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煽动口才-扭转乾坤——拿破仑说服人心的口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与人之间也很难有完全相同的想法。因此,在工作生活中,随时都会运用到说服人心的口才艺术。在家里,你要说服父母、配偶和子女;在工作中,你要说服上司、下属和同事;出门办事,你要说服与你打交道的各色人等。

    因此,说服力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具备出色的说服口才能让你在说话办事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说服有一定的规律,它是一门艺术。要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很难,一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说话说到点子上;还可以采用威胁、诱导或两难选择的方法,这样才能立竿见影,达到说服的效果。此外,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说服策略,先洞悉人心而后影响他人,能够掌握人性的特点,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说服技巧。

    拿破仑不仅善于在战场上厮杀,而且还善于凭借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拿捏、恰当的措辞,成功说服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你是否已经掌握这种能力了呢?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可以从拿破仑身上学习到说服他人的艺术,掌握成功说服他人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让自己口才出众!

    1.恪守谦卑,不失犀利

    ——给保利写信展露个人才华

    “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雨洗涤着整个法国,也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拿破仑这个年轻的科西嘉人,开始为科西嘉岛的独立而行动起来。

    拿破仑拿出自己的《论科西嘉散札》寄给崇拜已久的楷模——正在流亡中的保利。保利是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将军,1755年曾任科西嘉岛首脑,连续抗击了法国的多次入侵;1768年,法国占领了科西嘉岛,保利开始流亡英国。

    在这封充满时代的昂扬、复仇者的自信和才华焕发的语言的信中,拿破仑写道——

    “将军:

    “我出生之日正是我们的祖国垂死之时。三万名法国人像潮水一样涌上了我们的海岸,把自由的宝座淹没在血河之中:这就是初次映入我眼帘的恐怖情景。垂死者的呼叫声,被压迫者的呻吟声和绝望者的哭泣声环绕着我的摇篮。

    “您离开了我们的岛国,幸福的希望也随着您的出走而消逝了。奴役成为我们屈服的代价:在军人、律师和税吏三重锁链的压迫下,我们的同胞被人蔑视地生活着……对于一个有感觉的人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折磨吗?难道不幸的秘鲁人死亡在西班牙人刀剑之下的时候,曾经历过更加悲惨的痛苦吗?

    “我还年轻,我的行动可能鲁莽,但我对真理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同胞的热爱,以及引导我对改善我们处境始终抱有希望的热情,都将支持着我。将军,我将敢于预期取得一些胜利,如果承蒙您同意一项将和您有密切联系的工作的话,如果承蒙您对一个青年的努力惠予鼓励的话。将军,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家族向您致敬,而且我也应当说,代表我的同胞向您致敬。每当他们回忆起对自由还抱有希望的那些时日,他们总是哀声叹息。我的母亲菜蒂茜娅夫人嘱我向您转告她怀念在科尔泰度过的岁月。”

    这封信中,拿破仑字斟句酌,力求收到效果。信里有一件别出心裁的创举,也是这位写信者所特有的:信的开端就突出一个“我”字,这个“我”是直面世界的一大课题,充满无限的自信。

    此刻,一个新纪元的鼓声已经敲响:一个只把棕榈叶奖励给有作为者而不是给予出身高贵者的时代到来了,从而扫除了过去一直难以克服的唯一障碍。人们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要求,人们并将一再提出这一要求。

    在信的末尾,拿破仑话锋一转,以谦卑的词句,提到旧日的情谊,意味着祈求得到保利的呵护。我们在这个少年所有的信中,看到了多么巧妙的措词,多么彬彬有礼的态度。

    尽管保利回信说,青年人不该企图谱写或创造历史,给这个充满热情的青年泼了一头的冷水。但是,这谦卑而不失犀利的信却给保利以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当他在群众的欢呼簇拥下回到岛上后,一度与拿破仑关系十分密切。这两个人:一个是久经世故的老将,另一个则是崭露头角的青年,前者现实而冷静,而后者的头脑里则塞满各种理想并充满激情,以致于保利不得不承认这个《科西嘉散札》的作者如此可爱,值得他赞佩。

    当要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说服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晚辈或下级,要说服有威望的人或自己的上司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语言中的谦卑色彩,不能有突兀或者不礼貌的地方,这样很容易遭到对方的反感。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满怀热血的青年,他有自己的理想,他试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不过在言词中他就很注意自己的身份,尽量博取对方的好感。这样一来,他不仅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展露了个人才华,成为别人眼中令人刮目相看的后生。

    巧用危机,讨价还价——重新担任政府要职

    “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后汉书·袁绍传》

    1795年10月,正是法国著名的收获葡萄的季节,也称为葡月。巴黎形势凶险,4万名王党叛乱分子控制了全城的主要街道,拉拢了反对新宪法的巴黎武装部队总司令梅努将军,狂叫复辟,推翻热月政变后建立起来的督政府政权。

    按照预先的计划,王党叛乱分子的最后一击,是攻进国民公会所在地土伊勒里宫,以王党政权取而代之,反动气焰十分嚣张。而此时的巴黎民众,已经厌烦了大革命以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力更迭乱象,对督政府没有好感,对事变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作为漩涡中心的热月党人,一个个善于玩弄阴谋权术,而对于指挥作战却不在行,他们所能指挥的人马只有5000军队,与敌人相比力量十分悬殊。加上人心浮动,军心不稳,许多人认为督政府必败无疑。保王党分子弹冠相庆,已经在准备他们上台后的庆典和人事安排了。

    法国热月党人的督政府虽然腐化堕落,但毕竟是大革命以后建立的新政权。如果这个政权被王党推翻,则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将毁于一旦。督政府的领导人苦于找不到指挥人才,经朋友提醒,才猛然想起多次前来求职而遭到拒绝的陆军军官拿破仑。权衡利弊之后,督政府准备任命拿破仑为巴黎城防副司令。

    接到聘任书后,拿破仑考虑了几分钟,最后给了肯定的答复。拿破仑此时并非饥不择食,而是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他以出奇的冷静,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独立行使指挥军队的全权,不受干扰;集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大炮用于城市平暴等。最后,他才说:“等大功告成以后,我才会放刀入鞘。”

    拿破仑的话让政府方面别无选择。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情况越来越危急,督政府的头头巴拉斯最终被说服,答应了拿破仑的所有条件。这样,波拿巴被督政府除名的半个月之后,竟又被委以捍卫政府之职!

    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但面对机会还能从容自若冷静对待的人,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条件的时候,一定要利用自己手中的砝码,最大程度的讨价还价。当对方遭遇危机,需要自己出马时,往往是待价而沽的好时机。这时候把握住机会,才能获取最大的红利。

    拿破仑就懂得怎样利用机会,怎样把机会变成最大效应。所以,王党叛乱分子企图复辟的时候,拿破仑提出了独立行使指挥军队的要求,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利用这次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华,让自己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一个人。

    做事果敢,毫不留情——用行动证明平息叛乱的能力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

    ——威·赫兹里特

    1795年,法国4万名王党叛乱分子掀起了复辟的浪潮。这时候,巴黎的情形十分危急——大部分地区失去控制,陷于叛乱队伍的包围之中。叛乱方面的武装队伍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国民公会的武装力量。

    拿破仑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异乎寻常的精力迅速地重新部署了国民公会的防卫。作为一个出色的炮兵,拿破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用大炮。因为面对险恶的形势,在敌众我寡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进行单对单的巷战是愚蠢的。只有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将野战炮集中起来用于城市平暴,方能扭转局势,夺取胜利。

