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鼻子”嗅觉是怎样产生的?这要从电解质谈起。电解质一般是指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类、碱类和盐类。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有些银盐(如碘化银、硫化银等)及有些金属氧化物(氧化锆等)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甚至在室温时也能像电解质那样具有导电的本领。人们把这类物质称之为“固体电解质”。
这些固体电解质有一个特点:在它们的外表涂上一层多孔性金属电极层后,它们的负极就会吸附一定的气体(例如氧气)分子,使气体分子获得电子变成气体离子,然后通过中间加热的固体电解质,到达它的正极,放出电子。这样,在固体电解质的两极之间就会形成电位差,电位差的大小显然与气体的浓度有关。如果我们用仪表测量电位差的大小,就可以检测出气体的含量。利用固体电解质的这种特性,就可以制成“嗅”气体的人工鼻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