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中外的抗法英雄冯子材-边疆危机 老将出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轰——,轰——”,炮弹爆炸声似雷声滚滚,一群群身着白色军装、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洋兵,手提洋枪,在炮火掩护下不断地向镇南关冲锋,镇南关阵地眼看就要失守。

    “冲啊!冲啊!”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在此紧急时刻率先冲出了镇南关,他一手持刀,一手拿盾,敌人的子弹在他面前横飞,敌人的炮弹在他脚下爆炸,他面不改色,勇猛迅速地向敌群冲击,刀落处,血光一片。大炮在他面前变哑,敌人在他面前退缩,他俨如一个天神,吓得敌人魂飞魄散。

    他,就是抗法老英雄冯子材,而这场战斗,就是鼎鼎大名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就是今天我国广西省的友谊关,位于中国和越南边境交界处的美丽小城凭祥西南。在古时候,由于它是镇守中国南大门的一个重要关口,因此取名叫镇南关。友谊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祖国南疆门户,素有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之美誉。关始设于西汉元鼎六年,初名雍鸡关,历称界首关、大南关,简称南关,明初改名镇南关。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国务院定名为友谊关。

    友谊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关楼左连左辅山,右接金鸡山,关内关外,重峦叠嶂,地势险要,素有“南疆雄关”之称。这座祖国的南大门,几百年来,历尽沧桑。对朋友,她依然带着真诚的微笑,敞开友好的胸怀;而对那些胆敢前来冒犯的敌人,她永远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一百多年前,一代名将冯子材就是在这里率领爱国军民,把法国侵略者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惟一重大军事胜利,大快人心。冯子材率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反侵略战争的壮丽凯歌。

    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战。那是在19世纪下半期,中国不断遭受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远东是资本主义列强激烈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这里争夺角逐的,除原来的英、法、美、俄等国外,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和日本也加入进来。朝鲜、越南、缅甸等中国邻邦,先后沦为殖民地,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日益严重。而当时的清政府又腐败无能,因此不断打败仗。

    在当时侵略中国的国家中,法国也是一个,而越南较早前已经遭到法国的侵略。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不是偶然的,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法国侵略越南的历史由来已久,向上可追溯到17世纪。法王路易十六曾经根据法国阿德兰区主教百多禄的奏议,制定了变越南为法国殖民地的“法兰西东方帝国”计划,并采取了侵占越南的实际步骤。18世纪下半叶,法国一些传教士和商人来到越南,成为侵略的先锋。有些传教士假借传教为名干预越南内政,制造混乱,搬弄是非。19世纪后半叶,法国加紧侵略越南。1858年以后,法国殖民军勾结西班牙组成法西联军,先后侵占越南首都顺化及嘉定、定样、边和、永隆等省。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王朝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即《柴棍条约》),要求赔款400万法郎,割让嘉定、定样、边和和昆仑岛,允许法国和西班牙的教士自由传教,开土伦等港为商埠,法国军舰和商船可在湄公河自由航行。从此,越南南方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从19世纪70年代起,法国侵略者以南方为基地,又开始向越南北部进犯。1871年,有个法国军火商堵布益从北越(中国当时称之为北圻)的红河贩运军火到云南境内。他发现红河是从越南进入中国西南的捷径,便建议法国政府夺取北越各省,打通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红河航道。这正合法国扩张侵略势力的心愿。1872年10月,堵布益率领一支侵略军强行占领河北,挑起了一场对越南北部的侵略战争。不久,法国又把一名海军大尉安邺调来,增派侵略军北援堵布益。1873年11月间,安邺已侵占了河内、海阳、宁定南定等省,扩大了地盘。19世纪70年代法国又把矛头指向北圻。他们的企图是想打开通向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的大门。

