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红楼梦》的文学案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3年9月17日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的演讲

    我今天想谈谈《红楼梦》里面的几个文学案例。里面有些理论性或概括性的东西,以《红楼梦》做例子,有许多有趣的话题,我讲的过程中欢迎大家随时提出疑问,讲完后我们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换意见。

    我先从《红楼梦》的书名说起。我们每个人写作的时候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半天想不出好的名字来。书里自己也说,有一个比较老的名称叫《石头记》,脂砚斋评点的也叫《石头记》,苏联的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的远东研究所彼得堡分所,它那儿有一个手抄本是毛笔抄写的,也叫《石头记》。我去那儿时也见过,很宝贵,我们国家也出版了它的影印本。现在最普遍用的是《红楼梦》,还有一个名称叫《金陵十二钗》,不是严歌苓原著、张艺谋导演的那个《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比较有卖点,可是没见哪个书店用这个名字来出书。

    我在澳门住宾馆的时候,它那儿有一种圆的茶托,上面画着林黛玉,附几个字或者一首诗,薛宝钗、晴雯、探春、秦可卿等十二个人都有。但这名称里面有很大的遗憾,它变成女性小说了。《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女性,而《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贾宝玉虽然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但对他的性别并没有产生怀疑,他还是一个男性。另外还有一个以男性名字叫的《情僧录》,这个名字的版本,我曾经在文章里提到有点带“洒狗血”的味道。中国过去的文人,对于一篇文章,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用一些相对稀奇古怪的、荒诞不经的东西来涂染它的颜色,被称之为“洒狗血”。叫《情僧录》也非常片面,情僧讲的是贾宝玉后来出家了,出家了是不是僧,没有那么明确,他亦僧亦道,不一定算僧。这样的话,他的爱情故事都是在没出家之前,情僧带有“花和尚”的意思,得是出家以后连连出现一些绯闻、一些事迹,这样的话可以叫“情僧”。一叫“情僧”的话,就把《红楼梦》里一片姹紫嫣红的女性放在了一个从属的地位,和小说的原意不合。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版本,已经是铅印的了。那时用的是很薄的纸,是一种对折叠过来的,只能印一面,纸很薄,那一面的铅字就能透过来,所以是叠起来的,看起来也是很厚的一本。名字就叫《金玉缘》,它突出了“玉”是贾宝玉,“金”是薛宝钗——她那个钗是金的。这个更和原义不符合了。这里面恰恰描写的、最感动的本来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而林黛玉是没有金也没有玉的,她什么都没有,所以《金玉缘》离书的原旨就更远了点。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香港比较喜欢摆一些文艺的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和一些书——它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如果显得呆板的话——它希望加一些佐料。比如说当年有一部表现美国左派的怀旧电影《The Way We Were》,我们这儿一般翻译成《往日情怀》,要是硬扣字来翻译呢,是《我们从前这样生活过》。但是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时就改成了《俏郎君》。这毫不相干的,因为那个男演员长得特别帅,而女演员长得不好看,歌唱得好。在这个片子里面讲的是左翼知识分子的情谊,写得很感动人。香港的娱乐节目,引导观众研究丑女与俊男的爱情故事,丑女弄好了也能嫁给俊男,俊男也会爱上丑女。更早我知道我觉得很离奇的,苏联一个非常老的作家叫卡达耶夫,他写过一本书《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这个书很难卖的,它作为党员教材还差不多,作为小说非常难卖。后来拍成了电影,很有名的一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起名叫《孤村情劫》,它讲一个很偏僻的村落里爱情劫难的故事。

    所以说,我们在《红楼梦》的题名上看到有时候书名也很好玩儿,我个人认为《石头记》的名称最好,下面我还要讲到“石头”的故事。但最好的名字并不是最成功的,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仍然还是《红楼梦》,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没有认真地出几部就叫《石头记》的《红楼梦》。

    第二我就开始谈“石头”。

    《红楼梦》是本书的起止点,一上来先讲石头。从石头我们研究一下,它是《红楼梦》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入世、出世的慨叹。它编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说女娲补天的时候,用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来补天上的大窟窿,结果用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就把天补好了,就留下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不得入选。没有被选中,这块石头没有它的地位、没有它的作用、没有它的工作、没有它的职业,属于失业的一块石头、长期待业的一块石头、不为世所用的一块石头,所以这块石头就日夜啼哭、悲泣不已,非常痛苦。这块石头后来就变成了贾宝玉,所以贾宝玉出生时带着一块石头。这上头的逻辑有点矛盾,因为石头变成了贾宝玉,贾宝玉为什么脖子上又出现一块石头?那不等于大石头上套一块小石头吗?但是中国人不太讲这个逻辑问题,所以也没人讨论这个问题。