    很快,拿破仑设想了一个用炮火猛攻叛乱队伍的计划。当时,在杜伊勒里宫附近没有炮兵。也没有弹药,而在巴黎西北的萨布隆营房却闲置着40门大炮。拿破仑立即指派骑兵队长缪拉带着200名骑兵,把大炮拖运到杜伊勒里宫周围。

    装备良好的叛军在一部分国民自卫军的支持下,已经控制了巴黎的主要街道。他们以为就此占领国民公会并不困难,于是,在兴高采烈的凯旋音乐伴奏下,举着旗帜,向杜伊勒里宫进军。拿破仑用炮火迎接了他们。

    叛军完全没有料到拿破仑会使用大炮。他们被炮火轰得措手不及,在留下200具尸体后,拖着伤员仓皇逃窜了。这时,另有一股5000人的叛军又向杜伊勒里宫冲来,拿破仑毫不留情地进行猛烈轰击,这股叛军很快就溃散了。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便结束了。第二天早上,叛军总部宣布投降。叛乱被平息了,热月党的国民公会得救了。

    巴拉和其他领导人非常钦佩拿破仑的勇敢果断的脾气。正是由于这种脾气,拿破仑才采用了使用大炮轰击暴乱分子的手段,而这种大胆想法以前从来没有在大城市中采用过。

    在拿破仑看来,既然要打仗,那就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即使血流成河,也要争取到胜利。此后的拿破仑一直是毫无例外的遵循着这个原则。他不喜欢白白浪费炮弹,但在能带来好处的地方,他是从不吝啬的。他在这次平叛战斗中就没有吝啬,叛军被他打得血肉横飞。

    在战斗中毫不留情,这也是拿破仑的一大特点。他曾自我解剖道:

    “我是两个不同的人:有头脑的人和有良心的人。不要以为我没有像别人那样的多情善感的心。我是相当善良的人。但是,我从很早的少年时代起,就尽力使这条心弦静止下来,以至现在它不发生一点声响。”

    事实也证明,在对付胆敢进行抵抗的敌人的时候。拿破仑这条心弦是从来也没有发出过声音的。

    由于没有政府的掣肘。计划进行的异常顺利,大炮赢得了胜利,鲜血流淌街头,群众四处逃窜。一时间,拿破仑成了巴黎和共和国的救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军事的奇才,刚毅、果敢和伟大的化身。国民公会也认为是他的英明挽救了共和国。巴黎人崇敬的称他为“葡月将军”。此时,没有人理会他先前的讨价还价,每个人都认为那是正当的,是挽救革命所必需的。国民公会一致通过,任命拿破仑担任法国内防军司令兼巴黎卫戍副司令,晋升为少将。从此,拿破仑开始了他那无与伦比的伟大事业。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当需要用行动改变一切的时候,当人们对行动充满期待的时候,做事果敢毫不留情就成为最实在、最有力量的语言。在危机面前,人们需要的不是激情的豪言壮语、不是空头许诺,而是需要能够用行动改变危险局面、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的人。

    因此,当面临危机的时候,正是自己一显身手的时候,也是说服别人满足自己条件的最佳时刻。不过,没有金刚钻,可不能揽瓷器活,否则就贻笑大方了。拿破仑先是讨价还价获取了军权,而后在军事行动中大胆使用大炮,最终解除了叛军的威胁。这一胜利确立了拿破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让所有人见识了他那不可琢磨的实力。

    有凭有据,以理服人——把作战计划上书最高领导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

    1793年9月的一天,阳光灿烂,拿破仑满怀激情来到了土伦前线。当时的土伦攻城战指挥官是卡尔托将军。这位出身画家并偶然当上军队指挥官的前线司令对军事完全外行。

    卡尔托将军制订了一个全面围困、最后以15万兵力向敌整个防守周界发动一次多方向的向心突击的作战计划,并且得到了共和国军事首脑卡尔诺的批准。

    这是一个常规的攻城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攻城战的征调部队工作是一个短时间内难于实施的庞大工程,而到那时,英国的增援部队很可能早就来了。

    拿破仑以他的军事知识和锐利眼光很快就发现了战场局势的关键所在。当他们吹嘘离海数英里外的一门24磅炮的威力时,波拿巴这位炮兵专家却告诉他们:“这个炮设于此地将毫无用处。”

    说完,拿破仑放了四炮,证明炮弹根本打不到海里。外行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于是马上请求拿破仑参与指挥作战。结果,拿破仑以惊人的活力,把沿海所有的重炮都调到土伦。六个星期内,他搞到了100多门大炮。

    在这个战场上,拿破仑将展示其军事统帅的才能。他的计划是怎样的呢?他要在把海湾截为两部分的海岬上建筑炮台,这样就可以切断英国舰队,使其无法出海。英国司令不会留在没有出口的洞穴里挨打,所以将不得不炸毁弹药库,然后把部队撤离城市。

    “一派胡言!”门外汉们讥讽地嚷道。可是,在国民公会有朋友的拿破仑却指控其上司。他把炮轰土伦的计划寄往巴黎。计划足有好几页;在计划末尾,他向巴黎当局建议:

    “我们的炮火必须集中。如果我们能突破城墙,对我们有利;对方的抵抗将归于无效;我们可攻克该地。过些日子,我们必须分开;要进攻。我们必须团结。指挥不统一,胜利是不可能的。时间高于一切!”

    这就是这位24岁的上尉,上书最高领导人的内容。由于这一计划具有无可辩驳的优越性,拿破仑有理有据的论证说服了当时的一些大人物,再加上他在巴黎的强有力的盟友——小罗伯斯庇尔——的保举,这一计划最终被采纳了。

    常言道:人微言轻。要使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起码意见本身必须是正确的。尤其是与上司的意见相左的时候,就一定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了。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调查研究,注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情报,从而在关键时刻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才能让自己成为意见领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拿破仑能在最讲究资历的军队中鹤立鸡群,成为一颗闪亮的新星,就是因为他的意见最为正确,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样才有可能被采纳,并且使大家以后更加重视他的意见。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拿破仑计划的周密、中肯,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他的军事天才,高超的军事思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胜利宣告拿破仑时代来临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1793年,对拿破仑来说是重要的年份。他来到土伦前线后,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作战计划,并得到巴黎当局的同意。

    很快,法国军队最终按照拿破仑的设计,发动了对土伦的袭击。拿破仑亲自投入了战斗,他的战马被击中,倒在了身下,英国人的长矛刺伤了他的小腿——这是他第一次,也几乎是最后一次受伤。这也是他的第一次胜利,而且是对英作战的胜利。

    最后,敌人退回军舰,焚毁了军火库,在一夜之间撤退了。一切正如拿破仑所预料的那样。冲天的大火与死亡,海港一片混乱与恐怖,成千名叛国的市民忙于逃命。在这12月之夜,浓烟滚滚,尸积如山;透过溺水者垂死挣扎的哭喊咒骂声,透过士兵大肆劫掠时的狂喜狞笑声,苍穹中升起了一颗新星——波拿巴。

    法军收复土伦城的这一捷报立即传遍了整个法国,许多人不肯相信——土伦这个曾被看作是无法攻克的堡垒竟会陷在一个初出茅庐、默默无闻的拿破仑之手。这意外的胜利格外激动人心。

    土伦之战,拿破仑表现了杰出的洞察力和实施巧妙袭击和坚决进攻的指挥才能,他的勇敢机智也获得了法军将士的交口称赞。1794年1月14日,法兰西国民公会破格任命24岁的青年军官拿破仑·波拿巴为炮兵准将。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实力弱小的时候,要懂得积蓄力量,有朝一日厚积薄发;同时,选择机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打响漂亮的第一枪,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这都胜过言语的渲染,最具有说服力。

