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们的读书生活-叶剑英与古典诗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叶剑英同志,半个多世纪以来,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具有时代特点的革命诗篇。他的诗词篇,深受文人学者、社会名流,尤其是老一辈革命、政治家,也不乏青年的推崇。

    博览我国历代诗词曲赋

    叶剑英旧志在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中,孜孜不倦地博览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

    从叶帅读过的、现在还收藏的书中了解到,他最喜欢读的是《诗经》、楚辞(《屈原与楚辞》)、《庾子山集》(《庾信诗赋选》)、《南社诗文词选》(《南社第八集》)、《岭南三大家诗选卷》、唐诗(《唐诗三百首》)、宋词(《宋词三百首》)等书。

    他们的诗词篇,有的叶帅不只读过一遍、两遍,甚至三遍以上,例如:

    1958年4月,叶帅去湖北汉口视察工作时,没有带上《屈原与楚辞》这部书,他为了能够再次读它,一天上午,自己跑到街上书店去购买,在买回来的当天上午,不顾疲劳,坐下来,一口气从头至尾地把这部书又仔细地读了一遍,连“后记”也一字不漏地读了。

    这部书共有屈原不朽的诗篇22篇,其中“离骚”是屈原在被放逐期间,用血和泪写成的浪漫主义的史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全诗长373句,共2490字。这篇伟大的抒情诗表明了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他高尚的品格。他对于自己所怀抱的政治思想坚持不渝,甚至用他的生命来维护这一理想,这正和他诗篇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热爱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能在诗篇中勇敢、大胆地揭露和控诉领主贵族们的黑暗势力。正是这些,吸引着叶帅,从购买来这部书那天起,就经常反复地读它。

    叶帅对屈原的《离骚》,一直不忘,到了1970年,事隔十二年还有很多诗句背得很熟。

    这一年,叶帅已是73岁的老人了。他先是去湖南长沙,后又辗转于岳阳、湘潭、广州、武汉等地。

    在过端午节这一天早晨,家家都吃粽子,以悼祭屈原的亡灵。叶帅也不例外,在吃粽子的时候,他很怀念屈原,一面给在座的工作人员讲吃粽子的来历,一面脑子里在构思。当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妙笔一挥写下了“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婿,行谦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这首七言绝句。诗中热烈地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品格,抒发了自己处逆境而不屈的坦荡胸怀。这尾句“一读骚经一肃然”,充分地表达了对屈原及其诗作深为敬爱的心情。

    1977年5月中旬,有一天,叶帅去玉泉山九号楼,为了开会,临时住几天。去了第二天中午,又要刚读过不久的《南社第八集》这部书。可是,到收藏柜里去拿,不知又为什么不见了。这天中午叶帅没有读上,感到遗憾。

    到了6月12日,叶帅又去玉泉山开会,这天吃过午饭后,在九号楼外走廊散步时,迎面走过来一位女服务员,她双手捧着一本书要递给叶帅,叶帅急忙接过一看,正是他要找的那部书,顿时高兴起来。于是,他就在外走廊坐下来,翻开书的第二面,在空白处挥笔写了“‘一廊间正是无寥赖,燕子衔泥慰故人。’1977年6月12日重得此书留念,于玉泉山九号楼外走廊。”可见,叶帅是多么渴望重获这部书。以后,他又反复地读了几遍。还在书皮上用墨笔题写了两句诗:“说部我输李煮梦,小戎离黍出诙谐。”这两句诗是从书中李煮梦《秋夜》一诗“后记”中借用来的,用它来赞颂李煮梦的爱国诗篇。

    精于旧体诗词写作规律

    五四运动以来,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新诗逐渐成为诗坛的主流,而讲究格律词牌的涛词,则被称为旧体诗词,退居二线。尽管如此,时至今日,旧体诗词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毛主席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读报上发表的旧体诗词,既仔细、又认真。1965年10月16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叶剑英同志的七绝《望远》。毛主席在这一年72岁诞辰的时候,默诵手书了这首诗,并把原诗题改为《远望》,还在诗末写上“10月16日《光明日报》”。这就不难看出毛主席对这篇诗作的评价了。

    叶剑英同志所以精于旧体诗词的写作规律,一是因为他经常反复地钻研《诗韵集成》,《汉语诗律学》、《唐宋词定格》等这类书籍。他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作了许多不同的符号批注,例如:在钻研《唐宋词定格》这部书时,他把每一个词牌用红铅笔札起来,把每一定格用蓝铅笔杠起来;把每一例一、例二用红蓝铅笔一长一短地杠起来。这样,既便于眼看,又便于脑记。二是因为他经常向历代大诗人大词人请教,对于讲究平仄、对仗和诗句的字数等名篇佳作,他经常背诵和默书。直到晚年,还能将许多名作,一字不漏不错地默书下来。如:1983年,这年他已是87岁的老人了。有一天,他刚吃过午饭,还没有动地方就在饭桌上,笔一挥默书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书后,一核对原作,果真一字不漏不错,叶帅的这种超人的记忆力,使我们深受教育。