    由于存在这样的目的,光绪七、八年间(1881—1882),法国军队大肆地向越南北部推进。清廷的一些大臣也看出了法国此举的用心,主张对法国一战。其中:恭亲王奕、翁同龢,两江左宗棠、两广张树声、时任山西(后升两广)总督的张之洞、驻法公使曾纪泽等等提出“固守边界”的主张,认为对法国侵略越南“断无坐视之理”。

    就在前方战事摩擦不断的时候,法国方面,一边积极准备扩大战事,一面要求清政府谈判。因当权派倾向让步妥协,故即刻委派李鸿章为代表,先是光绪八年和法国公使在天津谈判。中方承诺撤退中越边境的清朝驻军,听任法军占领越南北部。法国茹费理政府并不满足清政府的让步,下令法军继续进攻越南北部,同时更换原驻日公使脱利古任驻华公使,光绪九年五月,在上海再次谈判。然而清政府对这一出尔反尔的举动没任何准备。

    由于光绪帝的坚决不妥协,天津谈判破裂。九月间,脱利古宣布终止谈判,表示法军要将进驻越南的清朝军队赶走,中越的军事冲突升级。光绪帝的主战立场明确,对时局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因光绪十年,是慈禧重新调整军机处及部院大臣和满洲贵族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防止战争打乱了她的计划,所以越战之初,慈禧就主张讲和。企望以牺牲黑旗军为条件,结束中法军事冲突。作为慈禧政策的执行者,李鸿章的指导思想是,“战则敌兵或更舍越而先图我”,“陈师远出,而反戈内向,顾彼失此,兵连祸结,防不胜防”。因此,才有《中法简明条款》的产生。

    光绪十年七月初二,正是法国舰队攻打马尾军港的前一天,光绪得到法军在福建沿海军事挑衅的情报后,做出指示:“上(光绪)意已决定主战,若不赔款即撤兵,可讲(和),否则令(向)关外(镇南关)进兵。”

    由于此时,主战派占有优势,清廷于七月初六(8月26日)下诏宣布对法作战。次日发谕:

    越南乃我大清封贡之国,二百余年载在典册,中外闲知。法人狡焉思逞,肆意鲸吞。……先启兵端……衅自彼开。各路统兵大臣及各该督抚,整军经武,备御有年,沿海各口如有法军兵船驶入,著即督率防军合力攻击,悉数驱除。其陆军各军友应行进兵之处,亦即著赶速前进。

    尽管在此前,中法已经在越南开战,但这是清政府的正式下诏对法宣战,对前线的将士是莫大鼓舞。

    1885年2月,法国侵略者选择当时防守比较薄弱的镇南关开始进攻。

    当时,清政府派一名叫杨玉科的将军守卫在这里。杨玉科(1838—1885),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字云阶,白族,兰坪营盘区沧东乡西营村人。历任先锋、守备、游击、参将、总兵等官职。同治元年(1862),参加镇压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农民起义,因战功卓著,升至陆路提督,是清军岑毓英部的一员骁将。在中法战争中,任广东高州镇总兵升署提督的杨玉科奉命率广武军三营出镇南关抗法。他镇守谅山府属的观音桥,设伏三道,痛击法军,连战皆捷,使法军闻风丧胆。后来,清军西线主将广西巡抚潘鼎新放弃谅山,逃回镇南关内,杨玉科也退回镇南关驻守。

    镇守镇南关期间,杨将军天天训练士兵,严阵以待。一天,杨将军正吃早饭,忽听士兵来报:“报告杨将军,不好了,一群法国鬼子向我们镇南关压了过来!”杨将军吃了一惊,但很快又镇定下来。几天前他就听说法国兵要打镇南关了,当时不知是真是假,现在看来要动真格的了,怎么办?杨将军放下饭碗,立即到城楼观看形势,只见城下的法国兵白花花一片(法国鬼子穿的是白色衣服),他们正忙于做攻城准备。

    杨将军命令士兵打开城门,他亲自率领广大士兵冲了出去。敌人没提防,顿时乱了套,杨将军手提大刀,在敌群里砍来砍去,广大士兵也勇敢作战。但是敌人太多了,杨将军他们寡不敌众,伤亡很大。遭敌重围的情况下,杨将军仍毫不退缩,英勇杀敌,最后中炮身亡。清廷追封其为“太子少保”,谥“武愍”。

    敌人占领了镇南关,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镇南关一失守,整个国家都沸腾了。老百姓焦急不安,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的国家看来要完了,这么大的国家竟被远方来的一个小国给打败了。”有的说:“有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站出来,领我们去打仗多好啊!”朝廷里的官员更是心急如焚,到底派谁带兵能打败法国人呢?