    拿破仑具备出色的鼓动口才,但是他更懂得行动的力量,认为行动才是最有力量的语言。所以,他有理有据地使国民公会采纳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后,就开始全力指挥作战,最终以军事胜利使自己在战场上脱颖而出,并很快崭露头角,由一个普通军官一跃为众人瞩目的风云人物。土伦作战的胜利是拿破仑军事思想的胜利,也是拿破仑战争的序幕。拿破仑在此战中初试锋芒,崭露头角,为尔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6.哀怨委婉,博取同情——声望日隆后消除督政们的恐惧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

    ——《易经》

    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取得的辉煌胜利是法国所预想不到的。在法国其他各条战线几乎处于失利的情况下,意大利战线的大捷几乎成为共和国当年初唯一的亮色。

    多年来,法国终于出现了一位英雄。拿破仑·波拿巴的画像挂在各个商店,把他比作古代英雄的诗句,家传户诵;宣布新胜利的训令时,演员们竭力宣扬和讴歌他;他所缴获的敌军军旗,在卢森堡宫展览;他的汇报,经督政们删节后,刊登在政府公报上。各种诗歌、纪念章和漫画(新近从英国引进的)使街头生色不少。

    拿破仑知道这一切。同样,他也知道,自己声望日隆,也使使督政们惊慌不安。他们许久以来就已感到,他已不是他们所能支配的人了。

    “这个家伙的不断获胜,将置我们于死地。”想到这些,督政们私下都在寻找着对策。人民的军队是不可征服的,可是,除非军官们对政府忠心耿耿,否则那也将是危险的。过去七年里,统治者一贯的做法是,把任何敢于违抗自己而干预政治的将军送上断头台。

    拿破仑十分明白这一切,正如他能准确地预料战争变化一样。这次,这位满载荣誉的征服者,开始放下姿态,不断描述着军队的惨烈和他本人的困境,以博取督政府的同情,暂避锋芒:

    “增援!增援!不只是口头空话,不只是纸上文章,而是要武装了的血肉之躯……我最优秀的士兵大量受伤,我的参谋人员和将军们没有一人健康,可供服役。新兵则缺乏训练,十分不稳定。部队已经大量减员,只剩下少数疲惫不堪的战士了。

    “我们被遗弃在意大利中部。除非你们增派大量援军,否则,硕果仅存的几名勇士也将死路一条。不久,勇冠三军的奥热罗,不屈不挠的马塞纳、贝尔蒂埃以及我本人的丧钟就会敲响。那时,法国军队将怎么办,每念及此,惴惴不安。我不敢再莽撞不怕死,因为要是我死了,我负责照料的众多弟兄,势必士气低落,军纪败坏。”

    还有比这更诡谲狡猾的言语吗?

    俗语说得好:土堆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是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但是对“锋芒”还是敬而远之为好。因为,“锋芒”是他人看到的东西,是外在的东西,只会带来害处。额上生角,必然会伤害到别人,你不磨平它,别人就会把它折断。

    所以,有的时候即使手中掌握着实力,也不妨放低姿态,暂避锋芒。装作哀怨委婉,博取同情的策略,通常更为有效。拿破仑在意大利取得的辉煌胜利,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巴黎的督政们自然惊慌不安,这无疑对拿破仑产生了威胁。因此,他放下姿态,不断描述着军队的惨烈和他本人的困境,有效赢得了督政府的同情。

    争权受挫,据理力争

    ——把“法国的胜利”当作挡箭牌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三十六计》

    拿破仑在意大利站稳了脚跟,接着开始要求拥有指挥驻在南方诸省军队的权力。但是,他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留在国内。对此,拿破仑反驳道:“宁让里昂出乱子,也得保住意大利;而不是相反。”

    当被告知将所有外交谈判事宜交予特派员办理时,拿破仑回答道:

    “这些事,你们只需一个独当一面的将军就行;而且,你们务必应该不让任何人、任何事来干扰他的工作……我的进攻与我思想上的筹划同样精确……我们必须以目前这么一支劣势的部队做众多的事情:打退日耳曼军队,围攻要塞;保证交通线畅通;威胁热那亚、威尼斯、托斯卡纳、罗马和那不勒斯。在这里、那里,到处去显示我们的力量。

    “为此,军事、政治和财政上绝对的统一指挥是必不可少的……除非由这位将军居于中心领导地位,指挥一切,否则你们将遭遇无穷的危险。我希望你们不要把这番话归之于个人野心。至于我,我不幸受到过很多的荣誉,不胜重负,我的健康受到摧残,可能不久就得请你们任命我的继任者。我已无力骑马,除了勇敢,我什么都没有了……我仍在继续谈判。军队!我要军队!——如果你们想保住意大利。”

    在索要权力的过程中,拿破仑受到了督政们的拒绝。但是,他得人心,孚众望,于是就把保证“法国的胜利”当作挡箭牌,要挟那些头头脑脑们。

    在口才表达中,总有利益诉求的追求。于是,人们总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目标组织语言、使用各种技巧。这时候,分清不同的利益,用更大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小利,就能实现个人目标,并且让他人没有反驳的借口。

    一旦在意大利取得了胜利,拿破仑就开始在那里强化法国的势力。于是,就出现了索要权力的事情。督政们为了限制拿破仑的权力,自然加以限制。拿破仑据理力争,把“法国的胜利”当作挡箭牌,抵挡住来自巴黎的一切猜疑。最后,督政府不得不按照他的要求为他配备一切,毕竟这是法国胜利的保障。

    遥控指挥,隔岸观火——坐镇意大利指挥平叛保皇党人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三十六计》

    1797年,巴黎的政治形势开始动荡。议会里保皇党人占了多数,形势对共和一派十分不利。拿破仑预见到保皇党和共和国之间的斗争行将发生,他的朋友们催促他赶紧决定自己的立场。拿破仑考虑再三,认为现在自己的功劳还不足以支持他夺取最高权力,他决定保卫共和国,反对皇权政治。

    其实。在拿破仑的心里,他早就瞧不起这个怯弱、无决断的督政府,并且决定了不能永远为督政府取得胜利。但是,他更不想为波旁王朝取得胜利。保卫这个不屑一顾的督政府,无非是保卫一个能使他达到权力顶峰的政权而已。

    于是,拿破仑先派自己的副官拉瓦莱特到巴黎去,作为他的正式代表,指示他不要卷入任何党派斗争,在巴黎的政治斗争中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1797年7月7日,拿破仑又派奥热罗到巴黎,并致函巴拉斯:“奥热罗将军因料理私事,请假回巴黎。他将面告诸位,远征意大利的军人们绝对效忠于宪法,效忠于督政府。”拿破仑委托奥热罗带去意大利军团的请愿书,“如果你们害怕王党分子,你们可以调动意大利军团,它将迅速扫除这些王党分子和英国人。”此外,还送了300万金法郎给督政府,用以缓和其财政困难。

    奥热罗是个政治观点偏激而又好大喜功的将军,拿破仑相信他的这位将领在巴黎绝对不会无所作为的,他会替自己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拿破仑自己不必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冒陷入政治漩涡的危险,从而避免了重蹈奥什将军覆辙。