    这里面我有一个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在别的红学家文章里没有看到过。别的红学家说贾宝玉最痛恨的是儒家这一套,就是读书、要求学、要修身齐家、要治国平天下、要在朝廷里——用现在的语言是要在体制内——找一个位置,然后你就会对社会有贡献,你还能光宗耀祖。里面处处描写贾宝玉的这种痛恨。贾宝玉管这种人叫禄蠹,禄是指国家给的俸禄、国家给公务员的钱;蠹是蠹虫,是咬书吃书或者是在米里长的虫子。贾宝玉在这方面态度特别坚决,特别激烈,以至于连史湘云劝他该认真地读点书,贾宝玉立刻翻脸。贾宝玉本来对貌美的女孩是从心里爱得很的,可是一说要好好读书好好上进的话,贾宝玉就气,气得要死要活的。他就说:我不是这种人,想不到妹妹你也学得这种禄蠹的声调来这样跟我讲话,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离我远点,我全身的味道都不是读书求上进、体制内谋差事这样的,你挨我近了别受到我的精神污染!贾宝玉说到这些就特别尖锐。

    这里面发生一个矛盾:他的前世、他的根基、他的背景是一块不被世所用的石头,他的痛苦、他的反感并不是对体制有反感。贾宝玉谈不上对体制有反感,说到他反封建很有限,他淘气谈不上反封建,不能把他算上是反封建。贾宝玉见了北静王很高兴,不知怎么拍马屁好了,把北静王送的东西转送给林黛玉,但林黛玉“啪”地就扔了说“不要这种臭男人的东西”——林黛玉也不是因为反感体制,她为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回来省亲的时候作诗,诗里这样写道:盛世无饥馁,何必耕织忙。意为这样的太平盛世,农民何必忙着去耕地和织布,太平盛世皇恩浩荡啊。所以说林黛玉也没有反过封建,但是林黛玉为什么见到臭男人的东西就愤怒啊?一是因为她有清高、贞洁的观念,非常严重,摆出一个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视其他的男人为病毒的一种态度;另一原因是,她那时已经自觉不自觉沉浸在对贾宝玉的爱情里。一个小女孩见到自己爱的人不知怎么闹好,她要撒娇、她要发火、她要哭,就像个孩子一样。因为我有三个孩子,小孩子在幼儿园时高高兴兴的,一到周末爹妈接的时候就会闹,不折磨死你他决不罢休的感觉。所以说林黛玉见了贾宝玉就要折磨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现在反过来说,贾宝玉不反封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原因呢?只能有一个解释,贾宝玉的前身太希望自己在“补天”的伟大事业中、在体制内有一个位置有所作为,所以“昼夜啼哭、哀泣不已”。用“哀泣”不太合适,北京话叫“坐下病根儿”了。他坐下病了,他生下来后一听要上进、要找工作、要找位置、要去赶考、要有个名次、要混个一官半职、要混个身份,他就浑身发抖完全失望,他都要气死了。各位都是搞写作的,这个人如果不是特别计较某一件事,他不会在某个事儿上不断声明自己的。比如说,如果一个女生不断声明“我就是恨男人、我就是讨厌男人、我见了男人就烦、我见了男人就闭眼睛”,大家想一想她在爱情上,她的内心受到了多么大的伤害,她多渴望有一个好男生陪伴她。各位,我找不到一个好的词来形容了,如果她属于“性冷淡”性质的,她看见男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她既不感觉是男人也不感觉不是男人,她既不感觉可爱也不感觉讨厌。她如果屡屡发狠,见到男生就发狠,她肯定是特别稀罕男性。所以说,贾宝玉也是一样的,一听到要好好念书,什么子曰诗云,一见这个他就浑身哆嗦,他坐下病了,他当石头时就坐下病了。