    就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一张写给皇帝的折子从广东辗转几千里,由人快马加鞭,送给当时的皇帝和慈禧太后。皇上和太后看了折子,不禁心花怒放,觉得镇南关有救了。

    原来是刚刚上任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给朝廷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中国民族重工业、轻工业及近代军事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张之洞重视教育和治安,强调办学首重师范,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东南大学之开端。

    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他建议起用的将领,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张之洞的折子上写着:“现在老臣保荐一个人,这个人带兵必能打退法军进攻。他,就是告老还乡的冯子材!”

    不仅太后看了这个折子十分高兴,而且众大臣也感觉到国家的边关这次可以守住了,于是派人急忙去请冯子材,委托张之洞具体来办这件事。

    冯子材是什么人物呢?他真能守住镇南关吗?

    冯子材,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

    冯子材祖上世居广东省南海县沙头圩(今属广州市),清朝乾隆年间,该圩遭受水灾,冯子材的祖父便迁到钦州城外沙尾村定居。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在这里降生。当时的钦州,隶属广东。

    童年的冯子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他4岁丧母,10岁丧父,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孤苦伶仃,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便辍学。为了活命,小小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好住进庙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父母双亡后,舅父黎氏欲收养冯子材,被冯子材拒绝,祖孙日复一日地过着凄惨的生活。冯子材15岁那年,祖母撒手人寰。求生的欲望,驱使流浪街头的冯子材操刀使剑,练就一身好武艺。藉此拳脚功夫,冯子材为人放木排、做保镖,受尽辛苦。

    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道光二十八年(1848),31岁的冯子材与友人外出做生意,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遂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从刘八军中脱逃后,冯子材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黄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从此正式加入清军队伍。但是,黄汝谐贪功吞赏,冯子材绝望之余,率众改投廉州(时属广东治,今合浦县廉州镇)知府,在镇压天地会、围攻廉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

    继之,冯子材奉调高州清剿凌十八义军,因作战勇敢,获八品顶戴,为其升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咸丰皇帝登基当年(1851),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桂平爆发。34岁的冯子材在剿灭凌十八部之后,奉令募兵500人,号称“常胜勇”,奔赴广西参与镇压太平军。冯子材有勇有谋,先后被提拔为外委把总、把总、补用千总,崭露头角。

    太平军从广西北上后,冯子材作为广西提督向荣的部属,一直尾随太平军至江南。途中多次参加战斗,勇猛异常,备受顶头上司张国梁器重,免补千总而升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一路攀升,飞黄腾达。

    当了广西总兵后的一年春天,冯子材要到家乡钦州督办军务。钦州的地方文武官员知道这个消息后,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军政事务若有疏忽,会遭到总兵的责罚,弄不好还丢乌纱,削职为民;喜的是钦州出了个大人物,多少总能沾点光,或许还能得他提拔。官府上下纷纷准备迎接。

    冯子材回钦州那天,钦州全城都闹腾起来,店铺门面摆得整整齐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钦江大码头堆满了黑压压的一大片人,文武官员列队站在码头两侧,等候冯子材到来。午后不久,冯子材来到了,他走下渡船,步上码头时,官兵们热烈鼓掌欢迎,冯子材摘下花翎帽捧着徐行,以示致意。