    在拿破仑的支持下,共和国三巨头决定逮捕五百人院和元老院中的保王派议员。他们任命奥热罗为军事司令官,以保证计划的成功。这一行动正中拿破仑下怀。

    果月17日午夜(1797年9月4日),奥热罗下令所有部队开赴指定地点,并在各桥梁和主要街道设置了大炮。拂晓时,两院大厅被包围,大批保皇党人遭到逮捕,皮什格鲁将军和巴泰勒米督政官也被投进了监狱,只有卡尔诺督政官逃走了。

    就这样,果月18日政变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完成了。督政府胜利了,共和国得救了。节节胜利的拿破仑将军从遥远的意大利军营向督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

    斗争哲学不仅强调“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注重“静观其变”。因为世事的发展自然有其内在规律,有时候远远的观望就是最好的行动策略,在精确预测的情况下按兵不动就能等待胜利的来临。这就是“隔岸观火”巧妙的地方。

    拿破仑虽然身在意大利,但是他始终密切关注着巴黎的政治形势,因为那是他获取权力的地方。当保皇党人作乱的时候,拿破仑没有亲自前往政治漩涡,而是派副官拉瓦莱特到巴黎去,听从自己的指挥,最终平定了那里的乱局。

    以退为进,有恃无恐——以辞职要挟督政府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法国巴黎的督政府是软弱无能的组织,他们不能亲自平定保皇党人的作乱,也未因拿破仑的出手帮助而表示感激之情。

    督政府里的人始终认为,拿破仑是一头蜷缩着的、瘦弱的海兽,在潮水涌来时,会突然伸展出令人眩目的触须,置人于死地。于是,一场激烈政治斗争展开了,他们想到了一个让奥热罗来对付拿破仑的念头。

    政变后的奥热罗将军被任命为莱茵方面几万大军的指挥官。这位虚荣心极强的将军以为自己的地位可与拿破仑匹敌,开始趾高气扬起来。他站在督政府一边,发表了有指责拿破仑内容的声明。

    拿破仑愤怒异常。1797年9月25日,他立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向督政府提出了辞职书:

    “我请求你们委派别人来替代我,批准我的辞职。政府这种可怕的忘恩负义的行为,完全出于我的意外。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任何权力能使我为它服务了。我受到损害的健康情况迫切需要休息和安宁。我的精神状况也要求我在普通公民的行列中经受锻炼。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被赋予很大权力,我在各种情况下都在为祖国的幸福服务。让那些不信奉善行并怀疑我的行为的人去说吧。我的安慰在于问心无愧和后世对我的评论。”

    辞职是拿破仑的杀手锏。他知道自己对督政府的重要性。果然,尽管督政府很不喜欢这位势力不断壮大的年轻将领,但经过果月事变冲击后,他们已无力摆脱拿破仑了。他们要求拿破仑继续留在意大利军团总司令的岗位上。

    就这样,拿破仑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在这次政治较量中,拿破仑不仅向世人证实了自己的地位,也借机巩固了自己的权威,使那些轻视他的人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错误的想法。

    俗话说,爱哭的孩子有糖吃。其实这是说服别人满足自己的最原始的方法。如果确信自己很有实力,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更可以威胁对方满足自己的条件。拿破仑在为法国立下辉煌战功的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他深知自己地位的重要性,没有人可以代替,因此常常有恃无恐地以辞职作为杀手锏。不用说,这一招总是能够奏效,因为拿破仑已经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了,并且许多人都需要他的存在和帮助。

    辛辣讽刺,坚持己见

    ——给督政客们当头一棒

    “高明的说话方法是怎样的?幽默的说话方法。”

    ——日本·坂川山辉夫《说话的艺术》

    曼图亚争夺战后,拿破仑开始向维也纳进军,终于在意大利战场上彻底击败了奥地利。眼看大势已去,奥地利的查理大公派出代表与拿破仑会晤,而后双方达成了一项休战协定,并草签了一项合约。

    拿破仑与奥地利的使者进行交涉,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巴黎,并引得督政们群情激愤。因为,拿破仑作为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是没有权力与奥国代表进行外交谈判的。而且,这种做法越发表明,拿破仑仗着个人威风,越来越不把法国督政放在眼里了。

    所以,督政们非常礼貌地告诉拿破仑,等候巴黎即将派去的特使,他们想等到法军在莱茵战区展开春季攻势以后再签合约。

    但是,此时谁也不会想到要怀疑拿破仑有这种自我授权的能力。拿破仑自己也早就不打算无条件地听从巴黎那帮政客们的指挥了,早就赋予了自己军政外一切大权于一身的角色定位。他知道巴黎所流传的关于他的报导,于是他给督政客们当头一棒:

    “我很想休息。我无负于你们对我的信任,我是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我的一切任务的。我拥有的荣耀,比最幸福的人所能期望的还多。现在,我已进军至维也纳,把意大利可爱的平原抛在后面。正如我过去的进军,为军队寻找共和国无力供应的面包一样,对我妄加诽谤是徒劳的。我的文治,正如我的武功,将是独特而单纯的。”

    的确,拿破仑是法国革命以来第一个不向政府要钱,反而源源不断地往巴黎输送金币和珍宝的将军。拿破仑无情地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共和国无力供应面包!

    幽默的话,能抓住听者的心,使对方平心静气,能吸引人;如果幽默与犀利的攻击结合在一起,那就是辛辣的讽刺了。它能使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更浅显,更富于形象。当然,采取辛辣讽刺的口才表达技巧,需要当事人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对方的弱点,给予无情地揭露。

    要说服别人首先要坚持己见,自己的立场不能受到丝毫的影响。说话要说到点子上,必要的时候可以单刀直人,直指要害,戳到对方的痛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拿破仑在跟督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时刻不忘揪住督政府的弱点作为自己讨价还价的本钱,有时不惜威胁加讽刺以达到目的,因为他早就鄙视督政府的无能与软弱了。

    打破戒律,既成事实——代表法国与奥地利签定正式合约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

    征服意大利以后,拿破仑向伦巴第征收了2000万法郎的特别税款。并且,在十分荒谬的借口下,大肆掠夺意大利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些稀世珍品,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手稿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绘画大师奥那多·达·芬奇和拉斐尔的杰作等等。

    不仅如此,拿破仑还乘机出兵占领了波河下游南岸的一些中立国,如摩德纳公国、托斯卡纳公国等,并从那里勒索了几千万法郎以及大量的文化艺术珍品。他迫使教皇让出很大一块最富庶的领地;赔偿3000万金法郎;交出博物馆中最好的油画和塑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巴黎。

    同时,拿破仑向威尼斯索取了300万法郎黄金、300万法郎海军物资、5艘战舰、20幅最精美的油画和500部珍贵的原稿。无怪乎拿破仑在巴黎的名声已经超过了督政府的官员们。因此,他处处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居,督政府也奈何他不得。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经过一段持久和苛刻的商榷,法奥两国终于在坎波——福来澳签署了正式合约。根据这一合约,法国获得了奥地利的尼得兰(比利时)、莱茵河左岸的全部德意志领土以及整个意大利北部之威尼斯共和国边境。威尼斯作为补偿,变成了奥地利的一个省。

    这个合约显然是荒唐和不公正的,但拿破仑按照自己的意志签订了合约,强化了法国在意大利的霸权。

    一般来说,对已经形成的事实,人们往往无力挽回,特别是对造成有利局面的事情,人们往往会采取默认的态度。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既成事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拿破仑对当时的法国有着重要贡献,他把金钱、珍宝等源源不断地运回法国,并代表法国与奥地利签定正式合约,从而强化了法国在意大利的霸权。这些行动都是对法国有利的,尽管拿破仑有“越权”之嫌,但是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就这样,拿破仑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自信可以说服督政府按照他的意见行事。因此,他的态度常常十分强硬,并且摆出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事实上也是如此,每一次都以督政府无奈接受而告终。