    中国自古封建体制下,它的资源特别集中,你如果不在体制里就没法儿办。春秋战国的时候,苏秦第一次周游列国彻底失败了。他是跟着他的哥嫂一起生活的,他回到家里时,他嫂子不给他饭吃。他佩了六国相印又一次出访,威风凛凛地回到家里来了,回来后嫂子属于跪式服务。我每次看就认为,苏秦他不厚道,因为苏秦你现在什么地位啊?你什么级别啊?他的嫂子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文盲,苏秦就问她:你为何前倨而后恭?原来你对我那么倨傲,现在对我这么尊敬。他嫂子很老实,她说:兄弟你现在贵而多金——贵是你级别上去了,金是你财富上去了。我一个小民、在农村顶多一个小中农,我见到这个我可不就爬着过来了。所以说,恰恰在《红楼梦》里表现的与其说是对修齐治平、兼善天下、光宗耀祖这一套有多么反感,不如说反感后面流露一种不被世所用的痛苦。

    石头问题的第二方面:这石头到底是怎么回事?石头在作品里起的作用太大了,它是一个缘起。恰恰是“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这么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使《红楼梦》能够进入现实、进入生活、进入现场。早上来时的路上,郭宝亮老师一直谈这种“现场感”。它既有现场感,又有终极感,又完全脱离现场。1986年第一版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石头,剧组选的是黄山的一块石头,就是从外面进入黄山,还没进入黄山核心景区时,有一大块石头在那儿摆着,每次电视剧开篇,放主题歌时出现的就是那块石头。我在看电视剧时还没去过黄山,到了20世纪90年代去时还没进门一下子看到了这块石头,我觉得非常震撼。石头是无生命的,它代表的是永恒。现在从地球史上看,石头也不是永恒的,也许过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也风化了,但是相对来说,它代表的是永恒、代表的是大自然。它是人在自然中给自己找到的一个对应物。生命非常宝贵,但生命非常软弱又非常短暂,所以生命有自觉不自觉地要在大自然找一个对应物这样一种倾向。最普遍的是星星,康德讲过“瞭望星空”,温总理也写过诗叫《瞭望星空》,日本有一首民歌叫《星》。除了这个以外,人会把自己的命运和星星连在一起,在死的时候有一颗小星星落在地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还有把自己和植物、和树联系起来,这棵树如果枯萎了,他觉得这是自己生命的象征。所以这个无生命的东西又寄托着那么多的生命,那么多的不知他的起因不知他的结束,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但是他感觉他是那块石头变成的,到了锦衣玉食的贾家,到了结束的时候变成石头又回到荒漠之乡,无所有之乡。这种写法在《庄子》里也有,“无所有之乡,乌有之乡”,这个写法是非常奇怪的、非常奇特的。

    现在胡适舆情非常好,很多知识分子喜欢读他的作品。但是我很多次看到胡适给台湾地区一个学者高阳写的信,他说曹雪芹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要真写成自然主义的小说就好了。他的信中讲:这人一出生嘴里衔着石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这显然是曹雪芹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我每次看到这儿时就会对胡适感到非常可惜,因为他是用生理卫生学来讨论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能不能衔石头。我在香港有一次与金庸先生讨论一个孩子出生时嘴里能不能衔石头的问题,我俩都认为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有结石的话应该在胆里、肾里、膀胱里,个别也有在肠里的,但没听过出生时带结石出来的,从生理卫生学上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就是文学。贾宝玉和石头成了命运的对应物。赵姨娘使法术害凤姐和贾宝玉,使两人都得了精神方面的疾患,书里描写的症状类似我们常说的癔症。他在发病时那块玉石就是乌黑的,是不发光的,而他病好了后玉就发亮了。后边描写他家快出事时玉就找不到了,后来他得重病了,就拿这个玉在他额头一摩擦病就好,这就变成了和他生命相对应的东西,让你对它非常感兴趣,变得很有趣味、变成对文学的幻想。