    叶剑英同志用旧体诗词的形式,写出的革命诗篇,按种类区分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律诗,特别是七律,一种排律,一种是绝句。另外,还写了不少词篇。他的诗词篇,反映了大革命风暴、苏区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持久战、三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音响。他的诗词篇,表现了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诗词篇,表达了人民的心声,给人以鼓舞、激励和启迪。他的诗词篇,讲究平仄、对仗、字数、句数、韵语、韵脚等。可以说,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格律谨严,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不可磨灭的美感,为人所喜爱。

    从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

    叶剑英同志在革命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从中国历代的大诗人大词人的名篇佳作中吸取了营养。有的是引用,有的是点化,有的是借鉴,还有的是批判地继承传统的用法。

    引用:1940年,叶帅作为我党代表团的成员,跟随周总理驻守在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时,一天见到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之后,写下了《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一诗。

    诗的首句:“血染东南半壁红”。这“半壁”一词,就是叶帅从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中引用而来的。“半壁”,即半边。“半壁红”的“红”字,正像毛主席光辉词章《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赣水那边红一角”的“红”字一样,它象征着革命的火炬,指引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它象征着光辉的灯塔,迎接着全中国的黎明。祖国的半壁河山变成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包括方志敏同志在内的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从事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换取的。这句诗生动地概括了方志敏同志在领导农民起义进行武装斗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等方面所立下的不朽勋业。

    点化,1947年叶帅在祸国殃民的蒋家王朝行将覆灭的前夕,在解放区广泛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大好形势下,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结束归来时,畅游了五台山。

    五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是风景极佳的胜地。但是,自汉以来,经北魏隋唐,宋元明清,直到解放前夕,两千余年这里一直是封建宗教的大本营之一。山中修建的寺院庙宇,多时竟有三百六十余座,少时也不下七八十座。寺庙内供奉着金光披身的神仙菩萨,活动着成千上万的和尚喇嘛。许多的寺庙建筑的用款,神像泥胎的供奉,和尚喇嘛的消耗,很显然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这里已经过土地改革,叶帅特写下《过五台山》这组大气磅礴的诗歌。

    组诗的第一首尾句:“未妨仇恨是清狂”。这里叶帅点化了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的诗意,将“惆怅”改为“仇恨”,这就使本诗有了全新的革命含义。这句诗的意思是:广大农民怀着深仇大恨向统治阶级讨还千年血债、万姓食粮是好得很的革命行动,绝对不是什么“过分”和“清狂”。这句诗最能见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持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借鉴:1958年5月28日,叶帅陪同毛主席来到了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时写下了《十三陵水库》(二首)这组诗。

    “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是毛主席亲笔书写的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镶嵌在紫色的大坝南坡上。显得十三陵水库的景色更加雄伟壮观。这个水库建成后,蓄水八千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二十个昆明湖的蓄水量。长达六百一十八公尺、高达三十公尺的拦洪大坝、像一把巨锁,横锁着蟒山和汉包山,拦住了经常为患的洪水,在重峦叠嶂的怀抱中,出现了碧波熠熠、平明如镜的人工湖。

    组诗的第一首后两句:“朝阳赤帜平沙幕,一幅诗图一战场”。这“赤帜”和“平沙幕”两个词,是从唐代大诗人杜甫《后出塞》(其二)“平沙到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得到借鉴,以“平沙幕”(在平沙上搭成的帐篷,作劳动大军居住之用)连同“赤帜”这些景物一起入诗。这就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这个具有强烈战斗气息的“战场”。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壮美“诗图”,描绘了“十万愚公”向大自然开战的宏伟画面。

    批判地继承传统的用法:1956年8月下旬,叶帅来旅大视察,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于9月2日在大连棒槌岛写下了重读《论持久战》这首七律。

    全诗结尾的两句:“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是诗人由衷之情的表露。“吴钩”是我国春秋时代吴国的一种锋利弯刀。在古典诗词中,“看吴钩”、“看剑”,都常常用来表现作者急于为国立功、期待理想抱负能够早日实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后出塞》其一),李贺也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南国》其五),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曾写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等诗句。叶帅批判地继承了这个传统的用法,赋予了新意。诗中的“吴钩”显然不是指个人佩带的刀剑之类,而是借喻为革命斗争的武器、人民的武装。“看不休”是看了又看,看个没完。这里表示十分珍爱,永志不忘的意思。这结尾的两句诗,是对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学说和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的热情歌颂。

    叶剑英同志能够成为一代杰出的诗人,是同他青年时代就开始广泛阅览古典诗词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博古通今分不开的。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环境,都能刻苦、认真学习的革命精神。上面说的几点,只不过反映了叶帅读古典诗词的一个小小侧面,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