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父亲陈云的学习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岁月无情,时光如箭,亲爱的父亲陈云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每当我们走到他老人家的遗像前,或捧读他老人家的著作,都情不自禁地觉得他仿佛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那双慈祥的眼睛还在注视着我们,他仍然操着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在和我们亲切地交谈。每当这时,那悠扬动听的苏州评弹声便和不尽的思念一起,又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和心中……

    陈云从小家境贫寒,年仅四岁就失去了父母双亲,在舅舅抚养、照顾下,他只读到高小毕业,就因再无力交付学费而被迫失学了。此后,他在当学徒、做店员和长期的革命活动中,靠勤奋自学,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不仅具备了很高的文化水平,而且最终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确立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信仰。

    1925年,陈云在上海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大罢工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陈云在党内逐渐担负了越来越重要的领导职务。但无论工作怎样繁忙,斗争环境多么险恶,陈云始终坚持读书学习。他在1939年12月写的一篇文稿中说道:“学习理论,是每个党员的责任。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成为学习的模范。因为你是老干部,因为你常常担负独当一面的领导工作,你就更有责任而且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是他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切身感受。

    陈云曾经多次对我们讲起,他在延安当中央组织部部长时,毛泽东先后三次当面同他谈,要他学哲学,并给他派教员。正是在毛泽东那些谈话的启发下,他利用在延安相对安静的环境,开始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据妈妈于若木告诉我们,陈云读起书来,如饥似渴,有时甚至到了拼命的地步,以至由于工作和学习过于繁重、紧张而病倒过,流鼻血的毛病就是那时发作的。陈云不仅自己学,还在中央组织部内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带领大家共同学习。这个学习小组从1938~1942年坚持了五年。陈云在学习时从来不生吞活剥,不死记硬背,而是联系实际,力求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最核心、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并且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例如,他在延安把毛泽东起草的电报、文件都认真读了一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实事求是。然后,他又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深入思索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概括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这一方法和原则,父亲讲了一生,也坚持了一生。由于陈云按照毛泽东的教导,在延安认真而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过去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因此,延安时期成为他的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他曾说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他说这话是发自肺腑的,是充满感情的。

    除学习理论外,陈云在延安还利用病中休息时间阅读了鲁迅的著作。陈云由衷地钦佩鲁迅“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格。特别是鲁迅的杂文,他一读起来就茶饭不思,不忍释手。1932年阴历十一月的一个深夜,陈云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曾到鲁迅家中去接瞿秋白和杨之华转移到其他隐蔽地点。他和鲁迅见了一面,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会面使陈云成为后来党内高级领导人中唯一见过鲁迅的人。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吧,陈云对鲁迅感情格外深切。1936年,鲁迅逝世一周后,陈云专门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中国共产党办的巴黎《救国时报》上。鲁迅的著作伴随了陈云的一生,在陈云的办公室兼书房里,至今保存着他不知阅读过多少遍的《鲁迅全集》。陈云生前多次叮嘱我们,要我们读鲁迅的文章,说这些文章是千古不朽之作,一定要熟读才行。

    建国以后,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十分繁忙,很难再有完整的时间用于读书,但他始终保持着勤奋学习的精神,只不过这时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向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习,向了解实际情况的干部学习,向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学习。例如,1959年5月,他受毛泽东的委托,落实当年的钢铁指标。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他连续听取有关部门六次汇报,又找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个别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认真计算,提出1959年钢的生产指标为1300万吨,钢材的生产指标是900万吨,结果,这一年的钢产量果真完成了1387万吨。江泽民1995年6月13日在纪念陈云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曾说:“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清醒地、科学地分析和判断情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踏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并下大的决心一干到底,干出成果,这是陈云同志鲜明的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江泽民对父亲的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的这一概括,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受到严重冲击,一度被迫离开北京到江西“蹲点”,这反而给他提供了又一个极好的读书学习的机会。陈云每天上午去住所附近的化工石油机械厂参加工人的班组会,下午和晚上则在住所读书。这段时间,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重新阅读了《马恩选集》、《资本论》、《列宁选集》、《斯大林文选》、《毛泽东选集》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宁在1917年2月革命后一直到逝世前写的《列宁全集》各卷。翻开陈云读过的这些书,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用钢笔和不同颜色的铅笔在上面画的大量的道道、杠杠、圈圈,以及写下的一些批注。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可以想见他老人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在读着书,又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在思考着有关党和中纪委第一次全会上的讲话中,用《列宁全集》中的例子说明党内政治生活应当民主、应当正常的道理。这就是他在江西读书时,联系实际反复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陈云不仅自己抓紧一切机会读书学习,而且要求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抓紧时间学习。在他下放江西的日子里,我们去看他,他给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要我们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泽东著作,学好哲学。后来,他从江西回到北京,参加了一段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协助周恩来抓外贸。由于工作不是太多,他提出用两年时间把《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若干著作再精读一遍,并希望家里的人和他一起学。方法是先按照约定阅读的书目、段落分散自学,然后利用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集中到一起讨论,提疑问和发表学习心得。那次,母亲于若木及当时在北京的几个孩子都被吸收进这个“家庭学习小组”,就连两个女婿及我们的四姨也被他“欢迎”了进来。

    粉碎“四人帮”后,陈云重新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工作又忙起来,不可能再有完整的读书时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学习。在这个时期,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读报和看《参考消息》、《参考资料》。他看报纸很仔细,往往从《人民日报》的第一版看到第八版,包括读者来信。另外,在这个时期,他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981年,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来家里看望父亲。陈云建议,在决议稿上加一段话,提倡全党学习哲学,也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邓小平很重视这个意见,立即转告起草小组的负责同志,并指示他们在决议中要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写得更丰富、更充实,在结束语中要加上提倡学习的意思。

    陈云到了晚年,仍然坚持每天早晚收听电台的新闻广播,白天看文件和报纸。进入80年代后期,由于眼疾加重,文件和报纸只好让秘书念,但每天早晚的广播还是照听不误,即使生病住院,也从未间断。我们知道,作为职业革命家,他一刻也放不下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始至终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关心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关心着香港回归的进程。陈云在逝世前的几年,从北京到上海,从家中到医院,就是这样度过的。

    曾经给予我们无限温暖和幸福的陈云,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和生活的陈云,就这样静静地走了……陈云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也没有为世人写下回忆录。他留给我们的另一种财富却是巨大的,那就是他老人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求实的、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乐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工作作风,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深情真挚的爱。这是世间怎样一份珍贵、丰厚而又值得骄傲的财富啊!

    (陈伟力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