    当然里面又加了一些佐料,贾宝玉有石头,薛宝钗有金锁——是后天和尚道士送的,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贾家请的老友张道士——在清朝有人考证说张道士和贾母说话和任何人都不一样,所以考证说张道士曾经是贾母的男友、相好的——又送给贾宝玉一个大的麒麟和一个金锁。这里面的道具很全,解决不了、分析不清,它牵挂你的心。北京有句俗话,而且不是最好的话,叫“闹心”。你想到玉会闹心,旁边有一金钗你闹心,又出来一个麒麟你更闹心,又出来一个金锁你还是闹心,人活一辈子是相当闹心的事情。生命寻找它对应的自然、对应的物质是非常闹心的事情,这也是贾宝玉的故事吸引人的一个东西。你的小说写得好吗?有能解释的部分必然还有死活解释不清楚的部分,只要这个书存在,这个话题就永远存在、永远解决不清楚,这就是贾宝玉、石头、金锁的魅力,表现在这些方面。

    第三,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我过了七十九周岁了,我大概是从十二岁开始读《红楼梦》的,我也不知道读了多少次了。我最有兴趣的话题,是我非常希望在座的朋友对这个也有兴趣,我希望有可能的话,咱们每人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一块儿合着出一本书。就是贾宝玉见到林黛玉时为什么要摔玉?

    书的开始先写大荒山、女娲补天,从远及近写到贾府、写到林黛玉被贾雨村从苏州带来贾府,因为黛玉的妈妈也是姓贾的,是贾政的妹妹,得病死了,她爸爸林如海一个人在苏州做官,看护也有一定的困难,就委托贾雨村把她带来。当时林家阶级地位要低得多,林黛玉到贾府看到的气象远大过林家,她很小心,丝毫没有娇气、没闹脾气的情况,她非常注意入乡随俗,不管见到谁都非常客气。比如写到吃饭,他们像在广东吃饭,吃完后茶就上来了,大家就在那儿喝茶。林黛玉想在苏州时林如海教导是刚吃完饭不要马上喝茶,要过一会儿再喝。这个方面比较符合现在医学养生讲的,吃完饭就喝茶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但林黛玉看这边吃完饭就上茶,大家都在那儿喝茶,她也就跟着喝。林黛玉并不是个任性的人,她很注意。写到王熙凤的出现,风风火火、生动活泼,见了林黛玉又抹眼泪又夸奖的——她在待人接物上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又热情又收得住。接着贾宝玉就出来,他一出来整个一公子哥儿,那太神气了。贾宝玉完全是一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过来后就盯着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现在这个说法不新鲜了,比如说一男生见一女生,对她很有兴趣。但在当时这个说法不普遍,而且是一个比较高级、比较高层次的欢迎表妹的晚饭,贾母是老祖宗,她在那儿一坐是不能开玩笑的。然后贾宝玉接着问黛玉:“你叫什么名字?”黛玉说:“我叫黛玉。”问她有没有其他名字——表字,黛玉说“没有”。马上贾宝玉就给林黛玉起名字。给人起名字,这是皇上的习惯。如果是皇上给起名字那个恩典就大了,再普通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一般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爱给人改名字。到这时候,贾宝玉就问:“妹妹可有玉?”黛玉问他:“你有玉?”他就拿出自己的玉。林黛玉那时候很客气,她就说我哪儿有玉啊?你这个玉我早就听说了,你这个是稀罕玩意儿,是凡人没有的,你是衔玉而生的,你这么高级的人才有,我们怎么可能有玉呢?贾宝玉听了像是疯了一样拿玉就往地上摔、拿脚踩,嘴里还说:“早就说我这个是坏东西,如今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就没有,我要这个玉干什么!”他痛苦得不得了,像是疯了一样。他闹得很厉害,解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了。贾母亲自来扯谎、来虚构。她马上编了一段小说,说你这个林妹妹本来有玉,她妈妈给她的,她珍爱异常,这块玉代表黛玉的亲妈,她妈妈不在了,她就把这块玉陪葬、殡葬,陪着她的妈妈了,她不愿再提这个事儿,这是一份无限哀思。贾宝玉一听这样也合乎情理,就不再提了。这段描写我极有兴趣,我已经为这段描写思考了六十年了,我希望各位给我一个答复,你愿意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有这样的解释:从象征意义上好解释,恰恰是在玉的问题上,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地位、身份、级别不同的一个表现。贾宝玉的有玉成了他身份高于常人的一个证明。北静王见到贾宝玉问这个事儿时,“那位衔玉而生的公子来了没有,王爷要看玉”,贾宝玉很恭敬地把玉呈送给北静王,王爷看了以后称赞不已,真不是凡人啊,真是高级人物啊,真美丽、真好看、真晶莹!这样,一个有玉一个没玉就变成林黛玉和贾宝玉最大的心病。从这个有没有玉的问题上,两个人的心病就开始了,两个人的差异就开始了,两个人不幸福的爱情就开始了。所以说,这个有玉无玉兹事体大。这证明两个人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证明两人不管怎么相爱也白爱,活活地痛苦,有情人难成眷属。因为一个有玉一个没玉,这就是阶级地位的象征,这就是各人背景不同的象征,这就是两人不能在一个起跑线上走路、不可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原因。这样一条线,这样的解释我觉得能解释得过去。但是作为小说行为的解释不够,怎么会又哭又闹的?而且吃着饭时又很快解决了?那时候不能说是两人一见钟情,那时林黛玉大概十一岁,贾宝玉十二岁,这个情况那时候不能完全解释。