    破釜沉舟,冒险发难——力保意大利军团不被分割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在洛迪战役之后,整个伦巴弟被法军占领,撒丁王国正式与法国签订和约:赔款300万,把萨瓦和尼斯正式割让给法国,准许法军自由出入皮埃蒙特。

    在法军节节胜利的威慑下。邪不勒斯国王、罗马教皇、巴马公国、摩德纳大公也纷纷抛弃了传统的领主奥地利,转而投入法国怀抱。法国不仅成了占领者,也成了意大利的解放者。余下的问题,就是对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最强大堡垒——曼图亚要塞的攻克问题了。为此,拿破仑与督政府的头头发生了一场战略上的争执,并坚决抵制了督政府的计划。

    面对拿破仑的一连串胜利,督政府的头头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这几万本未抱太大指望的“叫花子军”,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欧洲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不用给养,很少军械。只是靠一个人和独立自主的政策就解决了法国大革命以来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与作为主要方向莱茵战线的节节失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照此下去,意大利很快就会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但是,这个军团的司令官如此生龙活虎,如此富于主见,如此桀骜不驯,实在难于控制。拿破仑一出场,即赢得了世界的吃惊和国内的欢呼。一旦他羽毛丰满,此人岂肯屈居人下,不如现在乘胜利之机,削弱其兵权。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使之互相牵制。以便分而冶之。

    于是,督政府提出了将意大利方面军分成两部分,拿破仑统率2万人进军那不勒斯和罗马,克勒曼率领2万人掩护围攻曼图亚。拿破仑听后大怒,认为这是一个将意大利军团引向毁灭的计划,他严辞拒绝,坚决反对。并且提出:或者收回成命,或者批准自己辞职。

    他在给督政府的信中写道:

    “假如你们在我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假如你们让我的一切行动听从政府特派员的决定……那么你们别再指望从我那里有好的成果。……你们必须对自己的指挥官有绝对的信任。如果我得不到这样的信任,我将毫无遗憾地请你们批准我调动工作。打仗的事,各人有各人的打法。克勒曼将军比我有经验,当然能比我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两人共事,则一定要坏事。

    “我只有在你们赋予我完全和绝对的信任之下,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我清楚知道我写这封信是需要鼓足勇气的,因为这很容易令人怀疑我野心太大,骄傲太甚!但是我有责任向你们陈述自己的思想……我不能同一个自视为欧洲最优秀指挥员的人共事,何况,一个蹩脚的将军强过两个优秀的将军。打仗如同治理国家一样,是一件机智的事。”

    实际上,督政府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的主张十分荒谬。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夺兵权,于战事相当不利。拿破仑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蹩脚的将军强过两个优秀的将军。”

    在各路大军节节失利,而唯有意大利军团节节胜利的情势下,解除拿破仑军团司令官的职务不仅违背民意,也于督政府不利。拿破仑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于破釜沉舟,冒险发难,要求有更大的指挥权和更充分的信任。这一次,他又达到了目的,督政府收回了自己的命令。

    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当然要冒一定的风险,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很可能绝地逢生、柳暗花明。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万不得已也可以采用冒险发难的方法。尤其是在还有胜算机会的时候,通常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看到意大利军团即将被分割,拿破仑自然急红了眼睛,因为这是他发家的资本和未来夺取权力的筹码。所以,为了让督政府打消将意大利军团一分为二的主张,拿破仑提出“或者收回成命,或者批准自己辞职”。这种毫不退缩的强硬态度,再次显示了威力。毫无疑问,拿破仑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调查研究,权衡利弊——说服政府放弃进攻英国的念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从意大利战场回来后,拿破仑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但是他仍不甘于仅仅在“世界史上占到半页的篇幅”。他明白,要想有更高的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新的征服,击败法国的主要敌人英国,建立新的辉煌功绩,在法兰西树立起更高的威望。

    于是,拿破仑出发了。他去考察法国北部海岸,看从这里突袭英国是否可行。在匆匆的八天行程中,他怀着极大的耐心请教了水手、领航员、走私贩子和渔民。他提出问题,全神贯注地听取回答,最后他得出结论:从英吉利海峡去进攻英国,无异于拿美丽的法兰西的命运去冒险。

    为了说服政府放弃进攻英国的愚蠢计划,1797年8月,他给政府的督政们写了一分很长的报告。开头是这样写的:

    “即使我们做出最大的努力,也要花上好几年才能在海上占上风。入侵英国将是危险万分的冒险,只有出其不意,发动突然袭击才有可能……我们需要夜长昼短,因此就必须在冬季,因而要等到明年。在那时,在欧洲大陆将会有很多的阻力。可能,进攻英国的伟大时刻已永远消失。

    “因此,我们要放弃入侵英国的真正的尝试,而满足于虚张声势。同时,把我们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都转向莱茵区,以便从英国夺走汉诺威和汉堡。应该承认,如果我们要达到上面两个目标,我们就不应该把大军住在远离德国的地方。”

    拿破仑的所有论证都是站在法国的切实利益上做出的,这也是政府最为关注的事情。所谓抓蛇抓七寸,说话说要害,拿破仑的上述论证都一字一句地烙在了督政们的心坎上。所以,进攻英国的计划就这样放弃了。

    制定决策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才能获取正确的判断。所以在说服他人的时候,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仔细倾听有价值的见解,能够让自己掌握话语权,发表中肯的意见。这种做法,比夸夸其谈要有效,也容易令人信服。

    “入侵英国将是危险万分的冒险”,拿破仑为了让政府相信这一判断,怀着极大的耐心请教了水手、领航员、走私贩子和渔民;并提出问题,全神贯注地听取回答,最后才得出结论。所以,当督政府听说了最后的报告后,也不得不按照拿破仑的意见行事。

    14.抓住要害,专打七寸——让督政府同意远征埃及的方案

    “打蛇打七寸。”

    ——俗语

    攻打英国是不合适的,拿破仑在否定了督政府原来的想法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那就是从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去打击英国,即先攻占埃及。

    埃及一直是拿破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他生命的整个时期里,他向往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超过了凯撒、查理大帝或历史上任何一位英雄。后来,当他在埃及的沙漠上巡游时。他半开玩笑地、半认真地对同行者表示遗憾:自己生得太晚了,无论如何不能像曾经征服过埃及的亚历山大那样,在那里宣布自己是上帝或上帝之子。

    拿破仑在意大利作战时就经常想到埃及,他认为欧洲太小了,真正伟大的事业是在东方进行的。他曾写信给巴黎说:“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感到,要真正打垮英国,就必须占领埃及。”因为占领埃及不仅可以骚扰英国对印度的贸易通道和整个大英帝国。而且还可以变埃及为法国殖民地,从而补偿法国在西印度所丧失的殖民地。还可以为进一步征服英国财富的主要源泉印度建立有效基地。

    所以,尽管督政府认为进攻法国的老盟友土耳其、苏丹的领地埃及实属不义之举,但还是同意了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方案。

    因为督政府也有他们的考虑。法国在战胜大陆强国奥地利之后,迫切要求同反法联盟的重新组织者英国决一雌雄。但更重要的是,督政府也希望战争吸引住拿破仑的旺盛精力和智慧,以免这个令人妒嫉的、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在巴黎和自己作对。