    这时,人丛中有个五十开外的老汉高声呼喊道:“萃亭老弟,萃亭老弟!”冯子材循声一看,这个人正是自己少年时的患难之友黄二哥。他十分欢喜,立即停步脱口而出说:“二哥,你还没死吗?”黄二哥挤出人群,走到子材面前抱住他的手说:“不见老弟的面,我死也不闭眼呢。”冯子材激动地说:“我派了几次人回来找你都找不到啊,我满以为……哈哈哈,这次见到你,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他说着挽起黄二哥的手走上了码头。州官上前请冯子材上轿入城。冯子材说:“坐什么轿?步行!我坐上这八人大轿,就对不起父老乡亲!”说完,与州官一起步行入城。

    钦州百姓看见冯子材和一个衣衫褴褛、脚拖草鞋的穷汉子这么亲密,连州官都不放在眼里,而且有轿不坐,偏偏步行,大家都交口称赞子材不忘根本,珍重友谊,富有乡情。

    1860年,43岁的冯子材在江苏镇江保卫战中击退太平军的围攻,获赏提督衔,并督办镇江军务,守卫镇江。两年后,以广西提督身份继续守御镇江,阻扼太平军从天京(今江苏南京)沿长江东下上海等地。

    成为统兵大员后,冯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军占据的重镇丹阳,受到清廷的嘉奖。太平天国失败后,冯子材于1865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事竣,始赴广西提督本任。

    此后18载,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连连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装,并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队伍。冯子材首次赴越是在1869年,目的是追击吴亚忠率领的反清农民军。攻下吴部占领的地盘及吴战死后,于当年班师回国。途中吴部将梁天锡降而复叛,冯回师继续追剿,事平后于翌年回国。1871年,因越南边境战乱,藩属国越南无法向宗主国清朝进贡,冯子材再次奉命带兵出关,平定战乱,疏通贡道后于当年入关。1878年,冯子材旧部副将李扬才因官场失意,便以恢复越南李氏祖业为由,率军入越颠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冯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讨李,次年生擒李扬才,并全歼李军之后率师回国。

    青少年时代的辛酸生活经历给冯子材心内留下深深的烙印,他熟悉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热爱自己的乡土,痛恨统治集团中赤裸裸的腐败现象,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在治军、对百姓和用人等方面,他一直比较正直宽厚。守镇江时,他没有效仿其他军队直接征收人民群众所痛恨的厘税。分驻丹阳时,他“亲抚难民数万,散给米钱,赀遗妇幼,宁缩饷以资赈济”。由于他所率军队纪律严明,当地人称“冯青天”,享有很高的威信。

    冯子材就任广西提督期间,多次无所畏惧地弹劾地方上的贪官酷吏,伸张正义。但官场风云险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冯子材晕头转向,冯子材曾弹劾吞饷私税的太平府知府徐延旭,而徐延旭因为受到上级庇护,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因此嫉恨上了冯子材,屡次排挤他,他只好告病还乡,“称疾”解甲归田,暂时结束了提督生涯,回到广东老家闲居。

    这一天,冯子材吃过早饭,又和往日一样带着家丁去下地劳动,虽然有点儿病,他还是坚持着去干点儿活。

    冯子材在路上边走边沉思,并跟他的家丁聊天,他说:“你们知道吗?现在我们国家在西南边境又跟法国人打起来了。法国人来势汹汹,看来呀要吃败仗,朝廷里的大臣大都贪生怕死,你们说怎么办呢?”说罢,不由仰天长叹。众人也都沉默不语,他们都知道冯公能领兵打仗,但年事已高,心里一定十分着急。

    这一天天气十分燥热,一丝儿风也没有,冯子材领着家丁干了会儿农活,便一起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谈论着他早年的经历,谈论着前线的战事。

    “冯老伯,听说您老早年还参加过天地会,真有那么回事吗?”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边摆弄着地上的石子边问道。