    贾宝玉任性,贾任性对林有一种高度的求同的心理,他希望林黛玉很多地方都和他一样才好。我长得好看你也好看,我有玉你也有玉。长相这点他做到了,林黛玉长得很好,眉清目秀,绝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人。贾宝玉很重视人的相貌,他一见秦钟,觉得秦钟长得那么帅,自己就像泥猪癞狗一般,他多谦虚。他对秦钟还具有某种同性恋的色彩。见到一个相同性别的人非常帅、非常俊、非常smart、非常handsome,见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年轻的时候担任过团的工作,处理过同性恋的问题——他有这种心理,我太了解了,他马上把自己谴责得不得了,注重相貌,注重举止。他一见到林黛玉,虽然大的电没来,但有一种认同和求同的愿望,这个有可能,没有道理可讲,就是希望两人一样。我现在回想,这跟小孩子在一起互相问的问题,尤其是这两孩子关系好,相当像——我有一个妹妹,你有妹妹吗?那我也有妹妹。有的时候,甚至两边以自己有什么感到骄傲。说我们家有银筷子,你们家有吗?他说我们家也有银筷子,他就很高兴。说我们家吃饭的碗特别大,你们家有吗?说我们家没这么大的。带有同质色彩,高度求同的心态,这个我也能理解。我甚至想到,走到歪道上,想到也可能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里面。贾宝玉觉得自己多了一件东西,所以要把它摔掉,要把它踩碎,要把它破坏。

    就是这样我仍然非常不满意,非常不理解。于是我继续深入钻研,我找到了一个思路,逆向思维。怎么逆向思维呢?让我们设想一下:贾宝玉拿出自己的玉来了,林妹妹你看我这个玉好玩不好玩?林黛玉说真好看呀,真不错。贾宝玉就会问,那你那块玉呢?黛玉说我那块玉在这儿呢,在这里摸半天,在里面摸出一个包来,把包打开,说这是我那块玉。贾宝玉说你的玉和我的一样呀,真好呀,玉石万岁,兄妹感情万岁,宝玉万岁,黛玉万岁,皇恩浩荡万岁,有玉者皆成朋友万岁,亲情万岁!他就变成狂欢节了。他们的见面就不是一个有玉一个没玉、拿玉往地上摔了,你也有玉我也有玉,你也快乐我也快乐,你高级我也高级,你富有我也富有,你多情我也多情——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事儿去呀!我都想跟着狂欢,“玉石狂欢节”。但是人和人之间永远有某种遗憾,合不合逻辑没关系,但它永远存在。我就为这事遗憾,我有一个最喜爱的异性朋友,她左眼大右眼小,我右眼大左眼小,这就是遗憾,我就希望我也变成左眼大右眼小,这可能吗?这哪有什么道理。它就是一种感情,越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就越会丢失这一切、会碰到坎儿、会碰到阻碍、会碰到差异、会碰到壕沟、会无法交流、会无法沟通、会有无法结合的恐惧,一种真正的美好的感情绝对带着恐惧,感觉这种感情不可能一辈子而经常苦恼、痛苦。如果你活五十岁,那年头的人活得短,那在五十年里可以碰到一次;那你要活到一百零二岁,那一百零二年可能碰到两次;你要是活到三十八岁,那你一次也碰不上,一辈子没有这种激动,一辈子和哪个异性没有激动过,你就没有激情,你就没这个福气,你就一边儿待着去吧。