    督政府早已看出拿破仑再也不会轻易地服从自己,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特别是1797年12月10日欢迎他凯旋的时候,他不像一个年轻的军人那样,带着激动的、感激的心情来接受祖国对自己的颂扬,而像一个古代罗马皇帝在一次战争胜利之后去参加奴颜婢膝的议会所组织的庆祝凯旋的盛会一样,态度冷淡,阴沉威严,不声不响,把眼前的一切看成是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事。总之,他的态度十分令人不安。

    这次远征埃及,正合督政府心愿——如果拿破仑得胜还朝,督政府可由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果拿破仑战死疆场,督政府可由此去掉一块心病,他们甘愿忍受失去一位才华横溢的将领的损失。

    就这样,远征埃及的计划通过了。1798年3月5日,拿破仑被任命为埃及远征军总司令。

    “打蛇打三寸”,意思是打蛇要命中要害。说话也是一样,有的时候能不能说服他人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滔滔不绝地说了多少话,而要看能不能说到点子上。说话一定说要害,讲到关键处,才能立竿见影,使人口服心服。

    拿破仑说话就很有针对性,他很注意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通常能一针见血。具有震撼力,显示出无比的威力。远征埃及让督政府有了新的想法,使他们能够获得一箭双雕的政治利益,正中督政府的要害,当然能迅速达到效果。

    委婉含蓄,引入正题——与陆军部长展开话题

    “山重水复怀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99年,从埃及快马加鞭赶回巴黎的拿破仑开始积极筹划夺取政权。政府中的几位要员,富歇、塔列朗、罗德站在他一边。

    巴拉斯有保留,莫罗犹豫不决,不过军界牢牢掌握在他手中。所不放心的是督政府的现任陆军部长贝尔纳多特将军。贝尔纳多特将军外在表露出一派凛然正气,刚直不阿,但他内心却又足智多谋。拿破仑在意大利北方与奥军打仗时,曾与之合作过。他是德茜蕾的丈夫,拿破仑曾为他们的儿子起名叫奥斯卡。拿破仑不能肯定自己能争得贝尔纳多特的支持,但他想凭借德茜雷的帮助。使贝尔纳多特保持中立。拿破仑决定动手之前。先解决贝尔纳多特将军中立之事。

    当奥斯卡正在贝尔纳多特夫妇两人之间嬉闹玩耍时,忽听到院中一个声音传了进来:“别拦着我,我是来亲亲那位可爱的小奥斯卡的。”是拿破仑!

    贝尔纳多特夫妇刚站起身,拿破仑已经挽着妆饰华丽的夫人约瑟芬走进了客厅。

    拿破仑仅向他们两个人点了点头表示招呼。便一下子抱起了胖胖的小奥斯卡,高兴地又亲又笑,大声道:“又是一位小将军,看他长得多结实多漂亮。”

    小奥斯卡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哇”地一声哭了。

    仆人忙把奥斯卡抱走,德茜蕾一边给两位贵客让座,一边悄悄打量精神饱满、衣着考究的拿破仑。

    拿破仑落座后,向德茜蕾笑道:“你更漂亮了。”

    贝尔纳多特厌恶拿破仑看自己妻子的亲切眼神,他转过话题道:“波拿巴将军,不知有何事要亲自来呀?”

    拿破仑把目光从德茜蕾的身上拽回来。依旧笑着道:“我是来向您请罪的。”

    “请罪?”贝尔纳多特一愣。

    “是啊,”拿破仑依然笑着,“听说因为我回巴黎你要枪毙我?”

    贝尔纳多特严厉了起来,庄重地道:“是的。自动脱离战场的士兵要处死刑,何况你是一位将军。”

    “不是说你要退出督政府吗?”

    “是的。但当时督政府如果命我逮捕你,我会的。”

    拿破仑看着凛然正气的贝尔纳多特,心有余悸地道:

    “真感谢你刀下留情了。不过,现在的督政府官员一味自行其乐,内不理政,外不抗兵,民众水深火热,我拼死拼活用血换来的意大利竟被他们丢掉了。这种情况我能不回来吗!”

    贝尔纳多特有点明白了,拿破仑来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劝他入伙的。

    委婉含蓄的表达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比直截了当地说更能体现人的语言修养。直言不讳、开门见山虽然简单明了,但刺激性大,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因此,在与他人交谈,特别是与初次见面的人沟通时,运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打开话题,能适应人们心理上的自尊感,容易赢得对方的赞同。通常,委婉含蓄地引入正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用商量的口气谈话,用试探的口气谈话,用谦虚的口气谈话,用赞美的口气谈话等。

    贝尔纳多特是拿破仑夺取政权的关键人物,不把他摆平,就难以进行下一步。所以,拿破仑亲自登门会面,并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展开话题,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来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显示了一个人的成熟、稳重,特别是在政治场合中,更是经常被广泛采用的谈话技巧。

    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促成贝尔纳多特将军保持中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俗语

    贝尔纳多特将军是巴黎督政府的陆军部长,是拿破仑夺取政权的障碍。所以,为了确保胜利,拿破仑首先要把贝尔纳多特将军搞定。

    在贝尔纳多特将军家里,拿破仑登门拜访,委婉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来意。贝尔纳多特端起咖啡,啜了一口笑道:“我一直认为军人的事业是在战场上的。”

    拿破仑马上敏感地反问道:“这么说你对现政府很满意?这么说我要组织新政府你不赞成?”

    拿破仑向来是谈锋犀利,果然这回又是一针见血。贝尔纳多特的黑眼睛冒出了亮光,熠熠地道:“我只称颂在战场上驰骋的军人。”

    拿破仑继续问道:“现任督政府已无可救药,我用枪炮来改造它,你也会反对吗?”

    “是的,只要政府命令。我将重披战袍!”

    德茜蕾在一旁拉了拉贝尔纳多特的衣角,停止了跟约瑟芬在一旁的无聊说话,坐到了拿破仑面前细声道:“波拿巴,你不会制造出流血事件吧?”

    拿破仑对德茜蕾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看在眼里。他敏锐地感到贝尔纳多特在德茜蕾的提示下,眼光柔和了不少。他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对德茜蕾道:“这就要看贝尔纳多特先生是否配合了。”

    德茜蕾答道:“他不会给你添障碍的,是吗,亲爱的?”

    贝尔纳多特苦笑道:“但也别指望我有什么支持举动。”

    “好!”拿破仑一拍桌子,站了起来,笑道,“只要你答应不在其中插手,我就会很感激的。”

    拿破仑本来就没指望能在贝尔纳多特这里找到支持,只要他答应保持中立就足够了。拿破仑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高兴地挽起约瑟芬走了。临走时,冲着德茜蕾眨了眨眼睛,向她表示感谢。

    而德茜蕾却一整个晚上都在安慰着贝尔纳多特,告诉他:“你不去摸这个老虎屁股是正确的。”

    贝尔纳多特无奈地道:“让历史来判断吧。”

    贝尔纳多特没有设想,如果他真的站在拿破仑的对立面,这历史恐怕是要重写的。但是可以想象,如若拿破仑强人所难,一定要贝尔纳多特明确的支持他的话,那恐怕不但不能说服他,反而会激起他的强烈对抗。因此,适当的让步也是必要的,于事有利的。聪明的拿破仑巧妙地选择了这一着,终于他的雾月政变成功了。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若双方不能完全沟通,为了打破僵局,可以稍微让步,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说服,不是要对方绝对地接受,也有相互说服的时候,即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使彼此的要求趋于一致。

    面对贝尔纳多特将军,拿破仑不能采取过激的刺激行为,因为那样只能让对方与自己作对。为此,他在交谈中采取了退让的策略,这样一来不但能让自己游刃有余,还能使对方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后来的结果表明,贝尔纳多特面对拿破仑也有所顾忌,最后保持了中立。所以,退一步才能给对方选择的空间,不至于逼迫对方“狗急跳墙”。

