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1844年8月,老费里德里希决定将恩格斯从曼彻斯特召回巴门,回国途中,恩格斯决定先到巴黎停留一下。亲身接触巴黎各阶层群众,实地考察法国阶级斗争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正式拜访他仰慕已久、并且已经建立了书信往来的马克思。
比恩格斯大两岁的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律师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熟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马克思少年时候,父亲经常向他讲述这些著作的内容,使他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熏陶。
1830至1835年,马克思就读于特利尔高级中学。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良。毕业前夕,写了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认为在选择职业时仅仅从利己主义原则出发的人,决不能成为伟大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幸福。一个人只有决心为人类服务,为人类最大多数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具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中学毕业后,志存高远的马克思怀着探索真理、掌握科学和艺术的抱负进入波恩大学,次年转到柏林大学。他学习的专业是法律,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哲学上,而把法律当作附属修业。他“专攻哲学”,一方面是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因为当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主要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便深入研究法律和其他科学。
在柏林大学读书的时候,马克思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著名人物布鲁诺·鲍威尔、卡尔·科本等建立了联系。这个时期,他大量阅读黑格尔的著作,深入到黑格尔哲学的大厦中,在那里发现了闪烁着天才光芒的辩证法,内心无比激动,决心紧紧抓住被发现的东西。1841年春,他写成毕业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表明他对黑格尔哲学有着精湛的研究,在学术思想上已经超越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原来打算在波恩大学任教,同布·鲍威尔共同编辑《无神论文库》,但由于普鲁士国王威廉第四登上王位后,反动统治加强,一些进步学者被迫离开大学,鲍威尔也被解除波恩大学教授的职务,这使马克思不得不放弃在大学任教的计划。于是,他把“批判的热情”转到新闻界。
1842年初,他写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向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认为这个扼杀一切进步出版物的制度不需要放宽或改变,而需要根本废除。
不久,他又参加刚刚创建的莱茵地区资产阶级激进派机关报《莱茵报》的工作。在《莱茵报》发表的论文中,马克思还坚决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当时,德国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地主阶级对森林、草地和从前由农民公共使用的土地进行大规模掠夺。农民为了反对掠夺,便到处砍伐林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就所谓“林木盗窃”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马克思根据会议记录,严厉谴责林木占有者贪图私利的阶级本性和剥削阶级国家维护剥削者利益的反动实质,指出等级国家不过是大私有者统治和掠夺人民的工具,私人利益就是国家机关的灵魂,一切国家机关不过是大私有者的耳、目、手、足,为大私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正是研究“林木盗窃”和摩塞尔河农民的处境,推动他由纯粹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从1842年8月15日起,马克思正式担任《莱茵报》主编。他主持编辑部期间,报纸的革命民主倾向日益浓厚,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他在报上发表的论文,矛头指向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表明自己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3年3月17日,普鲁士反动政府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利用这个时机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6月19日,他与燕妮在克罗茨纳赫举行了婚礼,从此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结成革命伴侣。
1843年10月,马克思偕夫人燕妮来到法国巴黎。
巴黎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从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革命的中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个城市也是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策源地,聚集着许多社会主义学派和工人运动活动家。
在这里,马克思参加了工人运动,研究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变。1844年2月他在自己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章中,论述了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要求先进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武器的批判。这就表明,他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恩格斯到巴黎拜访马克思以前,在1842年11月已经与马克思见过面。当时,马克思还把恩格斯看做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同盟者,而这个派别的人由于深陷唯心主义的泥沼,醉心于不切实际的哲学和神学争论,马克思已经同他们断绝了来往,因而对恩格斯态度很冷淡。
但恩格斯一直对马克思心怀敬意,1842年6月,他在《信仰的凯旋》一诗中描绘了马克思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面色黝黑的特利尔之子,一个才智非凡的奇人。
他不是在走,不是在跑,而是在风驰电掣地飞奔。
鹰隼般的眸子,大胆无畏地闪烁,
紧攥拳头的双手,愤怒地向上伸,
好像要把苍穹扯下尘埃。
不知疲倦的力士一味猛冲,
好似恶魔缠住了身!
1844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法兰西剧院广场旁边的“摄政咖啡馆”里,两位年轻人正在热烈地交谈着。其中一位身材修长,相貌英俊,举止颇有风度,他是恩格斯。另一位结实有力,头发漆黑,他就是卡尔·马克思。
两人对各种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理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结果表明,他们在所有问题上的观点完全一致,在对待青年黑格尔派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两人也发现了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之处。马克思的理论思维更深刻,恩格斯则更敏锐;恩格斯总能迅速地发现新现象、新事物,马克思则擅长以批判的态度把握他们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建立在崇高的、共同的理想之上,所以两人在巴黎尽管只相处了短短10天,却彼此认定对方是终生的同志和战友。
正如列宁所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