    这是我到今天的一个解释,我希望我们大家,特别是在座写小说的人都来想想这个问题。我在别的地方讲课说到这些,有人说那可不行。他从理论上分析,贾宝玉摔玉是因为对封建主义有反感,对贾家的财产也不感兴趣,不喜爱财产。他把贾宝玉说成农民领袖了。贾宝玉怎么不喜欢这财产呀,他曾经和林黛玉说过这个话,林黛玉说听到家里的人议论,贾家的财务有那些困难,贾宝玉说,别管它,再困难也缺不了咱们俩的。他没有说把这个财产全部拿出来做慈善事业,他没有想把封建阶级推倒,他没有这种思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话题,我非常希望在座的各位和我一起研究这个话题。

    玉后边又有很多故事,后面有些故事有点狗血化。尤其是到后四十回,玉突然丢了,贾宝玉又要砸玉,家人护玉。林黛玉已死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了,在怀念林黛玉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玉,觉得自己的一切不幸一切痛苦和玉有关,拿了一个榔头要砸这个玉。薛宝钗和花袭人保卫玉不被砸而斗争,没让砸这个玉就丢了。丢了以后就悬赏,找玉,来了多少人听说这个玉,都来假冒伪劣、山寨版这个玉想要钱。这个让人看到读到这儿后,觉得兴味索然。一个玉的故事,是不是高鹗闹的,我也闹不清,但是至少让你感觉到玉一下子变成了这样一个俗物,一个玉上洒这么多的狗血。出来山寨版、出来砸、又丢玉、又找回来等等各种各样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至少不完全是写作上的后力不济,也不完全是高鹗续作、并非曹雪芹原作所造成的。这说明一个问题,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很多美好的幻想,经过时间的消磨,经过你传我我传你,经过传播后会庸俗化、流俗化、低俗化,它会虎头蛇尾,文学上这样的事太多了,例子也太多了。

    刚才李延青同志介绍我写过庄子的书,现在成语里好多都是从庄子那儿开始的。我们现在解释庄子的成语和庄子原义比较,我们已经低俗了很多。比如螳臂当车,庄子用的。更早,还不是庄子,是《列子》里已经有用的了。可能是在庄子之前,螳臂当车这个故事是齐庄公打猎,进入了螳螂的领地,看见个小螳螂非常愤怒,举着两个大腿来阻止齐庄公的车队和马队。齐庄公的车队规格也低不了,还有马队,齐庄公一看非常敬畏,说你看虽然螳螂小,但它不怕我,不怕咱们的车子,它不惜用生命做阻挡,这样,这是英雄。这加上我的解释,躲开点,绕道,把这个地方留给螳螂。这是原来的故事,这是英雄形象。现在是完全贬义的词,比方革命者要革命,你反对革命的,说你那是螳臂当车,把它变成一个滑稽、可笑、自不量力,变成这样的意思。又比如朝三暮四:养猴的人,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四个橡子,这个猴不干,闹。后来养猴的人想,反正一个猴供应量就是七个,那就改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就不闹了。

    庄子的目的就是说什么事并不用争,是齐物。因为闹来闹去,弄来弄去,不过是横着竖着、用我听到的俗话,是“背着抱着一样沉”,这么说那么说,到最后谁也比谁好不了多少。现在说成一个人靠不住,男人朝三暮四女人不敢嫁他,早上和三在一起,晚上和四在一起,根本靠不住,一天七个小时他就换了一个;女人朝三暮四男人也不敢招,完全是这个解释,完全变了。尤其“呆若木鸡”,它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境界,说是人对外界的事物无反应。那个地方斗公鸡,中国几千年到现在还斗公鸡——河南有,养一只鸡,买来的时候,非常勇武好斗,用赵本山的话,就是一见别的鸡就嘚瑟,养一段就不同了。又养了一段时间,进入高级班,这个鸡一过来,呆若木鸡,它的眼皮往下,头垂着,跟谁也不看,一声也不吭,说行了,这个功夫可以了,这是庄子的理论。别的鸡走过来,它呆若木鸡,看都不看,别的鸡耀武扬威,等别的鸡走近了它,它微微一歪头,就这一下,那只鸡就浑身是血趴地上不能动了。可是现在是形容一个人傻的、笨的。什么东西在传播过程中就俗化了。很多时候是降低的,也有提高的,不光出自《庄子》。像焦头烂额、争先恐后,现在故事和原来的完全两码事儿。中国成语故事,什么叫焦头烂额?说的是《汉书》讲的,“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就是说一个人家里很多火灾的因素、不安全因素,他的好朋友就说,“曲突”就是烟囱不能直着往上,这样火苗一下就出来了,你要多几个弯,才能不引起火灾;“徙薪”就是说柴火离火源远一点,不能太近,要不危险,一个院子你挪那头去。这他不听,发生火灾了,那就是说有的人帮着救火,把头发也烧了,脑袋也烧了,所以焦头烂额了,主人感谢这些救火的人。而对他最早提出警告的人,向他指出有火灾因素的人全都忘了,它指的是这个。