    凭借实力,强人所难——借助军事暴力当上执政官

    “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吴思

    1799年11月10日(法国雾月19日),两院议员搬到圣克鲁开会,却迟迟不肯建立新政府。特别是五百人院中间的雅各宾党人,对于雾月18日的决议表示怀疑。他们大讲了一通督政府的好话,并提议每个议员都要对共和国宪法宣誓效忠,有的甚至提议罢免对拿破仑的任命。

    下午4时,拿破仑忽然闯进元老院大厅。在可怕的沉寂中,他又发表了一篇比头天还要紊乱、还要不连贯的演说。他说:

    “诸位代表公民们,现在你们所处的环境实在是不平常的。……昨天我安静地在巴黎过日子,你们委托我执行把两院迁至圣克鲁的命令,我立即召集我的同伴,飞奔前来帮助你们。今天,一个诽谤接着一个诽谤向我袭来。有人说我是恺撒,有人说我是克伦威尔,有人说我企图建立军政府。假令我的目标果然是设立军政府,为什么我还要支持国民代表制呢?……共和国现在没有政府……五百人院四分五裂。

    “我的权力是由元老院授予的。现在要元老院安排,请你们快下命令。我在此地等候去执行。我不是阴谋家,你们知道我,难道我对国家的忠诚还没有得到证实吗?难道我不是一个甚至连强大的反法联盟都无法征服、使暴徒都发抖的人吗?如果我是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你们都可以成为布鲁图……”

    拿破仑不连贯的讲话不断地被愤怒的叫喊声所打断,无法再讲下去。拿破仑退出元老院大厅,在几个掷弹兵的陪伴下前往五百人院大厅。

    在进入大厅前,拿破仑转过身来对跟在后面的奥热罗将军说:“奥热罗,你还记得阿尔科拉战役吗?”在那场战役中,拿破仑曾冒着奥军的枪林弹雨,打着旗子去占领阿尔科拉桥。拿破仑预感今天可能会再现类似情景。

    他打开了门,出现在门槛上,迎接他的是愤怒的、不可遏制的喊声:“打倒强盗!打倒暴君!宣布他不受法律保护!立即宣布他不受法律保护!”一群代表向他涌来,若干只手臂向他伸过来,有人拉住他的衣领,有人想扼住他的咽喉,有人用手枪、匕首威胁他。

    拿破仑一下呆住了,他那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善于鼓动士兵的艺术在此时丝毫帮不上他的忙。个子矮小、身体瘦削的拿破仑几乎被愤怒的代表们打个半死。

    勒费弗尔将军见形势不妙。大声喊道:“救我们的将军去!”他和一些掷弹兵推开议员,把拿破仑救出了大厅。

    拿破仑在经历大厅里可怕的一幕清醒过来以后,又恢复了他固有的坚毅和果断。他决定用公开的暴力,毫不踌躇地解散五百人院。他同五百人院主席吕西安一起去检阅军队。

    怎样同军队说话,他是有经验的,他高声对军队说:

    “阴谋家聚集在五百人院,他们用手枪和匕首威胁我,实际上是用来威胁共和国。士兵们。我能够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吗?”

    士兵们迟迟没有肯定回答。这时吕西安在一旁拔剑高呼:“要是我哥哥胆敢损害法国人的各项自由,我誓把这剑插进他的胸膛。”士兵们听了这句话,犹豫顿时消失。拿破仑发出命令,鼓声大作。缪拉率领的掷弹兵跑步入宫。

    鼓声逼进会议厅时,一些代表号召大家进行反抗,宁死不屈。门打开了。掷弹兵持枪冲人大厅,朝着不同方向跑去。一直没有停息的鼓声掩盖了一切。代表四面逃散。有的从门口逃走,有的跳窗而逃,但他们很快又被从四面八方逼向宫殿的军队包围起来。

    逃跑的代表被抓了回来,他们在刺刀的威逼下开了会,通过了解散议会的决定。随后,这些代表被和平释放了。晚上。在圣克鲁宫的一个灯光暗淡的大厅里,元老院驯服地通过了建立执政府的法令,把共和国的权力移交给三个执政,即拿破仑、西哀耶斯、罗歇·迪科。凌晨2时,三名新执政宣誓忠于共和国。凌晨3时。一切都安排妥当,圣克鲁宫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呈现出一片空旷无人的外观。

    财大才能气粗,有实力才有底气。大象跟蚂蚁较量,谁更有优势呢?因此,在双方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强势一方尽可以表露自己的实力。摆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迫使另一方不得不屈服。虽是强人所难,但效果非凡。

    拿破仑的实力来自军队,来自战功。因此,拿破仑要凭手握的军队这张王牌踏上政坛。拿破仑顺利地推翻了督政府,但是在自己当上执政官的道路上却不那么顺利,发生了一场风波。面对眼前的局势,他果断出击,用公开的暴力毫不踌躇地解散五百人院,并驯服了元老院。因此可见,暴力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文征笔伐,和平政变——发布《告人民书》实现强国梦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

    1799年,当上执政官以后,拿破仑乘坐马车回巴黎去了。几天的焦虑和紧张。使得他面容憔悴,疲惫不堪。面对新的前景,他陷入了沉思。

    这一路上,拿破仑一言未发,临到家时,他对身边的秘书说:“布里昂,我说了许多贻笑大方的话。我宁愿对军人们说话。不愿对律师们说话。这些恶棍曾使我害怕。我缺乏议会活动的经验,我会学会的。”

    雾月21日晚,拿破仑迁入卢森堡宫。法国已被他踩在脚下。

    雾月22日,拿破仑发布公告宣布自己就任共和国执政。也宣告了雾月政变的成功。它实际上也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和拿破仑时代的开始:

    “共和国三年宪法已经奄奄一息,它不能保护你们的权利,甚至也不能保护它本身。由于一再遭到攻击,它正在无法挽回地丧失各族人民对它的尊重。许多怀有恶意的自私的派别掠夺着共和国。确实,法国正处于全面瓦解的最后阶段。

    “但是,爱国者已使人们听到了他们的呼声。所有能伤害你们的人已经被抛弃了,所有能为你们服务的人,所有那些仍然保持清白的代表都已经聚集在自由的旗帜下了。

    “法兰西人,业已加强了并回复到了它在欧洲决不应该失去的地位的共和国,一定会实现它的公民们的愿望,一定会完成它的光荣使命。……”

    就这样,拿破仑的《告人民书》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诞生,谱写着新的历史新篇章。

    拿破仑终于靠强权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如果说他的上台是对法国民主、自由最大的嘲讽的话,那至少他做到了:不流血的政变。他的无可辩驳的超强实力,使他的支持者更加信赖他,而他的对手则不得不屈从他。谁掌握力量,谁就可以主宰、压制异己——虽然残酷,却是现实。

    在历史上,政治人物总是把国家利益与个人政治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发布政治演说、政治宣言、政治文告,都是自己的主张,是对时代的宣誓。应当说,这些政治文件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能起到思想钳制的作用,有时候能够代替刀剑炮火征服人心。

    借助军事暴力当上执政官以后,拿破仑开始对全国进行控制。为此,他发布了《告人民书》,向法国人民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强国梦想。这样一来,许多人归顺了他,承认了他。因此,《告人民书》促成了不流血的政变,成为一种有力的声音。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反驳英国人的漫骂

    “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晋书·孙绰传》

    拿破仑被囚禁圣赫雷克岛时,外界对他纷纷发表评论,有人则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一时间,舆论界充满了恶言恶语。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人们说了下面这样的话:

    “在人的一生中,受到的毁誉褒贬不计其数,而我则保持一种‘流言自会消失’的海阔天空的心境。”

    在1815年12月的一天,一个英国人冲上圣赫雷克岛去直接谩骂拿破仑。

    这名英国绅士扯下了他的绅士面具,在他一见到拿破仑时,就对拿破仑说:

    “恕我直言,拿破仑先生,你似乎太不爱惜民众的生命了,你简直是在戕害他们。”

    “是吗?”拿破仑平静地问他。

    “不错,正是如此,而且你毫不怜惜到处残杀,举止粗暴,性格粗野,导致欧洲的混乱。”

    拿破仑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说:

    “先生,你的这些话,在1804年日本人就曾对我说过。”

    “可是我还要批评你性格怪癖,相貌奇丑,你怎么会登上法国皇位的?”

