功,又暗凿地道,直通曹营。曹操命人在营墙内挖掘长沟,进行防御,双方相持约三个月。在相持过程中,曹操处境很困难,由于曹操兵少粮尽,士卒疲乏,负担不起军费开支,又有很多人归降袁绍。
在曹军后方,袁绍派刘备到汝南配合汝南黄巾,攻掠汝南、颍川之间,招降豫州各郡,在这种情况下曹军内部军心不稳。曹操有些支持不住,他写信与荀彧商量,打算从官渡撤退,返回许都。荀彧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谁先撤退,谁就会陷入被动。他看出袁军攻势已经减弱,力量几乎用尽,相持局面很快就会发生有利于曹军的变化,于是他回信说:“袁绍现在屯兵官渡,想要与我们决一死战。我们一定要以弱胜强,如果不胜而走,一定会失去很多机会,将不再有争夺天下的资格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一面坚守官渡阵地,一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
(六)夜袭乌巢
一天,曹军的探子侦察到有几千辆袁军粮车,正在前往官渡的途中,押运官韩猛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打起仗来总是轻敌,曹操立刻派徐晃、史涣前往劫粮,在半路上打跑了韩猛,烧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粮车和军用物资。十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在今河南延津境内),还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驻在那里保护。
由于上次粮车被烧,一度造成袁军给养困难,这次沮授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蒋奇率领一部分军队驻防在淳于琼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衰绍又没有采纳。谋士许攸认为曹军主力集中在官渡,后方必定空虚,他建议袁绍派遣骑兵奇袭曹军后方,星夜袭占许昌。袁绍骄傲地说:“不必,我一定可以在这里擒住曹操!”
许攸感到袁绍这样骄傲轻敌,最后必然要败给曹操,不免对袁绍失去信心。正在这时,许攸的家族有人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拘留起来。许攸一气之下,背弃袁绍,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靠,高兴得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曹操拍着手说:“子远(许攸的字)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坐下来,开口就问曹操:“袁绍军势很盛,您打算怎样对付他?目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说:“可以支持一年。”许攸知道这是假话,就说:“没有这么多吧!”曹操又说:“可以支持半年。”许攸直截了当地说:“您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曹操知道瞒不过许攸,才说:“其实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了,你看该怎么办呢?”许攸见曹操说了实话,这才把袁绍在乌巢堆积军粮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袁军粮囤没有特别防守,如果您率领轻骑前往偷袭,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掉,不出三天,袁军将会不战自溃。”许攸的计策,使曹操喜出望外。
当天夜里,万籁俱寂,曹操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持一束干柴,口里衔着横枚,把所有的马嘴都绑扎起来,从小路奔向乌巢。枚是一根像筷子似的小木棍,古代夜间行军或偷袭敌营,往往让军士每人口中衔枚一个,以免说话或出声,被敌人发觉。
在行军途中,曹军忽然遇到一队袁军,盘问他们是何处兵马。曹操让士兵回答说:“袁将军恐怕曹操偷袭乌巢粮囤,特地派我们前去增援。”就这样,曹军顺利地通过了袁军的防线。天还没亮,他们就摸进了乌巢,把袁军的粮囤团团围住,放起火来。在黑夜里,只见粮囤周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袁军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
袁军守将淳于琼仓促应战,经过曹军一阵猛攻,只得退守营门。袁绍听说曹操进攻乌巢粮囤,仍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盲目地认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主力的好机会。他对长子袁谭说:“即使曹操攻破淳于琼,只要我们攻下曹操的大营,他就没有退路了!”
于是袁绍命令大将张郃、高览率兵去攻打曹操的官渡大营。张郃认为曹操亲领精兵围攻乌巢,淳于琼恐怕支持不住。如果乌巢有失,则大势去矣。因此,他一再请求袁绍先派兵去救淳于琼。可是,袁绍在谋士郭图的迎合下,仍然坚持以主力进攻曹操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
由于曹军官渡阵地坚固,战士死守,袁军攻打不下,主力部队反而被拖住,这就给曹操攻下乌巢创造了有利条件。当袁绍的增援骑兵临近乌巢的时候,曹操的部下报告说:“敌人援军就要到了,我们快分一部分部队去抵挡吧!”当时,正是能否攻下乌巢,决定胜负大局的紧要关头。因此,曹操严厉地斥责部下说:“等敌人到了我们背后,再来报告。”
在曹操坚决果断的指挥下,将士们拼死战斗,不仅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而且攻下了乌巢粮囤,杀死了淳于琼。袁军的一万车粮谷被烧得一干二净!
淳于琼战败被杀的消息传到官渡前线,张郃看到大势已去,又听说郭图在袁绍面前说他坏话,他既气愤又害怕,便同高览把全部攻城器械烧掉,一同到曹营投降。袁军粮囤被烧,军心已经动摇,这回主将投降,更加慌乱,一下子全都溃散了。曹军乘势出击,袁军大败,主力差不多全被歼灭,袁绍和袁谭只率领八百名亲兵逃回黄河以北。
袁绍因为这次惨败,元气大伤,终于积郁成疾,在202年五月病发死去。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位,互相攻杀,结果被曹操各个击破。206年,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力量,结束了袁氏父子的统治,一统中国北方地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