    所以玉在这个故事里,逐渐地通俗化、低俗化、狗血化,对于文学来说,可能是另外有一种意味。传播当中原来低级的,或比较低级,而变高级的故事也有。我听台湾地区的梁文道讲,我们读莎士比亚,最高级的故事就是《哈姆雷特》,就是存在还是虚无,存在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这太深刻,梁文道说,看英国人写戏剧历史,“Being or not being,that's a question”,这是一个微黄的说法,相当于汉语意思的“今天咱们干还是不干”,每次演到这儿时,老百姓就举着手说:“干,今天就干!”想的绝对不是存在和虚无,和存在主义没有关系,和灭亡也没有关系,和生死大义也没有关系。玉在流传过程中会面目全非,以至于学问高深到胡适那儿,根本就不开窍,认为玉是曹雪芹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表现,曹雪芹怎么受到良好的教育?送到美国留学,需要有一个博士学位。很奇怪,如果曹雪芹到美国留学了,获得博士学位了,那《红楼梦》也就没了。

    我再谈两个话题。一个是写得很怪。薛宝钗和林黛玉总合到一起写,“玉在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停机德”是薛宝钗的行为,各个方面又非常符合道德修养。薛宝钗是一个文化化和道德化的人,而且这种文化化和道德化,已经成于中而形于外,她很自然,她不是假装,如果我们把薛宝钗理解成假装,那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和这种文化的索求距离得太远。一个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一个讲道德讲文化的人不能说是假的,有假的,有伪善者,也有真善人,有真的和道德融为一体的这种人。“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他总是往一块儿写,以至于产生了1952年关于《红楼梦》的批判和讨论。俞平伯就说这两个人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人,当时我们认为他非常反动。薛林二人,一个是维护封建,一个是反对封建——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曹雪芹接受过任何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无法想象曹心目中典型人物的理论,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典型环境,他没有这些概念。但是呢,作家所描写的人物,除了反映论的这一面,社会上存在性情、性灵型的人物。所谓性灵型的人,比较自说自话,比较敢于向社会挑战。性灵型的人以外,还会有另外一人,文化化、道德化、礼仪化,举止文明,无懈可击的这种人,他的表现在很舒畅地表达自己个性的方面,不太足不太够,但也并不是伪装。

    除了这一面还有另外一面,从创作主体,有时候写的各种人物,都代表着自己的性情不同的侧面和不同方面,因为这样类似的故事,在全世界都有,不只是一种,不只在曹雪芹的书里。而一般的读者都喜欢性情化的人,比如《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和她丈夫之间。安娜本身由于渥伦斯基的追求,使她陷入一个感情矛盾之中。她是一个非常富有强烈的感情——用现在的话,是一个情商太高、过高的女人。而她的丈夫非常注意做事行为合乎礼法、维护尊严、维护面子,尽可能地减少一切的伤害、一切的损失。和《红楼梦》不同,《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以后都同情安娜,没有人同情她丈夫。而《红楼梦》就变成了尖锐的争论,喜欢林黛玉的一派和喜欢薛宝钗的一派就不一样,就有这种问题,人类有了社会就有这种问题。尊重社会的规范,尊重人和人之间的文明和礼仪,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勿问,有时人们觉得要假模假式,作状才是一个文明的人。

    解放以后,有一种把《红楼梦》里的人物按阶级划分的,当然最坏的是王熙凤、贾政、薛宝钗、探春、袭人等,都是坏的;非常有学问的王昆仑英明地指袭人是贾母安排在贾宝玉身边的特务,监视贾宝玉的行为。这也是一家之言,也言之成理,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不同的思路。