    “是有这么一回事,那时我也就是你这么大年纪吧。家里穷,我的父母在我还没记事时就去世了,我衣食无着,常常流落街头,有时靠讨饭为生。唉!多亏一个叫李七的江湖艺人收留了我,学了点儿武艺,但还是穷,有时上顿接不上下顿,没办法儿就参加了刘八的天地会。”冯子材边说边吸着烟,眉头微皱,当年的无数画面呈现在他的脑海里……

    “我当年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被朝廷任命为广西提督,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而又被人诬告,徐延旭这个老狐狸,打了败仗却谎报军功,圣上也糊涂,却信以为真,将他提拔为广西巡抚,我气不过,就把徐延旭如何贪生怕死,如何贪污受贿、谎报军功等事写信告诉了圣上,圣上却听信谗言,说我诬告。一气之下,我也就从广西提督职位上辞了下来。唉!倒也落个清闲。”冯子材似是自言自语又愤愤地说道。

    说是清闲,大家都知道,冯子材虽然从官场上退了下来,但仍是个大忙人。天天早起练剑术、刀法,不仅自己练而且还号召年轻人也跟着练。他还不断派人到前线打听战争进展情况,朝廷的一切他也是了如指掌的。冯子材心里仍然想的是国家。

    “冯公,昨天朝廷不是又任命您为什么大官了吗?您为何还待在这里干活受累呢?”那个小伙子看来对冯子材既想报国又不想当官的想法很不理解,便追问道。

    “昨天确实来了圣旨让我重新上任,领兵到前线打鬼子,我巴不得这一天到来,但孤掌难鸣,只是个空衔,无兵无枪,还受那帮糊涂官的节制,这仗该怎么打呀!难道也让我和杨玉科将军一样去白白送死吗?等等看吧!无兵无权的仗是没法子打的。”

    大家都沉默不语,心情都十分沉重,多么盼望朝廷能给予冯子材以重用啊!这时,大家看见两个身着清朝官服的差官骑着高头大马远远地疾驰而来。大家不再说话了。

    只见这两个差官行至树下,跳下马来问路。看见冯子材年长便上前作辑问道:

    “请问老人家,您认识冯子材老将军吗?他的家住在什么地方?”看来这两个人并不认识冯子材,真是无巧不成书。

    “噢!认识,认识。请问二位是从何处而来?找冯子材有何贵干?”冯子材反问道,想探一下这两个人的来历。

    “我们是从广东张之洞总督那儿来的,有要事见冯将军。”

    “冯将军现在病得很厉害,吐血睡在床上,不能见客。”冯子材想把他们打发走,因为他实在对这些官老爷不抱多少希望了,但又转念一想,应以大局为重,还是见见为好,说道:“你们从西边那条路进村便可找到他家。”

    冯子材则马上从东边抄近道返回家中,整理衣冠,出来接见客人。两位差官一看,恍然大悟,哈哈大笑地说:“国家有难,朝廷起用老将军,张之洞总督派下官来迎接大人。”

    冯子材当时心里十分犹豫,杀敌报国,机会难得;无兵无权,壮志难酬。他说:

    “我很盼望能到前线痛痛快快地杀鬼子,保家卫国,但我现在要兵无兵,要权没权,这怎么能行呢?你们先回去吧!就说如果给我兵给我权我就一定上战场。”

    两个差官没办法,只得回去向张之洞汇报。来客是被打发走了,但冯子材仍念念不忘为国出力、保卫祖国的职责,他面色沉郁,闷闷不乐,在屋内踱来踱去。

    “或许不接见他们就好了。”看见夫人走进屋来,他忧心忡忡地说。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像你这样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怎么可以这样考虑呢?除了你,现在谁能带兵打胜仗呢?还是辛苦一次吧!”夫人好心劝慰。

    “我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人,就是徐延旭那帮老家伙没有骨气,军队一塌糊涂,如今也只好拼了这条老命,战死在沙场上了。”

    冯子材如今决心已定,只要朝廷给他军队和兵权,马上就会奔赴前线,杀敌报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