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秀才的儿子志在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徐向前在幼年时,有人曾称赞他为神童,他却说:“世界上没有神童,我也不是神童。生在一个穷秀才家。从小较笨,读书也不是高才生。”1939年夏天,徐向前奉中共中央的指示,到山东沂蒙山区任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国民党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会见徐向前之后,赞叹说:“徐向前此人,话不多,知识多,才学好,不好对付啊!”徐向前渊博的知识来源于他的读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1901年初冬,徐向前生于山西五台县永安村。曾祖父时徐家是村上的大户人家。有人做过官,盖了一座瓦房,被称为“楼院徐家”。他父亲苦读了十几年的私塾,赶上一个科举末班车,中了秀才,靠教私塾养活全家。徐家虽说也算书香门第,时因家道衰落,使徐向前一直没有上学机会。等他长至八九岁时,教书的穷爸爸放假回家,才教他背几首唐诗。他非常羡慕大哥,大哥能在外边念书。家穷难供二人上学,他理解父亲,也理解大哥。大哥在父亲眼里是有出息的,又是徐门长子,“理应”受到特殊照顾。徐向前心中对父亲偏袒大哥嘴上不说,心中不悦。他就不信,他徐向前不能“出息”个样子。

    机会终于来了。徐向前10岁那年,进了本村的私塾。私塾又叫“学馆”。徐向前苦读了三年“四书”、“五经”,才从私塾中解放出来,进了洋学堂——沱阳小学。从此徐向前开心极了。上课读书,下课做游戏,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谁知好景不长,父亲在外教书回家,出题考徐向前的作文,徐向前交上作文,父亲左看右看说:“作文不行啊,洋学堂误人子弟!回村上私塾好。”一心向往学习的徐向前无法顶撞“一家之主”,只好从沱阳小学回到村里的私塾。谁又想到,一年后,因家境更加贫穷,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徐向前被迫休学。

    16岁那年,父亲无书可教,家庭生活陷入窘境。为全家生计,父亲把徐向前送到200里外的阜平县城,在一个远房亲戚家当学徒。这个亲戚开的杂货店还卖书,这令徐向前喜出望外。店里有许多未见过的书,一有空,徐向前就趴在柜台前,读起不花钱的书来。无论在磨道旁,或在筛面时,他怀里揣着书,有空看几眼,他把空余的时间全用来看书了。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没目的,没计划,书是他的亲密伙伴,读书是他唯一的情趣,也是他唯一的快乐。什么《史记》、《汉书》、《孙子》、《左传》、《楚辞》、《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罗通扫北》、《水浒传》等,逮住就读。他从那些书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他喜欢梁山的英雄好汉,敢想敢干,也喜欢孙悟空的聪颖、倔强,更喜欢诸葛亮的博学、多才,这些无疑在他的身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

    徐向前从书中朦胧地懂得了许多道理,也给他打下了较好的文化知识功底。刚满18岁,徐向前就考入了国民师范学校。他要深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到校后,徐向前的眼前豁然开朗,学校有礼堂、实验室、图书馆,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学外语。他像一块海绵,开始吮吸着广泛的知识。在这里,他懂得了“五四”运动,懂得了“十月革命”。执着求知、求学的徐向前再也放不下他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了。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迈的徐向前知道自己的女儿考上大学的消息后,他慈祥地对女儿说:“很多年以前,我想进学堂学习,可总是不能如愿,费尽周折,才读了些书,懂得了一些道理。而你就要进大学堂了,要珍惜呀。”

    (张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