    在曹雪芹写的人物里,面临一个悖论——性灵、性情与文化的悖论。他喜欢性情中人。但你光是性情中人也不行,薛蟠也是性情中人,恶搞的始祖,对他没有任何的文化约束,说话粗鄙不堪,脏话连篇,想打人就打人,人命出了多少条。这也不行。你无法设想人类生存下而没有任何文化的调解、梳理、引领、约束、监督、控制。在中国,就是皇帝做事也必须符合一定的礼法。到现在为止,你可以说林黛玉是性情人,薛宝钗是文化型、道德型。从这个角度解释,曹雪芹对理想女性的想法,他觉得非常难,偏于性情就疏于文理,偏于礼法而性情无法表现出来;对自己的控制太完满了,让自己也觉得很遗憾,真实思想你都不知道,他没有不高兴的时候,该微笑一律微笑,这也很要命。这是《红楼梦》与众不同的地方。

    最后我再讲点,关于高鹗的后四十回。

    有人对高鹗的后四十回彻底否定,这事我也想不通。从理论上说,续写不可能。除非纯故事性的可以,写一个案子,你比如音乐剧里《悲惨世界》是有续写的。但是音乐剧续写,没听说长篇小说可以续写,不但别人写不可能,自己给自己续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从1953年11月十九岁时开始写作,到现在六十年整。到现在就是给我十亿创作基金,我也不可能为《青春万岁》写出任何一章一节。第二,实践也不可能。第三,美国有一批专家,用电脑统计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常用语气词、助词、语言的构造,像测验人的笔迹一样,测试文迹,测验文章写的路子,发现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相同,这也是不可思议。还有一条说,从接受学上,从发现到认定而被公众所接受,最后才论证不是曹雪芹的原著,是胡适他们考证的结果。但是,此前此后,除出版业,发行上大家接受的都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曹雪芹写前八十回是奇迹,高鹗写后四十回也是奇迹。如果说曹是天才,高鹗也是天才,见仁见智。

    后四十回写得怎么样?我的体会是,越是好的长篇小说你越没法结束。世界好多事都没法结束。《圣经》说,怎么创世?这好写,一共七天。上帝曰,应有光,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上帝说,应有水,海出来了,河出来了;上帝说应有草,应有动物,应有人,有了人,就热闹了,什么事就都有了——希腊神话出来,中国神话出来,黄帝大战蚩尤出来了,三皇五帝、唐尧虞舜出来了,夏桀商纣出来了,罗马帝国出来了,等等。你要热闹到今天还怎么接着往下写?替上帝写一个结尾?最后这个世界怎么结尾的?我看《红楼梦》,写到八十回,这个小说已经成了精了,曹也成了精,已经管不了,谁也管不了。谁替他写回去?高鹗算勉强把它收住了,否则你就没法收了,根本写不下去了。我对《红楼梦》有特殊的感情。长篇小说写到成了精的这种程度,像《红楼梦》看多了说话口气都不一样,和现代不一样,《红楼梦》把儿化音都说成子:你说,我喜欢这口儿,可是贾母说,我得闲了,我吃口子,说等会儿等会儿,在《红楼梦》里说成等会子。河北是喜欢说子的,我小的时候家乡南皮说过会子,现在儿化厉害的是普通话、北京话。可巧你就来了,《红楼梦》就这么说。这个词我原来不太会写,我家爱说,我的父母说羊肉挺好,说这味儿真爨,天津这么说,河北也这么说,《红楼梦》也这么说。

    《红楼梦》是一部成了精的书,一百二十回做得还是不错的。不要听专家的分析,我感觉最恐怖的是拍电视剧请红学家参加,另外设计四十回,就算你考证出来是正确的,谁给你提供细节?后来的我没看,前边大家反映比较好的是看到第一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看到贾被抄家,刘姥姥来救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刘姥姥一出来我就想到小兵张嘎他奶奶,老贫农的形象就出来了。

    我们从《红楼梦》这么一个文学作品联想到,如果把一个作品写好了,能有多么好,多么吸引人,多么让人牵肠挂肚,多么深,你挖不完,你琢磨不完,体会不完的。它给你人生的体会、哲学的体会、感情的体会、沧桑的体会,没完没了。

    用闲聊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点读《红楼梦》的时候对我们国家的、传统的、小说的、文学的,这样一种感动之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