    这个英国人简直把拿破仑批评得毫无是处。

    拿破仑并没有显现出愤怒的样子,还是那么淡淡地说:

    “回去问问你们国家的大臣吧,他们是怎么散布中伤我的谣言的,其实他们,你知道吗,他们,才是真正的元凶。”

    拿破仑说这句话时,显得铿锵有力,字字发音都很正确。那个英国人显得有点儿茫然失措了,他被拿破仑那种威严的气势所慑服,再也没说什么。

    拿破仑对于中伤他的言论,无论是他执政时期或失势时期都没有表现出异常的愤怒。

    面对他人的羞辱,一些人气急败坏,往往失去理智,反而容易陷入对方的圈套。如果铿锵有力地给予回击,发表掷地有声的意见,让自己的言语有理有利有节,那么就能轻松表明自己的立场,还能让对方无懈可击。

    当然,要表现出应有的水准,在口才表达中掷地有声,必须具备生活的积淀。时间真的很神奇,它能把一切打磨得平整光滑,找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因此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对于往日的恩宠荣辱都处之泰然,也唯有如此,才更显示出他摄人的气度。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依靠精神和行动改写了历史,而且在遭到攻击时还能处变不惊。

    功过是非,淡然处之——面对中伤置若罔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代·范仲淹

    在1813年时,巴黎一家由旧贵族掌握的报纸就极力抨击拿破仑是个嗜血狂、杀人魔,并且暗中散布各种不利于拿破仑的言论,进行中伤。拿破仑的一位叫柏利的将军对这件事异常气愤,他问拿破仑为什么不对这些人采取措施或者出来为自己辩护呢。

    拿破仑听后哈哈大笑。他说:“这是毫无益处的,而且我是不会上他们的当的。你知道吗,他们的目的是要让我出来为自己辩护。即使现在有人替我辩护,那也是无用的,人们会认为我出钱收买他们。这样,我的威信反而降低。”

    拿破仑在被放逐时期仍然保持着这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借下棋、聊天、击剑、游泳等游戏和体育来保持自己的心境。如果是一般人。他失败了,一下子坠入生命中的最低谷,再加上四处的流言蜚语,他会因此精神颓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重振自己的事业。拿破仑对那些无情的奚落、各种各样的批评毫不介意,就像掸掉自己身上尘埃似的那么轻松。他的这种心境体现在言语上也是淡然对待一切指斥和谩骂。

    拿破仑的坦然使采访他的记者和随从们都很惊奇和佩服,拿破仑深信“谎言自会消失”。正是这种精神,使拿破仑重新走向执政的道路。结果,拿破仑这头受困的雄狮终有一天冲破樊笼,再一次使他的怒吼声在欧洲长空震荡,吓破了那些曾使他下台的人的胆子。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能宠辱不惊,心地安然。成大事者,更不能害怕慌言、流言。时间一长。慌言自破、流言自消。

    面对他人的恶语中伤,气急败坏地进行反驳,往往造成“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尴尬。保持内心的安宁,不被外界的噪音干扰,反而能顺其自然地应对复杂的局面。不表达意见,不发表看法,其实并不是没有采取行动,所谓“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在这时候更有威力。这其实也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面对媒体的抨击,拿破仑不被散布的各种言论干扰,而当部下替自己抱打不平时,他还劝说对方冷静处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拿破仑的大度、识大体。后来的结果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种克制让他没有陷入对手的圈套,取得了以静制动的神奇效果。

    豪情壮志,展露心胸——主动返回科西嘉建功立业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这次大革命的暴发根源,一大部分是法国思想家卢梭阐述的那样,即推翻一个陈腐的政治组织,诞生一种崭新的秩序。

    当时,拿破仑是一名炮手。很快,他就和其他伙伴一样,接到了命令,去瑟尔恢复那里的秩序。原来,当地有人带头闹事,屠杀了两名小麦商人。于是,拿破仑第一次与闹事的人有了接触,当然,他的使命是平息骚乱。

    面对眼前的局势,拿破仑内心那种专制与纪律的倾向急剧加强。他并不耀武扬威,也没有表现出行为粗暴的倾向,而是把人群驱散,并高喊道:“是好人统统回家去,我只对坏蛋开火!”结果,大街小巷一下子空无一人。

    平乱后,拿破仑回到了奥松,只见全城受巴黎接二连三的事件影响。三级会议,第三等级奋起反抗君主政体,攻占巴士底狱,这些激荡人心的消息搅乱了人心。

    1789年7月19日,底层的人开始造反。他们侵占并洗劫了贩卖人口和入市税的办公室。直到炮兵们用枪威胁这些人,才勉强控制住局势。但是,拿破仑所在的炮兵团早已同情叛乱群众了。

    8月16日,炮兵团开始造反,他们强迫上校交出不法扣发的津贴。炮手们分到了好处,从小酒馆回来,对自己的上司骂不绝口。

    拿破仑也怒气冲冲,但是他关心的并不是这里,而是远方的科西嘉——那里是他的故乡。科西嘉的情况如何?他的同胞们会不会从革命事件中渔利?对波拿巴家族,对拿破仑自己,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进取良机!

    于是,拿破仑给自己的老首领保利写信。保利是拿破仑的楷模,他即将趁法国大乱之机以胜利者自居凯旋科西嘉岛。拿破仑在信中对老首领顶礼膜拜,表达了自己想在他麾下当一名中尉的渴望。

    保利没有回信,这种不理睬令拿破仑不安。于是,拿破仑很快不再对回信抱有希望,他决定返回科西嘉去。在法国,一切都松动了。拿破仑趁机请了一个假,获得准假后就立刻装了一箱子书,向自己的理想地出发了。

    在返回科西嘉岛的途中,拿破仑拜访了德·圣吕夫教士。在谈到大革命时,这位教士同拿破仑开玩笑说:“波拿巴先生,照这样下去,每个人都可以轮到当国王。如果轮到您当国王,您就和基督教和解吧!我相信,您会从中感到称心如意的。”

    此时的拿破仑还是一个年轻人,他笑着回答说:“如果我当了法国国王,我一定要立红衣主教。”后来的历史表明,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具备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并为之努力,才能在以后人生发展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纵观历史长河,那些熠熠生辉的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年轻时代就有报国理想、建功的野心。正是这种意志,支撑着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披荆斩棘,一路走来。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拿破仑正是一个二十岁的军官。他把大革命当作曙光来欢迎,并接受了大革命的洗礼。后来,拿破仑开始主动加入到革命中去,他憧憬着让故乡感受自由的福音,并身体力行,试图在那里获得大显身手的机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